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灣的悶經濟需藉提倡科技創新來打破
2015/05/02 17:05:54瀏覽319|回應0|推薦21

 

一、薪水低、求職難,台灣青年世代好悶

高失業率與低薪環境造成「悶世代」,青年對台灣未來憂心忡忡,據聯合報調查顯示青年有「五悶」,分別為薪水低、求職難、學歷貶、學非所用、買不了房。受訪在學青年最擔憂的事,前五項為薪水太低淪為青貧族、畢業即失業/求職困難、學歷貶值/要持續升學、學校教育無法學以致用,以及買不了房無法成家。製造業平均起薪最高可到28K,服務業起薪卻只有22K,雖然青年不能只是抱怨,也要整心態補強自己的職場能力,但與南韓經濟比較,顯然台灣政府不會也不努力拼經濟要負很大的責任。例如南韓濟州島的堵場、電影場景及觀光業吸引了蜂擁而至的大陸觀光客,也賺飽了人民幣,台灣雖然喊建賭場但幾年下來連影子都沒有,台灣天然觀光資源有限,而文化部也不會從中華文化中創造觀光資源,如南韓拍大長今就造成韓流橫掃世界,台灣官員連模仿也不會。另一例南韓發展重工業進而拓展軍火工業,不但節省大量購買軍火國防預算甚至還可外銷,台灣每次花上千億買美國古董武器對自己國力及經濟毫無幫助,最重要的是南韓高附加價值產業如三星及現代都開拓全球的市場,自由貿易協訂(FTA)也完勝,台灣連服貿都被自己卡死,東西競爭不過別人賣不出去當然薪水低。

產業附加價值可由創新、科技及文創產出,若我們比較全球製造業附加價值率的情形,可以分成幾個族群,第一群是美國,附加價值率高達34%以上,因為美國賣昂貴的軍火及重工業產品,第二群包括德、日、南韓,附加價值率約30%主要是高科技產品;第三是義大利、荷蘭等為25%;然後是我國的22%~24%,再後為其他後進製造生產國。美國是以製造硬體為載體,創造服務價值,正是破壞性創新,無論是蘋果電腦或Google都是如此;德國、日本與南韓發展多樣化輕重工業,其中德國專注深化工藝技術,而日本則是學習德國精進精神,並引進美國基礎技術,創造商品差異化,可以說此二者為漸進式創新;第三群的義大利、荷蘭採特色專精模式,其中義大利重設計、荷蘭善用外部資源;台灣是複製日本技術、商品化及快速量產模式無重工業。所以產業附加價值的創造依層次高低,可以是在服務價值上、可以在產品精緻上、可以在商品功能差異化上、也可以在產品設計上。

 

二、創新的重要

1970年代的日本面臨的糟糕外部環境下經濟還是能保持7%的高成長,原因就在創新,舉例說明有一位非常有名的老師被譽為宏規經濟預測專家,他弟弟只有初中畢業,他教他弟弟炒期貨並和弟弟一起炒,最后的結局是他弟弟發財了但他虧本了。為什麼會如此?企業家最重要的就是3%的企業家精神,這是教不會的,很多經濟學家不具備那3%的決斷力、判斷力,經濟學家常會瞻前顧后,想可能有風險,最后就失去機會了,而企業家看准就投資下去就成功了。經濟學家擅長的是分析,講一些經濟表象背后的東西,自20012008年期間,中國大陸的經濟是超高速增長,是人類歷史上少有的。超高速的經濟增長是不可能長期持續的,台灣在蔣經國時代也是經濟增長迅速,但是不論大陸或台灣剛開始都是靠一些低級產品就可以打遍天下,但現在不行了,製造業對就業的貢献或對GDP的占比都在下降,而服務業的占比在上升,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轉變。製造業的市場是全球的,它的需求來自外部,但服務業的需求是靠自己創造的,是内生的,

將中國與日本、南韓及台灣相比,1960年代末的日本,80年代的台灣和南韓都是高儲蓄、高投資,教育水平都非常高,但日韓都重視重工業而台灣卻厭惡重工業只重視電子產業,1970年代是日本產品開始統治世界的時期,整個1970年代1980年代的世界可說是日本的時代,幾乎所有新產品都來自日本。當時國際環境有石油危機及債務危機並不好,到1980年代初期,美國也陷入非常困難的境地,但日本經濟仍保持了高速成長,成長的動力就是創新,南韓的經濟應在90年代爆發,但由于亞洲危機而延後了。但今天南韓達到的水平已是接近日本在70年代80年代的水平。南韓能做到這點也是靠創新,而且是戰略性的創新。今天南韓尤其是三星的芯片在统治世界。但是三星自70年代末就搞芯片,投入大量資金終於成功。

 

三、建立自我品牌

中國大陸國家形象全球調查報告2014指出,海外民眾最熟悉的十大中國品牌為:聯想、華為、中國國際航空公司、海爾、阿里巴巴、中興、海信、TCL、中國銀行和中國移動。此外,百度、優酷土豆、小米、獵豹移動等科技企業進入海外民眾最熟悉的中國品牌前三十名。近年來,中國品牌伴隨中國國力崛起加速登上國際舞台。2014年,聯想集團的PC出貨量位居全球首位,作為無國界的世界語言,体育影響力非常巨大,越來越多的品牌加入到体育營銷的隊伍中,借助体育營銷,中國本土品牌逐漸被海外消費者熟知,如華為、中興、海信等。2014年,八位阿里代表同台敲響阿里上市之鐘,當日市值突破2000億美元。阿里公關負責人表示,通過開放媒体交流,集團展現高度透明和嚴謹治理結構,消除海外對中國企業偏見。2014年海外受訪者對中國產品整体評價較2013年有所提升,但是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依然是阻碍購買中國品牌的主要因素。

 

四、台灣產業及政府努力方向

中國大陸經濟發展的方式是從複製開始,多數中國公司起步時只是模仿現有產品稱為“山寨”。這些山寨產品質劣價低,但中國進步非常快,隨消費者越來越有鑒賞力,企業家開始從模仿轉向創新,這是意識到創新是長期競爭力的核心。在創新“第一階段”,中國公司消除不需要的功能以降低成本。其產品和服務非劣質而是適合用途,滿足中國消費者需求,西方同類產品可能有些消費者並不買單的昂貴功能。跟隨世界標準后,許多中國企業選擇驅動市場創新,而非被市場驅動創新。許多中國公司最初提供依賴低勞動力成本的產品,如今產品則主要依賴創新。華為去年國際專利申請量排名全球第1三星第11,據韓聯社報導,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2014年美國企業的國際專利申請件數最多,達61492件,其后依次是日本(42459)、中國(25539)和德國(18008)。南韓為13151件,連續第5年保持全球排名第5

台灣要增加外銷產品競爭力首先要創新提升附加產值,政府要改變12年國教及目前大專院校水準,以就業導向,找不到工作科系應減少招生人數甚至關閉。其次台灣要向中日韓學習發展包括核能工業的全面性輕重工業,尤其是軍火武器工業。政府不應仇視財團,應要求其成為跨國大公司打出自有品牌像南韓三星一樣。

( 時事評論財經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101094880&aid=2272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