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8/01 00:19:30瀏覽870|回應0|推薦0 | |
為什麼是德國啤酒節? 台北縣政府主辦的「2005德國啤酒節」,隨著公告招標的日程逼近,大會籌備工作宣告開始。台北縣是全國最大縣,除了擁有最多的人口,緊鄰台北市,更是全國擁有最多精釀啤酒廠的地方,相關資源豐富,不愁沒有廠商參與,更不愁沒有熱情的觀眾,所以台北縣政府舉辦啤酒節活動,一開始就取得極大的優勢,成功的機率極高,參與競標的廠商一定很踴躍。這是一場非贏不可的戰爭,對所有參與活動的機構都是極大的挑戰。 但為什麼是「德國」啤酒節,而不是「美國」啤酒節,或「英國」啤酒節,或「日本」啤酒節?這個問題卻很少人質疑。如果台北縣政府主辦的啤酒節,不叫「德國啤酒節」,而是別的名稱,效果又會如何呢?這是個有趣的問題,值得拿出來認真探討。 「啤酒節」本身是個具有強烈吸引力的活動,即使大多數民眾對於啤酒節的起源,和舉辦啤酒節的企圖,並不是那麼清楚,但「啤酒節」的本身就具有極大的魅力,主辦單位幾乎不用大力宣傳,自然就會吸引一大票主動上門,一探究竟的啤酒迷。長久以來,德國和啤酒幾乎是同意字,彼此互相依存,想到德國便想到啤酒,想到啤酒便想到德國,沒有人規定你必須這麼聯想,但它確實就是這麼真實的聯繫在一起。 關於啤酒節的聯想,長期穩居第一把交椅的「慕尼黑啤酒節」當之無愧,但一般人很少注意到為了維護這個頭銜,德國政府和民間必須付出多大的「持續」努力,才能達到今天的成果。「慕尼黑啤酒節」固然起源於一八一○年的巴伐利亞皇室婚禮,但十九世紀初的巴伐利亞,不過是個王國而已,距離成為一個國家的條件還遠得很,後來統一德國成立「德意志帝國」的俾斯麥都還沒誕生呢。 「慕尼黑啤酒節」會成為全球啤酒節的龍頭,其實是二次大戰以後,甚至是一九六○年以後,才逐漸形成的「共識」,絕對不是一八一○年皇室婚禮的功勞。倘若沒有大量發行的報紙,沒有無遠弗屆的收音機,沒有強大聲光效果的電視,沒有噴射機,沒有輪船,沒有快速便捷的公路網和鐵路網,沒有蓬勃的商務旅行和觀光旅行,「慕尼黑啤酒節」將永遠祇是一個地區性的個別活動而已,絕無可能變成國際性的大型旅遊活動。 巴伐利亞居於歐洲大陸的中心,具有無可取代的戰略地位,不論是從巴伐利亞前往歐洲各地,或從歐洲各地前往巴伐利亞,都十分容易便捷。巴伐利亞本身資源眾多,條件優越,不論登山,滑雪,戲水,健行,樣樣齊備。 當然,倘若巴伐利亞缺乏量大質精的啤酒原料,想要成為全球啤酒之鄉的夢想,斷無可能。倘若巴伐利亞沒有搭上德國「工業革命」的列車,反而像她的鄰邦奧地利那麼保守,那麼,今天的「啤酒王國」的頭銜就不會落在她的頭上。再說,假如德國對於英國「工業革命」的成就視若無睹,採取不聞不問,甚至悍然拒絕的態度,那麼,今天的德國也不會是現在這麼風光。 所以,再清楚不過的事實已經擺在我們眼前,你要嘛不信,繼續在你自己的天地裡做自己的夢,要嘛睜大雙眼,伸出熱情的雙手,勇敢的接受德國的友誼,勇敢的接受人家的指導。啤酒具有同時存在於一身的雙重性格-將在地化和國際化的衝突與矛盾,巧合的結合在一起的特色。啤酒文化一方面擅長發揚本土文化的精髓特色,另一方面卻又毫不吝惜,毫不猶豫,且毫無困難的接受國際文化的洗禮,表現於啤酒釀造工藝的哲學中,表現於啤酒招牌的設計上,表現於啤酒館內外的設計和佈置上,表現於啤酒杯和杯墊的圖案上。 於是我們終於瞭解,原來「啤酒不祇是啤酒」的真義,我們終於弄清楚舉辦啤酒節的最終目的,絕對不是設計成讓你來這裡High翻天,而是期望藉由一次又一次活動的展出,累積發展一種產業的基礎和經驗,期望活動主辦單位提供周密的思考,表現出旺盛的企圖心。祇要你的目標鎖定在這裡,所有的觀眾就能從主辦單位點點滴滴的努力中受到感染和影響,並形成更大的共識和凝聚力。這樣才能告訴全世界:「注意啊,台灣來了!」(寫於2005年6月) 圖說: 2005德國啤酒節史坦堡縣的蘭德勒舞蹈(Laendler)表演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