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欲望全球化都市
2009/07/04 01:48:02瀏覽415|回應0|推薦0

「全球化都市」(global city)不但是國內外學術界的熱門課題,也是國內官方(不分藍綠)和民間的欲望目標。在台灣,全球化都市是什麼?

【紀大偉 中國時報2009.07.02摘要】「全球化都市」(global city)不但是國內外學術界的熱門課題,也是國內官方(不分藍綠)和民間的欲望目標。在台灣,全球化都市是什麼?

台灣的某些縣市即將升級為直轄市。同時,北高兩市也不斷加碼(如,舉辦「聽障奧運」等等國際級運動會,並因而急速建造眩目的地標型建築物),以便成為更高檔次(以便跟香港、上海、首爾等地兢爭)的全球化都市。升級/加碼的欲望,就是對於全球化都市的欲望。 

增設直轄市,固然讓許多人興奮(似乎升級就保證商機),卻也引起批判。增設直轄市,台灣西半部和東半部的貧富差距,會雪上加霜;藍綠陣營的對決會更加不公平。這些問題固然嚴重,但增設直轄市,在各個新舊直轄市「之內」,有什麼「貧富差距」以及「權力分配」的問題是要面對的?

全球化都市」聽起來誘人,事實上卻未必美好。全球化都市的典範之一是紐約,可是紐約的貧窮問題,觸目驚心,而且恐怕永遠難以解決。人們常認為全球化都市/直轄市可以創造巨大的富裕人口,可是也創造更大的貧窮人口。絕對不只有光鮮亮麗的百貨公司,更包括了貧民窟

貧窮人口之中不乏外來人口──大都市總是吸引外縣市人民,以及外國人前來淘金。淘金客之中只又極少數是乘坐噴射機飛來飛去的白領人士,大部分人口都是在討生活(或根本找不到工作)的勞動人口。我們要面對各種型態的貧窮問題(外勞、外籍配偶,身心障礙者、變性人士等等,都可能他們的「非主流身分」而在職場碰壁撞牆),而這些就是「權力分配」的問題。

我們的大都會是否真的能夠讓各種邊緣人口「安身立命」?如果不能,直轄市會不會變成終將爆炸的大悶鍋?全球化都市/直轄市的特色:「貧富差距」是不得不接的燙手山芋,「權力分配」必須顧及邊緣弱勢人口。(美國康州大學外文系駐校助理教授)

【張鐵志 中國時報2009.07.02摘要】2004年十一月底,是印度包波爾(Bhopal)的工業災難20周年紀念。1984年十二月,聯合碳化(Union Carbide)在此地的化學工廠發生大爆炸,數千人死亡,十幾萬人受到傷害,成為世界上最嚴重的工業災害。但聯合碳化以及後來併購他們的陶氏化學,卻不願意負起主要責任。

直到2004年的這一天,陶氏化學的發言人終於在BBC電視台上表示,他們將負起全部責任,賣掉聯合碳化,並把所獲金額120億用來照顧受到傷害的當地居民。這是一個太過美好,而不能令人相信的消息。 

的確不能令人相信。因為幾小時後,大家就發現該發言人是假冒的。假冒者是以惡搞、諷刺大企業出名的「沒問題俠客」(Yes Men)。雖然只有兩人,但他們是當前反全球化、對抗企業惡行的戰鬥隊伍中,最有創意的「文化干擾」行動者。

他們通常是先設立一個假網站,如世貿或企業組織,然後等待別人邀請他們去演講。之前最有名的例子,是他們假扮世界貿易組織官員出席會議,宣揚超級自由市場的荒謬福音。他們也曾扮演美國聯邦政府都市發展局官員,在風災後的紐奧良重建會議上,宣佈政府決定要改變政策,讓居民留在公共住宅中──原本卡崔娜風災後,政府要把居民趕出公共住宅,讓財團改建。

真正的大騙局,不是「沒問題俠客」的嘲諷惡搞,而是這些企業總是宣稱無能力負擔印度民眾的賠償,或者紐奧良官員(以及其他許多人)總是宣稱市場萬能。這些過程,你都可以在他們自己拍的紀錄片「沒問題俠客修理世界」(Yes Men Fix the World)看到。他說,反抗也應該有想像力;所以他們的行動固然趣味,但是關懷與信念卻是深刻嚴肅的。 

他們希望大家看完電影後會走出戲院,一起為了社會正義,或是捍衛地球而努力。的確,諷刺嘲弄可以揭露事物表象的荒謬,但還是需要行動,才能改變世界。就在紅樓外的捷運廣場上,有著台灣最動人聲音的歌手巴奈,和她的台東夥伴們,正在灼身的烈日下唱出美麗的歌聲。 

他們不是在這裡娛樂大眾,而是在唱出他們的心聲,拒絕核廢料送到台東的心聲。經濟部選擇台東縣達仁鄉南田村,為核廢料最終處置場候選場址其中之一,而這個選址是排灣族的傳統領域

於是,在這個炙熱午後的台北紅樓,場內有反全球化的知名人物和在地運動者、年輕人熱烈討論著資本主義和環保議題,而場外來自台東的原住民音樂人正在以音樂來組織、宣傳關於環境的理念,這不正是一個「國際視野,在地行動」的實踐場域?

【蔡崇隆、楊力州、黃信堯 中國時報2009.07.02摘要】 台北電影節已經邁入第11年,除了持續引進國際影片外,最重要的任務莫過於「台北電影獎」的舉辦。

對國內影像創作者而言,「台北電影獎」的實質鼓勵不僅在於它的獎金,更重要的是它接受各種作品類型(劇情、紀錄、實驗、動畫),不論材質(電影底片、數位),也不計片長,只要是好作品,都有機會獲得肯定。這不但令「台北電影獎」成為國內所有影像工作者(而非只有影片工作者)的年度盛事,也是國際影壇完整認識台灣影像創作的捷徑。 

尤其是「台北電影獎」在各類最佳影片之上設置的不分類「百萬首獎」,過去一直堅守著包容、開放的精神,由評審團審視各屆作品水準,決定頒予的對象。

而事實也證明,除了傳統電影獎鼓勵的劇情長片外,過去十年得到「百萬首獎」的作品,種類遍及紀錄片(《在山上下不來》、《再會吧!一九九九》、《無米樂》)、實驗片(《星塵15749001》)、動畫片(《女子》、《出口》)、甚至劇情短片(《兩個夏天》),既證明了台灣影像創作的多元與成果豐碩,也樹立了台北電影節(獎)獨立、自由又兼容並蓄的獨特面貌,進而影響了其他電影獎的走向。 

然而,從去年開始,「台北電影節」在沒有任何說明的情況下,就貿然取消了劇情長片以外,其他類型作品爭取首獎的機會,也把過去公平競爭的特別獎,草率劃分為專屬於劇情長片的個人技術獎,致使這個競賽原初的創辦精神蕩然無存。

無論作為影像工作者或是文化公民,我們都有充分理由擔心主其事者好大喜功的作風,嚴重侵蝕台北電影節(獎)最難得的特質──無分軒輊地肯定各領域的影像創作價值,也粗暴地扼殺了台灣影像工作者公平競爭的機會。 

這項草率的決定,去年就曾引發爭議與檢討之聲,但主辦單位卻無動於衷。紀錄片工會,今年率先提出這項質疑,除了為本地影像創作者發聲以外,也擔憂這個原已走出不同於金馬影展的風格,而得以並駕齊驅的台北電影節活動,正在迅速喪失它的原創精神。

長此以往,它流失的將不僅是早已明顯下滑的觀眾人數,還包括本地影像工作者對它的敬意,以及它在國際影壇上原被關注的活力所在。若有無法變革的原因,請盡速公開透明的對外界,提出足以服眾的說明,不要讓一個原本清新自由的影像節慶,逐步演變成一個封閉專斷的樣板活動,那將是所有影像工作者與文化公民所不樂見的遺憾結果。(台北市紀錄片工會常務董事)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abriel33&aid=310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