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常見的溶劑-水
2010/06/29 21:58:09瀏覽5564|回應0|推薦0

液態水是一堆水分子的集合起來組成的。一個獨立的水分子是曲折的、呈現v字型H-O-H的角度大約是105°

 

化學原理啟迪38

1.     液態水是一堆水分子的集合起來組成的。一個獨立的水分子是曲折的、呈現v字型H-O-H的角度大約是105°

2.     水分子的O-H鍵是共價鍵,它是由共享電子構成的。然而,化學鍵共享的電子並不是平均分布於原子之間。

3.     氧對電子的吸引力比氫大。如果共享的電子是均勻分布在二原子之間,那麼二個原子都是電中性的,因為一般而言,圍繞原子核的電子數量應該會等於原子核的質子數量

4.     但是因為對電子的吸引力比較強,共享的電子頃向於花比較多的時間靠近,較少靠向。因此原子得到稍微多一些的負電荷,而原子則變得有些正電

5.     水的結構如圖示。在這裡δ+delta)代表部分正電(比一單位電荷少)δ-代表部分負電:

     

      圖片來源:Global Warming

6.     因為化學鍵的電荷分布不均勻,所以,「水」是「有極性的分子polar molecule」。

7.     離子固體溶解於水中,如圖:

     

      圖片來源:earth540 essentials of oceanography

8.     注意水分子正極的一端受到陰離子的吸引,負極的一端則受到陽離子的吸引。這個過程稱為「水合hydration」。水分子和離子水合會造成離子分裂進入水中,稱為「溶解dissolve」。

9.     固體中陰離子與陽離子之間的強大引力,被更強大的「水-離子」之間的引力取代。

10.  有個重點需要了解,當離子物質()在水中溶解,它們分裂成獨立的陽離子陰離子。例如,氨鹽(NH4NO3)在水中溶解之後,裡面的氨陽離子NH4+硝酸陰離子NO3-是各自獨立沉浮於水中。

11.  氨鹽溶解的過程:

NH4NO3(s)NH4+(aq)+NO3-(aq)

(aq)的意思是,離子被一群水分子包圍水合。

12.  水中離子物質的溶解度差距很大。例如,氯化鈉非常容易溶解於水中,可是氯化銀(包括Ag+Cl-)卻只能溶解一點點。

13.  造成離子化合物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同的原因有二個:1.離子彼此親和力的強弱(這個力量會讓固體內的分子團結在一起)2.離子和水分子之間的親和力的強弱(這會讓固體內的分子分散溶解於水中)

14.  再提醒一次,要特別注意,當離子固體確實在水中溶解,離子會四散,而我們會假設,離子是各自獨立活動的。

15.  水也會溶解許多種非離子物質,舉例來說,酒精/乙醇(C2H5OH)非常容易溶解於水中。酒、啤酒、調酒都是酒精溶液和其他物質組成的。為什麼酒精/乙醇這麼容易溶解於水中?答案就在乙醇的分子結構。

     

      圖片來源:wavesignal.com/Principles/7.Solutions

16.  乙醇分子含有「極性polar」的「O-H」鍵,這點跟水分子一樣,「O-H」鍵讓「乙醇」跟水分子非常相容。

17.  許多物質不溶解於水。例如,純水沒有辦法溶解動物性脂肪,因為脂肪分子是無極性的,無法跟有極性的水分子,互相吸引、交互作用。

18.  一般而言,極性物質和離子物質被認為是,比「非極性nonpolar」物質,更能溶解於水中。「物以類聚」,「同樣性質的東西彼此互相溶解」,是預測溶解度的準則。

翻譯編寫Steven S. Zumdahl 的《化學原理Chemical Principles 


歌德:

1.     學問與藝術,是屬於世界性的東西,在這個前提之下,民族性的疆界,早已消失無蹤。

2.     學問與藝術,所帶來的慰藉,只是單純的慰藉,並不足以補足屬於強大、受尊敬的文化力量,那個力量存在於國民的生活品質當中。

3.     接觸神性時,必須將自己的理性,升高到最高點,而神性則表現於自然或人倫的根本現象中。神性,也隱藏在根本現象的背後,而根本現象就是由神性中源源而出。

4.     神性,是在活生生的生物中不斷地運轉著,而死去的生物中,毫無神性可言。神性,存在於生長變化中的東西裡。所以,理性為了達到神性的境界,必須以成長、有生命的生物,為其對象。

5.     人是非常軟弱的,因為,人什麼都想要,卻什麼也得不到。但是神是強壯的,因為只要神想得到人,神立刻能輕而易舉地將人掌握在手中。

6.     感到畏懼,是人類擁有的最好習性之一

7.     思索人類最美的幸福,就是窮盡可探索之物的究竟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abriel33&aid=4178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