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3/29 20:47:02瀏覽865|回應0|推薦0 | |
以下是期末辯論會「台灣的國中是否應該進行常態編班」,筆者當年參加的「我方」採支持論點。當時組長是系學會副會長李懿耘 分為有納入學期計分的「戰文宣示」和「答辯書」,均為印給老師的計分書面資料: ================== 宣示: ===================== 答辯書: ===================== 這是老師給的辯論題的規則及評分方式 ===================== 尋找一下當年參考資料,有些不知道出處了...... 壹、能力分班與常態分班之優缺點● 一、能力分班(ability grouping) 1優點 1乃是因材施教精神之落實。 2老師比較容易掌控教學之進度。 3老師比較容易進行班級管理。 2缺點 1能力分班僅以智力或學業成就來區分,而忽略其他智力。 2前段班學生易形成彼此相互競爭的班級氣氛。 3後段班學生易被貼上標籤而造成自暴自棄,人格受到不良影響。 二、常態分班(normal grouping) 1優點 1乃是有教無類精神之落實。 2教育機會均等,教育資源共享。 3對全人教育的目標較能配合。 2缺點 1老師比較不容易掌控教學之進度。 2老師容易將注意力集中於表現好的學生而忽略其他同學。 3在班級表現較差的學生,亦淪為「班後段」而自暴自棄。 ●貳、解決方法● 一、實施班級內能力分組(within-class ability) 原則上是採用常態分班,而在同一班級內再按學生不同學科能力(如語文或數學)進行分組教學。 二、成立學習中心(learning center) 依據Gardner的多元智慧理論,成立各種學習中心教室,以便針對各種不同智慧的學生實施教學,發揮其潛能。 三、落實小班教學政策 乃是以個別化、多元化、適性化的教學方式,針對個別差異的學生進行教學,而班級人數最好為25人以下。 動課程的設計必須能引導學生獲得深層而持久的學習經驗,針對不同的對象與環境必須有不同的設計以為因應,因此沒有像食譜一樣固定的步驟與方式可依循。本文提供教育者一個以議題為中心的活動層次設計模式,希望能引發教師的靈感,從而設計出更有啟發性的活動課程。
參考資料 http://www.hle.com.tw/bookmark/edu/9212-edu8/edu08-3.htm ============================== 以下是筆者在讀建中時同樣是生物研究社的學弟,後來是醫學系同班同學的王冠權所搜集的資料: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