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限量反應物的計算(四)鉻酸鹽礦的實際產率(一)
2010/06/27 19:42:29瀏覽1616|回應0|推薦0

鉻酸鉀patassium chromate,是一種亮黃色的固體,製造鉻酸鉀的方法是,把固體的鉻酸鹽礦(FeCr2O4),和固體的碳酸鉀、氣體的氧氣,在高溫下混合;這樣,製造出來的產物,除了鉻酸鉀,還有固體的氧化鐵iron() oxide,和氣體的二氧化碳

化學原理啟迪36

1.     【範例】鉻酸鉀patassium chromate,是一種亮黃色的固體,製造鉻酸鉀的方法是,把固體的鉻酸鹽礦(FeCr2O4),和固體的碳酸鉀、氣體的氧氣,在高溫下混合;這樣,製造出來的產物,除了鉻酸鉀,還有固體的氧化鐵iron() oxide,和氣體的二氧化碳

2.     有一個實驗裡,169kg的鉻礦298kg的碳酸鉀75.0kg的氧氣,被封閉在一個瓶子裡,在高溫下進行反應。後來得到194kg的鉻酸鉀。計算鉻酸鉀的「實際產率」。

3.     【解決】根據這個問題的描述,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尚未平衡的反應式:

FeCr2O4(s) + K2CO3(s) + O2(g) K2CrO4(s) + Fe2O3(s) + CO2(g)

4.     平衡這個反應式:

4FeCr2O4(s) + 8K2CO3(s) + 7O2(g)  8K2CrO4(s) + 2Fe2O3(s) + 8CO2(g)

5.     各個反應物的莫耳數如下

169kgFeCr2O4×(1000g FeCr2O4/1kg FeCr2O4) ×(1mol FeCr2O4/223.84g FeCr2O4)

=7.55×10 2次方mol FeCr2O4

298kgK2CO3×(1000g K2CO3/1kg K2CO3) ×(1mol K2CO3/138.21g K2CO3)

=2.16×10 3次方 mol K2CO3

75.0kgO2×(1000g O2/1kg O2) ×(1mol O2/32.00g O2)

=2.34×10 3mol O2

6.     現在我們必須判斷這三個反應物中,誰的數量有限,是限量反應物,最快消耗掉。

7.     所以,我們要把「平衡反應式」的反應物「莫耳比例」,和「實際」有的反應物的「莫耳比例」,加以比較。在反應式中需要的,反應物K2CO3FeCr2O4的莫耳比例:

mol K2CO3/ mol FeCr2O4=8/4=2

8.     實際有的反應物的莫耳比例:

mol K2CO3/ mol FeCr2O4 = 2.16× 10 3 mol/ 7.55×10 2mol2.86

9.     因為實際有的反應物的莫耳比例,比反應式需要的大,所以,K2CO3是過量的excessFeCr2O4比較少,有可能是限量的。

10.  到目前為止,限量產物可能是「FeCr2O4」,也有可能是「O2」。為了判斷誰會限制產物的數量,我們繼續比較這二種化合物的反應式所需的「莫耳比例」,和實際的「莫耳比例」。

11.  反應式所需的莫耳比例:

mol O2/ mol FeCr2O4 = 7/41.75

12.  實際的莫耳比例:

mol O2/ mol FeCr2O4 = 2.34×10 3 / 7.55×10 2 = 3.10

13.  因為實際的「莫耳比例」,比反應式所需的「莫耳比例」大,所以,實際上,O2是過量的,FeCr2O4較少的、有限的。

14.  綜合以上的結論,實際上有的K2CO3  O2多過於需要的;這二種反應物是過量的,所以,FeCr2O4是「限量反應物」。

15.  我們必須用數量有限的FeCr2O4,來計算產物K2CrO4的最大值:

7.55×10 2 mol FeCr2O4 × ( 8mol K2CrO4/ 4molFeCr2O4)

= 1.51×10 3 mol K2CrO4

16.  利用K2CrO4的莫耳量,我們可以得到K2CrO4的質量:

1.51×10 3 mol K2CrO4×(194.19g K2CrO4/1mol K2CrO4)

=2.93×10 5g K2CrO4

這就是理論上K2CrO4的產值。

17.  由於實際上的產值是194kg1.94×10 5 g。因此,「實際產率」是:

(1.94×10 5g K2CrO4 / 2.93×10 5g K2CrO4)×100%

=66.2%

18.  限量反應物K2CrO4的「實際產率」是66.2%

 (翻譯編寫Steven S. Zumdahl 的《化學原理Chemical Principles)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abriel33&aid=4170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