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灣的離岸風電是後代經濟災難的開始
2018/04/15 04:26:08瀏覽7603|回應1|推薦12

台灣的離岸風電是後代經濟災難的開始

 

一、被國際業者看穿底牌的建設

    稍有能源知識的人都知道所謂綠能只能當點心吃,若硬要當飯吃會付出慘重的代價,柯文哲市長對價值300億的大巨蛋一直猛咬期有弊端,蔡政府提出的全球最優的離岸風力發電躉購條件「每度電六元、發多少電就收多少電並保證躉購價二十年不變」,又為了降低投資者的風險及資金壓力,甚至提出對台灣金融業不利的「無追索權」融資專案,這麼龐大又有利益外送的生意難道無貪污採購弊端嗎?從台灣高鐵興建以來,原本說的不用政府出資最後卻由國庫虧空4500億買單。根據香港頭條財經網報導,英國Moray九十五萬瓩離岸風電專案,每度電二點三八元新台幣,蔡政府的躉購價每度六元,很明顯的是買貴了,按照柯文哲的邏輯顯然有圖利包商嫌疑。

 

二、不懂工程科技的官員最後淪為用愛發電

     離岸風電計畫,到底有多少問題?工程實務問題會影響大局,最後可能投資幾千億後成爛尾樓,台灣無工程技術而外商拿錢走人,又是國庫買單,人民欲哭無淚。2015年,能源局公布了36處潛力場址,廠址選定竟未排除船隻運行航道,導致事後12個場址因航道遭刪除,讓投入資源研究的廠商全都做了白工。由於政府錯估招商熱度, 2017年底通過環評風場,總發電量就高達10.6GW,但台電海上變電站及相關輸電設施興建僅僅為通過環評的1/3量能。也就是說,即使開發成功,最後會有2/3的裝置容量無法併聯發電。繁瑣的法令與政策,與發展離岸風電的未知風險充滿未爆地雷。2016年10月,成功在苗栗外海豎立起台灣至目前為止「唯二」的海上風機,但資本額僅 9.5億、總資產才45億的上緯,卻因為台灣基礎建設缺乏以及法令重重關卡,建置成本暴增,共40億元才完成。

上緯的例子,暴露台灣建置離岸風電基礎設施的不足,比如,台灣至今未有海上施工船,所以必須向國外租借,施工船的租金與操船人員費用,一天就須耗費1200萬元,即使施工船租得到,全台港口未能停靠如此大的船隻,若碰到颱風,工程船命運危殆,導致預計一個月的施工期可能要半年之久,風車建在海上會沒問題?

    另外號稱環保的綠色能源招來環團的抗議,由於大多數風場都在彰化外海,且不少場址都鄰近岸邊,正是保育動物白海豚的棲地,引起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等環團抗議。近海處除了是白海豚棲地,更是彰化漁民主要漁場,2017年12月13日,除了環保團體對著環保署大樓內的環評小組吶喊時,近百名彰化漁民亦對著大樓內的官員、專家學者及廠商們叫囂:「留給漁民生存空間」「綠能不能影響漁權」「環保署不甩漁民意見」「反對只做形式環評」「抗議占漁撈空間」……。台灣電網是否可以架設完成?

風機蓋好不一定能發電!如果2025年所有離岸風機如期蓋好,台灣就能成為綠能大國?恐怕沒那麼簡單,因為跟風機建設一樣重要的是,上岸後的電網建設,有了完整電網,才能併網,供電、分配到用電戶。而電網的建設,急迫性早已火燒屁股。原因是,離岸風力發電加強電力網工程浩大,台電須在七年後,完成彰化與桃園共10.65GW併網。其經費高達660億,工程的難度可想而知。

    台灣民粹高漲,電網經過的地方,往往都引來當地居民強烈抗議,2012年,彰化大城鄉變電所落成,興建目的,就是為了要解決當地長期供電不穩的問題。但,最後200公尺的鋪設工程,遭當地居民反對,延宕多年,反成穩定用電的「最遙遠的距離」。

 

三、蘇煥智的警告 

   蘇煥智不愧當過縣長,他認為行政院拍板定案離岸風力發電政策,要在2025年前面3GW將採取固定躉購費率價購,每度以6元購買政策可能隱藏著「錯誤的政策比貪污更嚴重」的政治風暴!

(一)為何不採競標?

    離岸風力發電在歐洲已是成熟技術,最近的國際競標價格已經跌破每度新台幣2.6元。台灣的風場條件更好,為什麼台灣政府不能採取國際競標,而仍然堅持要以躉購費率一度6元來採購呢?以目前國際競標的價格來算,這個差價每度3.4元以上,20年的差價(1年110億度,20年)損失將高達新台幣7500億元。

公共工程金額龐大易生弊端,民進黨對於貪污圖利廠商似乎有雙重標準。

(二)夏天無風,效益全無

    台灣夏天尖峰負載需求最大時,海上的風卻很少,夏天它祇有6%的發電效益。所以台灣最缺電時,離岸風力根本無用。

(三)離岸風力發電不是基載,根本不能作非核家園的基載

    風力是不確定性的,所以根本就不適合當基載。核能發電是一種基載,推動非核家園,替代核能發電的綠電,也必須選擇具有基載特性的綠電來替代才合理。(四)技術被外國控制無法本土化

國內支持離岸風力發電系統採取6元躉購費率的理由是,要將離岸風力發電系統「產業技術本土化」,並發展離岸風力發電產業外銷或輸出服務。但科技發達的德國都要花十年才能技術生根!台灣想產業技術本土化根本作夢!所以盲目發展離岸風力發電系統,恐怕根本是把大錢丟到大海裡!絕對必需重新檢討!倒不如以國際競標的方式,讓得標的外國廠商為了降低成本,而與國內業者合作分工,反而有機會發展出國內外合作的模式來。

(五)冬天替代燃煤電廠的功能

   為了增加離岸風力發電躉售費率每度6元的正當性,支持者提出離岸風力發電在秋冬可以替代燃煤發電,以減少中部地區的空污問題。減少空污大家都支持,問題是離岸風力發電並非基載,以非基載電力如何能替代基載電力呢?例如夏天怎麼辦呢?夏天風力小所以在春丶夏天燃媒火力發電廠還不是一樣要照樣啟用;而且風力發電不穩定,就算秋冬也不能完全替代,反而造成電力不穩定管理的難題。不過就算具有部份替代燃煤發電廠的功能,減緩污染的問題,也不足以正當化其不採取「國際競標」的理由。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101094880&aid=111514534

 回應文章

ssung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2021/11/07 09:08
我的朋友傳這篇文章給我看,所以我查離岸風電看到你的文章,想請問您認同這文章寫的內容嗎?謝謝https://smctw.tw/4236/
何偉(H101094880) 於 2021-11-08 00:28 回覆:
部分認同!但該文未抓住重點:1.台灣無技術不求自產設備 2.發包價與歐洲及中國比超貴 3.夏季無風  颱風如何防範 4.應循序漸進吸收經驗否則受制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