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勤耕心田,修道如種田!
2009/02/16 07:16:20瀏覽1627|回應2|推薦40

       以前讀書的時候,常聽到/看到以前的人寫到<要怎麼收穫,先怎麼栽?>,我當初在想,應該是鼓勵學子,努力用功讀書,後來隨著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現在有了另外一層的體會,佛教講的因果,八識田中的種籽,隨著因緣的成熟,不論是善是惡,都逐一呈現,因為過去世中所種的善的/惡的因,種籽,而造成這世的因緣或者業報,不論是好或壞,我想,我們應該要接受它,靜下心來,懺悔,反省自己,是否是自己的不圓滿,壞脾氣,愚癡,傷害了別人而不知懺悔,造成了這世的業障,不如意呢?

      最近幾年,在某種的因緣下,看到一本由鸞友雜誌社,無極證道院,武廟明正堂出版的  <天道奧義>這本書裡面,<無極老母>寫到 第九章  何謂修道?母娘特別引述五千年前,黃帝訪道的一個例證,以開悟修道的諸兒女:

                                             <修道如種田>

      昔時軒轅黃帝平定天下,舉行封禪大典,所謂<封禪>就是封<泰山>以祭天,禪<梁父山>以祭地,就是祭天祭地的大典,有豐功偉業的皇帝才能舉行封禪.

      當時泰山有一位修道之士,不詳其姓名,但修道的境界很是高深,他的修道方法完全為入世的,很合乎一般人需要,黃帝早知其人,黃帝舉行封禅大典完畢後,即訪這位修道士,卻遍訪而不得,遂下山西歸.

       在歸途中,一日的中午,黃帝在路旁的樹下休息,隨從的軍馬很盛,一般民眾都不敢接近,唯獨有一白髮老者在田中除草如舊,頭也不抬,眼也不睜,彷彿不知有大隊軍經過,更不知黃帝駐蹕,護衛的士兵為了保護黃帝的安全,在駐蹕的四周不免要清理閒雜人等.黃帝戰榆罔,誅蚩尤,自有許多人心存仇恨,不能不防萬一,對於種田的老農自須驅之遠去,老農毫不注意,漫為不理,兵士多無禮貌,擬強迫他離開.

老農曰:各處訪我,今我在此地,反要驅我遠去,奇怪的很.

( 老農遂荷鋤,緩緩而去,士兵知黃帝訪道,立刻將這位老農的話傳給風后,風后馬上追趕老農,因走的不遠,很快的趕上.)

風后曰:老先生,士兵失禮,多請原諒!我帝訪君很久,今已遇老先生,可否與我帝一晤?老農立住腳,笑一笑:<我知道黃帝訪我,我不忍他失望而去,所以今天特來此相迎>.

(風后很感激老農的意思,遂相偕至駐蹕的所在,斯時早已有人報告黃帝,黃帝正準備親迎, 適風后偕老農已至,帝便親迎於帳外.)   

<士兵無禮,多請原諒!>帝向老農道歉.

<榮辱無動於衷,一般之禮儀,何足介意.>老農也很客氣.

<寡人雖有天下而好道,此次封禅,遍訪天下有道之士,藉開茅塞,願先生教之.>黃帝避席,很恭敬的請教.

老農曰:我聽說帝前年,曾不遠千里登<崆峒山>訪問廣成子,廣成子是得道之士,想廣成子老仙一定有寶貴的意見,本人鄉野之人,日以種田為生,實在不明什麼道?

帝再拜曰:廣成子老仙講養生,以抱神為第一要義.先生乃東方得道之士,久聞大名,必有更高的指示!

老農曰:<修道不是專為自己的得救,乃是在救世>.帝居元首地位,既然濟人民於水火,如能再建立萬世的道統,功德更無量.本人鄉野的農夫,力弱德薄,且時代轉變,人心澆 漓,更非一人之力所可挽救的,願我帝發最大願心,救萬世的蒼生為幸.

帝曰:榆罔時,天下荼毒,蚩尤為虐更甚,賴天之助,得以平定,今天下無事,人民各安其生 ,我有志於道,願為後世留一修道的規範,而久不得其妙要,請先生不吝珠璣,詳示修道的方法.

老農避席一揖:<修道如種田>,本人是農夫,從種田而悟道,敢不奉告明主.

帝亦避席再拜(古人席地而坐,避席者,起立表示恭敬之意.)

老農曰:種田須分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整理土地>.先將選擇妥的土地,加以整理, 除草,翻土,使其整整齊齊,一根野草都沒有.修道第一步也當如此,心田當是一塊肥沃地,不可淺薄這是最重要的,把心裡的<私欲>除掉,有一點私欲都是阻礙,私欲就是魔鬼,不可親近,要把舊日的不好的習慣洗掉,把新的精神振作起來,才有進益.

帝曰:何以知是肥沃的心田?為什麼要肥田?

老農曰:心田的根基要厚,厚則根可深入,不易拔脫.有的土中多砂礫,好比心多雜念,自然不會有多大收穫.深厚乃可載大道,淺薄只能小成.

帝曰:為什麼一般人不知注意深厚的心田?

老農曰:一般人求速成,所見的很小,修道必用實功,不能存僥倖心理.世上外道甚多,其說容易動人,大道平夷,一般人都不注意耳.

帝曰:請問種田的第二段功夫是什麼?

老農曰:種田的第二段功夫是<選種籽>.選一粒最好的種籽下在土裡,將來才能有好的收穫.

帝曰:<修道的種籽>是什麼?

老農曰:所謂<修道的種籽>,就是<信什麼道>.世上道派很多,究竟以什麼道為正道,這是十 分重要的.

帝曰:今流行很多道派,有出世者,有入世者,有習內功者,亦有習外功者,五光十彩,令人不知所從.

老農曰:因大道之關閉已數千年,法門不免複雜,但真道不二,要在從生活方面進修,生活的德行,即是人道的表現,故修德即修道.修道不能用什麼法術,凡是用法術的,最後不免走入旁門左道.

帝曰:果如先生所言,則修道也很容易,是成神也不難了.

老農曰:驟聽來,是很容易,但實際做到亦非易事.譬如以<信>論之,想要做的好又多麼困難.真信則堅定不移,信其為山則是山,信其為水則是水,信決定一切,只此一個字即可得道,聖人教人均是從生活入手,生活即是道,離開生活,便無真道.

帝曰:許多壞人,生活腐敗,也是道的表現嗎?

老農曰:腐敗的生活,那是罪惡,也是魔鬼,已經不是生活,生活是養人的,罪惡是害人的,所以稱謂魔鬼.

帝曰:宇宙萬有既然同出於道,為何又生出罪惡?

老農曰:在後天的變化中,全憑陰陽的變化,陰則濁重,陽者清輕,濁重者則流為罪惡,清輕者則昇為和善.宇宙的變化不外消長盈虛,一起一伏,宇宙的本體寂靜不動,無善無惡,後天的運行見於陰陽,始有善惡之分,魔鬼是由後天的習染中產生的,好似搾豆油 則不能無豆粕,所以善惡是對立的,有善就有惡,善惡也是相隨的.

帝曰:魔鬼永遠也去不掉嗎?

老農曰:陰陽世界不免有對立現象,除非達到混元境界,否則善惡是永不能分離的,如能增加善果,則魔鬼自可減少.

帝曰:道既造生,又為何造死?使人不免<生離死別的悲哀>?

老農曰:生無所從來,死也無所從去,整個宇宙不生不滅,所謂生死者,只是消長的現象,死為新生的轉變,非真有死也,又何必悲哀.

帝曰:選擇一粒種籽也不容易,需有聖人出來指引迷津,否則又向何處選種籽?

老農曰:祇要把握住生活規範,不走入迷途則離道不遠.

帝曰:請問種田第三階段?

老農曰:種田的第三階段是<灌溉>.不灌溉則種籽枯死了,修道必須要灌溉.

帝曰:什麼是<修道的灌溉>?

老農曰:每個人都有向道的心,其向道的心便是種籽的萌芽,可惜不知灌溉而多枯死土中,修道的灌溉則是<通靈>.宗教多用<祈禱>方式,每早晚都應當有祈禱,<祈禱好似甘露>, 一次祈禱,即一次甘露的降下.

帝曰:敢問種田的第四段功夫?

老農曰: 種田的第四段在<培土>. 修道也須要培土,如不培土則根脫於外,易於動搖,<讀經>,< 聽道>,<反省>均是培養的功夫.培養至為重要,修道者多矣,而鮮有其成效,都是由於 不知培養,時時培養之,才能滋長.許多修道之士一時興高彩烈,而轉瞬消沉下去,冷如冰霜,這樣子又焉能有成.

帝曰:<開花結果>是最後的希望,修道在昇天,不從生活上修養,又焉能昇天?

老農曰:所謂昇天者,即<昇化>.

            昇化分多種:(一)隨緣昇化.(二)脫體昇化.(三)本相昇化.( 四)幻化昇化.

這四種昇化道理是:

 隨緣昇化---修道者明白生死之道理,知道我從何處來,將來歸到何處,並且把握住自己的心靈,死生不過是變化中的一個階段而已,到如此的境界,便可隨緣昇化.

脫體昇化---如秋蟬脫殼,說死即死,其來去自如,所謂無疾而終.

本相昇化---是帶肉體而去,即白日飛昇,這是比較困難的,但其成功飛昇亦易事也.

幻化昇化---是變另外一種形相而昇化,如變為鳥,或變為龍,虎,也都是昇化的一種妙法.

帝曰:如何能做到昇化?其方法如何?

老農曰:昇化無方法,如有方法便是方術,離正道遠矣,人從虛無中來,自然再返於虛無,萬象 均是幻化,世人認假成真,以致走入迷途.

帝曰:怎樣才能跳出迷途?

老農曰:知其為迷途則不迷矣,世人受肉體的影響很大,一時不能自拔耳,肉體不可缺,但人不可過份愛惜,如過份愛惜則必墬落於愛情中,一落愛情,便有執著,不克昇化了.

帝曰:寡人聞道很多,從人道而進入天道,當以先生為第一次指示,寡人因有國事牽累, 不能久留於外,今日聽先生的話,頓開茅塞,先生誠為東方的聖人,封先生為<東華君 >.

   按老農受封為東華君,即<東華帝君><木公>也.<修道如種田>,<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祇要耕耘,自有收穫,開花結果乃自然的變化,不可強其所為.東華君,古仙也,其說教從平淡入手, 誠有其高見,願世之修道者應詳為研味之.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INGCAMARA&aid=2653046

 回應文章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東華帝君說明淺顯易懂, 很好的.
2010/02/28 10:27

道法和密宗, 都有異曲同工之妙

CAMARA(KINGCAMARA) 於 2010-03-05 02:58 回覆:
感謝您的留言!希望對您有所助益!!

寧子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覆文
2009/04/05 10:18

牛郎織女會佳期,月下彈琴又賦詩.寺靜惟聞鐘鼓響,音停始覺星斗移,多少黃冠歸道觀,見機而作盡忘機,幾時得到桃源洞,同彼仙人下象棋.....

覆文:


七生姻緣醒世卷   風雲易變在人間
道音佛曲殊途會   梵唱阿門比作仙
居士傳教四海揚   處處有屬皆道場
凡塵機遇擦肩過   網域如棋文心傳


₪.與文字生死相戀.₪.攜音符夢幻共枕.₪
CAMARA(KINGCAMARA) 於 2010-03-05 03:00 回覆:
感恩您費心的回應,祝一切如意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