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腸癌初診 2成末期
2014/05/05 19:00:43瀏覽838|回應0|推薦0
 

大腸癌連續六年蟬聯國內癌症發生率首位,醫師臨床觀察發現,新診斷大腸直腸癌的患者中,平均每五位就有一人屬於末期,癌細胞已轉移至肝、肺等器官;且近七成患者無法手術切除。若民眾大便習慣改變,或出現腹瀉或便秘交替等情形,應盡早就醫。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長王照元表示,臨床上有百分之廿的大腸癌患者被發現時已是第四期,治療存活率不佳。

五十六歲的歐小姐,五年前出現輕微腹痛、排便習慣改變,她自認飲食正常,不愛吃油炸食物;且維持多年晨泳習慣,癌症不會找上門。直到排出細長如鉛筆般的大便形狀,她才驚覺異常,檢查發現是大腸癌第三期。

歐小姐的主治醫師、台北榮總醫腫瘤醫學部藥物放射治療科主任趙毅表示,許多民眾常自恃年輕、不菸不酒,從未想過自己也是癌症的「候選人」。

台中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王輝明表示,飲食西化及嗜吃高油脂食物,是罹患大腸癌的危險因子,許多民眾以為只要少吃即可,卻忽略環境汙染物也會由食物鏈「病從口入」。他曾收治過一名廿多歲女性,因肚子悶痛就醫,檢查竟是大腸癌,癌細胞已蔓延整個腹腔,根本無法切除,只好縫合,不到兩個月就往生。

王照元說,目前大腸癌篩檢工具包括糞便潛血、大腸鏡檢查,但許多民眾常拖到有明顯症狀才就醫,造成確診罹癌時已是中晚期。衛生福利部統計,全台每年新診斷的大腸癌病人中,近五成、超過六千人屬於第三期或第四期,五年存活率平均不到六成。

醫界近年開發大腸癌新療法,王照元和趙毅均表示,針對轉移型大腸癌治療,標靶藥物搭配化療的組合,過去健保僅給付第一線及第三線治療;第二線只能用化療。前陣子衛福部核准「血管新生抑制劑」標靶藥物新適應症對象,最多可延長壽命卅一個月,但仍需自費每月六至八萬元。

中央社記者管瑞平苗栗縣21日電)作息、飲食正常的藝人余天女兒余苑綺罹患直腸癌引發民眾警覺,衛福部苗栗醫院表示,近來主動要求做糞便及大腸檢查的患者增加2成。

衛生福利部苗栗醫院今天表示,大腸直腸癌為國人10大死因第3位,且呈現持續成長、年輕化趨勢,近來門診患者中,主動探詢、要求做糞便及大腸檢查的案例明顯增加,較以往多2成左右。

院方指出,媒體報導余天女兒余苑綺日常生活作息正常、飲食多清淡蔬果,也愛運動,竟驚傳罹患直腸癌住院治療,「或許因此引發民眾警覺,對腸癌威脅有所重視」。

苗栗醫院內科主任葉宗銓表示,近2週經門診發現異常轉外科確診的就有2起病例,分別是38歲男性及61歲婦人。

葉宗銓指出,大腸直腸癌早期症狀為便中帶血、排便習慣改變,包括大便形狀細、次數增加、常有便秘或腹瀉或兩者交替發生,腹脹、腹部可觸摸到硬塊等。因腫瘤位置不同,引發的症狀也不一樣,如果未加留意,約2成病患在發病時已有癌轉移。

醫師建議,透過定期健檢、養成高纖、低脂、低糖飲食習慣、正常生活習慣、戒菸戒酒、多運動多喝水增加腸胃蠕動避免便秘等方式,預防大腸直腸癌,目前政府也補助大腸癌、乳癌、子宮頸癌、口腔癌等四癌篩檢,民眾應多加利用,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才是防癌最佳上策。

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陳鴻華表示,這名60歲的林老師長年吃素,且定期運動,也不屬於肥胖族群,怎麼也想不到會罹癌;但臨床顯示,多蔬果、少紅肉、多運動、避免肥胖,雖可預防大腸癌,但即使如此並不保證一定不會罹癌,仍應定期篩檢。林老師積極接受治療,先接受腸腫瘤部位切除,但肝臟轉移部位因範圍較大,因此先以健保給付血管新生抑制劑標靶合併化療,讓腫瘤縮小,再切除轉移病灶。

陳鴻華說,第一階段療程後,腫瘤有部分縮小,但當要進行第二階段時,因為健保給付24周的療程已結束,卻面臨腫瘤仍不夠小、無法手術的窘境,最後林老師決定持續自費使用施打第三次療程,讓腫瘤縮小到能手術狀態,目前肝臟腫瘤幾乎清除,恢復良好。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NMMM7927&aid=13084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