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2/22 00:30:00瀏覽3718|回應7|推薦164 | ||||||||||
大年初三(2/18/2018)是一個難得好天氣的星期日,而且隔天是美國總統日的長週末,下午一點開始,由美京中華會館領導親台僑團主辦的農曆戊戍金狗年春節大遊行,吸引成千上萬民眾圍觀。華盛頓特區女市長包瑟(Muriel Bowser)不僅全程參加遊行,還聲稱這是她連續第十一次參加遊行以來,最熱鬧、人氣最旺的一次。
遊行隊伍準備出發
中華會館主席和中華民國駐美代表 由於首府華盛頓的中華會館支持中華民國立場始終屹立不搖,中華會館主席李燦民、中華民國駐美代表高碩泰夫婦等,一起走在中華會館橫幅後,在美台兩面國旗飄揚下,沿途和群眾揮手致意,所有遊行隊伍約在下午二時許抵達慶典台,儀式中高唱美國和中華民國國歌,會場上旗海飄揚,也成為中華民國國旗難得能在這個城市露臉的機會之一。 亞裔妙齡小姐 電音三太子和舞獅
駐美代表處
國民黨美京分部 除了駐美代表處大力支持這項活動之外,許多新老僑團、華府文教團體也積極響應,共56支團體隊伍包括:亞裔妙齡小姐馬車、陣容龐大的駐美代表處及所屬中文學校、僑教中心、台聯會、國民黨美京分部、工學會、黃埔同學會、北維及華府中文學校、慈濟人文學校、財神爺、電音三太子、Chinese Youth Club(CYC)、武術功夫表演、美台警消之友協會、華裔退伍美軍協會、華人支持川普等,其他更多的西方團體包括:參眾及地方議員、非裔鼓隊、巴西Batala女子鼓隊,美國高中儀隊鼓樂隊、美國殖民時期陸軍鼓笛隊、滑稽GoGo車隊等等,沿途敲鑼打鼓、舞龍舞獅、長串賀喜鞭炮和煙火放不停,人山人海、熱鬧非凡、精彩萬分、是一場很有看頭、非常有過年氣氛的華府年度盛會。
華盛頓特區女市長包瑟(Muriel Bowser)團隊
Chinese Youth Club(CYC)
美國殖民時期陸軍鼓笛隊
巴西Batala女子鼓隊 其中一個特別的團體是來自維州的慈濟華府分會,今年仍由位於馬州的慈濟人文學校連續六年代表參加遊行,校長和兩名副校長帶領扯鈴隊參加遊行表演,每當扯藝高超的譚副校長將啞鈴扔向天空時,總是引起一陣陣地驚呼:「哇!」,當穩穩地接下時,又爆出如雷的掌聲。其實華府慈濟人,已經持續超過十五年,每週六在華府的兩所街友避難所(Homeless Shelter)發放早餐,其它如冬令發放和關觀懷中國城的貧困華人的行動,也早被美國主流慈善團體認可與合作,並獲得主流媒體關注。
慈濟人文學校扯鈴隊引起一陣陣地驚呼
美國很多城市的Chinatown都按照台港習慣翻譯成「唐人街」或「華埠」,通常入口處的牌坊上匾額會題國父孫中山的「天下為公」。但是在華府的7街和H街交界處,有一座富有中國特色的木結構牌樓,它是在1986年,北京送給華盛頓作為姊妹市的禮物,因為牌樓上有名書法家吳作人書寫的「中國城」三個大字,因此被稱為「華府中國城」。
在商家門口舞獅拜年
華府中國城牌樓下舞龍
賣鞭炮的小販 據記載第一個名叫江凱(Chiang Kai音譯) 的中國人在1851年來到華府,落腳在今日加拿大大使館旁的約翰馬歇爾廣場(John Marshall Park)附近,後來逐漸繁演成大約三、四百人規模的社區,居民多以洗衣業為生,並發展出餐館,理髮,裁縫,藥鋪,雜貨,以及鴉片煙館等,而Chinatown這個單字,首次在1857年出現在英語詞典中。 1868年,清政府委由退休的駐華公使蒲安臣(Anson Burlingame)代表中國,與美國政府在華府簽訂《蒲安臣條約》(The Burlingame Treaty),不僅給予華工合法身分與居留權,也開啟了官派留學契機,美國因而取代當時國力最強的英國成為中國留學生的首選,這股留學潮流至今不墜,使得華人在美國的人數快速增加。
但是在1882年,美國通過歧視性的《排華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它是美國第一部針對特定族群所立的移民法案,也影響了在美定居的其他亞洲人權益。這部惡法運作60多年,直到二戰期間才廢止。 1931年,由於美國聯邦政府計劃擴大政府綜合辦公大樓(Federal Triangle)的三角計畫,約有400名中國人被迫遷到原是德國猶太移民區,保留了許多南北戰爭前的老建築的中國城現址,隨後逐漸發展成32個家族、800多人的中國城,有自己的學校,會所,和商業團體等。 著清裝的遊客
工作人員狗年帶狗帽 1968年,由於金恩博士遇刺導致華府種族暴動,治安敗壞,華人和白人都逐漸遷往鄰近的馬里蘭州與維吉尼亞州,華府原有153家的華人洗衣店僅剩20家。1973年前後,特區政府研議的中國城重建計畫,差點讓中國城得再度迫遷,而更逐漸蕭條。 到了1982年,特區政府在第六街和H大街建造了華樂(Wah Luck House)公寓大廈,收留一些流離失所的華人。但是儘管1986年,為了配合中國城牌樓完工,地鐵站被更命名為Gallery Place-Chinatown,華人仍然持續搬離。到了1997年位於中國城的MCI中心體育館完工後(2006年更名為Verizon中心,2017年更名為Capital One Arena),似乎加快中國城瀕臨滅絕的腳步,華人已經分散到城市及其郊區更安全和繁榮的地區。到了2015年,華盛頓郵報報導說,只剩約300名華人還留在中國城。 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其實近幾年,隨著Verizon中心的發展,位於七街西側的歷史建築物進行了翻新,周邊區域也不斷有新建的高級公寓和酒店,一些全國知名的餐廳、商店、電影院、保齡球館開始進駐,將中國城變成了夜生活購物、和娛樂的熱鬧場所。由於市政府要求將所有商標廣告必須要加上漢字,連星巴克、貓頭鷹、紅寶石星期二、安泰勒、Urban Outfitters、Bed Bath& beyond等全國連鎖店,都在商店外掛著他們的中文名稱。同時也吸引一些高科技公司進駐,如Blackboard,Blue State Digital,LivingSocial和The Knowland Group,也是歌德學院華盛頓分校(Goethe-Institut Washington),和喬治城大學推廣中心的所在地。
那座由著名華裔建築師劉熙(Alfred H. Liu)設計,18公尺高,明清時期風格的中國城牌坊,有7座屋頂、7千片琉璃瓦、3.5萬片木塊、23克拉黃金、12條雕龍與272條畫龍組成,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金碧輝煌,近年來經過數次翻修,已成為中國城最著名的地標與觀光景點。
全美二十多個華埠,照理說,應以舊金山或紐約最大最有看頭,而近年來華府似乎不惶多讓,加上隨著中國的快速富強,華人的形象也在改變,走進華府的中國城,在地鐵站入口上方有中式折扇型霓虹燈,也有做成燈籠型的路燈,斑馬線上有十二生肖圖案,街道不再破落髒亂,兩旁也不都是泡著海馬的中藥鋪,中國城已經不再是早期好萊塢電影中的樣貌,但是方塊漢字堆疊在維多利亞時期的紅磚、聯邦時期的白牆、或是現代的玻璃窗上,依然別有風味,儘管一般住在郊區的華人,除非上班、偶爾有事、或過年才會進城,所以平時人行道上華人並不多,反倒是隨時都擠滿了外來的觀光客。
|
||||||||||
( 在地生活|北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