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八年前發表「拒吃魩仔魚 --- 對海洋的大愛」這篇文章後,引起不少迴響及討論;也不少人質疑「魩仔魚究竟會不會長大?」、「魩仔魚漁獲中到底包括幾種魚?」
一直不覺得需要回應,因為這些都不是拒吃的重點;吃不吃魚苗是選擇題,認知告訴我,這是不需要太多思辨、解釋、根據或出處就能作的選擇。
各種生物只要不含毒性大概都可以被我們當成食物,但我們若什麼都吃,一律以腸胃伺候,全都盲目地以低層級使用來對待各種生物資源,除了可能造成生物量匱乏,若大小通吃,也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形成整個相關食物鏈的萎縮。這麼說好了,有些我們人類吃,有些就應該讓給萬物生養所需;我們必要有所選擇,不能再惡霸地大大小小全攬進自己的胃囊裡。
近幾年傳出好消息,我們漁業單位已經有全面禁捕魩仔魚的共識。沒料到,今年不但沒減產,漁業署仍宣佈魩鱙魚98年度總容許漁獲量為超過往年的3,021噸。理由是:「科學研究資料顯示,魩鱙的生命週期短,沒有利用仍然會自然死亡 …」、「魩鱙漁業係台灣重要沿岸漁業之一 … 有必要維持一定規模 … 以合理利用及有效管理取代全面禁止。」
簡單說,漁業署打出「科學研究依據」、「維持傳統漁業特色」及「有效管理」來達成「資源永續利用之目標。」這三面旗幟,恰足以回過頭讓我們質疑漁業單位,是否只是找藉口敷衍不願面對問題或真的具備有效管理的能力?我們懷疑,若真有能力管理,何以我們沿海魚類資源沉淪到這樣的地步?何以我們傳統漁村瀕臨瓦解?又何以我們的海洋文化幾乎等同於海鮮文化?……
台灣捕食魩仔魚有近百年歷史,特別是三十二年前引進魩仔雙拖網後,大量捕撈、吃食及外銷魩仔魚;而台灣沿海魚類資源快速衰竭也大抵在這三十年間發生。「小魚都不放過如何會有成魚?」、「大、小通吃的後果是什麼?」、「當我們已經有許多其他食物可以選擇,為什麼要繼續吃食魚苗?」這幾個簡單的問題,讓我以為,沒什麼道理不全面禁捕魩仔魚,也沒什麼道理繼續吃食魩仔魚。
若一定要有根據或解釋的話:
1、「魩仔魚日語稱為Shirasu,意思是白線狀。凡白線狀之浮遊狀態的魚類幼魚統稱為魩仔魚。」(摘自:台灣沿岸魩鱙漁業調查研究/1980/陳宗雄) 2、「魩仔魚漁獲中主要為鮆科仔稚魚,約佔80~95%,但也包括經濟魚類:鯡科、鰏科、帶魚科、合齒科、鯖科、眼匡魚科、梭魚科、鯔科、鯵科、鯛科、海鰱目、側泳目及鰻目等10科3目之仔稚魚;非經濟魚類:鱚、鳚、魨、鰕虎、蝶魚等仔稚魚;以及甲殼類幼虫、頭足類幼生、翼足虫類等等。」(摘自:台灣東北部海域魩仔魚之種類組成及其季節變動/1989/陳宗雄)。
3、即使是鮆科仔稚魚,成長後為平均可達約8、9公分體長的鱙魚,目前魩仔魚漁獲中以2、3公分魚體為主,無論如何,魩仔魚確是孵化不久的魚苗。每種生物於生態中都有他們的重要位置,漁業官員竟然認為:「生命週期短」所以該死。 4、台灣目前魩仔魚捕撈,主要使用魩仔雙拖網。「魩仔雙拖網漁具漁法自1977年引進,大量補撈作業後,由於網目過密及漁獲效率過高,不但過量捕撈魩仔魚,而且傷害許多經濟性魚類仔稚魚。魩仔魚之過漁,導致洄游性魚類,如鯖、鯵、鰹、白帶、鰆、鮪等,因缺乏餌料而不靠近沿岸覓食 … 也造成其他經濟性魚類之仔稚魚的過漁,導致底棲魚類如鯛、鯧、狗母等之再生資源補充量銳減。仔稚魚的過漁造成下列三個後果:1、沿岸漁場消失。2、沿岸三大漁業無法生存。3、沿岸漁村經濟衰退。」、「日本雖曾使用魩仔雙拖網,但因漁政當局了解魩仔雙拖網對資源嚴重的破壞力,早就停止使用,而且對魩仔漁業有一套完善的管理措施。」(摘自:台灣魩仔漁業問題與管理Ⅰ/1995/陳宗雄)
5、「回顧當時漁政當局為了增加漁民收入,繁榮漁村,而引進魩仔雙拖網,如今卻造成許多問題,適得其反,實非原意。推測其原因乃有關當局認為短期生命之資源量僅受環境影響而已,即使大量捕撈也不影響其資源量,而在未經詳細評估即冒然引進該種漁法。」、「捕撈仔稚魚作為食物已是落後地區人民的行為。」(摘自:台灣魩仔漁業問題與管理Ⅱ/1996/陳宗雄) 6、台灣沿海魚類資源快速枯竭的今天,繼續大量捕撈魩仔魚、吃食魩仔魚的道德依據何在?基本條件何在? 7、日本早已停用魩仔雙拖網,大量從台灣進口魩仔魚,漁業署允許魩仔雙拖網繼續大量捕撈,而又強調加強管理、永續利用,根本上是矛盾的。(台灣若禁用魩仔雙拖網,我們的魩仔魚就得救了;這才是有效管理的開始。) 8、我們是否仍處於饑荒年代,食物匱乏,所以必需吃食魚苗? 9、是否繼續維持吃食魚苗,繼續蟬聯「海洋野蠻國家」的惡名?
禁捕、拒吃魩仔魚,有可能改變台灣沿海魚類資源快速枯竭的現況,讓我們海島與海洋有個新而和善關係的開始;讓我們有肩膀的作個選擇吧!
這是選擇題,也是海島子女是否尊重大海的基本是非題。
引用: http://blog.udn.com/HungGee/27263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