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施沛琳】 40歲出頭的修達向醫師敘述:「最近很奇怪,感覺全身無力、頭痛、想吐,沒什麼胃口,且身體熱熱的,好像發燒,但吃了2個禮拜的感冒成藥,也沒有改善。」醫師直言:「這不是感冒啦!」他這才發現,這段時間根本就吃錯藥。 從事業務工作的昱青最近總覺得昏沈,一直感覺沒睡飽,整天精神萎靡,他懷疑是工作太累,得了慢性疲勞症候群,就醫後發現是中暑。醫師表示,俗語「中睡蛇」指的就是這種狀況。 不久前,萬芳醫院也曾接獲中暑引發腎衰竭的個案,一名勞工朋友在烈日下進行除草工作,未作好防晒措施,又沒有及時補充水分,結果高燒超過40度,送醫時昏迷指數達5、6分,經搶救後,雖救回一命,但因一度引起腎衰竭,一段時間內必須洗腎。 頻繁進出冷氣房與室外 亦可能熱休克 時序入夏,台灣地區即頻傳熱死人事件,不僅在外跑業務或在烈日下工作的人是高危險群,平時躲在冷氣房的上班族,一旦需外出洽公,突然由涼颼颼的冷氣房,轉換到炎熱的環境,也容易出現中暑現象。 這是因為人體體溫升高時,身體會排汗來散熱、降低體溫,若身體溫度上升時,馬上進入冷氣房,皮膚上的毛細血管遇冷空氣會急劇收縮,導致體內高熱無法藉由發汗排出,就容易出現頭昏腦脹、倦怠乏力等症狀。 國泰醫院急診醫學科住院醫師戴志宏指出,國人常受到熱急症的困擾,種類包括:熱昏厥、熱抽筋、熱衰竭與熱休克(中暑),中暑是熱急症最嚴重的情況,醫學上有典型及異常中暑之分。 「典型中暑」主要發生在夏季,主因是「人體無法即時散熱」。尤其是患有心血管疾病、年老,或服用反副交感神經生理作用藥物的人,散熱能力較弱,若體內熱量增加,更不易散熱。 而「異常中暑」主要出現在劇烈運動後的年輕人身上,因運動後「體內熱量驟增」。另外,在潮濕、悶熱環境下,如田裡或工地勞動者,頂著烈陽,體內熱能快速增多,也易異常中暑。 頭痛、食慾不佳 是感冒還是中暑? 中醫學稱「暑熱為病」為「傷暑」,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中醫師申一中解釋,「傷暑」與「中暑」略有出入,中暑在西醫定義是發燒40度以上,傷暑的症狀與中暑很像,但沒有中暑那麼嚴重。如果「傷暑」,會有頭痛、身重、胸悶、口渴、汗多、食慾不佳、身倦無力等症狀,也包括中暑前後症狀的表現。 而另一個易讓人混淆的疾病就是「感冒」,有些中暑患者會逕自買感冒藥服用,或主動要求醫師治療感冒,其實,感冒與傷暑的治療方式並不相同,如果把傷暑當作感冒來治療,會增加疾病的複雜性與嚴重程度。 「普通感冒或流行感冒」與「傷暑」還是可區別的,若為感冒或流感會有呼吸道症狀,傷暑則沒有。 他進一步說明,中醫認為暑邪的致病特點有3: 1.暑性炎熱:患者易有身體變熱、循環快、火氣大、口乾舌燥、流汗等症狀。 2.易傷津氣:汗多,易耗傷津液,因而口渴、小便少而黃。其次,氣隨汗出,也易氣虛,有乏力、倦怠等症狀。 3.暑多挾濕:若因夏月環境潮濕,體內不易散熱而中暑,稱為「外濕」;另外,若因天熱貪涼,飲用冰品或多吃生冷瓜果,影響脾胃運作,稱為「內濕」。濕邪致病多令人四肢沉重無力、食慾不振、胸悶、腹脹、噁心嘔吐、便軟或伴腹瀉。 吹冷氣、喝冰水 暑氣更難消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中醫師顏志誠說,中暑是因人體無法正常散熱,使體內熱量與水分代謝不均衡,並過度流汗而消耗人體正氣所致。錯誤的解暑方式也是中暑原因之一,如大汗時沖冷水、吹冷氣、喝冰水等,都會讓暑熱無法排除。此時最適合的消暑之道就是——飲用常溫的開水,或處在自然的環境裡。 若依中醫觀點來治療,顏志誠推薦「清熱、益氣、生津」的療法,常用方劑如白虎加人參湯、竹葉石膏湯、清暑益氣湯、生脈飲等。 想要預防熱昏厥或熱休克等熱急症,戴志宏及顏志誠建議: 1. 少在陽光下曝晒,避免最熱時段出門。非得外出,儘可能穿著淺色服裝及寬鬆衣物。 2. 大熱天從戶外進入室內,不要一下子就躲進冷氣房或猛灌冰水。 3. 如有中暑徵兆,要在陰涼的環境休息,以及用物理方法,如向身體灑水等方式降溫。 4. 若大量出汗,要補充足量的水分和電解液,可服自製0.1~0.2%的生理鹽水(1公升常溫開水,放入1/4~1/2茶匙的食鹽),也可喝一些運動飲料,但不要直接食用鹽巴。 5. 若有任何昏厥前的不適症狀,要及時躺下或坐下。 6. 平時可多喝綠豆薏仁湯、桂花酸梅湯,或以薄荷葉與紫蘇葉各100克放入浴缸中浸洗,都有助身體散熱。 【大家健康雜誌2007年7月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