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穩定供電國家才有發展
2015/09/10 08:35:24瀏覽231|回應1|推薦14
一、前言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洪秀柱回應工商協進會提問時說,能源方面一要增綠能,第二減碳,然後在穩定供應、合理電價下逐步減核廢核,不能穩定供電,就不用談發展,大家要共同承擔。洪秀柱說,假如國家水力電力沒辦法穩定供應,企業不會來投資,維持穩定供應很重要,目前台灣的穩定能源有兩個,一個是核能,一個是燃媒,後者有人認為會產生空污,但是我們的排放標準比其他國家嚴格,地方訂得比中央嚴格,所以現在不可能再蓋燃煤火力發電廠。她也說明,天然氣儲存時間有限,水力發電不穩定,風力會吵、會影響海洋生態,之前遇到強颱又一下子吹斷好幾根風力機,沒法做主要穩定供應來源,也不可能把田都拿去種電(太陽能)。她還說,要考量台灣是獨立電網國家,德國是聯合電網,但買的是法國的核電,日本發生核災後,也又開始恢復核電了,在安全狀況之下,可以維持的話,我們可以繼續用。她重申,基本上她的看法是核能不是是非題,是選擇題,第一增加綠能,想辦法研發可替代能源;第二是減碳,要符合國際標準;然後在穩定供應無缺、合理電價之下,逐步穩定的減核廢核。其實逐步穩定的減核廢核也是不合時代潮流,是錯誤的政策。
不容否認的幾個事實是(1)人類的文明活動須要耗費能源,台灣人民需用電以及其他能源,世界能源的消耗與日俱增,世界各國為了生存都在爭奪有限的能源(2)台灣不產能源,天然氣、石油及煤皆靠進口,再生能源固然很重要且環保,但全球產量僅佔1%,台灣面積太小風力及太陽能塞牙縫都不夠,全台插滿風機並鋪滿太陽能集光板也僅約達能源需求的3%(3)廣義的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氣及美國近來大力開採的頁岩氣及日本深海開採的可燃冰,化石燃料中的煤在地球上的存量最多約200年,石油及天然氣更少,化石燃料的耗竭是21世紀人類文明最大的的危機,環保人士提倡的可再生能源,除成本高外其產能無法滿足人類的能源需求,因此使用核能是必須的,它可延長石油及天然氣的壽命,利用這段時間人類可發展替代能源(4)事實上除核能外,地球上其他能源都來自太陽,化石燃料是古代動植物埋藏地下轉化生成,風力是太陽能加熱造成的空氣對流,水力是大海被日光蒸發之水蒸汽降雨至高山產生水之位能。太陽能本身亦是一種核融合反應的核能,人類現在已進入太空時代,在太空中無法使用風力、水力及火力發電,只能依賴太陽能及核能,所以從科學角度來看,反核實毫無意義。
事實上化石燃料在人類能源使用上扮演極重要的腳色,好像一棵大樹的樹幹,核能及再生能源是兩個主要枝幹,枝幹可繼續成長,未來的樹幹將由氫能取代。目前維持人類文明所消耗的能源是以碳循環的方式進行,綠色植物藉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換成含有機碳的葡萄糖供其他動植物賴以維生,而同時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也轉換成碳氫化合物將太陽能轉換成化學能,動植物經由呼吸作用又產生二氧化碳回到大氣中,此謂之碳循環,在遠古時期二氧化碳的消耗與產生應可平衡,但工業革命後人類大量使用煤、石油而產生過多的二氧化碳因而造成溫室效應的環保問題。隨著化石燃料的日漸枯竭,氫能的使用應運而生,氫能不只是替代石油能源的明日之星,其燃燒及產生過程均與二氧化碳無關自成一循環稱之為氫循環。
能源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一次能源是指以自然形態存在的能源,包括風能、水能、太陽能、地熱能和核能等。二次能源是指由一次能源經過加工轉換以後得到的能源,包括電能、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氣,氫能等。二次能源又可以分為“過程性能源”和“合能體能源”,電能就是應用最廣的過程性能源,而汽油和柴油是目前應用最廣的合能體能源。使用氫能燃料電池的交通工具被認為最有希望取代以汽油為能源的內燃機交通運輸工具。對氫能的應用主要是通過氫燃料電池來實現的,氫燃料電池本質不同於內燃機,氫燃料電池通過化學反應產生電能來推動汽車而內燃機車則是通過燃燒產生熱能來推動汽車。由於燃料電池汽車工作過程不涉及燃燒因此無機械損耗及腐蝕,氫燃料電池所產生的電能可以直接被用在推動汽車的四輪上從而省略了機械傳動裝置,研究證明氫燃料電池的產能效率是內燃機的四倍以上且對空氣和環境無污染。隨著氫能不斷被媒體關注和曝光,氫經濟一詞也逐漸被政治家和戰略家們提出。正如全球對石油高度依賴導致了石油經濟一樣,氫能的廣泛應用將影響到每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進而成為主導經濟的主要因素和工業的血液。由於氫能技術特別是氫燃料電池技術不但可以驅動汽車,船隻和飛機,還可以為手機,電腦,工廠及家庭提供穩定高效無污染電源,實際上氫經濟比石油經濟的影響還要廣大和深遠。

二、從日本川內核電廠重啟看台灣反核
位於日本九州的川內核電廠一號機十一日上午重新啟動結束日本近兩年的「零核電」情況。這次核電廠重啟,被視為日本首相安倍在能源政策上的一大勝利。日本在福島核災後關閉所有核電廠,必須改以火力發電替代,又以天然氣為大宗;日本因此進口大量天然氣,故而貿易一度出現逆差。日本重新擁抱核電後,將可減少對外採購燃料支出,對於安倍拚經濟成果將有關鍵性影響。川內核電廠的重啟,歷經民間強力抗爭及司法訴訟,過程相當艱鉅;即使如此,民調顯示日本民眾反對核電廠重啟的比率仍超過五成。在這麼高的反核聲浪中,安倍政府能讓川內核電廠恢復運轉,從情理法三個面向來看,除了在情感面上較難以說服民眾,日本官方在「理」跟「法」方面都下足了功夫。
川內核電廠的重啟,可作為台灣核能政策的一面鏡子。但以此檢視台灣的作法,不但顯示我國能源政策仍在原地踏步,也凸顯台灣處理核能議題只顧到「情」的層面,完全沒有「理」與「法」的思慮。福島核災後,國人對核四的疑慮升高,政府規畫先總體檢核四,提出報告後,再交由全民決定核四存廢。但去年在太陽花運動後,林義雄隨即進行禁食抗議,使政府進退失據。儘管後來核四總體檢過關,但馬政府並未舉行公投,即逕自作成「封存」核四的決定。如此只顧情面、不顧法理的和稀泥,完全缺乏從制度層面解決核四爭議的思維。核四封存,只是暫時掩埋了爭議,台灣能源政策則繼續原地踏步、甚至倒退。至於台灣未來要不要繼續使用核電,或現有的三座核電廠要不要延役,則陷入無人聞問的狀態。這些,都不能不歸諸選舉政治與藍綠對峙所造成。台灣與日本的地理環境類似,但日本受四個板塊擠壓較僅受兩個板塊擠壓的台灣面臨較多的地震威脅, 能源政策是一道選擇題,而非是非題,必須在安全、環保與價格三方作出合適的考量。正因為取捨困難,政府的能源政策必須在情、理、法三方同步努力,才能長遠與順利的推動。川內核電廠重啟代表日本能源政策邁出福島核災後的重要一步,我們必須反思:為何台灣遲遲跨不出能源政策的關鍵下一步?我們又還有多少時間可以原地踏步?

三、停建核四的影響
民眾及產業都希望能用到便宜、穩定及安全的電力,由於台灣99%的能源均靠進口,因此價值近3000億,可穩定供電40年的核四廠不能輕言廢棄,各種發電方式都有其優缺點,理性的探討可得出最佳的選擇,火力發電的燃煤每度發電成本為1.64元,但會排放較多的二氧化碳溫室氣體,天然氣發電成本每度高達3.81元,陸上的風力發電成本每度2.64元,太陽能視政府補貼情況,發電成本7.6~9.46元 ,核四廠雖然爭吵不斷,外力介入又發生停建風波增加了一些成本,但是經濟部估算每度發電成本約2元仍較天然氣便宜很多。全世界都在增加天然氣的使用量,天然氣價格飆升是必然遲早發生的事。
南韓有核能發電機組23部又正興建5座新機組,日本也已重新啟動核電機組,可大幅減少對進口天然氣的依賴。所以台灣廢棄核四是十分危險將來必會後悔的錯誤決策。台電公司天然氣裝置容量已達37.6%,且還在增加,這種成本最高的火力電廠裝置容量愈多台電公司虧損越嚴重,賣一度電賠一度電,由於核能發電燃料佔發電成本比例低,可確保電價穩定不受國際燃料價格波動影響,一飛機架次運來的鈾燃料可穩定提供一年半的大量電力,不但供電穩定同時發電成本價格亦很穩定。
(一)台灣天然氣朝不保夕,隨時斷氣
華爾街日報曾發表社論,以「福島核災的台灣後遺症」為題,談台灣目前的反核現狀,認為放棄核能將導致台灣更加脆弱,文中說雖然日本福島核災發生三年來,所有國家選民都對核能不安,但日本與南韓政府卻睿智的決定持續投資擴大核電能力。台灣未發生核災卻放棄核電,很快會導致國家的經濟與戰略弱點更顯脆弱,所謂旁觀者清,台灣的能源均須靠進口,不但運輸費時,貯存亦很困難,安全存量的多寡決定國家國防及經濟的安危,天然氣只能存7天,若遇颱風運輸船無法靠岸或者軍事上遭敵國封鎖則台灣撐7天就斷氣斷電了,台灣週邊的潛在敵國都有潛艇,只有台灣買不到潛艇極易被海上封鎖,台灣廢核四不但不能獨立反而會加速被大陸統一。核能發電所用的鈾燃料體積甚小,相較於煤和石油易運易貯,核能的優勢則在國防上能抵抗海上封鎖,安全儲量時間最長,由於可維持約二年運轉故可稱半自產能源,同時核能的使用可減少進口石油及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故核能與其他能源相較最能滿足台灣需求。台灣反對黨現在不僅要求停建核四,還要求核一、核二、核三廠提前除役,華爾街日報指出,若四座廠都停擺,台灣政府估計電費將上漲百分之四十。文中說,後核電時期的台灣,將更難對抗大陸的高壓手段,例如大陸可能禁止燃煤出口台灣,或戰爭發生時進行封鎖。台灣目前僅持有兩星期的戰略能源儲備。此外,在日本和南韓尋求改革核能規範與追求平衡的綜合能源政策之際,台灣卻走向日益偏激的街頭政治與零核電方向,對台灣經濟競爭力與政治也構成挑戰,對任何國家而言,這都是踏上一個危險領域,遑論處在大陸陰影下的台灣。
(二)台灣國防經濟力量不強,搶天然氣搶不過別國
馬總統在國內的施政得分極少,固然政策本身品質不良居多,但反對黨的惡性杯葛也有很大關係,那麼馬總統為何不目光看遠一點,做一些可振奮民心、經濟獲利、反對黨不能反對的事情呢?由菲律賓殺我漁民及南海紛爭不斷可預測南海是未來的重要國際舞台,台灣在此區擁有南海最大的太平島是具有籌碼的國家,200浬經濟海域包括漁業資源及海底石油天然氣是一筆很大的財富,台灣派軍枯守太平島數十年,未曾積極爭奪經濟利益,實屬不智,扁政府執政時竟愚蠢到將陸戰隊撤出太平島改派無戰鬥力的海巡署防守,讓虎視眈眈的越南蠢蠢欲動,南海周邊5國都在設法爭搶油氣,擁有太平島的台灣居然在發呆,不思任何作為,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文萊、印度尼西亞等國已與西方國家合作,從油氣開發中取得了巨大的經濟利益。越南依靠白虎油田等,已經成功從原油淨進口國變為淨出口國。截至2008年,越南已從南沙共開採了逾一億噸石油、1.5萬億立方米天然氣,獲利250多億美元。越南也因此成為南海爭端中最大的既得利益者,文萊則是靠南海石油發達的小國 ,印尼則在南海開出世界特大的天然氣田,菲律賓是在南海“動手”最早的國家,而馬來西亞則是在南海鑽了最多的油氣井 的國家, 南海的石油地質儲量大致在230億噸至300億噸,有“第二個波斯灣”之稱。天然氣儲量16萬億立方米其中70%在深海區域,越南在1978年和日本達成協議,就開發南海海底石油進行合作,自此之後,越南與50多個外國石油公司,簽訂石油勘探和開發合同,越南還在西沙和南沙海域非法石油招標120多個。1986年“白虎”油田在南海正式投產,由此開始越南的原油產量逐年速度增長,到目前爲止,僅僅“白虎”油田已累計生產原油2000多萬噸,創匯250億美元。2009年前後,越南曾經是貧油國,現在的石油年產量高達將近2000多萬噸,一躍成爲了石油出口國,石油已經成爲越南出口最多的產品之一,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已經超過了30%。
近年來,中國大陸對南海油氣的開發採取了較積極的態度,“海洋石油981”是中國首座自行研發第六代深水半潛式鑽井平台,最大作業水深3000米,鑽井深度可達12000米,平台自重超過3萬噸﹔從船底到鑽井架頂高度為136米,相當於45層樓高。“海洋石油981”的建成,填補了中國在深水鑽井大型裝備上的空白,使中國深水油氣資源的勘探開發能力和大型海洋裝備建造水平跨入世界先進行列。它整合了全球一流的設計理念和一流的裝備,是世界上首次按照南海惡劣海況設計,能抵禦200年一遇的颱風。中國海油擁有該船型自主知識產權,詳細設計由中國船舶集團708所完成,中船集團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承建,2008年4月28日開工建造。長期以來,受技術水平和裝備能力所限,中國海洋石油開發只能在500米水深以內的近海進行。後來中國海油大力推動深水發展戰略,斥巨資打造包括深水半潛式鑽井平台、深水鋪管起重船在內的一批大型深水工程裝備,對於加速進軍深海海洋石油開發、提升深水作業能力、維護海洋權益有重要戰略意義。該平台於2012年5月9日在南中國海海域開鑽,這是中國石油公司首次獨立深水油氣勘探,鑽井深 1500米。南海70%的油氣資源都蘊藏在海面300米以下的深水區域。南海藏有230億到300億的石油和16萬億立方米的天然氣。中國很快將使用新的先進鑽井平台,該平台是為開採南海深海石油資源。這項開發是中國的重大技術進步,平台是由中國公司自主研發的。  

四、南海油氣爭奪台灣應有的作為
  國際上沒有公理只有武力,南海的許多島礁已被越南及菲律賓等國家佔領,這些島礁本身無甚價值,但島礁控制的經濟海域及天然油氣資源卻極重要,在軍事上,台灣的太平島孤立無援,由於距離台灣遙遠,不易獲得台灣本島海空軍支援,因此馬總統應下令海軍陸戰隊進駐太平島,同時須配備重武器及防空飛彈,規畫上至少能堅守7天待援。目前除中國大陸外屬越南軍力最強,越南向俄國採購了6艘基洛級潛艇及蘇凱30戰機積極擴充軍備,戰力早已強過台灣。
為爭奪油氣,越南常挑釁中國大陸,駐美代表沈呂巡表示,台灣在南海實際控制太平島、東沙島,解決南海爭議或許需要召開國際會議,但會議不能把台灣排除,但沒有海軍實力的台灣很難搶奪油氣。懶惰無謀略的官員說買不到潛艇 ,但越南為何買得到,台灣應儘速談判兩岸合作採油氣,並積極找西方油公司投標。台灣應調海軍陸戰隊防守太平島,增強海軍買便宜砲艦砲艇巡弋太平島週遭海域,同時.外交部要研究國際法,申張我太平島經濟海域主權。
( 時事評論財經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101094880&aid=29886701

 回應文章

光復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9/11 07:01
停建在復建的核四、真的能運轉而無礙。
何偉(H101094880) 於 2015-09-11 12:08 回覆:
事在人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