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蔡英文的新南向政策無法躲開中國的影響
2016/06/21 01:44:35瀏覽408|回應0|推薦26

蔡英文的新南向政策無法躲開中國的影響

一、自欺欺人的新南向政策
民進黨蔡政府推出“新南向政策”,意在引導台灣業界南向發展。但這顯然是無常識人士後知後覺的空想。台商對商機和市場的嗅覺遠比政府靈敏,他們中不少人在佈局中國大陸市場的同時,也同時赴東南亞開拓市場,並非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所謂的“新南向政策”對台商而言了無新意,台灣學者指出,從市場經濟的角度來看,凡民間企業可以做的,當局不必重複,當局該做的是民間企業做不到的。此言正點出民進黨對外經貿政策的死穴,在“南向政策”上,台灣政府應做的不是教企業如何投資或投資多少,而是幫助企業減少跨境貿易的障礙,例如爭取減免關稅及進入市場的優惠門坎及對反華抗爭時台灣僑民生命財產的保護。
民進黨新政府只一味鼓勵台灣與無邦交東南亞國家的投資,卻隻字不提加入東南亞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議(RCEP)的重要性。這不得不讓人質疑民進黨的“新南向政策”僅流於空泛的口號宣示,並不能給予台商最實質的幫助。 RCEP由東盟十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文萊、越南、老撾、緬甸、柬埔寨)於2011年11月發起,共邀請與東盟簽有自由貿易協議的日本、中國、韓國、印度、澳洲、新西蘭等六個國家參與於2013年5月正式開始談判,內容包括貨品貿易、服務貿易、投資、經濟與技術合作、知識產權、競爭政策、爭端解決等議題,通過削減關稅及非關稅壁壘,建立16國統一市場,將力爭於今年結束談判。台灣倘若能加入RCEP,不僅能獲得進入東南亞市場的優惠門坎和關稅減免,更可一次打通中國大陸、日本、韓國、印度、澳洲、新西蘭等市場。一舉兩得,這才是台灣在“新南向政策”上政府最應該做的。否則“新”從而來?難怪台灣輿論批評“新南向政策”不過是炒李登輝、陳水扁時代“南向政策”的冷飯。其實,民進黨當局對RCEP諱莫如深的原因正在於其無法處理好兩岸關係,中國大陸積極參與RCEP,並佔有一定分量,台灣若想加入該區域組織,則必須搞好與大陸方面的關係。
但台灣領導人蔡英文拒不承認“九二共識”,使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失去重要的政治基礎,使兩岸和平紅利無以為繼,兩岸關係面臨停滯,甚至倒退。民進黨為了一己空虛的意識形態,不惜犧牲台灣經濟發展的機會,其所謂“新南向政策”根本就是糊弄業界的彌天大謊。它聲稱要把東南亞當作台灣內需市場的延伸,但卻不積極為業界進入東南亞市場掃除貿易障礙,顯然是紙上談兵。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曾提醒蔡英文慎重處理兩岸關係台灣要發展對外經濟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搞好兩岸關係,今年4月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就曾提醒蔡英文務必慎重處理兩岸關係,因為“兩岸(關係)是所有事情的根源”;如果兩岸不能和諧,(台灣)很多的努力是白費的。但如今看來蔡英文並沒有聽進宋楚瑜的忠告。

二、RCEP將成為全球經濟活力來源
RCEP將為東亞提供一個歷史性機遇,通過深化一體化進程以及合作致力於改革,來確保其未來作為高於全球平均增速的活力中心的地位。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教授彼得•德賴斯代爾在文章中稱,亞洲地區的常態是增長與活力,這種狀態的維持需要持續的結構性改革和調整,亞洲仍具有增長潛力,中國增長率的潛在走勢肯定是要比10年前低2到3個百分點,但即便今後10年增長率保持在6%左右,龐大的中國經濟的增長率仍將是世界經濟總體增長率的兩至三倍。印度則處在重新發揮其增長潛力的中途,今後10年隨著年輕人湧入勞動力市場,其經濟增長率將達到8%以上。亞洲兩大巨人以及印度尼西亞實現快於全球平均增速的增長的潛力是真實存在的。但發揮亞洲的增長潛力取決於能否動員亞洲政府進行下一輪改革,這些改革對於提升生產率和加速推進結構調整是必不可少的。文章稱,在中國和印度,改革的決心是巨大的,目標是明確的——中國領導層公佈了供給側和金融市場改革議程,印度則推出了莫迪總理的“印度製造參與全球競爭”戰略。考慮到全球經濟前景,再加上外界持續看空發達國家未來的增長,人們在推進改革時猶豫不決。這將增加在波動劇烈的國際市場實施金融改革的難度。而隨著貿易量下降,貿易改革變得更困難。亞洲貿易和產業轉型的活力和持續勢頭將為相輔相成的貿易和經濟改革提供一個更適宜的環境。但亞洲領導人能否抓住這些誘人的重大機遇呢? RCEP促進東亞一體化。由東南亞國家聯盟發起的這一協定是對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的回應,其部分目的是在更大程度上發增長潛力取決於能否動員揮東盟與其他RCEP國家簽署的現有5個自貿協定,以及在過去15年裡RCEP國家間通過談判達成的大量雙邊自貿協定的作用。RCEP可能不僅僅是一個大規模的區域性自貿協定,亞洲經濟體的一體化程度已經很高,它們相互依賴的程度是通過全球貿易制度,而不是雙邊或區域貿易安排得到加強的。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組成RCEP集團的東盟、日本、中國、韓國、印度、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在全球國民生產總值(GDP)中所佔比重在2007年就已超過了TPP國家。 15年後,RCEP經濟體的總規模有可能達到TPP經濟體的兩倍。 RCEP集團將成為全球經濟活力的來源。在可預見的未來,台灣、中國、印度、印尼和其他亞洲發展中國家,在加入TPP時將遭遇麻煩。一份抱負遠大和高質量的RCEP可以抵消TPP對貿易和投資的影響,並致力於實現整個亞太地區的一體化,RCEP涵蓋國家更廣泛,只有當各國承諾全面實現商品、服務和投資的自由貿易,並且商定實現自由貿易的路徑以及經濟合作的框架時,RCEP成員國之間的協定才可能簽署。使RCEP獨具一格並與TPP等其他協定顯得不同的一個特徵是,它涵蓋的國家更廣泛(包括了柬埔寨、老撾和緬甸)。

三、TPP對台灣的衝擊
TPP要求各國進一步開放公共事業、醫療、金融等等產業、統一各項管制法規等等非關稅壁壘。光就農業、醫療而言,就會造成重大衝擊。TPP 帶來系統性滅農,陰影如影隨形,台灣農地零碎、生產成本居高不下,加上產銷環節冗雜層層剝削,兩造夾殺之下,農民生存不易,再加上各種政策圈地營利,整個大環境已經在系統性滅農。台灣整併糧食產業鏈、保護本地農業發展都還來不及,如果對美、紐的大面積企業農進一步開放,只是雪上加霜。根據日本農林水產省估計,加入 TPP 後日本糧食自給率會萎縮到原本的三分之一,僅剩 13%。生產條件類似、效能相對低落的台灣,恐怕只會更加不堪。農業不比工商,耕地一旦廢棄是無法挽回的,從國家安全、生活主權的角度來看,TPP 等於是授人以柄。
想像不到的醫療衝擊蓄勢待發,與台灣同樣擁有全民健康保險制度的日本,更擔心 TPP 延長藥品專利、擴大醫療商品化的方針,將對日本醫療體系造成衝擊。慶應大學經濟系的金子勝教授指出,藥品專利的延長,將壓縮國民保險的議價能力,造成保險財政緊縮,終將導致自費醫療和保險給付醫療之間的落差日益擴大。而日本過去賴以抵抗的診療報酬改定等機制,在 TPP 面前只能自廢武功,因為 TPP 架構不只開放貿易,更要建立拆除各種非關稅壁壘的強制力。這個強制力來源,正是在跨大西洋的 TTIP 和跨太平洋的 TPP 當中,都充滿爭議的投資者及國家間爭端解決機制 (ISDS)。過去跨國資本進出各國,總要配合當地法規。TPP 卻要弭平各國法規間的差異,方便跨國資本進出。乍看之下這是件好事,好像我們能在各種標準上和美、加、紐等各國向上看齊。但 ISDS 機制要讓資本家得以利益受侵害為由,向紐約的仲裁所狀告各國政府,向各國政府要求賠款甚至撤銷條文。ISDS 的架構,徹底暴露了主導 TPP 的跨國資本集團真正的意圖:發展以利潤最大化的向下競逐。一旦 ISDS 機制透過 TPP 架構完成,各國政府基於保護國民的種種措施,諸如安全規範、產品標示要求、金融管制,甚至勞動條件、環保標準等等,都可能在利潤最大化的標準之下,被企業律師團告到 ISDS。這等於是架空現有國家主權,建立一個有權無責、由跨國財團主導的世界政府,徹底悖離了住民自決原則。
一旦加入TPP,台灣的民主治理就會有名無實。目前協商結果,據稱有防止濫用 ISDS 的機制,但究竟如何防治,台灣人應該張大眼睛,不能迷失在跨國財團編織的自由經濟美夢當中。真正追求獨立自主的台灣人,應該要秉持著人權關懷和永續發展的價值,從金融安全、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的角度,思考台灣有什麼資源?適合什麼樣的產業?需要什麼樣的體制?在民主治理和永續發展的基礎上,發展與其他國家間的跨國合作。連 TPP 協議內容是什麼都不清楚,為何台灣就一面倒的想要加入?

四、台灣應努力的方向
(一) 內部改革增強競爭力
台灣內部要對產業進行改造及扶持,對附加價值高的汽車等重工業不要猶豫,要效法南韓向先進國家宣戰,重視科技研發,提高自己在國際競爭能力,應重點加強知識產權及勞工環境標準建設。要加強對勞工、環境及知識產權的保護,積極打擊仿冒行為。目前農業抵擋不住美、加、澳的入侵,應及早發展精緻高品質農牧業。
(二) 採取TPP、RCEP及FTAAP並進策略
由於東盟加三已成形,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南韓是東北亞區域性大國,俄羅斯經濟自2012年以來恢復景氣,印度是南亞大國,台灣應先加強上述亞洲市場的拓展,其關鍵要解決中國大陸與台灣的政治關係,除維持兩案和平關係外,台灣政府應更積極與大陸談判訂定至少不低於南韓與中國的FTA條件,同時在兩岸都可接受之類邦聯關係由中國締約的FTA延伸至台灣適用,若不與中國大陸談妥,即使美同意台灣加入TPP,其他國家也會欺負台灣。加入TPP對台灣固然重要,但若條件極苛,則未提高競爭力情形下將未蒙利先受害。例如,對農業市場的開放、藥品定價與補償體制的規範、以及更嚴格的智慧財產權規範等議題,這些問題對台灣而言無疑是沈重的挑戰。加入TPP的過程牽涉到與數個雙邊國家的談判過程,台灣能否順利加入TPP,還是會牽涉到中國大陸的支持與否,如果中國大陸不支持的話,則這些雙邊談判可能就無法順利完成。台灣在準備參加TPP的過程之際,仍需繼續目前正在進行的雙邊談判或複邊談判,如此一來,即使無法在短期內完成TPP的談判,台灣還是可以藉由其他任何一個自由貿易協定的簽訂,在國際經濟中找到突破點。
(三) 突顯台灣在美國的地位
台灣在圍堵中國大陸的角色上愈來愈不受美國重視,因此花2400億鉅款的三項軍購並未實質提升台灣的亞洲地位,唯有與中國大陸更緊密的接觸才會引起美方重視,以較優條件獲取入TPP門票。
(四) 作好自由化文宣
臺灣應積極克服各項擴大開放的挑戰,向民眾說明自由化的優缺點並做好推動深度自由化之準備,以實現提昇國家競爭力之目標。與大陸的服貿卡在立法院虛耗,而在野黨又極力醜化煽動民眾反服貿,這樣台灣怎有活路?所以政府應運用公權力正面迎戰辯護經貿自由化政策。
(五)暫停12年國教發展經貿教育
面對自由經濟貿易的慘烈競爭,行銷能力、科技創新能力及高附加價產業所需人才培養才是當務之急,12年國教顯然不是在拼經濟應立即停止。
(六)發展鋼鐵、汽車及機械重工業及石化火車頭工業
若僅靠電子代工及中小輕工業,在新一輪TPP貿易競爭中,台灣會敗給中日韓很慘。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101094880&aid=62645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