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火車票欣賞
2006/09/20 21:23:59瀏覽942|回應0|推薦25

    台灣鐵道發展史,對於不在鐵路局工作之局外人來說,雖然有熟識的感覺卻是陌生不專業的。倒反而是它帶給人們生活的情感體驗,才是令人回憶難忘。因此,使用在雙方運送契約憑證上的火車票,就有如付予了它生命的氣息般。然而卻又因為時代背景特殊因素,在民國66年後,旅客下車時才可將火車票加蓋證明章後,攜帶出站移作報帳或紀念用。否則一律收回作廢並銷毀。如今台鐵全面改行電腦售票系統,對於過去硬票,一般被稱作名片式的火車票,就因為稀少而顯得珍貴,尤其年代愈早者愈少有。在時下興起火車熱潮之同時,名片式火車票則成了火車迷們的最愛與爭相追求的收藏品。

       火車票上顯現出年代、車種、起訖站名、票價、使用限制。印刷內容與製作之差異,皆深具有時代意義,反映出當時社會經濟文化背景,這是很有趣又值得去探索的。例如火車票背面印有宣傳標語,甚至在四、五十年代尖銳之反共標語,更是全世界僅僅台灣獨有之情形。其它車票話題仍然不少,為莫太學術理論性,特別以實品配合文字敘述方式表達,以達活潑有情感之欣賞目的。

    首先,依時代之不同來述說火車票之差異與特性,其大致可分為四個時代清朝時期、日本統治時期、台灣光復舊臺幣時期、新台幣時期。(輕便鐵道、森林鐵路、糖業鐵路另章探究) 

壹.    清朝時期(1888.11.16-1895.06)

        1887年台灣鐵路動工興建後,採以邊施工邊通車方式。依商務局台灣鐵路章程,知悉18881116日起,大稻埕/錫口間先開放營業,由騰雲號、御風號蒸氣機關車牽引,每日往返四次,這是台灣鐵路通車營運的第一天。

    此時是在台灣郵政局印製的龍馬圖案郵票上,初期以毛筆直接書寫台北、錫口、水轉腳三個站名,後改為加蓋戳記,當作火車票使用。目前發現都使用在制錢廿文的面值郵票上,計有19種樣式。 

    龍馬代用票使用到1891年台北/基隆通車後,才改用制式車票。此車票為直式,正面印有票號、起訖站名、乘車日期,反面為英文起訖站名和票價。很可惜已經找不到實票,只有在書中可查到記載。 

貳.    日本統治時期(1895.06-1945.08)

        1895417日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給日本,直到1945815日太平洋戰爭日本無條件投降,台灣鐵道則由日本管轄。日本佔領初期鐵道由陸軍統一管轄,軍事色彩濃厚,以軍事運輸為優先。18967月後才恢復民眾搭乘業務。

        此時期火車票除了臥舖票(寢台券)為直式外,皆採用橫式。客車承續清末分級制,分上等、下等,後改為一、二、三等。並首度出現小兒斷線,即小孩票是在大人票上,剪下一部分當成小孩票。19144月基隆/高雄間之直達列車為提高速度、減少停車站,改稱為急行列車,開始發售急行列車券。同時也開始推出慶典活動之特別優待票。 

參.    台灣光復舊臺幣時期(1945.08-1949.06)

 民國34年光復初期兩個月仍繼續沿用日本的制度,直到1025日國民政府成立台灣行政長官公署台灣鐵路管理委員會來接收,才有重大的轉變。此時從中國大陸運來整套印票機器,因此車票則改變成與中華民國國有鐵路車票相同格式,和已使用50年的日本時期車票,大有不同。橫式改為直式。售票日期也以針孔軋日機打印(1956年軋日機幾乎壞掉為止)。此時期物料資源缺乏,因此車票印製品質普遍低劣。票價更因戰後造成之通貨膨漲,跟著頻繁調整,可說漲幅得嚇人。直到38615日幣制改革。舊台幣4萬元換算為1元新台幣。 

肆.    新台幣時期(1949.06--)

此時期車票大致沿襲前期之印製方式,只有在小部分之修正。倒是在台鐵營運措施上有許多重大之改變。民國40年起台鐵接受趙建修牧師之建議,為列車取名。42121日起廢除客車等級制度。又以機車頭動力來區別車種。民國50年後,以觀光號、光華號、自強號等名號來區分列車等級。如此的改變就使得車票印製大大不同,形成一部豐富之車票事典。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U7255&aid=457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