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11/25 00:06:58瀏覽446|回應0|推薦6 | |
“縱然你百返生於兜率天的人,也不如一日去五台山。”這是佛經上的一段記載。到山西五台山朝聖,是我夢寐以求的願望,那裡有文殊菩薩,那裡是獲得智慧最近的地方。阡陌紅塵,飄落了我的等待,因為這是一片遠離紅塵的淨土。 為趕一早上山朝聖,夜宿五台山下的一家民宿。夏日的清晨,朝暉的柔光透過門窗灑到床前,我打開門窗,盡情地呼吸曠野流進的新鮮空氣,感到一陣透心的涼意。 雲霧飄渺的五台山,在我心中是一幅神奇的圖畫。遠山影影綽綽,近山青翠如岱,似一扇綠色的屏風豎立在面前。一碧如洗的天空,大片大片的雲朵,就像潔白的棉絮輕盈飄游。旭日似一輪紅彤彤的圓盤從五台山背面冉冉升起來了,斑爛的朝霞紅光和金光交織,披沐連綿起伏的山巒。進山朝拜的車輛早已排成長長的隊伍,在大山寬闊的懷抱中緩緩前行,使這座佛教名山在晨霞的輝映下顯得更加巍峨燦爛。 天漸漸亮了,一片粉紅色的霞光鑲嵌在天邊,染紅了淡綠色的大山。霞光輕紗般灑在緩緩進山的車輛和行人身上,汽車發動機聲和朝聖者的腳步聲在大山間回響。 在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中,素有“金五台、銀峨眉、銅普陀、鐵九華”之說,山西忻州五台山列為四大名山之首,同時與尼泊爾藍毗尼花園、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屍那羅並稱為世界五大佛教聖地。 五台山,既有漢傳佛教寺廟,也有藏傳佛教寺廟,是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交融的佛教道場。在佛教傳到中國2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五台山一直是海內外僧俗共同向往的聖地。歷史上交通極為不便的歲月中,進山朝拜者靠的是雙腳,他們上一趟五台山都要歷經千辛萬苦,但艱險的路途卻沒能阻止朝聖者和修行者的腳步,聖山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天南地北的信眾前往頂禮膜拜。 “古佛堂前風掃地,高山頂上月為燈。”這是五台山上的一幅楹聯,也是佛教聖地五台山的寫照。佛教傳入五台山始於東漢,相傳漢明帝時,天竺高僧攝摩騰、竺法蘭來到了五台山發現此地有釋迦牟尼佛遺留的足跡,由於這座山的山勢和印度的靈鷲山(釋迦牟尼佛修行處)相似,並且文殊菩薩有在此顯現,故二人決定在此建寺。寺院落成後,命名為靈鷲寺。五台山在唐代有佛教寺院多達300所,僧侶有3000余人,至最興旺的唐德宗貞元年間,全山僧尼已超過萬人。 “五峰聳立,峰頂平坦如台,故稱五台。”五台山原名清涼山,進入五台,遠離紅塵,撲進大自然的懷抱,放下所有煩惱,讓人心地清涼生智慧。在這與天穹距離最近的大山中,莊嚴的寺院、晨鐘暮鼓、裊裊梵音,讓朝聖者感受文殊菩薩的智慧和神聖。 陪同我前往朝聖的一位山西朋友叫魏東紅,他告訴我,五台山主要寺院有:顯通寺、菩薩頂、塔院寺、黛螺頂。我們先來到供文殊菩薩的主要寺廟殊像寺,只見殿內正中佛台上供奉的文殊菩薩騎獅塑像有近十米高,據說是五台山諸寺中最高大的一尊文殊菩薩塑像,每天從幾千裡外迢迢前來求智慧、求事業的信眾絡繹不絕。 神聖的大殿,灑進朝暉的紅色光環。一大清早大殿前就已是人山人海。一位老年僧人在免費向每一位前來燒香拜文殊菩薩的游客分發供佛香,口中嚷道:“供佛一柱香。”香客們從老僧手中接過一柱香點燃後虔誠地向大殿的文殊菩薩膜拜,一時大殿前香煙彌漫。舉香膜拜的有老人也有年輕人,還有人把孩子高高舉過頭讓孩子合掌膜拜,他們面對著殿中神聖的文殊菩薩像,悄悄傾訴心中的夙願……
人生能有一次上五台山朝拜文殊菩薩是幸運的。我站在這片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交融的清淨之地上,敬畏之心油然而生。佛教給這座名山披上了神秘的面紗,只有身臨其境,才能了解佛法的博大精深。據說文殊菩薩曾發願會親自迎接每一個上五台山來的人。不過,他以什麼形像出現在你面前就不知道,也許是一棵樹,也許是一朵花,或許他化身為老人、童子、僧人、道士等來到你的面前,他會用各種形式為信眾加持,讓他們得到開悟和解脫。因而,當我手持一柱香膜拜大殿中的文殊菩薩時,多麼希望能與文殊菩薩有個美麗的遇見…… 離開殊像寺,我們繼續前行,遠遠就望見一座摩天大白塔,這是塔院寺的標志。塔院寺,原是大華嚴寺的塔院,因院中的大白塔而得名,現為五台山的主要標志。大白塔始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歷代屢經修葺或重建。據說,塔院寺中的文殊塔內藏有文殊菩薩的發舍利,大白塔內藏有印度阿育王所造的舍利塔,所以世界各地的佛教徒都會慕名前來朝拜。 巍巍大白塔,塔尖雲纏繞直剌蒼穹。裊裊梵音隨著山風從寺院飄出,一陣陣清脆鈴聲從塔頂傳來,猶如悅耳動人的仙樂,令人陶醉。它仿佛在告訴人們,這裡是一處莊嚴的修行道場。 我靜靜佇立塔前,抬頭仰望高高矗立的白塔,聆聽從塔頂圓盤傳來清脆的銅鈴聲,讓我想起了一段流傳在當地的美麗的傳說—— 傳說從前在大白塔附近住著一戶郭姓人家,只有母子二人,因為家窮,兒子三十出頭仍然是單身,母親為此發愁。有一年,閣院(即今塔院寺)要重修大白塔,各種工匠從四面八方前來,但因閣院住不下那麼多工匠,只好分散住到附近百姓家中。一位白胡子老頭,身背褡褳,手拿一只銅鈴住進了郭大娘的家。據他自己介紹,他是個翻砂匠。在大白塔即將完工之際,老翻砂匠有事要先走,臨行前,他把手中的銅鈴送給郭大娘,日後有人來要銅鈴,虎子就不愁沒錢娶媳婦了。 老翻砂匠走後,大白塔的塔頂上面安裝圍長23米的圓盤,圓盤上要飾垂帶拴銅鈴252個。但到安裝時卻發現銅鈴少了一個。這時老方丈想起老翻砂匠的那只銅鈴,立即派人到郭大娘家裡去找老翻砂匠,而老翻砂匠已經走了。郭大娘對來人說,老翻砂匠臨走時留下這個銅鈴,說是誰要這只銅鈴,就要拿出蓋三間瓦房的錢。老方丈喜出望外,他認為老翻砂匠非一般人,很有可能是文殊菩薩化身前來幫助孝子成家的,立即差人給郭大娘送去紋銀五十兩。郭大娘有錢了,兒子也娶了親,一家3口其樂融融。塔院寺的大白塔是五台山的標志,這裡就是信仰的根和朝聖者的歸途。 魏東紅告訴我,他經常陪同客人來五台山朝拜,朝拜人數最多的是五爺廟。他說,五爺是龍王掌管龍宮財寶的兒子,排行第五。傳說五台山曾經是一座火焰山,生活在這裡的人都叫苦不迭。慈悲的文殊菩薩為了解救水深火熱中的黎民,便找龍王借來了清涼石,把五台山變成了一個清涼世界。龍王五個兒子得知寶物清涼石被借走後,便追到五台山找文殊菩薩討要。文殊菩薩施佛法收復了他們,讓他們成了五台山的守山大神,其中龍王的第五個兒子因經常在五台山顯靈,幫助遇到困難的人們,被當地的人尊稱為五爺。後來清康熙皇帝上山尋父不遇,得到了五爺的指點,便修了這座廟,從而使其成了五台山香火最旺的寺廟之一。 朝霞的柔光染紅了綿垣起伏的山巒,山風飄來陣陣梵音和煙香。當我們來到五爺廟時,一下子就被廟前的人海淹沒。朝拜者雖多,但全場寂靜無聲,虔誠的信眾們在莊嚴肅穆的氣氛中焚香默默禱告,有求生意興旺的,有求事業順利的,有求姻緣美滿的,有求體魄健康的,據說在五爺廟許願的人願望都能實現,所以五爺廟對海內外信眾產生了無限魅力。 離開五爺廟,我們朝拜了五台山最頂級的寺廟——靈鷲峰上的菩薩頂。這座始建於北魏的寺院,是五台山上規模最大的喇嘛寺院,據說是文殊菩薩居住之處,原名大文殊院。相傳唐貞觀五年,僧人法雲法師想塑一尊文殊菩薩像,可沒人見過文殊菩薩真容,如何塑讓他感到發愁。一天夜裡,他借長明燈的亮光看見文殊菩薩顯聖,便按圖塑成。因為文殊菩薩顯靈展示真容,所以這座寺廟也叫真容院。 “菩薩頂也是一座非常靈驗的寺院。”魏東紅說,清康熙、乾隆皇帝數次朝拜五台山都是下塌菩薩頂,並賦予了菩薩頂的特殊地位,賜菩薩頂大喇嘛提督印。在菩薩頂東院過廳和後院,我看到了兩座漢白玉四棱柱碑,上面刻有漢、蒙、滿、藏四種文字,這是當年康熙皇帝留下的手書。 神秘的菩薩頂賦予人們朝拜的欲望。從山下要上莊嚴神聖的菩薩頂,必須登上108個台階,據說每登上一個台階,就會消除一個煩惱。站在山下仰望菩薩頂,藍森森的天穹,棲息著幾朵不動的白雲,躲在綠樹的巨冠中的鳥兒不時發啾啾鳴聲,從而產生“鳥鳴山更幽”的境界。淹沒在山頂雲霧飄緲間的寺院,規模宏大,飛檐翹脊,層疊參差,紅牆黃瓦,大有凌空欲飛之勢,我疑惑是否神秘的仙界? 拾級登上台階,越往上越有一種透心清涼的感覺。我一邊攀登一邊默默地數著腳下台階,當我一股作氣登上108個台階到達菩薩頂時,心裡頓時感到一片清明。層巒疊嶂的群山環圍著古色古香的寺院,一縷縷潔白的雲絲繞著飛檐翹角飄來蕩去,猶如進入神話中的天宮玉宇,讓我體會到了山上 “此景只應天上有,豈知身在妙高峰”這幅楹聯的妙處。 朝陽的金光噴薄綿延起伏的大山,滿眼綠韻披上了斑爛的彩袍。佇立菩薩頂,腳踩雲霧,風灌胸襟,清涼而舒適。醉美的五台山,靜謐而純淨,神奇而有靈氣。平靜而悠遠的聖山,讓人忘記世間一切喧囂和紛擾,是靈魂深處一片永不消失的淨土。在這裡修整疲憊的身心,仿佛脫離紅塵,一切煩惱皆消……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