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百歲人瑞 一雙眼睛 見證百年
2011/01/30 18:10:22瀏覽340|回應0|推薦0
他們的人生寬度,橫跨20世紀初到21世紀,他們的生命長度,超越中華民國的歷史,他們不僅參與了中華民國100年的歲月,也親身經歷了臺北市滄海桑田的改變,臺北市百歲人瑞的故事,正是一部鮮活的臺北城變遷發展史。
【文/邱淑宜;攝影/王能佑】

他們的人生寬度,橫跨20世紀初到21世紀,他們的生命長度,超越中華民國的歷史,他們不僅參與了中華民國100年的歲月,也親身經歷了臺北市滄海桑田的
改變,臺北市百歲人瑞的故事,正是一部鮮活的臺北城變遷發展史。

黃闊嘴 北市最高齡鄰長

民國前6年出生的黃闊嘴,稚齡時父母相繼辭世,由祖父母扶養,12歲時祖父母也撒手人寰,黃闊嘴和兄姊相依為命,生活艱苦。到了18歲,他離開鶯歌,隻身北上討生活,落腳在日新國小附近,民國43年搬到民權西路雙蓮國小旁的現址到現在,他在臺北奮鬥打拚的歷程,正是早年眾多外來人口的縮影。

初來臺北時,黃闊嘴做工、拉三輪車,也曾經到三峽當過礦工,做的都是粗重的勞動工作,婚後五女五男陸續出生,加上尚須扶養岳母,黃闊嘴後來在寧夏路目前大同分局現址旁開煤炭鋪,生活才漸趨穩定。黃闊嘴最小的兒子梅萬益(從母姓)回憶,小時候放學回到家,都要幫忙送煤炭到街坊鄰居家中,一直到瓦斯爐問市,使用煤炭燒飯的人少了,家裡才結束煤炭鋪的生意。

黃闊嘴在大同區已住了85年,時代遞嬗,一條條馬路拓寬、一棟棟大樓蓋起,大同區面貌有了相當程度的改變,不僅捷運淡水線營運多時,捷運蘆洲線也在去年年底通車,但位在雙蓮國小旁、黃闊嘴住了57年的老房子一點也沒有變,這棟老舊的兩層樓磚房,數十年如一日,靜靜地坐落在巷弄間,陪著黃闊嘴從壯年到老年。

目前與父親同住的梅萬益回憶說,以前全家12口人就這樣擠在這棟磚房裡,房子裡充滿了舊時回憶,父親因此捨不得搬離,目前子孫滿堂的黃闊嘴,雖然只么子跟他同住,但其他子女孫兒仍三不五時回舊宅探望老人家。

可能因為年輕時從事勞力工作,鍛鍊出強健的體魄,黃闊嘴健康狀況一直頗佳,90歲時出國旅遊,還玩飛行傘從天而降,直到近年來因身體機能老化,必須以輪椅代步,但每天外傭都會推他到社區公園,讓他下輪椅散散步、練氣功,今年邁入105歲的他還能打陀螺,可說老當益壯。而只要出了家門,黃闊嘴就精神百倍,在外傭的陪伴下,他還參觀過2010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對花博的美麗讚不絕口。

除了百歲人瑞,黃闊嘴另一個受矚目的身分是大同區民權里第7鄰鄰長,梅萬益說,以前鄰長是抽籤決定的,當年黃闊嘴被抽到此職務,儘管自身工作繁忙,但仍熱心服務鄰里,從民國63年開始擔任鄰長,一做就將近40年,身為臺北市最高齡的鄰長,黃闊嘴已成為當地社區的活招牌,更是社區的寶。

高林絨 穿針引線好絕活

民國前5年出生的高林絨,則親睹臺北市南區的興盛。在新店出生成長婚嫁的她,婚後跟先生從新店大坪林移居景美,幾度搬家都是因住家土地被公家徵收。在景美住了80多年,在這裡拉拔8個孩子長大,她眼見田地變馬路、住家變學校,看著該地從人煙稀少到車水馬龍,對這個地區,她有著深不可移的感情。

高林絨在景美最早的住家位在目前興隆路、羅斯福路口,也就是目前武功國小校地上。早年當地放眼盡是田地,高林絨與先生務農,住的是舊式的三合院,50多年前,政府徵收土地設立武功國小,高林絨一家因而搬到舊家附近,後來又因市府徵收該區土地興建臺北花木批發市場,高林絨再度搬家,但老地方住慣了,並沒有搬離該地,而是搬到花市附近的一間磚房。

高林絨的女婿鄭文根說,老人家種田種了一輩子,即使田地消失了,仍利用社區的空地種菜,讓先生拿到水源市場販售,一直到90歲時先生病逝,高林絨才「退休」不再種菜,當時手腳仍俐落的她,還在磚房裡獨居10年,直到近幾年才搬去與子女同住。

身形瘦小的高林絨現年105歲,除了有些重聽,依然行動自如,最厲害的是還能穿針引線,令人嘖嘖稱奇。

編按:

黃闊嘴老先生於去年12月上旬接受本刊採訪,當天雖感冒仍興致高昂打陀螺給訪客看。不意一向身體硬朗的黃老先生,在去年12月16日下午,於睡夢中安詳離世,享壽106歲。本刊於出刊前獲知此一消息深感不捨與遺憾,為表敬意,仍以原稿全文刊出。

現年103歲的李徐珠,21歲由淡水嫁到社子,大半輩子都在社子島度過,從年輕時住在會漏水的簡陋板仔厝,到現在安居於鋼筋水泥的樓房,生活上從辛苦到平順,正是社子島發展的寫照。
【文/邱淑宜;攝影/王能佑】

李徐珠 走過社子孤島歲月

現年103歲的李徐珠,21歲由淡水嫁到社子,大半輩子都在社子島度過,從年輕時住在會漏水的簡陋板仔厝,到現在安居於鋼筋水泥的樓房,生活上從辛苦到平順,正是社子島發展的寫照。

社子島位在基隆河與淡水河交會處,古早年代是臺北的偏遠邊陲地區,開發緩慢,李徐珠家在延平北路9段,已經是社子島最裡頭了。李徐珠的兒子李長喜回憶小時候的生活,用臺語說了好幾次「足甘苦」。他說,早年社子島大部分居民以種菜維生,李徐珠為了養育三女一子,必須外出揀菜打零工,生活相當艱苦。

除了物質上的貧困,更大的挑戰來自大自然,社子島因為地勢低漥,逢大雨必淹水,民國59年臺北市政府制定大臺北防洪計畫時,被列為滯洪區,在洪水來襲時透過社子島容納洪水,減輕臺北市區的防洪壓力。因為背負滯洪的使命,社子島開發受到限制。

李徐珠嫁到社子後,居住的房子原是板仔厝,後來因為被颱風吹垮了,才在民國59年翻建成目前的樓房,即使翻建時墊高地基,但碰上大雨仍無法避免屋子進水,直到10多年前市府加高堤防、加建抽水站,才擺脫淹水的噩夢。

民國前3年出生的李徐珠,幾年前摔一跤後即不良於行,這兩年也因嚴重重聽,很少出門,與兒子、孫子同住的她,靜靜地在家裡享受四代同堂、含飴弄孫的樂趣。

于振平 獨鍾青年公園

不同於土生土長於臺灣這塊土地的其他人瑞,民國前4年出生的于振平,訴說的是老兵落地臺北城的故事,雖然不是生於斯,但人生的精華歲月都在臺北度過。

臺北市民國50、60年代的重要建設——南機場二期公寓及青年公園,是于振平生活中最重要的據點,他愛臺北甚於青島老家,幾年前在大陸的兒子希望接他回鄉奉養,落葉歸根,但他認為臺北才是他安身立命之所。

于振平是山東青島人,原本在家鄉的鄉公所任職,早婚的他育有三子,因為國共之戰投身軍旅,但民國39年撤退來臺時,匆促之間只來得及帶著當時到部隊找他、向他稟報他的父母及妻子相繼病逝噩耗的大兒子于作青一同來臺,較小的兩個兒子則留在大陸。

來臺後,于振平與于作青父子相依為命,于振平軍職退役後,在居住的南機場二期公寓一帶開設雜糧行,經營20多年,直到民國70多年才退休。于作青笑說,父親一直沒有再娶,生活簡單規律,也不喜出外旅遊,唯一的休閒活動就是到住家附近的青年公園散步運動,這也是生活中最大的樂趣,「青年公園就好像是我家的客廳」。

在臺北居住一甲子,早讓于振平視自己為臺北人,兩岸開放交流後,于振平只回過青島老家一次,儘管近年來因為行走不便及耳背,過著深居簡出的生活,但在臺北頤養天年,仍是于振平不變的心願。

活過100歲不容易,百歲人瑞猶如鳳毛麟角,無論從哪裡來到臺北,他們都在這裡落地生根、開枝散葉,今日臺北的繁華熱鬧,有著他們在這塊土地上胼手胝足、滴落汗水的付出;韶光荏苒,臺北豐富了他們的人生,他們則以自己的年華,為臺北寫下一段又一段的歷史。

百歲阿嬤 愛打四色牌解悶

苗栗縣長劉政鴻昨天上午慰訪後龍鎮人瑞紀陳娘(中),老人家耳聰目明,和大家還打起四色牌。
圖/苗栗縣政府新聞科提供
苗栗縣長劉政鴻昨天上午分別慰訪後龍鎮李傳成、紀陳娘2名百歲人瑞,2位老人家身體都很硬朗,且耳聰目明,偶爾還打四色牌,2位人瑞也和劉政鴻等訪客小玩一把,好精神讓人羨慕。

苗栗縣政府今年慰訪百歲人瑞的行程,昨天全部結束,共31位百歲人瑞接受慰訪和祝福。劉政鴻強調,靠著長輩過去付出,後代子孫才能豐衣足食,大家應多陪伴、疼惜家中的長輩,傳承敬老尊老的精神。

劉政鴻昨天先探訪105歲的李傳成,老人家身體健康很健談,劉政鴻還記得他小時候常看到李傳成帶公事包搭火車到竹南洽公的情景。李傳成年事雖高,但還是關心地方事,問起遠雄健康生活園區興建大醫院的事,劉政鴻仔細說明。

101歲紀陳娘,每餐可吃1碗飯,飯後還維持散步習慣,在眾人慫恿下,她隨興與到訪的縣議員李文斌、鄭秋風等人玩了一把,劉政鴻在旁戴起眼鏡,仔細端詳老人家牌技,氣氛熱絡。

【2011/10/04 聯合報】@ http://udn.com/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NMMM7927&aid=4841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