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3/18 14:26:36瀏覽886|回應3|推薦3 | |
一、臺灣核能安全 蔣孝嚴委員:我想先請教兩個跟日本地震相關的議題,尤其是核能廠發生事故,真相還要做進一步探討。我們不是核能方面的專家,但是全國民眾都很關切,我相信原能會及科技顧問均會提供寶貴的相關資料,但若是臺灣發生類似地震,那臺灣核能廠的安全情況如何,如果今天發生,我們能否抗震? 吳敦義院長:日本比臺灣更早進入先進國家,連日本所建的核能廠都遭遇九級劇震的影響,我們沒有資格把話說的太滿,這是第一點我要說明的。第二點,日本福島核電廠用的是第三代,我們臺灣是跟福島相距七年之後第四代的,安全設施比日本福島核電廠更進步更安全,我們的鋼筋水泥封的防護體及機器設備也都比日本的厚。第三,我國核一和核二都不至於遭受海嘯侵襲,因為我們的核一核二都在山坡上,大概有十二至十五米高,距離海嘯最高還有一個逾越,只有核四不在山坡上,而是在東北角貢寮,所以核四會不會遭受海嘯侵襲還要再做分析,總而言之我們都要事前防範,我們的核電廠建置都是按歷史以來所發生最大地震跟災害來提高等級,當然不能做過度樂觀的估計。 二、協助日本僑民撤離災區 蔣孝嚴委員:謝謝吳院長的答覆。事先的預防及工作要先做好,當然海嘯的問題在台灣發生的可能性相當低,因為我們的東邊有一條很深的海溝,不太可能會發生海嘯,但還是要預防。我想國人現在關切的是日本發生劇震那附近的僑民若是要撤離的話,我不知道政府在班機上的調配有沒有做思考跟準備?仙台附近的僑民若是要撤離的話,我們要事先做好應變措施。 吳敦義院長:我們外交部對於日本當地的留學生及僑民都有密切聯繫,大概像東京及仙台的留學生及僑民都有在做聯繫,但若是全面啟用專機回台的機率很低,日本有一億多人,發生核電危險的是按10公里比例來撤離,擴大比例約20公里撤離,旅行團方面也有密切聯繫,駐日的馮寄台大使也都很認真,大致上平安,所以不會涉及撤來臺灣的問題,而是在危險管制區撤往其它安全的日本地區。 三、對菲國事件的肯定及期許 蔣孝嚴委員:很好,在日本方面,我覺得馮寄台大使做的滿好的,各方面的聯繫及跟外交部也是做很緊密的應變措施,可以說是可圈可點,但是一定要多做準備,我不知道他那裡情況是如何進一步演變。我也要對楊部長給予肯定,菲律賓事件已採取了行動,而且楊部長也發表了聲名。 吳敦義院長:蔣委員,容我做一分鐘的說明。經過楊部長及勞委會還有總統及我都表示菲律賓一定要道歉,菲律賓這次不只是用適合的形式道歉,還處分了失職的移民局局長,菲律賓的正式特使及主席也寫信來說用嚴懲失職人員可以視為一種形式的道歉,他們是有道歉,比口頭道歉還嚴重,這次外交部的努力維護了我國的尊嚴及司法管轄權競和的問題及台菲之間的邦交。 蔣孝嚴委員:菲律賓事件的結果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剛開始把那個拉得很高,說是要道歉,國人就認為道歉當然是A開頭的字,而且吳院長接受媒體訪問,也說菲律賓要道歉,若不道歉為何來台,所以國人的感覺就是要來口頭道歉。很多人沒有像吳院長那麼有學問,可以轉換成另一種形式,但我還是強調在過程中,是有改進的空間,不能一下子把總統推到火線上面,這個部分可以做檢討,我不會用太強烈的詞句,我們希望可以做的更完善,國人能夠給我們的掌聲更大,這是更好的事情,基本上我是肯定外交部的做法。 四、不堅持軍訓教官制度裁撤,但必須研議改革 (1)肯定教官貢獻、維護教官權益 蔣孝嚴委員:有一個議題我想跟院長討論一下,就是關於我們校園軍訓教官的問題,我在這裡強調,我所提到的軍訓教官要回到部隊的動機跟民進黨的動機及目的是不一樣的,不是民進黨提到的軍訓教官要滾出校園,而是我們時代環境潮流的改變,我不知道吳院長知不知道軍訓教官制度存在有多長時間? 吳敦義院長:我知道求學時期就有軍訓教官。 蔣孝嚴委員:軍訓教官在民國17年就有,也就是在大陸時期就存在,在台灣是民國41年恢復的,那個時候的軍訓教官有他們的任務,我覺得那時候軍訓教官所扮演的角色要給予高度的肯定,千萬不能醜化軍訓教官,也不能夠污名化軍訓教官,因為馬總統主張要全面性的改革,我想請問吳院長,除了中華民國有常駐校園的軍訓教官,還有哪個國家有此制度?事實上,只有我們中華民國有。 2)104年施行全募兵制,教官制度應研議隨之調整 蔣孝嚴委員:我的意思是不要背負軍訓教官在學校裡面做的是文職的事情,我們當然要肯定他,但是我為什麼要提這個案子,因為募兵制要開始了,募兵制在國防部已在進行,今年要募兵一萬五千七百五十八個,而且國防部還有一個精粹案,精粹案就是兵力結構還有組織的調整,一步一步做精簡,今年一月份已經七百個做精簡,然後今年四月份七月份及十一月份,都要再精簡1500個、2400個、4500個,這是一個方向。同時也要注意我們國防部有3、4千名優秀的軍官,尤其大部分都是中校、上校為主,少將有15個,上尉也有,中、上校三千多個,全募兵制離現在大概只有三年時間,那時候我們只有20萬的兵力,其中將近5千人跑到學校裡面當軍訓教官,而且預算放在教育部,編列至公立、私立學校基金裡面,軍人在部隊裡做文職的工作,人力司有跟我們說過他們沒有辦法歸建,但是你是什麼角色應該就要回到什麼地方,憲法裡面說的很清楚,軍人的角色就是保衛國家安全及維護世界和平,但軍人在校園裡面的角色,教師也可以做到,雖然我們兵力要精簡,應該要在這段時間成立一個專案做個研究,教育部說我們設有軍訓處,所以預算是教育部,軍訓處這一系列的軍訓教官又是軍人,在學校裡面不能配槍。我高中受軍訓打靶大學受軍訓上課,還抵不過我在成功嶺3個禮拜的時間學的比他們還好,那是真正紮紮實實的。募兵制以後還有一個問題,募兵制以後所有役齡的國民,只需要接受軍事訓練4個月,且在學校受軍訓還要抵扣掉天數,那還訓練什麼呢?為什麼不集中學校的軍訓課在畢業後受訓,現在的時代校園就是校園,它的功能就是專任教授專任老師專任的諮詢師或志工等都可以維護,這些問題要回歸到基本面及做開闊的思考。 3)提升軍人尊嚴 蔣孝嚴委員:我再三強調我提此案跟綠營的目的跟方向及動機是不一樣的,主要是因為環境改變,教官當然很好,但是你忍心看兩個梅花的教官在下課的時候指揮交通嗎?以前御官看到一朵梅花就要敬禮,兩朵梅花指揮交通?這是義交都可以做的事情,軍訓教官當然有他們的功能,但是軍人應要回歸到他們的本業上才對,這是我所要強調的,考教官需要八年的時間才能考教官,這種發展跟現在國防兵力的整建還有募兵的制度是不是相契合,這是需要認真探討的。吳院長您也是軍訓出來的,我現在想要把軍訓教官很完整的做處理,就是現在學校的軍訓教官,若是要離開的話也不能損害到他們的權益,這是我要求國防部的,要他們轉文職也可以,但他們卻走到另外一條路去了,跟他們當初報考軍校或是從事軍職的理想跟志願是不一樣的,原來在戰場,現在在操場,這是天差地差的事情,事實上很多人跟我反應,包括藍營的立委也贊成阿,我跟帥化民委員請教他也贊成,有專長的軍人到學校服務,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裡面就有很多很年輕的專長退役的軍官阿,現在沒有軍職也可以去學校幫忙,這個部分可以重新安排,現在國防走到這個方向,對於這個問題就要做全方面的探討,您的看法如何? 4)政府應成立專案小組審慎評估 蔣孝嚴委員:我的建議是行政院是不是可以有專案,包括可以請政務委員、教育部長、內政部長,各方面相關的人士聽聽意見做個研究,這是一個歷史問題。我於外交國防委員會質詢時也提到,現在國人對我國之國防戰力有憂慮,之所以不憂慮不擔心是因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往前邁進,但萬一大陸翻臉怎麼辦?我們不希望這個問題存在,那天我也提出我們的國防支出一直在下降,到今天是92億美金,大陸則是926億美金,我們比去年又掉了,現在我們的軍售,去年64億的軍品,是10年前的東西。在這種情況之下,若是大陸發動攻擊,我們可以支撐多久,陸軍說可以有3D部隊,我們當然希望大陸若是攻擊我們,大陸付出的代價更大,我們的防衛固守應有效的固守及嚇阻,所以我提這個案子。 吳敦義院長:謝謝蔣委員,您對軍訓教官很尊敬及用宏觀的態度來考量從校園回到部隊去,我很欽佩您的建議,但是軍訓教官在面對募兵制要開始進行之後,他們留在校園裡頭所發揮的優點是不是剛好可以彌補我們募兵制之後還需要在學校學到的基本常識,雖然不是全民皆兵,但是要全民國防,因此這個問題可以探討是不是支持軍訓教官在學校的說法,學校可以從事有關國防、軍事方面配合的教育合而為一,這個會有力於全民國防的安排,這樣的主張是同蔣委員的看法,這個是可以照蔣委員所提的建議,可以請政務委員邀集一個小組探討利跟弊,怎麼樣得其利跟防其弊,有他的優點也把缺點彌補過來,畢竟這是一個重大制度的沿革,我們必須要用很審慎的態度來處理,對蔣委員的指教我們不會輕忽。 蔣孝嚴委員:謝謝吳院長正面的考量,當然現在沒有辦法做決定,我是表達很多人的一個看法,這不只是單單綠營的看法,也不能讓綠營操弄,我是覺得很多藍營的朋友也提出這個問題,我們要大膽的面對這個問題,對我們國家有力,對我們國軍戰力能夠提升,提升軍人的形象,提升軍人的尊嚴,發揮國防戰力的角度來考量。我坦白說,我想找幾個委員來一起處理,想找法律來修掉,但是沒有一個法源,只有一個全國國防法,是說全民要接受通識教育,裡面並沒有說到要派軍訓教官常駐校園,軍訓教官可以教導軍訓知識,但是很多教授也可以教導這一方面的知識,大學裡面講師的資格也是要有相當的學位,才能教課阿。學校裡面教師有教師法規定,一切照著法律來走照實際面來走,軍訓教官有貢獻,要給予肯定,現在在校園的軍訓教官定要給予肯定的,他們也不必擔心現在要他們歸建的問題,無從歸建,可以轉文職,國防部妥適的安排及繼續的升遷,優秀的各級將官,從少將開始,總教官也沒有了,現在大學自主根本不派總教官,由教務長來兼,所以我特別把這個問題提出來,希望院長可以從長遠及很開闊的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我不堅持裁撤,但必須研議改革,我不堅持裁撤,但必須研議改革,謝謝。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