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12/01 01:26:51瀏覽11401|回應3|推薦56 | |
前些日子,無意間看到一隻昆蟲落在長壽花的多肉葉子上,馬上拿出相機拍照,等以後再確認牠到底是什麼? 直覺上,看牠體型不小,顏色又鮮豔,不敢隨便輕舉妄動,但也不以為意。
不久,剛好看到格友「跳tone」寫的一篇文章「守候陽台上的神秘訪客」,心想兩者似乎有些相像,不妨寫個回應交換觀摩。於是將照片PO上去之後,才發現兩者長得不盡相同,格友說我這隻昆蟲可能是「黃腰虎頭蜂」。
天啊!我哪知這是一隻虎頭蜂,還好我沒有招惹牠。於是上網搜尋,的確和照片長得一模一樣,這下子我才驚覺到「幸運地」碰到難得一見的「貴客」! 至於屋簷下的巢穴則無法斷定是誰的家,每天都會看到麻雀或白頭翁進出,有時還會和我打招呼。
這個蜂巢看起來不像虎頭蜂的家,因為胡蜂一般用大顎咬碎木頭,然後將咬爛的木材或葉片帶回巢內,與其唾液混合當為築巢的材料。當此種材料硬化時,其質地類似紙張,所以胡蜂的英文俗名叫紙蜂(paper wasp),而我們則以其外形及大顎而俗稱虎頭蜂。 1985年10月26日,台南縣佳里鎮仁愛國小師生70人前往曾文水庫郊遊,被大量虎頭蜂襲擊,造成陳益興老師與2名學生死亡。 此次引起傷亡之蜂種民間又稱雞籠蜂,由於其蜂巢相當大,形狀類似雞籠而得名,也就是以下分類中台灣最兇猛的黑腹胡蜂(或黑絨胡蜂),攻擊性強,一旦其領域被侵犯或被騷擾時,馬上會對入侵者發動攻擊,追擊的範圍可遠達50至100公尺,民眾若遇到這種情況,快速遠離蜂窩才是保命之道。
台灣常見之虎頭蜂: 虎頭蜂是民間的俗稱,牠屬於節肢動物門昆蟲綱膜翅目—胡蜂科(Vespidae)中胡蜂亞科(Vespinae)之胡蜂屬(Vespa),另外台灣還有長腳蜂屬(Polistes)。 台灣常見的胡蜂屬有7種(黑體字),但台灣生物網記錄了以下10種:
黃腰胡蜂(黃腰仔、台灣胡蜂)Vespa affinis Linnaeus,1764 擬大胡蜂Vespa analis Fabricius,1775,其外觀酷似中國大胡蜂,但體型明顯較小。 黑腹胡蜂(黑腹天鵝絨胡蜂、絨毛胡蜂、黑虎頭蜂、黑尾仔、雞籠蜂)Vespa basalis Smith,1852 費邊胡蜂Vespa crabro Linnaeus,1758 雙金環胡蜂(姬胡蜂、黑尾胡蜂、金箍)Vespa ducalis Smith,1852 中國大胡蜂(中華大胡蜂、台灣大胡蜂、金環胡蜂、土蜂仔、大土蜂)Vespa mandarinia Smith,1852 Vespa simillima Smith,1868 Vespa soror Buysson,1905 黃腳胡蜂(黃腳仔、花角仔、赤尾胡蜂、黃跗胡蜂)Vespa velutina Lepeletier,1836 威氏胡蜂(帝王蜂、深山胡蜂)Vespa vivax Smith,1870
不知是幸運還是好險!我拍到的竟然是黃腰胡蜂,是其中較溫馴的虎頭蜂,也是一般人們最常見的一種,工蜂的領域性不強,少有主動攻擊入侵者的行為,但由於和人類的活動範圍最親近,經常會因蜂巢受騷擾而螫人,不過並無螫人致死的記錄。
另外,黑尾胡蜂〈雙金環〉及擬大胡蜂也比較不會有主動攻擊入侵者的行為。 為何秋季虎頭蜂的攻擊性特別強?
9月時蜂后的壽命在產下最後一批卵後死亡,到了9月底最後一批蛹也將全部羽化,此時蜂巢內的數量將到達最高峰,此時工蜂因不需要找很多食物來哺育幼蟲及擴建蜂巢,只需保護好蜂巢,而蜂窩裡面的蛹全部都是未來的新蜂王,為了讓來年的蜂后能夠順利成長,然後避冬繼續繁衍下一代,此時可以說是牠們族群是否存續的「存亡之秋」。
因此秋末是虎頭蜂最兇猛的時候,攻擊性會特別強烈,警戒範圍也會相對加大,所以秋天時常可聽到虎頭蜂螫人的新聞出現。 另外,黑腹胡蜂與黃腳胡蜂兩者也是個性兇暴領域性極強,會主動攻擊人的虎頭蜂。 中國大胡蜂則是台灣體型最大的一種虎頭蜂。
夏末,蜂后開始產下一小批雄蜂;再產下另一批具生殖能力的年輕蜂后,她們可與雄蜂交配。年輕蜂后只有在秋天時與雄蜂交配,交尾後將由雄蜂得來的精子貯存在儲精囊內,然後隨著季節進入冬眠期,而雄蜂在交尾後即死亡。
胡蜂族群中,只有年輕蜂后才過冬,其他蜂群也跟著老蜂后陸續死去。大家在屋簷下,有時可看到單獨的胡蜂築巢,此可能即是年輕蜂后準備過冬。
一個蜂巢的歷史就是蜂后的一生,工蜂、雄蜂一輩子效忠蜂后,不會離巢也不會茍且貪生。
當春天來臨時,蜂后即開始尋找適合的地點築巢,然後以儲精囊周圍的肌肉,控制精子的通過,第一批產下均為雌性的工蜂,牠們體內沒有卵巢,輸卵管退化為蜂針,所以沒有生殖能力。發育成工蜂後,即協助蜂后築巢、育幼等工作。蜂后則專司產卵工作,每天不停的產卵,再產下第二批工蜂負責巡邏防禦的工作,即所謂巡邏蜂。
隨著天氣變熱,族群也日漸龐大,巢也漸變大,根據記載,有的蜂巢可達1.5公尺以上。 蜂后之育成及其社會結構
當蜂后老化產生費洛蒙的能力變弱後,工蜂偵測到越來越少的蜂皇素,工蜂便開始更改某些幼蟲之食物,而逐漸育成新的蜂后。 蜂王幼蟲天天可食蜂王乳,至成蟲一生都只吃它,蜂王乳亦稱蜂王漿或蜂皇漿。由年輕工蜂的舌腺和上顎腺等腺體分泌的漿狀物,專門用以餵食蜂后成蟲與幼蟲的食物。
工蜂及雄蜂的幼蟲只能食用3天蜂王乳,第4天改食蜂糧。同樣是雌蜂,由於後天食物的營養不同,因而無法完成生殖能力的發育,最後成為最下層階級的工蜂。
工蜂的宿命就是不斷辛勤地工作,一生中要經歷幾個任務,由清潔蜂巢、飼育幼蟲、構築蜂巢以及在巢外守衛巡邏,最後是外出採食花蜜和小昆蟲(以毛毛蟲居多)。工蜂可存活2至4星期,巢裡的成員不斷由新生的工蜂替補。
雄蜂數量極少,負責與蜂后交配,只在繁殖交尾季節才產生。 毒蜂針
虎頭蜂尾部末端有一可伸縮的刺針,是由雌蜂的輸卵管特化而來,針旁有毒腺相連,當螫人或捕取獵物時,即可將毒素注入獵物體內,使其麻醉或中毒。工蜂捕獲獵物時,先以螫針螫入將其麻醉,再擄回巢中做成肉丸餵食幼蟲。
蜂毒是由許多胺基酸所組成之毒蛋白,毒針螫人時會使人出現中毒現象,如紅腫、奇癢、刺痛等過敏現象,嚴重時引起患者休克死亡。 虎頭蜂的毒針螫人之後還可以重覆使用,因此一旦被虎頭蜂螫到時,如果非必要,最好不要將虎頭蜂打死,以免毒針留在傷口上,最好讓虎頭蜂飛走,一併將毒針帶走。
為何一旦被一隻胡蜂螫叮後,很快就遭到整群胡蜂的攻擊?這是因為胡蜂會散發具警告作用的費洛蒙,目的是招呼同伴進攻或逃跑。一開始單隻胡蜂發動攻擊後,會噴出聚集、警告費洛蒙,呼叫同類向目標物聚集。費洛蒙的氣味會藉著人打蜂時的揮舞動作擴散到空氣中,警戒範圍可達數十公尺遠,當其他胡蜂聞到這種味道,即刻處於激怒狀態,並迅速有效地組織攻擊。
若是碰到這種狀況,要快速離開現場並清洗傷口,以免氣味招來無妄之災。
如何預防蜂螫
這篇文章希望引起常常追花登山旅遊拍照的格友,特別謹慎與注意人身安全,也感謝「跳tone」格友的提示。 |
|
( 興趣嗜好|自然園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