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囤積解密
2015/05/03 20:24:14瀏覽631|回應0|推薦2
「家裡放不下,回收物擺路旁婦睡安全島堅守」、「東區精華地段公寓成回收場,居民憂逃生難」……。囤積雜物塞爆家中、影響公共安全的新聞,近年時有所聞。這些囤積者未必髒或懶,而可能是精神醫學新發現的「囤積症」患者。

一九六六年。美國醫學論文已出現「囤積(hoarding)症」字眼。兩年前,美國精神醫學學會新版診斷與統計手冊當中,正式將「囤積症」定義為需要治療的心理障礙。

台灣作家Phyllis花了十年時間研究囤積症,上月出版華人世界第一本囤積症專書「囤積解密」,近期還準備去美國考「囤積症整理師」證照。她表示,「囤積症」是病,而且是用愛與關懷才能治療的病。

Phyllis母親正是囤積症患者。從高中起,Phyllis老家便堆了滿坑滿谷的雜物。二○○三年,她從老家倉皇逃離,留下獨居的母親。母親沒多久便得胃癌,三年後辭世。

「囤積解密」作者Phyllis,認為囤積症必須用愛與關懷治療。 記者陳宛茜/攝影

分享

Phyllis認為母親的胃癌是她離家造成。懷著愧疚,她花了五年整理母親遺物,一邊研讀西方醫學書籍,發現母親的症狀竟是「囤積症」。囤積症患者多半缺乏關愛,以近乎上癮的方式蒐集、堆積物品,企圖塞滿內心的空虛。

全球統計,每廿五人就有一人是囤積症患者:患者四十歲後症狀明顯,五十歲起進入高峰。高齡化社會患者人數攀升,溢出雜物造成家庭關係惡劣,成為公共安全的隱憂。專業的「囤積症整理師」在美國應運而生,協助患者清理內心和外界被塞滿的角落。

「我不只是想清理雜物,更想修補關係。」Phyllis希望藉「囤積解密」一書讓台灣理解「囤積症」,讓人們學會用愛與關懷,清理心靈與物質世界應該捨棄的囤積物,也讓她完成來不及對母親做的事。

圖/聯合報提供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NMMM7927&aid=22757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