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火車的故事
2006/09/20 20:31:53瀏覽706|回應0|推薦4

        細說對火車喜愛的淵源,既不是出身鐵路世家,也不是住在鐵路旁被吵醒而生的小孩,而是一個自小看著糖廠小火車卻從未坐過的下港仔兒。到了60年代近20歲時,在都市求學才有實際搭乘火車的經驗,漸漸地在不自覺中愛上它。至今很多人問我為什麼對火車這麼癡迷?甚至不惜花萬把塊買一張有紀念意義的火車票,真的還是那句早已公式化的答案:「不知道」。

       隨著歲月增長有著不同體會:「以火車軌道來看,就好比人們互相尊重、相敬如賓將不會有衝突、不會逾軌,反之將有出軌的命運」,也許就是有此觀點,以至改變了對火車有不同情境和特殊偏愛。火車在我心裏不只是單純的交通工具而已,看到的也不再是生硬無情的鐵皮和機械,聽到的也不再是尖銳摩擦的鐵軌聲,而像是吹奏快樂頌的人生組曲。月台上有社會人生的縮影寫照,車站是熟識與不熟識的人、地、物之間最常約定的場所,彼此關係或情感從此開始,也可能在此結束,不管如何,總會留下希望、神秘、令人回憶的往事。

        相信與我同感的朋友一定不少,否則以火車為背景的戲劇、音樂歌曲、玩具、文學作品甚至商業化廣告,怎會如此不計其數呢!例如:文學家朱自清先生曾在「背影」一文中,描素父親在火車月台上感人心弦的一幕即是一例,又如坊間台語歌「車站」一詞曲亦是膾炙人口,去年「永保安康」的火車票也為台鐵賺進大把鈔票,雖然庸俗些,但如果不是大家對火車有感情的話,務實的商人豈有開創的空間。

        喜歡火車,是在於享受搭火車的感覺,平穩、舒適,同時又可欣賞人生百態的趣事,不會孤獨空虛、無聊寂寞,尤其在特殊地形中穿山越嶺、欣賞明媚風光是公路所無法取代的。因此個人由縱貫線到支線,國內到海外,蒸汽火車到電氣化,慢車到快速子彈列車都有不同体驗,也都成了個人喜愛和追求的目標與經驗。同時在享受体驗之餘,收藏相關的文物、紀念品。在此,很榮幸受到「錫安旅訊」的邀約,將分期與讀者分享我對火車的一些收藏與心得。 

        談到火車的發展,先要說到鐵路。在五千年前,羅馬的遺跡中就有發現了依照馬車的車距造成的石頭路。說明了古代以馬車載貨,因載重並行駛長時間後會造成深的溝痕而不易行動。英國為了運送炭礦又不致載重陷入泥中,在地上舖上木板後,車子變得很好行駛。1712年,鐵的生產量提高,為了讓軌道長期使用,則舖上鐵板,這就是鐵軌的開始。最初是將鐵溶化後,把它鑄成L型的鐵軌,可防止車輪的脫軌。後來則不在鐵軌做邊緣,而在車輪上做邊緣,形成了現在鐵路的形態。

        19世紀初期,鐵路逐漸完成了形態,如此在軌道上行駛不但載重量增加也減低運費,一匹馬所拖的重量是普通道路的十倍。馬車鐵路也使旅客感覺舒適。但當時尚未有動力,所以是用人或馬來拖車。1781年,英國人瓦特發明了蒸汽機,並被世界各國利用在各方面。1804年,英國人發明了一種有大圓筒和火車輪的火車頭,是最初以蒸汽機力在鐵軌上行駛的火車頭,雖然時速只有小小的4公里。

        過去的運輸工具,是在水上的船或是陸地的馬車或鐵路馬車,這些交通工具都有其缺點。世人則期盼有新的交通工具可代替,並帶來進步與繁榮。因此,蒸汽火車頭就在此時,被不斷做設計試驗和更新改良。十九世紀末,世界各國之鐵路交通,就被爭先恐後的建築、蓬勃發展了起來。各國鐵路開通的年份是:英國1825年,美國1830年,德國1835年,俄國1836年,荷蘭1839年,西班牙1844年,瑞士1847年,印度1853年,日本1872年。

        二十世紀初,為消滅黑煙、節省能源和追求速度,內燃機車頭及電氣鐵路的實用化才被接受、認定並廣為使用。並且人們未因此自滿,仍然不斷在追求改進速度、平穩、舒適、服務。

        如今,火車已成為我們生活上不可或缺的交通運輸工具,如此一切的火車故事就此發生。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U7255&aid=457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