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解決農地濫建及農民生計,政府須拿出氣魄
2015/10/17 08:19:35瀏覽162|回應0|推薦12

解決農地濫建及農民生計,政府須拿出氣魄

一、前言       

      聯合晚報報導,宜蘭的肥沃月彎早已失去光澤,在那一片先民曾經蓽路藍縷所開墾出來的平疇上,如今植滿了水泥。但人們痛惜它變得如此瘡痍、如此醜惡的時刻,試圖力挽狂瀾的「農業用地興建農舍辦法」,又再被一群立委蠻橫阻擋。正義已無立錐之地,利益與人性貪婪是國會唯一的主宰。但不只是宜蘭,在所有人的眼皮底下,甚至是地方政府佯裝未見、甚至暗通款曲的情況下,這些年假農舍以等比級數的速度,把原來真正老農眺盼的視線遮蔽了;台灣似乎從來沒有法律,法律成了曲護利益的包裝紙或外衣。

    但它終於囂張到讓所有人都不能視而不見,農委會不得不修訂法規,明定只有真正的農民才能興建農舍;亦即,只有真正實際耕作的農民,將農作作為營生重要工具的人,才具備「起厝」的資格。但是,如此低調的法規,亦敵不過那些猶如豺狼的利益集團。若是一個完全是行政權的權力,可以任意被國會搶奪,而國會實際又由一群跋扈自私的「利委」所操控,那麼台灣已淪為民粹至上的社會,成為弱肉強食的叢林,再也無法約束規範;國會霸凌行政,立委率獸食人,炒農地的需求雖然得到滿足,但台灣終將無可種之田。

 

二、全台農地濫建農舍,成了農村的特殊景觀

     台灣的農舍多半不是農民的居所,而是非農民的度假別墅。在農舍濫建嚴重的桃園、宜蘭,農地四分五裂、慘不忍睹,農委會本欲藉重新界定農民定義的辦法加以規範,但因少數一兩位立委叫囂反對,行政院馬上就龜縮退讓,有如一個失去方向感的顢頇團隊。農地管制是國家土地管制的一環,全世界各國都有類似法規,台灣並不特殊。各國之所以對土地使用分區都有「都市計劃法」、「區域計劃法」、「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規則」之類的法規,乃是因為「土地」之特殊性。土地具有整體性、鄰接性、永續性等三項特質,因此,各國不得不以中央法規統一管理。台灣農地上准許讓農民建農舍,始自十幾年前修改的「農業發展條例」。這個條例修改迄今十餘年,逐漸形成「良田上種房」的怪現象。

     國家對土地的管制是整體的,甚至比汙染防治更有急迫性。良田上興建的一幢幢水泥屋舍,是難以還原的。整件農地農舍風波中受傷最重的,其實就是畏縮懼戰、看不到任何理想與鬥志的執政團隊。農地農舍事件若竟這樣草草結束,把一個對永續台灣有利、對農業保育有助、對國土規劃必要、有助改善社會不公,而只有極少數炒作者反對的改革案,因行政院怯於得罪立委而虎頭蛇尾地草草收場,令人齒冷。

 

三、農業發展工業化

     國外的農業從選種、種植、收割、倉儲,到加工、營銷,完全是用工業的方式發展農業,打通了農業全產業鏈的各個環節,最終的產品銷往全世界!縱觀發達國家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路徑,普遍都是用工業的方式發展農業。農業不向產業化方向發展,農業現代化就失去了支撐;反過來說,也只有根本轉變農業的發展方式,農民增收增效才有保障。保持農民收入增長與GDP增長同步,須在保障糧食安全前提下,真正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要在尊重農民意願的基礎上,不拘一格推進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農業發展面臨提高農產品價格的需求和國家補貼兩個「天花板」,生態環境和資源條件兩道「緊箍咒」,要持續發展,只能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原則,要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糧食安全始終是安天下之本。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增強保障水平,當前首先要抓住改造中低產農田的重點。

    農民單靠賣糧食很難提高收益,農業結構調整必須以市場為導向,適應消費者需求。這樣才能真正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要鼓勵發展規模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村服務業,推進生產、加工、物流、營銷等一體化發展,延伸價值鏈。在尊重農民意願基礎上,不拘一格推進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許多經驗證明,適度規模經營后,一項顯而易見的好處是打掉田埂,多出了許多耕地。集中連片的大面積耕地,也有利於提高農業機械化程度。

    

四、台灣的糧食危機

     糧食、能源及水是台灣生存面臨的三大問題,報載農委會公布台灣在2012年糧食自給率為百分之32.7較日本及南韓工業強國還低,事實上台灣本是寶島,物產富饒,如今連糧食都無法自足是何原因呢?因為台灣政客充斥又不團結,只圖私利及騙選票討好民粹,立法院關說虛耗,行政院無遠見不敢作為,監察院虛設毫無功能,只會查媒體曝光的案子,查完也不痛不癢,司法院烏龍法官一堆,不公不義,目前台灣經濟衰敗,低薪及失業難解,政府官員若再顢頇無能,立院再玩虛耗戲碼,則台灣人將要面臨缺糧食、缺能源及缺水(兼水患)的三大危機。身在豐衣足食的台灣,各式肉類與蔬菜及四季皆盛產的水果買都買不完,無法想像有錢也買不到食物的情形?糧食問題到底有多重要?一般人認為台灣物產豐饒,農業技術傲視全球,糧食危機絕對不會燒到台灣來!但近七年來,台灣的糧食綜合自己率逐年下降早就不能養活自己!「有錢就買得到糧食」的市場機制只適用於糧食供應充足的時候,一旦發生糧食危機,各國就會相繼禁止糧食出口有錢也買不到糧食的惡夢隨時可能發生!

    2010年底聯合國就提出警示:全球糧食進口費用將有史以來第二次突破1萬億美元,全世界距離糧食危機“十分接近,情況危險。到2012年,由於受聖嬰現象和降雨減少等氣候因素影響,全球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旱災造成糧食減產,導致糧價上漲,此外,投機炒作、貿易壁壘,以及政府有意降低世界糧食庫存政策也推動糧食價格的上漲,造成全球經濟結構和糧食供求的失衡。可見“世界糧食危機”已經隱現,並引發全球性嚴重的經濟和社會問題。世界糧食問題的原因如下:

     由於氣候變遷,本世紀末以前,全球半數人口恐將面臨糧食匱乏危機。氣候暖化可能對農作物生長造成嚴峻的影響,僅是氣溫因素對全球糧食生產就將造成可觀衝擊,還不包括氣溫升高引發供水問題,在熱帶地區,高溫將導致玉米和稻米收成銳減20%40%。 氣候暖化也將降低土壤的溼度,進一步有損穀物收成。全球氣候異常,天災頻傳。全球主要穀物產地的澳洲、烏克蘭等國面臨長期乾旱,嚴重影響穀物產量,以致於全球庫存量不斷走低,但需求量卻持續增加,價格自然居高不下。聯合國預計到2045年,全球人口總數將從現在的70億人增至90億人,世界人口數量以每年約8500萬人的速度增長,因此需要更多的土地種植糧食以滿足新增人口的需要。目前世界耕地面積日漸減少,對耕地的需求卻在不斷增加,特別是各國城市及道路建設中侵占耕地的現象十分普遍,同時,由於管理不當和過度耕作導致的侵蝕、氣候改變,全球肥沃土壤每年約有750億噸土壤流失,台灣的耕地也被建築業侵蝕而日減,這將造成糧食短缺與糧價飈升,導致全球性糧食危機。

  全球經濟失衡最突出的表現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沒有形成產業互補,全球第一大農業國不是中國、印度等傳統農業大國,而是發達的工業國家美國。美國糧食年出口量占全球35%左右,其中,小麥更高達60%。發達國家的農業補貼和貿易壁壘壓低了農產品價格,打擊了發展中國家的農業生產。更為嚴重的是,由於發達國家在世界經濟占主導地位,可將發展中國家拉入到其產業體系中,使發展中國家改變數以百萬公頃計的農耕地種植甘蔗、油棕及其他能生產“生物燃料”的農作物,放棄糧食生產造成糧食供應緊張。生質燃料的使用日益增加,已引起各國高度關切,擔憂替代能源崛起可能威脅世界糧食的供給,並使開發中國家的動盪加劇。很多國家都把糧食危機歸咎生質燃料的日益普及,因為很多替代能源都從玉米、甘蔗等作物提煉而成,需求的激增也促成糧價激揚。美國、歐洲近年來都提高生質燃料的生產,一方面減少對石油依賴,另方面也減少溫室廢氣排放。印度財政部長齊丹巴蘭呼籲工業國家切斷對所有生質燃料的生產補貼,他說:「在饑餓與貧窮的世界裡,挪用糧食作物來生產生質燃料,是站不住腳的,對窮人或環境都不是好政策。」

  

五、台灣的糧食問題及解決方法

()效法中國大陸增加單位耕地產量

中國大陸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說中國13億人口不會出現糧食危機,目前世界糧食市場動蕩局面不會對中國造成太大影響。

()需提升台灣糧食自給率

糧食自給率是衡量糧食安全的指標之一,自給率愈高代表糧食安全程度愈高。

()效法中國大陸及印度海外租購耕地

()台灣農業危機需關心小農

台灣長期不重視農業,導致農業資源被財團奪取,加上年青人農作意願降低,農業面臨許多挑戰。根據數據顯示,主要國家糧食自給率,日本40%、韓國49%,英國70%、法國122%、德國84%、美國128%,而台灣只有32%,比日本、韓國還低。但是有錢一定買得到糧食嗎?過去三年,全球糧食作物的價格平均上漲83%,儲備量更降到1980年以來的最低水準。糧價節節攀升已成為不可違逆的趨勢,「有錢也買不到糧食」的惡夢隨時可能席捲全球。

()政府誘導改變飲食習慣

農業牽涉到基本人權、健康、生態與環境,乃至於歷史與文化的傳承與永續。各國政府都在保護自己的農業,台灣也不應例外。除了依靠政府的補貼與保護之外,更重要的是找出符合自己國情的永續農村與農業,政府應該保留台灣的農業和文化,維持農村地區人口在收入、教育品質與其他公共服務的品質;並且支持農村多元發展,農村也可以是觀光、休閒與遊憩的地方。也可以改變飲食習慣,例如日本研發米漢堡,提高國人吃米的意願,以對抗西化飲食的衝擊。台灣一年進口100萬公噸小麥,但如果加一成米穀粉,口味不太會改變,這都是可以提高國內稻米消費的方式,減少小麥的進口。

()效法日本由政府推行「食育推進計畫」

所謂「食育推進計畫」,是日本政府有感於偏食、健康問題、過度減肥與糧食自給等問題日益嚴重,在於2005年通過《食育基本法》,闡明食育為生活的基本。和智育、德育與體育等教育的重要性一樣,透過學習與飲食相關的知識,與選擇飲食的能力,健全飲食生活;在政府編撰的指導小冊裡,除了類似健康教育的身高體重內容之外,還以圖表解釋糧食問題的國內外現狀,例如日本國民現在的食物,只有40%由國內生產,60%由海外輸入,糧食自給率遠遠落後於澳洲的173%、美國的124%、法國的111%,德國的80%與英國的65%;而就在全世界有超過9億人口苦於飢餓與營養不足,日本又高度仰賴進口食物的同時,每年卻也丟棄了5百萬到9百萬噸的食物,小冊以簡單的插圖提醒大家:「在買吃的之前,先確認冰箱有沒有剩的食物,不要浪費了!」,同樣面臨糧食自給率低下等飲食問題的台灣,目前也有部分縣市或零星的學校,利用營養午餐做有機蔬菜推廣與地產地銷的工作,但還面臨經費、法規等不同面向的困難,也缺乏全國統籌機制來處理。

()立法保護耕地,防止耕地流失及轉作他用

30年來台灣人口成長,但耕地面積卻逐漸減少,好的農地要保護下來,但是法令鬆綁導致農地蓋農舍的問題相當嚴重,農地蓋毫宅應立法嚴禁,民國89年「農業發展條例修正案」通過,農地開放自然人可買賣,放寬農舍申請規定,實施後破壞大量農地,最有名的案例就是民進黨前屏東縣長蘇嘉全在屏東鄉下蓋的毫宅,顯然政府立法不週且執法不力。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101094880&aid=33305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