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范明基/以嬰孩為師 多彩生活防癌
2014/05/29 21:02:42瀏覽321|回應0|推薦0
【聯合報╱范明基】

在捷運上,看到一位年輕爸爸後肩背著背包,前胸貼著一位8、9個月大小的嬰孩,手上還拿個提袋。

年輕爸爸吸引這節車廂乘客的目光,因為車上空蕩,他卻站著,而且可愛的嬰孩一下子伸手玩弄上面的提環,一下子低頭用手撥弄父親手上的提袋,一會兒又回眸注視看著他的旁人,不斷探尋周遭環境,忙得有趣的很。

嬰兒、青少年 致癌率低

孩童無邪、自然的舉止,不禁掃除我白天的煩悶,也勾起我這幾年心中未完全有解答的一個問題:為何嬰兒和青少年癌症發生率比成人少很多?

癌症按定義,是不受正常調控的細胞分裂所造成。分裂愈多次的細胞,就可能愈易失控,由這個觀點來想,小孩相對應該是癌症高風險群才對,嬰幼兒在成長為20歲年輕人的過程中,體重由3公斤變成至少50公斤,較成年後需多分裂4次,再考量器官分化及正常磨損造成的細胞死亡,總和起來,成長期中每個器官的幹細胞分裂次數,應比成人多很多。

大家知道嬰幼兒除了少數血球癌症和神經系統癌症外,其他癌症發生率皆較成年人低許多,這該如何解釋呢?不用多想,教科書已提供一個解答:分裂的細胞中要是累積了為數10個左右基因的突變,就會有不受調控的分裂而變成是癌細胞。

基因變異 需時間累積

而人類呼吸的空氣、飲用的水和食物、暴露於無形的光和輻射,感染上某些病毒和細菌,加上足夠時間的醞釀,就會在某一細胞的基因組中,產生10個以上變異,造成了癌細胞。

由於需要時間累積基因變異,這個想法大抵可以說明,為何年紀愈大,癌症發生率愈高,也為預防癌症提供扎實的學術基礎。

例如,國民健康署在4月公布台灣每5.67分鐘就有1人罹患癌症,國健署長邱淑媞提醒大眾,少碰菸、酒、檳榔,多吃蔬菜水果、多篩檢、減重等。

少菸酒多蔬果 勤篩檢

除了上述內在基因的變異,生活方式也影響癌症進程。2010年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馬修杜寧教授團隊在「細胞」期刊報導,當以小鼠做癌症研究時,如小鼠有較大的活動空間,空間內置放多種物品,且有機會和另外數隻老鼠來往,癌細胞就比較難在這樣的老鼠身上生長,生長曲線的增加是線性的,而非級數,且癌細胞較易死亡。

杜寧教授發現,這些小鼠有較多的免疫細胞和淋巴細胞,腦下垂體能釋放出較多的腦部神經生長因子,使交感神經系統釋放較多的正腎上腺素,讓白脂肪細胞產生較少的瘦蛋白,而抑制正在形成中的,或已形成的癌細胞。

這樣的結論雖尚未經其他研究更進一步證實,但藉由豐富的生活情境來增加感覺刺激、認知計算、運動量、以及同伴交往,從而影響中樞神經、內分泌系統和免疫能力,來抑制癌組織的結論,還是挺和一般認知吻合的。

這樣的想法可以解釋幼兒較無癌症嗎?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豐富生活情境 抑癌上身

個人要如何營造「豐富的生活情境」呢?個人建議是,除了飲食、呼吸、太陽、輻射要留意外,應該以嬰孩為師:隨時探索生活周遭,三不五時有個小確幸;搭大眾運輸工具旅行,一面平心靜氣觀察眾人、事、物、美景,一面想下個行動是什麼;和親朋好友保持聯繫,當會和陌生人交談的志工等,有適當緊張性和有新鮮刺激感的生活,大概就是在癌症漸為老化社會一部分時的自處之道吧。

(作者為陽明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 )

范明基/規律起居 健康生活的起點

2015-01-27 02:36:37 聯合報 范明基

我這輩子運氣不錯,從小居家明亮,沒有隔鄰高樓遮蔭,每天陽光或天空亮度催促我起床;工作壓力適中,日落後不久就回家休息,晚上11時就寢,生活像古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生理時鐘 體內自發

規律生活有益身心,科學可證明。我們體內有個以24小時為周期的生理時鐘,默默循環運轉,影響休息、清醒、動作量、基礎血壓和體溫及荷爾蒙濃度。這個時鐘是體內自動產生的,把人放進全暗房間,科學家發現他的行為和生理狀況仍以24小時為周期,顯見人體體內有個自發時鐘,藉由射入眼睛的光線校正時間,我們坐飛機到遙遠的國度或回到台灣,要花個幾天調整時差,就是校正生理時鐘。

在真菌、阿拉伯芥、果蠅和小鼠等生物,科學家皆發現其內建生理時鐘,由此可見,生理時鐘早在物種起源早期就開始發展,且同樣以24小時為周期,顯示依據陽光生活是生物在地球上生存要件之一,重要到已嵌進到DNA裡。

小鼠腦部下視丘的視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 nucleus)有一萬個神經細胞,是生理時鐘的總引領者 (pacemaker) 。這些互相聯繫協調的神經細胞,每日產生循環且規律的統合活性,在不同時段釋放不同分量的神經傳導物質和糖皮質激素等荷爾蒙,影響各組織的分區引領者,造就身體基礎生理狀態。

10種基因 相互牽制

如何造就一萬個神經細胞的周期活性?經過30年努力,科學家逐一破壞特定基因功能,歸納出10種基因是生理時鐘的基本機械零件。這10種基因以正迴饋和負迴饋相互牽制對方,例如甲基因表現量增加會促進乙基因表現量上升,乙基因表現量增加則使甲基因表現量下降,把這基本架構複雜化約五倍,生理時鐘就開始運轉了。

那光線的作用是什麼?光誘導出訊號的傳導路徑,使內在時鐘和外在的太陽時鐘同步。喬瑟夫.高橋(Joseph S. Takahashi)2011年在「高階遺傳學」將此現象做了一個完整回顧。

生理時鐘到底如何影響日常生理變化和日夜的行為?美國賓州大學教授約翰.何根內許(John B. Hogenesch)於去年10月發表在「國家科學院會刊」的研究,他的團隊以大數據分析,每兩小時收集小鼠12個不同器官的所有RNA,共收集48小時,接著分析這288組樣品各個RNA的表現量。

團隊發現,在大約兩萬個基因當中,有43%的基因表現會在某一器官出現日夜周期性變化。有趣的是,這些周期性基因的表現量高峰通常落在日出和日落前不久,說不定這說明為何某些生理現象有日夜變化。

依照醫囑 按時用藥

何根內許團隊也從巨量分析發現,當中有1124個周期基因是現行藥物的作用標的。

我們可延伸思考:倘若病人吃藥的時間點不對,不在標的基因的表現高峰時段,藥效不就沒了嗎?這是為何某藥對某些人有效,對其他人沒效的原因之一嗎?也可能藥物是有效的,但兩人作息不同或兩人在不同時間點用藥?是否該建議大家,身體有狀況時,要趕快過日夜正常的生活,並依循醫囑時間用藥,才能藥到病除?

(作者范明基為陽明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NMMM7927&aid=13732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