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7/09 23:14:15瀏覽913|回應0|推薦14 | |
今(2022)年的《金曲獎頒獎典禮》上,大會頒發「特別貢獻獎」給邱晨與陳復明。凱文今天要以40年前創立【丘丘合唱團】的團長邱晨,及其創作的《就在今夜》專輯為引子,談風靡了十餘年的「民歌」時代,以及【丘丘合唱團】對台灣音樂發展的影響。
先來回顧「民歌」時代的崛起。網路上針對民歌(或說校園民歌)的興衰,有不少的記錄與討論。凱文既不是音樂家,也不是歷史家,這裡僅就個人所見所思的角度下筆。
民國40、50年代(西元1950、1960年代),台灣尚以農業生活為主,社會娛樂並不多元,並無明顯的流行音樂風潮。有志的青年多半以唱西洋歌曲為消遣,社會上除了台語歌曲外,並無台灣的主流音樂。
直到民國60年代(西元1970年代),開始出現了一些變化。
電視上出現了永遠帶著寬草帽,蓋住大半顏面,彈著吉他,輕聲歌唱的洪小喬。宛如『神秘女郎』的洪小喬,當時自彈自唱「愛之旅」,在50年後的今天再聽,還是那麼動聽,而洪小喬的自譜自唱,也帶起了『唱自己的歌』的風氣。
隨著電視台的發展,電視成了一般民眾平日的主要休閒娛樂。然而,部分歌星濃妝豔抹,造型怪異,唱著與當時高舉「反共復國」大旗政府的政策大異其趣的歌曲。政府為改善社會善良風氣,乃推出大量的「淨化歌曲」,歌星上電視節目,要唱一定比例的淨化歌曲,大大地限制了流行音樂歌星的表現空間。
當時許多年輕人參加了救國團的營隊活動,陸續有大專青年(尤其是『魯啦啦』的成員)在營隊活動期間,創作出一些曲調輕快親和、詞句簡潔優美的歌曲,只要一把吉他,搭配簡單的和弦,大家就可以輕鬆地哼哼唱唱。這應該算是民歌崛起的濫觴,而學習民謠吉他,成為那時候很時尚的一件事。
這些從救國團活動發展出來的歌,也陸續被帶到各級學校中傳唱,如:歡樂年華、萍聚、偶然、歡迎歌等。
『唱自己的歌』,用自己的語言,創作自己的歌曲的潮流,在幾年內如風起雲湧,勢不可擋,被稱為「民歌運動」。民國63年(1974年),台大學生楊弦發表以余光中的《鄉愁四韻》等現代詩譜曲的作品,點燃民歌的熱火。民國66年(1977年),新格唱片陸續推出「金韻獎」多張專輯,由多位大專青年唱出清新、單純的歌曲,民歌如野火燎原,延燒好多年。這些來自校園的民歌手大受歡迎,出現在各種媒體及校園,民歌因此也常被稱為「校園民歌」,許多流行音樂的歌手也深受影響。
在民國60年代(1970年代)末期、70年代(1980年代)初期,一下子出來了好多位被包裝成美少女/玉女的流行音樂歌手,如:江玲、沈雁、金瑞瑤、林慧萍、李碧華、楊林等,開始衝擊民歌的路線。
原本的校園民歌手,陸續畢業、當兵、就業、出國,民歌出現了後繼無人的現象,開始式微。
民國70年(1981年),由邱晨等人組成了【丘丘合唱團】,並在民國71年(1982年)底、民國72年(1983年)初,創作推出《就在今夜》專輯,主打曲「就在今夜」,由聲音略帶沙啞的主唱金智娟(娃娃),以嘶吼聲像是唱出台灣壓抑了數十年的內心世界,一時間全台跟著吶喊,打破了過去大家跟著民歌手溫柔、清純、典雅、優美的唱歌型態。
「就在今夜」持續佔據了流行歌曲暢銷排行榜冠軍好長一段時間,【丘丘合唱團】宛如給民歌重重的一擊。金智娟在《金曲獎頒獎典禮》上的「特別貢獻獎」引言時,說有人戲說邱晨是「民歌終結者」。凱文以為,「就在今夜」曲風迥異,野得過癮,邱晨、金智娟、【丘丘合唱團】,都是「民歌終結者」。
民國72年(1983年)起,羅大佑開始在台灣發表國語創作專輯,《之乎者也》、《未來的主人翁》等。羅大佑以黑色外表、嘶吼聲唱出許多台灣的社會、環境、教育等問題,無疑是再給民歌補上一槍。
同年(1983年)夏天,電影《搭錯車》上映,票房亮眼,電影好看,配樂更是精彩。原本以唱西洋歌曲為主的蘇芮,也是一身黑,以吶喊的聲音,唱出「一樣的月光」、「酒干倘賣無」等歌曲,大受歡迎。這時,一連串的吶喊聲迴盪在台灣的每一個角落,台灣的流行音樂歷史至此正式翻頁,宣告民歌之死。
民國72年(1983年)真是一個台灣流行音樂大翻攪的一年。同年年底,從美國做流行音樂回來的李恕權,一首「迴」旋律美妙,加上特殊的跳躍舞步,又佔據了流行音樂排行榜好幾個月,讓人從年初熱血沸騰到年底。
接著幾年,談校園民歌的年輕人變少了。雖然後來電視又推出「大學城」的歌唱比賽節目,不過,受矚目的程度已漸不如前。從「大學城」出身,比較受人矚目的,似乎只有張清芳一人,但是,恐怕連張清芳自己都不認為她是民歌手了。
1985年,非洲衣索比亞發生饑荒。為援助饑民,美國一群歌手推出合唱歌曲「We Are the World」,專輯版稅捐作賑災用途,獲得熱烈迴響。台灣也在同年由數十位流行音樂及校園民歌手,共同合作推出「明天會更好」,鼓舞社會士氣,這時,流行音樂歌手又回來了。隔年(1986年),《滾石唱片》配合台北市圓山動物園的搬遷,由旗下所有歌手共同錄唱《快樂天堂》,也是如此。
若說「民歌已死」,那倒也未必。過去有民歌陪伴一起成長茁壯的年輕人,逐漸成為社會的中堅,再成為中壯派。當初一起唱歌的民歌手們,則陸續辦起宛如「民歌同學會」的「民歌20」、「民歌30」、「民歌40」的演唱會。散落各地的民歌手再度齊聚一堂,台下坐著的,則是一群中壯年一起跟著哼唱起熟悉的旋律。唱的是一種回憶,是一種感動。也常可見到未曾經歷過民歌時代的年輕人,陪著爸媽一起參與民歌演唱會。
要說「民歌已死」,凱文寧說「民歌魂長存」,民歌不死,只是長在你我心中。
|
|
( 休閒生活|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