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便秘,別單純依賴瀉藥。一名年輕女性接受腹膜炎開刀後,排便即開始不順,便秘9年,不吃藥就難上大號,擔心一輩子都得靠吃藥才能排便,幸經中醫治療後逐漸改善。
北市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主任江裕陽昨日指出,上述病患23歲,14歲開始便祕,自訴開刀後排便功能惡化,有時3天才排便一次,同時還有頭暈等症狀。排便前下腹會痛,排出後才減輕。便量不多,時硬時軟,就像羊屎般,偶有排便不淨、肛門灼熱的不舒服感受,原本長期吃西藥治療,但不吃藥就難上大號。
常見的便秘藥物,多為刺激性瀉劑,停藥後易再復發。長期服用通便藥,亦會減弱直腸的排便反射,而引起弛緩性便秘。
江裕陽表示,瀉藥只能治標,中醫治療根據病患體質的寒熱虛實給藥,還須視病患到底屬虛寒型,或兼有氣血較虛,還是完全實熱型,上述年輕病患經補益氣血、潤燥功效的處方治療約3星期後,即不再頭暈。便秘問題經治療約4個月後,排便狀況亦確實改善,可見習慣性便秘患者,有機會可以治癒。
北市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主任江裕陽指出,除飲食與久病等因素,情緒波動或鬱悶在中醫看來可導致氣滯不通,造成便秘。
若同時飲食不節制,包含暴飲暴食、或吃太多生冷、辛辣的食物,也容易影響腸胃功能,導致便秘。
此外,若長期生病或臥床,氣血大都虛弱,身體各項機能都很差,腸道傳導無力;血虛,也會使身體津液乾枯,很容易發生排便問題。
中醫體質分類上,熱秘,也就是體質偏熱而便秘的常用方為「麻子仁丸」。冷祕,體質偏寒,則用「溫脾湯」,溫陽通便;氣虛用「黃耆湯」,益氣潤腸。血虛則用「潤腸丸」。
大便無力者也可以枳實2錢、厚朴2錢、白朮1兩等藥物為基本處方。氣虛者加生黃耆、黨參;血虛、陰虛者,體質偏虛熱,加女貞子、何首烏;陽虛,體質偏寒者加肉蓯蓉、火麻仁。
四物湯潤腸 也可按摩五柱穴
多吃有膠質及富含粘液的食物可改善大便過硬的不適。北市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主任江裕陽表示,如芝麻、木耳、海參、秋葵、昆布,或富含油脂之種子,如火麻仁、杏仁等都可以適量補充。
他並指出,便秘的人喝四物湯時可加重當歸用量,當歸有潤腸作用,亦可同時酌加何首烏,以加強其潤腸通便的作用。同時要養成清晨起床時,即飲用一大杯溫開水的習慣。
穴位療法方面,便秘患者可多按摩五柱穴,五柱穴即中脘、下脘、左右梁門、巨闕等穴的總稱;中脘位於胸骨體下緣至肚臍的中點。中脘與其上、下、左、右各2寸的四個穴,合稱五柱穴。按摩五柱穴,可以增強胃腸蠕動力。這些穴位可以艾條灸,或以食指中指併攏、掌心按揉,以改善腸胃功能。
此外按摩位於膝蓋骨下方外側凹陷部位下3寸的足三里也有幫助。基本上以肚臍為中心,用手掌在肚臍周圍上下左右作圓形按摩運動,都可幫助排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