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08/01 23:20:11瀏覽1080|回應0|推薦16 | |
楊德昌導演逝世多年,仍受許多影迷懷念,而他的影響力也持續發酵著。【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與【台北市立美術館】共同策辦舉辦了影展及特展,我們今天就要到【台北市立美術館】,參觀【一一重構:楊德昌】回顧展覽。
↓展覽期間為今(2023)年7月22日至10月22日,而影展同步於【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進行。影展呈現完整的楊德昌電影創作系列放映;而展覽則以沉浸式展覽,引領觀眾走進楊德昌的電影世界,一同尋思其獨特的創作歷程。
↓一進到【台北市立美術館】,便可看到回顧展覽的大型看板,展覽廳在一樓後側。門票是便宜的30元,優待票及臺北市民票,則是半價15元。
↓一進到展覽廳,看到一長條的「楊德昌年表」,介紹了楊德昌(以下簡稱"楊導")從1947年出生,到2007年逝世的生平,以及逝世後對電影界的影響。
↓楊導(英文名Edward Yang)與父母兄弟合照的全家福。楊導出生於上海,父親任職於「中央印製廠」,母親則任職於「中央信託局」,1949年,舉家遷至台北。
↓1947~1973年,成長期及求學時期。
1959年,考上建國中學初中夜間部,有漫畫的天分,此時完成多本漫畫,自稱漫畫家。隔年插班進入建國中學初中日間部。
1962年,考上建國中學高中部,迷上古典音樂,對電影興趣漸濃。
1965年,考進國立交通大學自動控制學系(後更名為控制工程學系)。
1970年,赴美進佛羅里達大學攻讀電機工程研究所,1972年取得碩士學位。
↓1974~1985年,初試啼聲時期。放棄電腦軟體設計工作,改以電影為志業。
1981年,返台,執導台視單元劇《十一個女人》系列之《浮萍》。
1982年,執導四段式電影《光陰的故事》中的第二段《指望》。
1983年,執導電影《海灘的一天》。
1985年,執導電影《青梅竹馬》,後與《青梅竹馬》女主角蔡琴結婚。
↓1986~1990年,觸角更多元時期,也開始斬獲電影獎項。
1986年,執導電影《恐怖份子》,獲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隔年,獲瑞士盧卡諾影展銀豹獎;又隔一年,再獲義大利貝沙洛影展最佳導演獎。
1988年,擔任國立藝術學院(現為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兼任教師,教授「電影原理」課程至1994年。
1989年,成立楊德昌電影公司、擔任《星期漫畫》總監。
↓1991~1994年,電影事業爆發期。
1991年,執導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獲東京國際影展評審團特別大獎、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法國南特三洲影展最佳導演獎、金馬獎最佳劇情片、亞太影展最佳影片獎、日本《電影旬報》選為年度最佳外國導演,另隔(1992)年獲新加坡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1992年,成立原子劇場,改編漫畫家福山庸治的《淋浴》為獨幕劇《如果》。拍攝蔡琴的音樂錄影帶《你不要這樣看著我的眼睛》。
1993年,執導電影《獨立時代》,隔(1994)年,入選坎城影展正式競賽單元。
↓1995~2000年,電影事業巔峰期。
1995年,與蔡琴離婚,同年與鋼琴家彭鎧立結婚。
1996年,執導電影《麻將》,隔(1997)年,獲柏林影展評審團特別推薦獎、新加坡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1997年,參與香港「進念․二十面體」策劃的「中國旅程」藝術節97,編導獨幕劇《九哥與老七:九七狂想》。
2000年,執導電影《一一》,同年,獲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賽拉耶佛電影節大觀評審獎、紐約影評人獎之最佳外語片獎。
↓2001~2005年,揚名國際期。
2001年,電影《一一》獲法國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獎、瑞士弗里堡國際影展評審團大獎。受邀擔任坎城影展正式競賽單元評審。與彭鎧立成立鎧甲娛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並創立動畫網站。
2002年,電影《一一》獲英國雜誌《視與聽》由英國影評人協會票選過去二十五年最佳十部影片的第十名。
2005年,受邀擔任坎城影展短片競賽單元的評審團主席。
↓2007~2012年,壯志未酬、影響發酵期。
2007年,6月29日因結腸癌於美國洛杉磯辭世,享年五十九歲。同年獲第四十四屆金馬獎追授終身成就獎、釜山國際影展選為「年度亞洲影人」。
2008年,亞洲電影大獎設立「紀念楊德昌亞洲新秀大獎」。
2010年,巴黎法國電影館舉辦「楊德昌電影回顧展」。
2011年,新加坡國家博物館、英國電影協會、北京新人電影節、紐約林肯中心相繼舉辦「楊德昌回顧影展」。
↓2015~2023年,榮耀永恆期。
2015年,釜山影展二十周年,獲選入亞洲百大導演,名列第八。
2016年,英國廣播公司評選出二十一世紀百大電影,《一一》名列第八。
2018年,英國廣播公司評選出百大最佳外語片,《一一》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分別名列第二十五及三十八。
2022年,英國《視與聽》雜誌票選影史百大最佳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與《一一》分別名列第七十八和九十。
2023年,《好莱塢報導》評選出二十一世紀最佳五十部電影,《一一》名列榜首。《紐約客》評選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六十七部獨立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名列第六十一。
↓楊導1947年出生,2007年逝世,其墓碑上寫著"DREAMS OF LOVE AND HOPE SHALL NEVER DIE",呼應其充滿浪漫、理想與傳奇的一生。
↓本次展覽以楊導從影以來最高成就的電影《一一》為主題,整理與研究他遺留下來彌足珍貴的各式手稿、文件與檔案,透過七個轉化楊氏創作核心題旨的主題展間,體現這位臺灣導演獨樹一幟的美學精神,首次公布於眾。
↓楊導留下多部作品的深遠影響延續至今,也印證了他的犀利創作思想。本次展出的日記、隨筆、信件、手稿、照片、藏書、美術道具與珍貴視聽影帶等,銘刻著楊導各個生命階段的特殊秉性與重要印記。
回顧展以追念為名,實則重構了楊導的生命歷程及創作背景,重組配置其電影傑作之多元母題,以嶄新視野回看楊導給予我們的遺贈及他的時代,也藉展覽向這位崛起於台灣新電影、立足世界藝術電影之導演致敬。
本展覽帶領觀眾走入楊導的沈浸式影音世界,從關注歷史暴力、現代都會、性別權力,到對生命的詠嘆,以及他的理性推論與自省意識,造就其作品大膽創新、尖銳批評與慧黠幽默的特色。
↓進到主展覽館,從『時代的童年』主題展區開始看起。
楊導的電影精神,在全球影響力歷久不衰,影迷版圖也有增無減。其一生的理想,始自具有純真與對未來懷抱想像的童年時代而永不止息。他在生命中的不同階段,皆試圖對世界文明的變遷做出回應,甚至希望以電影力量改變社會。
↓展場內有楊導求學階段的畢業紀念冊,這是就讀建國中學初中部的紀念冊。當年的中學生,男生一律留著三分頭,女生一律留著短髮,不得長過耳根,恐怕是現代的年輕學子們無法想像的。
↓這是就讀建國中學高中部的畢業紀念冊,意興風發的年紀。凱文發現有楊導的高中同班同學,後來也與他成為大學同班同學呢!
↓這是就讀交通大學的畢業紀念冊,應該每位同學後來的發展都不錯吧!紀念冊裡竟然看到其中兩位回母校執教的教授。
↓1970年,赴美,進佛羅里達大學攻讀電機工程研究所,1972年取得碩士學位。每個重要階段的介紹,主辦單位巧妙地也列出當年度的歷史大事。同年(1970年),英國知名樂團「披頭四The Beatles」宣布解散。
↓1981年,執導台視單元劇《十一個女人》系列之《浮萍》。同年,IBM首部個人電腦(PC)5150型上市,從此電腦使用普及化,造就後續資訊科技的大躍進。
↓1982年,執導四段式電影《光陰的故事》中的第二段《指望》,正式開啟台灣新電影的浪潮。
↓1983年,執導電影《海灘的一天》,票房亮眼。同年,美國總統雷根提出「星際大戰」的太空軍事戰略計畫,大國的軍備競賽轉向太空。
↓1985年,電影《青梅竹馬》上映,但票房不佳,四天即下檔。同年,第一個網際網路註冊域名「.com」誕生,開啟無遠弗屆、無所不能的網路世代。
↓1986年,執導電影《恐怖份子》,獲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同年,發生「車諾比核災」,從此大家談核色變。
↓1991年,執導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獲東京國際影展評審團特別大獎、金馬獎最佳劇情片,還有多個國際知名影展大獎。同年,蘇聯解體,只剩俄羅斯獨大。
↓1992年,成立原子劇場,編導首部劇場作品《如果》。同年,鄧小平發表系列改革開放談話,帶動中國大陸經濟起飛。
↓1994年,電影《獨立時代》獲選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同年,曼德拉當選南非首位黑人總統。
↓1996年,電影《麻將》獲柏林影展評審團特別推薦獎。同年,第一個複製成功的哺乳動物桃莉(Dolly)羊誕生,一時間,似乎萬事萬物都有很多的想像空間。
↓2000年,電影《一一》獲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同年,千禧年(Y2K)危機,在雷聲大雨點小的氣氛中安然度過。
↓2001年,與彭鎧立創立鎧甲娛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並創立動畫網站。同年,發生震撼人心的「911恐攻事件」,世人至今仍記憶猶新。
↓2007年,因結腸癌於美國洛杉磯辭世,享年五十九歲,而後獲第四十四屆金馬獎追授『終身成就獎』。同年,美國發生次級房貸(Sub-prime Mortgage)危機,衝擊全球經濟。
↓展場裡,針對楊導的幾部重要影片,都有個別的專區介紹。首先看到的,是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影片摘要。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劇情描述就讀建中夜間部的小四,是公務員家庭中的么兒,在物質與精神都匱乏的1960年代,家中對他充滿期許。他與三五好友們流連在公園、冰店、彈子房,恣意享受青春。然而當小四愛上小公園太保幫老大的女友小明後難以自拔,少年的理想愛情與殘酷現實,逐漸凝結成台灣政治高壓年代父執輩不幸生命的縮影。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國際版海報。其英譯片名《A Brighter Summer Day》,是取自美國知名歌手貓王Presley所演唱的歌曲《Are You Lonesome Tonight》中的一句歌詞「a brighter summer day」。
↓主題展區「略有志氣的少年」
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是楊導於1980年代初回到台灣並開啟導演生涯後,以少年為題而廣為人知的傑作。「少年」題材的發想劇本反覆出現,還有《天才少年》、《略有志氣的少年》及《沒有戰爭的年月》等楊導未拍成電影的劇本。以「少年」做為隱喻,不僅是純真情愛與憤怒熱血,也對未來懷抱憧憬、帶有衝撞與憤世嫉俗,更跨越了政治、歷史與文化。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改編自1961年發生於台北市牯嶺街的青少年真實殺人事件。少年殺死女友,為國民政府遷台後首件少年刑事殺人事件,震驚當時社會。少年遭法院一審宣判死刑,二審高院更審為十五年有期徒刑。
↓這是《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完整的手稿順場表,除了描述劇情概要及服裝安排外,最重要的是列出了每一個場景及每一位演員的出場對應表,相當珍貴。
↓還保留了《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當時使用的道具,左邊小本子,是楊導拍片當時使用的導演手冊。
↓楊導有漫畫的天分,從這張照片便充分展現出來。楊導畫出了《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每一個角色的人物特徵及穿著習慣,細膩傳神,令人驚奇。
↓今天是平日,來參觀的民眾不少,而且各年齡層皆有,可見楊導的影響力。
↓楊導從小有寫日記的習慣,上方是其青年時期的日記,下方則是留美期間的英文日記(及中文翻譯)。
↓主題展區「城市探索者」
「都市蛻變」是楊導影片裡最顯著的特色。他將鏡頭對準那些夢想繁華台北的鄉鎮少女,滿懷的希望卻漸次幻滅於都會中,呈現幻夢、現實乃至女性與男性之間的情愛落空,包括婚姻及事業中強烈地相遇和碰撞摩擦、女性在都會中的失落或蛻變做為自身代價、男性的失蹤甚至死亡成為兩性對話的終點,這一切都是他融會感性與智性精準技藝,調度都會台北及男女過客的結晶。
自《浮萍》、《光陰的故事(指望)》、《海灘的一天》、《青梅竹馬》至《恐怖份子》,楊導將台灣新電影推向全球,他細緻地反覆附註謄寫在中英文筆記本、劇本、信件、分鏡表及順表等手稿上,使每部影片有其多重的前世今生。
↓展區內有《光陰的故事》、《海灘的一天》、《青梅竹馬》及《恐怖份子》等片的影片片段。回看多年前的影片或照片,常會讓人感嘆『年輕真好』!
↓針對「都市蛻變」的幾部影片,皆有特別的介紹,首先看到的是《恐怖份子》。《恐怖份子》描述的,是一連串很平常的生活,卻組成了一幕悲劇。電影的英文名稱是Terrorizers,電影的情節,倒比較像是使人恐怖的份子(Elements)。
↓電影《恐怖份子》的海報、劇照及劇本等。
↓電影《光陰的故事》之《指望》。《光陰的故事》為四段式電影,楊導執導的,是第二段的《指望》。片中由石安妮飾演正值青春期的少女,暗戀著在他們家租屋的一位大學生,後來才發現他是姐姐的男朋友,也才發現自己已經長大。
↓《光陰的故事》常被視為台灣新電影的濫觴,由陶德辰、楊德昌、柯一正及張毅等四位新銳導演所拍攝的四段電影組合而成。四段電影分別以1950至1980年代為背景,以小學、中學、大學、社會人為主角,執導四段短片組成人生不同階段的故事,串連成一部描寫成長與時代的電影。
↓這是電影《光陰的故事》之《指望》中幾個經典的劇照,下圖中,還可以看到楊導手繪的劇情樣貌。
↓電影《青梅竹馬》,探討台灣社會轉型過程中的男女心理。男主角侯孝賢在迪化街經營布行,價值觀傳統老派;女主角蔡琴則是建築公司特助,渴望擺脫過去,跟著建設中的台北走向未來。兩人交往多年卻價值觀歧異,勉力維擊感情。
↓當時是由男主角侯孝賢抵押房子出資拍攝《青梅竹馬》,上映時,市場反應冷淡,四天便下檔。楊導則因本片與歌手蔡琴結識,進而於1985年結婚。不過後來因他愛上鋼琴家彭鎧立,乃於1995年與蔡琴離婚,並於同年與彭鎧立結婚。蔡琴則也在1999年和Jason趙在美結婚,無奈婚姻只維持3年就宣告結束。
↓《青梅竹馬》對於中產階級毫不妥協的批判,也剖析了女主角的情感脆弱,曾獲1985年瑞士盧卡諾影展國際影評人協會獎。
↓電影《海灘的一天》
劇情描述旅外鋼琴家譚蔚青回台演奏,與前男友的妹妹佳莉相聚。當年,蔚青與佳莉的哥哥相戀,卻因為佳莉的父親反對而分手,並另娶他人卻抑鬱寡歡。佳莉對抗家庭、爭取自己的愛情,卻必須面對婚姻的破碎與自己的孤寂,後來在海灘上發現疑似丈夫足跡之後,她決心邁向獨立自主,重新生活。
↓《海灘的一天》是楊導於1983年創作的第一部劇情長片,討論社會轉型中的女性議題及轉型後的都會空間對人們的影響。上映前因片長二小時四十七分,遠超過傳統電影的放映時間,在楊導的堅持下,原片一刀未剪,創下先例。
↓這是《海灘的一天》的導演筆記本,中英文夾雜的記錄,正是楊導的風格。
↓《海灘的一天》的電影劇照。
↓展場也有電影的片段精彩鏡頭。
↓主題展區「多聲部複語師」
楊導的筆記與手稿,中文及英文書寫的比例幾乎各半,彰顯出他常以切換不同語言來構築創作思考的特有方式。在其電影中,經常可見到或聽到多語並呈、音畫交置,甚或營造不同聲音的堆疊。
影像可能僅是誘餌,聲音變得可觸,聲音與畫面之間表現出既曖昧又融合的十足張力。在楊導的創作生涯中,常精準運用聲畫技藝。他常現身說法,時而為角色配音,時而在自己或他人的電影中擔任客串。展場中有不少楊導的電影場景影音,讓我們閉上眼睛,聆聽這位化身『多聲部複語師』的電影告白。
↓展場有《海灘的一天》的海灘實境模擬,藉由『陰性語聲』女主角尋覓不見丈夫蹤跡的音畫分離,賦予楊氏聲音美學無與倫比的隱喻想像。
↓主題展區「活力喜劇家」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起用了來自楊導於國立藝術學院(今北藝大)戲劇學系兼課的演員與幕後班底,影響了日後的創作方法。而這些演員,更為日後的台灣電影帶來了另一番氣象。
楊導也執導劇場作品,如獨幕劇《如果》與七幕劇《成長季節》,他將之稱為「新活力喜劇」。而後他也至香港創作劇場作品《九哥與老七:九七狂想》及《實驗莎士比亞:李爾王》。劇場與電影在楊導的創作生涯中密不可分,既同屬場面調度,更為思想實驗室。
↓楊導收藏的各式影帶。
↓楊導手繪漫畫自畫像及其他的人像漫畫。
↓電影《一一》
內容描述一個台北中產階級家庭的故事。NJ與敏敏這對夫妻,伴隨敏敏的母親、念高中的婷婷及讀國小的洋洋同住。NJ正面臨自己電腦公司轉型的關卡,結識了日本的遊戲工程師大田,被其喚醒熱情與真誠,又與初戀情人久別重逢。敏敏小弟的婚禮有如一場鬧劇,而母親的突然臥病,讓敏敏難以面對生命之重。婷婷則面對突如其來的愛情,還有其中的有理說不清。洋洋在學校裡的言行舉止獨樹一格,他以超然的視角看待大人世界。一家人的每日生活,交織成家庭生命的協奏曲。
↓這是《一一》複雜的人物關係圖,正是楊導承續以往擅長的多條敘述線、理性思辯的敘述風格,深刻檢視當代的台北都會。
↓《一一》的導演工作筆記本。
↓《一一》的國際版海報。《一一》的中文片名直書兩個「一」字,會變成「二」字,形成不同的意思;正式的英譯片名是《Yi Yi》,也饒富意味地翻譯成『A one and a Two』,爵士樂奏者演奏前,常以『A one and a Two』來數拍子。
↓現場有從高高的天花板上垂掛下來的螢幕,放映著《一一》的電影片段。
↓還有許多的劇照。
↓電影《一一》為楊導奪得至高榮譽的【坎城影展】的「最佳導演獎」,成為第一位獲得這項殊榮的台灣籍導演,可算是楊導執導電影的顛峰之作。可惜楊導英年早逝,否則,相信楊導還可以帶給我們更多、無限的想像空間。
↓關於楊導的媒體報導集錦。
↓楊導獲獎證書及獲獎獎盃,陳列在一整個櫥窗中。
↓2007年,獲第四十四屆金馬獎(Golden Horse)追授『終身成就獎』。
↓2000年,《一一》獲紐約影評人協會獎(NYFCC Award)『最佳外語片』。
↓2000年,《一一》獲第53屆坎城(Cannes)影展主競賽單元『最佳導演獎』。
↓1991年,《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獲第13屆法國南特(Nantes)影展『最佳導演獎』。
↓展覽最後,是主辦單位的感謝名單。本次展覽,歷經三年的資料、文物整理,在許多人的協助下方能完成。同時間,於<新北市-新莊區>的「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另有【一一重構:楊德昌】回顧影展,放映楊導的電影供欣賞,詳情可點選官網。
凱文初入社會時,直屬主管是同校畢業的學長,曾提到他與楊德昌導演為同班同學,那時便對這位理工背景卻跑去拍電影的導演特別好奇。今天參觀了【一一重構:楊德昌】回顧展覽,對楊導有了充分的認識,對其充滿浪漫、理想與傳奇的一生,如同他墓碑上寫著的"DREAMS OF LOVE AND HOPE SHALL NEVER DIE",內心的敬意油然而生,也對其電影未竟志業深感惋惜!
※※※
【一一重構:楊德昌】回顧特展:官網
<開放時間>:2023/07/22~2023/10/22,
週二至週日:09:30~17:30
週六:09:30~20:30
票價:普通票30元,優待票/臺北市民票:15元
<交通>:
<自行開車>:直接導航「臺北市立美術館」即可,有位於中山北路三段之臨時停車場。
<搭乘大眾運輸>:
<捷運>:
自捷運圓山站下車後,於1號出口出站,可步行穿越花博公園圓山園區,再左轉行進至中山北路三段,於右前方即可抵達。
<公車>:多線公車,於「臺北市立美術館」站下車即達。
※※※
|
|
( 休閒生活|藝文活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