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神經內分泌腫瘤
2019/06/10 19:50:19瀏覽259|回應0|推薦1

資深演員馬如龍因癌症病逝,外傳他是因肺腺癌惡化,但馬如龍兒子黃士庭受訪時表示,父親不是肺腺癌,而是罹患是神經內分泌腫瘤,癌細胞擴散到脊椎和肝。腫瘤科專家表示,神經內分泌腫瘤是在神經或內分泌器官上長出,這類腫瘤較少見,依照惡性程度分成三等級,惡性最大的第三級致死率較高,須比照癌症腫瘤採化療,惡性程度較輕的第一、第二級,則有標靶藥物治療。

新光醫院腫瘤科主任季匡華表示,神經內分泌腫瘤主要是長在神經或是內分泌器官,這類腫瘤生長較慢,患者會出現的症狀很多都是與消化道疾病類似,例如拉肚子、胃酸過多等腸胃道症狀,或是有些臉紅、盜汗等症狀,這是因為腫瘤生長的位置,會影響內分泌荷爾蒙分泌有關。

季匡華說,神經內分泌腫瘤依照細胞分裂多寡程度,病理上會將神經內分泌腫瘤分為三等級,其中惡性最高的第三級就類似癌症,致死率較一、二級高,三級的神經內分泌腫瘤治療方面多採化療,而惡性度較低的第一、第二級則有標靶藥物。生長部位,例如肺小細胞癌就是神經內分泌瘤的一種,除了肺之外,還見過長在子宮、喉嚨、小腸、甲狀腺等部位的神經內分泌腫瘤。

而依照癌症希望基金會在網頁上的解釋,神經內分泌腫瘤為介於分泌荷爾蒙細胞與神經間的特殊細胞發生病變,腫瘤會分泌過量荷爾蒙引發功能性症狀,以發生比例而言,消化系統比例最高,包括前腸、中腸、後腸及胰臟,其次為肺部;患者大多沒有症狀,而在部分患者身上會產生不適的功能性症狀,如腹瀉、腹痛、咳嗽、氣喘、盜汗及胃酸過多或莫名的低血糖等,因症狀不易分辨,容易與其他疾病混淆,需賴腸胃內科醫師確診。

據聯合新聞網報導,安南醫院消化科蔡坤峰醫師表示,神經內分泌腫瘤通常好發於40至69歲,男性比例高於女性,約6成在胰臟或胃腸道,其次則在肺部或支氣管。根據其荷爾蒙分泌情況及有無症狀,神經內分泌腫瘤還可分為功能性、非功能性;前者特別是胰腸胃道腫瘤,時常以熱潮紅、腹痛、腹瀉、低血糖、盜汗等症狀表現,後者常因沒有症狀,因此發現時往往較嚴重且合併轉移。 蔡坤峰認為神經內分泌腫瘤的治療通常病程緩慢、存活期率高,但不同期別的治療方式不一樣。若組織切片分化良好或分化中度,因腫瘤生長速度較慢,通常會建議病人手術或合併荷爾蒙療法治療,控制腫瘤惡化的同時,也更能兼顧病人的生活品質。 如果連續數月發生反覆腹痛、腹瀉、盜汗,以及不明原因的低血壓、低血糖,蔡坤峰提醒要有所警覺,盡快就醫檢查。他強調神經內分泌腫瘤其實大多是低惡性,但仍有惡、轉移的風險,早期診斷就能早期治療。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NMMM7927&aid=12735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