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大腸癌連續6年蟬聯國人10大癌症發生人數第一位,真讓人聽了害怕。也聽到周遭一些親朋好友罹患大腸癌,但事先都沒有症狀,為什麼大腸癌不容易有症狀?
A、大腸癌症狀之一,可能有貧血,原因是腸道慢性出血,當糞便通過大腸腫瘤,兩者磨擦,便可能造成慢性出血。
資深醫師看到年長男性貧血,常會聯想到是否有胃腸道癌症;但女性因為月經周期等因素,不見得適用這個臨床判斷。
因此,如果無緣無故貧血,要先排除腸胃道慢性出血或糞便中有潛血反應,若又沒有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就可能要注意大腸健康了。
不過,大腸管腔直徑最大可達5、6公分,如果長出來的腫瘤不大,糞便還能通過,也不見得會有慢性出血,這是大腸癌早期不容易被發現的原因。
另外,糞便潛血反應,不代表一定罹患大腸癌。過去統計,接受糞便潛血反應篩檢的人,約7%到8%會驗出糞便裡有血,即陽性反應,而陽性反應者,只有千分之三後來確診為大腸癌。
腹瀉也是大腸癌診斷參考症狀之一,急性腹瀉不會連續拉好幾周,如果有數周甚至數月的慢性腹瀉,較有可能懷疑是大腸腫瘤。
有的大腸癌患者感覺腹痛,但這通常要等腫瘤長太大,糞便無法通過,亦即腸道阻塞,病人才會覺得脹痛或劇烈絞痛。早期大腸癌不見得會腹痛。
腫瘤若長在直腸,較易出現裡急後重症狀;另外,大腸腫瘤會分泌黏液,病人若排便發現黏液,也令人懷疑有大腸癌。
現在大腸鏡檢查方便,有家族史或50歲以上者,不妨直接做大腸鏡,伸入腸道即可一探究竟。
諮詢/林口長庚醫院直腸肛門科主任陳進勛
55歲陳姓婦人近年有便秘困擾,5個月前因腹脹就醫,檢查證實是第四期乙狀結腸癌合併多處肝臟轉移。住院期間,陳婦丈夫想到和妻子有共同飲食習慣,也做檢查,證實同樣罹患大腸癌,部位也在乙狀結腸。
幸運的是,陳夫的癌細胞尚未侵犯到大腸附近的淋巴結,屬於第二期乙狀結腸癌,手術後,已順利返家休養,接受定期追蹤。
陳婦2年前開始有便秘情形,近半年大便形狀變細,不以為意,服用軟便劑緩解症狀,5個月前,因嚴重腹脹就醫。醫師在她下腹部摸到腫塊,安排電腦斷層及大腸鏡等檢查,證實是第四期乙狀結腸癌合併多處肝臟轉移。
醫師評估病情後,決定做緩和性化學治療,才逐步脫離險境,順利出院。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腫瘤醫學中心診療個管師鄭伉吟表示,近年來大腸直腸癌發生率居高不下,國健署提供50至75歲民眾免費接受大腸直腸癌篩檢,曾患有大腸瘜肉或有家族性瘜肉以及大腸直腸癌家族史民眾,應積極接受大腸直腸癌篩檢。當夫妻一方發現罹患大腸直腸癌時,另一人也應儘快接受篩檢。
Q、我左側腹部摸到腫塊,有可能是大腸癌嗎?
A、腹部摸到腫塊,且伴隨貧血、腹脹,的確可能是大腸癌徵兆。一般而言,右側腹部摸到的腫塊為大腸癌的可能性較高,左腹腫塊可能是便秘累積糞塊造成。
大腸由盲腸、結腸、直腸組成,呈ㄇ字型,由右至左,依序為盲腸、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大腸癌最常發生在直腸,其次為乙狀結腸。
盲腸與升結腸為大腸中最粗大的部位,位於右側腹,因為腸腔粗大,出現腫瘤也不容易有症狀,較難發現,多是腫瘤較大壓迫腸腔才可能有症狀或摸到腫塊。
右側腹部的腫瘤過大,會阻塞而影響末端迴腸對營養的吸收,例如鐵質、B12等營養素,造成貧血。右側腫瘤慢性出血,排便時不易看清,時間久了也會有貧血情況,因此若右側腹摸到腫塊,又出現貧血,就要懷疑可能有大腸癌。
臨床上,曾有患者無其他不適,僅有缺鐵性貧血,補充鐵劑兩年都無起色,才發現罹患大腸癌且已肝轉移,腫瘤位置就在難以診斷的右側腹部。
左側腹的腸腔則較右腹腸腔窄,若發生腫瘤較容易出現症狀,很少等到腫瘤大到可以用手觸摸才發現。例如位於左下腹的直腸或乙狀結腸,若有腫瘤生成,糞便通過與腫瘤摩擦,可能出現血便,或阻塞造成便秘;若直的腫瘤較靠近肛門,則會刺激直腸黏膜神經,患者常有便意,即使排便還是有排不乾淨的感覺。
不過,無論腹部摸到的腫塊是否與大腸癌有關,都建議盡快就醫檢查;若有貧血問題,不可只補充鐵劑,也應接受大腸癌篩檢,確認貧血情況是否與大腸癌有關。
諮詢:三總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國防醫學院外科教授饒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