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灣減碳自救之道不能廢棄核能
2015/10/26 05:42:53瀏覽325|回應1|推薦23

台灣減碳自救之道不能廢棄核能

一、前言
聯合報社論提及2014年諾貝爾獎得主、經濟學家提霍勒指出,必須以透明的全球碳交易平台、總量管制及列入國債追繳減碳不力等機制,才能有效抑低各國碳排放。聯合國三月公布年度災害損失報告,全球因極端氣候洪水、乾旱、颱風等天災帶來的經濟損失,年均接近三千億美元,數字仍在迅速攀升。國際保險巨擘勞合社的全球城市天災風險評估,台北名列「最脆弱城市」之首,未來十年災損接近六兆台幣。這些數字,警示台灣及全球都面臨氣候變遷更嚴厲的挑戰。
中國已向聯合國提出明確的減碳目標,並建議以制訂碳價、總量管制及建立碳交易制度等方式推動,美國方面,歐巴馬最近提出「清潔能源戰略計畫」,加碼去年的減排目標,且明確指出以減少火力電廠排放來達成。⋯⋯
行政院上月訂出2030年的排放量,需達成抑低至2005年排放量再減二十%的目標。這個數字的企圖心很強,甚至較主要競爭對手南韓目標還高;不過在反核聲浪中很難落實。《溫減法》今年六月完成三讀,但施行細則要十二月才能出爐,相關三十多個子法、行動綱領更是一年後的事,相關的減碳策略、工具目前都是紙上談兵。而且,無論碳權、碳交易、碳捕捉等建置,都有相當高的技術門檻,尤其需接軌國際才能有效運作,這都不是INDC出爐就OK。此刻最關鍵的是政府和民間觀念到位。推動減排,不應是怕國際社會對台灣施壓,不是怕可能的國際制裁,而是台灣須將低碳經濟、能源安全、國家發展與民眾生活態度掛鉤,推動多元同步轉型。巴黎峰會預期將順利誕生新協議,將地球推進到「後京都低碳時代」,這是歐習會共同聲明「本世紀達成低碳經濟改造」揭示的願景,台灣須同步搭上這班車。

二、溫室氣體去年全球排放量去年没有上升
依據FT中文網報導,導致氣候變暖的二氧化碳的全球排放量去年没有上升,這是40年來在没有爆發嚴重經濟危機情况下的頭一次。國際能源署(IEA)發現,作為主要温室氣体的二氧化碳的全球年排放量在2014年没有上升。“這是一個真正的驚喜。我們以前從未見過這樣的事,”IEA首席經濟學家、最近被任命為該署下一任署長的法提赫•比羅爾表示。監測全球能源發展趨勢的IEA稱,全球最大的碳污染源中國在能源結構上的重大轉變,是去年排放量停止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中國大陸在2014年新增了5座核電大機組共達5105MWe,報導稱,中國削減了煤炭使用量,並增加了水电、風能和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全球暖化早已成為事實,而温室氣体的排放不斷加劇全球暖化的發生,學者們對于能否緩和暖化速度始终抱持悲觀看法。不過,根據國際能源署最近公布的數據顯示,2014 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與 2013 年持平,這同時也是 40 年來碳排量首度在經濟擴張的情况下,却未增加的一年。2014 年,全球經濟擴張幅度約 3%,但碳排放量與 2013 年同為 323億公噸。
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的最新報告,2014年全球來自能源部門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停止成長;這是四十年來首次出現的現象。然而,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夏威夷冒納羅亞(Mauna Loa)觀測站的資料顯示,2015年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已經穩定地突破400PPM。「最新的排放數據雖然鼓舞人心,但我們沒有時間高興,更不能拿它當作拖延未來行動的藉口。」國際能源總署執行主任范•德何文冷靜地提醒。為什麼我們沒時間高興呢?有個簡單的比喻:「地球像是個大浴缸,我們打開水龍頭讓水(二氧化碳)流進去,浴缸的底部雖有個破洞(自然的碳儲存),但水仍進大於出。」2014年,我們只是讓「水」流進去的速度維持跟前一年一樣,但是浴缸的水還是持續在增加中。「水」增加的速度究竟有快?依據監測二氧化碳濃度最據公信力的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夏威夷Mauna Loa觀測站,2015年2月的二氧化碳濃度已達到400.26PPM。1950年代每年升高0.7ppm,但近十年來,已加速到每年升高2.1ppm。照這樣的速度,2050年前就會達到450PPM、並使全球均溫的上升幅度超過攝氏2度。

三、英國頂尖科學家認為核能是最環保選項
英國環境學家號召大家應該放棄過去的歷史成見,接受包括核能的能源混合。這些世界頂尖的環境保護生物學家指出,「核能是對環境傷害最小的能源,如果想要避免嚴重的氣候變遷,綠色環保團體就應該要接受核能的普遍使用。」
環保學家指出,除非社會能夠接受核能是能源組合中的重要部分,否則對於能源需求的日益成長帶來不斷增加的負擔,威脅自然生物多樣性。也因此環保團體諸如地球之友以及綠色和平組織應當停止反對興建核能發電站。英國有超過65位的生物學家,包括曾經擔任政府首席科學家的生物學家,都指出興建更多的核能發電站應當成為保護野生動植物和環境的全球策略中心部分,該公開信也將在2015年2月的保護生物學主流期刊Conservation Biology上發表。這些科學家包括英國學術界的領先學者,例如牛津和劍橋以及倫敦學院大學的生物學家,他們認為必須用完整的發電資源包括核能來取代燃燒化石燃料例如石油、煤礦和天然氣。只有這樣才能夠應對目前嚴重的氣候惡化問題。除了減少二氧化碳,核能還能夠保留更多土地來支持生物多樣性,減少物種滅絕。他們認為考慮到規模、成本、材料和土地使用,單靠再生能源諸如風力發電和太陽能來取代化石燃料風險過高,他們希望反對核能的環境學家能夠全方位考慮所有能源的優缺點,使用客觀證據,用務實精神來權衡利弊,而不是對於綠色能源過於理想化。除了核能之外,他們也認為風力發電同樣具有最高的本益比(Benefit-Cost Ratio)。該報告發起人之一,Adelaide大學的Corey Bradshow教授指出,「我們希望那些因為環境角度,或者純粹理想主義出發的核能反對者們可以瞭解到核能是經過證實的零排放科技,考慮到核能在生態永續方面擔任的重要角色,希望他們能夠重新考慮自己的立場。」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101094880&aid=34131670

 回應文章

光復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10/27 06:28
台灣看你了、加油!
何偉(H101094880) 於 2015-10-27 19:25 回覆:
我可能力有未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