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國脫貧成功未來經濟將發生四大轉變
2020/11/27 04:52:25瀏覽819|回應0|推薦15

中國脫貧成功未來經濟將發生四大轉變

 一、      中國脫貧成就驚人 

    聯合報鳴人堂賀軍先生在「十三五規劃期限將至:地攤經濟仍難以挽回中國困局」一文中說今年是習近平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但年底之前中國不可能達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重要目標,但據路透社報導,中國最貧窮的貴州省宣布,最後剩下的9個縣已經從貧困地區名單中除名。目前,貴州省66個貧困縣全部脫貧,中國大陸表示,自2013年以來,已有9300萬人口擺脫了貧困,美國《華爾街日報》報導,中國宣布已消除絕對貧困,這是中國減少社會不平等的一項重要成就。美國《外交事務》雜誌報導,中國過去40多年的經濟改革已改善了8億多中國人的生活條件。作為脫貧攻堅運動的一部分,中國大陸在基礎設施方面投入巨資。交通的改善使居民有機會進入經濟作物市場、獲得醫療保健和教育。一向對中國極不友善的澳大利亞總理莫里森也說,在脫貧人數上,沒有國家比得上中國。莫里森表示,中國的經濟崛起對中國自身、澳大利亞乃至全球經濟都有好處。 

   儘管COVID-19疫情增加了中國扶貧工作的難度,但中國正在取得最後的勝利,減輕貧困是一項宏大的任務,如果沒有地方政府官員的努力是不可能實現的。由於減貧政策,人民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當所有地區都宣布他們的貧困縣達到國家標準時,中國在當前階段和標準下贏得了與貧困的艱苦鬥爭,這意味著中國已經達到了聯合國2030年設定的減貧目標,比計劃提前了十年。

 二、未來中國經濟將發生轉變 

   “十四五規劃”是一個承先啟後的時期,中國即將完成第一個百年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未來的“十四五”將確定中國未來30年發展方向。“十四五”期間中國經濟第一個重大轉變是在國內、國外雙循環的框架下,加強關鍵領域的自主技術創新,打造穩定的產業鏈,確保在極端情況下國內經濟能夠正常運轉。與過去相比,這是一個顯著轉變。擁抱全球市場,並利用國外技術推動我國的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關鍵之一。第二個轉變是全面推進高質量的城市化,中國的城市化水平落後於經濟發展水平。目前,中國有62%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在未來的15年,中國的城市化率將達到75%-80%。中國人口的分佈將發生重大地理變化。第三個轉變是公共服務平均化,公共服務平等化是要建立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第四個轉變是以節能減排為核心的綠色發展,國際社會已經形成共識,氣候變化是21世紀最大的全球性議題。在過去20年裡,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增量中的80%來自中國。中國已經在最近的聯大會議上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一個偉大的承諾,預示未來十年中國政府將大大加強對環境污染和碳排放的管理。未來環境管理的重點之一是以價格手段降低碳排放,過去十多年建立的碳交易機制有望正規化並得到切實加強。另外,綠色金融將成為推動綠色發展的一個主導力量。總之,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將在“十四五”期間發生重大變化。關鍵領域的自主技術建設將提速,高能耗或高排放的產業將讓位給低能耗或低排放的產業。 

三、中國是主要經濟體中唯一正增長國家 

    美國雅虎財經新聞網稱中國正在鞏固其作為世界貿易大國的地位,使新冠疫情及中美貿易戰危機解除,中國工廠正快速復工成長,世界其他地區還處於疫情封鎖狀態之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說,中國仍然是唯一預計出現增長的主要經濟體,預計今年增長1.9%,2021年增長8.2%。中國將是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唯一保持正增長的國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表示,基金組織將今年中國經濟增速預期調升至1.9%,基於中國採取的兩項重要措施——果斷控制疫情,並推出重要的財政與貨幣刺激政策,持續為經濟復甦提供了支撐動力。奧爾基耶娃認為中國經濟反彈對對全球經濟有積極影響,具體包括三方面:(1)對於依賴出口的國家,中國進口需求提振促進商品價格反彈,緩解了上述國家的經濟壓力(2)對於在全球鏈與中國密切相關的國家而言,中國經濟反彈為其提供了增長引擎(3)在增強全球戰疫信心方面,中國加入全球共同研發疫苗中大幅增強全球戰勝疫情的信心。 

   《華爾街日報》日前刊文稱儘管世界上很多國家還在努力控遏制新冠疫情,但中國的經濟復蘇進一步縮小與美國的差距。世界銀行前首席亞洲經濟學家哈拉斯說,新冠疫情也將有助於擴大中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差距,作為發展中國家裡最大的經濟體,中國將變的更加強大。隨著第三大經濟體日本進一步落後,中國在疫情后世界的經濟地位可能會更加穩固。中國年人均GDP為10800美元,到今年年底,中國在全球GDP中的份額可能上升約1.1個百分點,是2019年獲得份額的3倍多。

 

( 時事評論財經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101094880&aid=153941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