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9/04 22:10:05瀏覽632|回應0|推薦3 | |
2008年6月26日國立歷史博物館 ‧505全班校外教學 ‧同學一早搭遊覽車,我和媽媽先到門口排隊,婆婆也來了 ‧Old Lady、明天去遠足、柳老師還有許多家長一起參觀 ‧在售票口旁小山丘吃肯德基午餐 ‧唱今年夏天送蘊萱 ‧有記下5幅印象最深刻的畫 --------------------------------------------- 5月31日起展出至9月7日的「驚豔 米勒 ─田園之美」畫展,展品包括米勒知名畫作「拾穗」和「晚禱。這兩件世界名畫,被法國視為國寶,從來不同時出借,此次能破例,是因為奧塞美術館的 米勒 廳將要整修,我方在第一時間捷足先登。 ----------------------------------------- 尚-法蘭斯瓦.米勒被公認為十九世紀最偉大的畫家之一。他所畫的《晚禱》和《拾穗》早已成為西方藝術的兩大代表作,不僅名聞遐邇,在最常受到模仿、複製的名畫排行榜中名列前茅,也為眾多藝術、廣告、電影創作者提供了源源不絕的靈感。巴黎奧塞美術館珍藏的米勒作品以往從未外借,此次藉著開館二十年後整修展覽廳的機會,特別以奧塞美術館的米勒典藏為軸心,策畫了首次「出館」的米勒巡迴展。 在奧塞美術館典藏的米勒作品之中,《晚禱》和《拾穗》這兩幅傑作當然是最耀眼的兩顆明珠;但這批輝煌的典藏還有另一個值得稱道的特色,就是它在米勒藝術生涯的各種不同面相上都別具代表性。尚-法蘭斯瓦.米勒於1814年出生在法國諾曼地瑟堡附近一個叫做格賀維勒(Gréville)的小村莊,務農的雙親並不富裕,但卻不乏文化素養。受到熱愛繪畫之天性的驅使,他年紀輕輕就到瑟堡學習素描和繪畫。生涯之初他為親友及瑟堡的中產階級畫像,這是一種維持生計的方法。當時肖像及裸體畫的銷路最好,他也繪製了一些裸體畫。但這些早期作品卻是相當優質的肖像畫,更預示了這位畫家的天份及其未來不可限量的發展。他在1837年離開瑟堡前往巴黎尋求發展,1849年決定在巴比松(Barbizon)落腳定居。巴比松是比耶河平原上依偎著楓丹白露森林的一個小村莊,他在那裡仔細觀察農民的生活作息,並深入體會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對那些在收割之後撿拾落穗或枯柴的窮人之日常勞動特別有感觸,他研究農村世界的一舉一動並創造了一系列的人物:《簸穀的人》、《小牧羊女》、《送牛奶的女工》皆是此畫種的典型人物。著名的比利時詩人(兼藝術評論家)維爾赫倫(Emile Verhaeren)在1911年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將米勒與莎士比亞、林布蘭特、貝多芬等天才相提並論,原因是米勒「成功地在世人眼前塑造了不朽的農民形象」。他還說米勒「掌握了人類或者說是勞動者本質中的草根性。」所指的當然是法國的勞動者,但無疑地也是古今中外所有的勞動者。 米勒長達三十年的畫家生涯以1841年的《勒固圖瓦女士》畫像為起點,1871年的返鄉之作《格賀維勒教堂》為終點,後者同時證實了他在風景畫方面常被忽略的才華。在悠悠三十載的歲月之間,他開展了藝術生涯,形成了鮮明的個性,成為享譽全球的偉大畫家。奧塞美術館的米勒典藏正是此一精采生涯的最佳見證。 米勒在巴比松的生活並非離群索居,而是和一群志同道合的畫家分享他的理念、創作、煩惱及喜悅。這些畫家分別住在巴比松、楓丹白露或巴黎,包括迪亞茲(Narcisse Diaz de La Pena)、特華雍(Constant Troyon)、杜培(Jules Dupré)、德崗(Alexandre Decamps)、賈克(Charles Jacque)、多比尼(Charles-François Daubigny)及以風景畫見長的柯洛(Camille Corot)等人。還有他最忠實的朋友胡梭(Théodore Rousseau),這位數一數二的風景畫家,一心憧憬大自然的神秘及樹木之美,米勒逝世之後與他在夏伊(Chailly)的小墓園裡比肩長眠。上述畫家被統稱為「巴比松畫派」,他們共同的志向就是要更新風景畫(每人以他自己的方式),以繪畫來表達景物及人物的深度。1909年,巴黎羅浮宮商店街的地主索夏爾(Alfred Chauchard)將其收藏的一批巴比松畫派珍品捐贈給奧塞美術館。本展將這些作品與米勒的作品同時展出,讓觀眾感受到圍繞在米勒周遭的創作氛圍。 米勒關心的焦點在於如何呈現農民的形象。這樣的關心並非米勒所獨有。1848年的革命建立了法國的共和體制,也使農民的形象湧現,成為人民與新民主的英雄。在1850-1880年間,農村文化在法國人心目中的地位達到巔峰,人們開始注意到首都巴黎以外各省的地方傳統和習俗。1839年攝影技術誕生之後,第一代攝影家紛紛到偏遠的鄉間做「採訪報導」,在底片上留下即將消失的傳統農村景觀。在米勒作品薰陶下成長的年輕一代藝術家也致力於描畫農村景色,他們一方面懷著對米勒的景仰,另一方面也追求美學上的推陳出新。他們對大自然與農村的觀察和米勒並無二致,但是他們對農村人口加速外流及都市過度膨脹的現象感到憂心忡忡,為了對抗這種令人焦慮的現代化,他們刻意把田園生活理想化。他們筆下的農民失去了米勒所刻畫的那種飽經風霜的頑強,以及無視於時間流逝的永恆感。例如布荷東(Jules Breton)所畫的農民便經過刻意的美化,更崇奉道德操守及祖先遺留下來的傳統。這些畫家所偏好的大幅甚至巨幅尺寸賦予畫像極高的價值感,因此他們的作品在法國第三共和時期(十九世紀末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可謂炙手可熱。這些生前名噪一時的畫家包括布荷東、霍勒(Alfred Roll)、哈法耶利(Jean-François Raffaelli)、達尼安-布維赫(Pascal Dagnan-Bouveret)等人,他們的作品多由法國政府購藏並陳列於各大美術館,在許多字典、教科書及各式各樣的物品上都可以看到這些畫。 本展以周全的策畫向尚-法蘭斯瓦.米勒獻上至高的敬意。布荷東稱讚米勒是「探尋生命的表達方式最深入的藝術家之一,筆下不論人或物均訴說著千言萬語。」本展除了提供一睹名畫真面目的機會之外,也希望能讓世人了解這法國文化史中重要的一頁。 |
|
( 休閒生活|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