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史丹佛給你讀得懂的經濟學》讀後感
2014/09/14 18:45:38瀏覽2073|回應0|推薦5

 

在這資訊爆炸的時代,各類書籍如黃河氾濫一發不可收拾。現代人即使有心在工作之餘進修充電,一旦走到書局櫥窗外看見裡面堆積的像是錢塘江大潮,也常常倒退三步,嚇得落荒而逃。

有人讀書是為了打發時間,有的則是為了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而我屬於後者,目的性很強,因此我喜歡讀教科書,這類書會有系統、有架構地說明一個主題,我認為這是最有效率的讀書方法。

常逛書店的人都知道,很多人出書其實是東拼西湊,見樹不見林,看這種書很花時間,要看好幾本才能掌握那門學問的架構。如果你還是學生,也許可以採取這種方式,慢慢享受尋寶的樂趣。如果你已經是上班族,為了充實職場技能而買書,我會建議不要浪費時間了,直接挑選一些經典或教科書,會比較快進入狀況。

經濟學,聽起來好像很枯燥的樣子,有沒有一本書可以既有系統地介紹它,又能讓人讀起來饒富興味?有,這本就是。本書的目錄一看就是有架構的書,讀完不會迷路的那種。而且,作者很有心,在每章說明一個經濟學概念時,為了不讓大家睡著,都會盡可能用一個故事起頭,來引起讀者的興趣。

比方說,在〈貨幣銀行學〉那一章,為了說明脫離金本位的貨幣制度,他先舉了一個令人莞爾的例子:「這種貨幣在西太平洋雅浦島(Yap Islands)使用好幾個世紀,而且仍然有時候作為大量購買之用。雅浦島的貨幣是像車輪的巨大石頭,非常重一個人搬不動,但它們仍然被當作貨幣使用,因為全部石頭的所有權是公開的。如果你想要買房子,你向屋主開價6個石錢,然後屋主接受了,你只要讓所有鄰居知道你曾經擁有的這6個石錢現在屬於另一個人就行了,不需要搬動這些石頭,每個人都知道(或者可以容易查出)它們屬於誰的。曾經有一次,雅浦人試圖運送一些石錢經過海灣,但運送這些石頭的船沉了。起初這件事看起來像是大災難,但很快地島民意識到這根本沒有關係。他們知道有多少顆石錢,也知道它們在哪裡(包含沉在海裡的),因此他們仍然可以說誰擁有哪一顆石錢。人們不需要能夠看到或摸到石錢,就可以像貨幣一樣使用它們。

你可能會認為這個貨幣制度聽起來很瘋狂,但這基本上便是國際行之有年的貨幣運作方式。美國長期以來把大部分的黃金儲備在田納西州的諾克斯堡。諾克斯堡的黃金很難得會從一處搬到另一處。相反地,如同雅浦島的巨大石錢,人們只是持續記錄哪一堆黃金屬於誰的:這一堆曾經屬於A銀行,現在屬於B銀行;那一堆曾經屬於法國,現在屬於英國。黃金實際上放在哪裡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持續追蹤誰擁有什麼樣的購買力。」

以這種方式開場,接著才介紹貨幣的功能與定義,讓人覺得貨幣銀行學好像不是很難,而是可以理解的東西。其他章節,大抵也是這種寫作手法。

每章除了說明主題,對於一些細節也會稍微點到,其寫作風格可說是兼具廣度和深度。例如在介紹〈反托拉斯與競爭政策〉時,提到antitrust preclearance的脈絡下併購活動的政府許可;或是在〈正外部性與技術〉,提到「Sonny Bono著作權期間延長法案」與迪士尼米老鼠的關係。

對照原文書,發現中文版在目錄多了副標,並且在每個章節的段落都新增一個小標題,可見編輯也花了不少心思歸納重點,提高閱讀時的層次感。本書於5月甫出版,6月就破4刷,沒想到對經濟學有興趣的人居然這麼多,出乎我意料之外。

註1:一個譯者,通常、很可能是作者以外最認真研讀那本書的人。在翻譯過程中,為了忠實呈現作者原意,不知不覺就會比別人多讀幾次、多想幾次。因此,由譯者來寫讀後感,按理說會讓讀者有些收穫,有助於評估此書的內容及寫作風格。至於譯者寫一篇讀後感,對那本書是畫龍點睛,或是畫蛇添足,就不得而知了,有賴讀者自行判斷。

註2:譯者求好心切,經過兩次潤稿才交卷。沒想到新書出版時,發現編輯居然把兩個重要詞彙改成大陸用語。譯者反映後,再版時仍然沒有改正。估計第一個詞彙至少會讓出版社損失2刷,因為看起來很不專業,不像是台灣的慣用語,會讓人擔心其他章節的翻譯品質。(1)第9章介紹競爭型態時,「獨占」被改成「壟斷」,「獨占性競爭」被改成「壟斷競爭」。(2)第13章,「營業秘密」被改成「商業機密」。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ranker&aid=17222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