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客塵
2012/11/10 09:11:44瀏覽1068|回應6|推薦78

 

禪心/召見

雲涯雪無畔    偶來東風榮     獨坐一冰心    搖落真先嚐

                                          了達無關身   今夜是何人

                                                     
                                                        

 左岸

 

獨吟...........................一夕月光

 

悟禪心

 

Photobucket

 修行/修正行為

覺照修正

先認識自己業力或習氣 要承認自己才能改變 從生活中觀照 改變業習.......修正 成長
習氣也是虛幻不實 但要能有照見的能力
千年暗室 一燈即破

 

【遇禪心】
認賊為子失元常
故受輪轉難解脫
自從一遇禪心後
 了知心地同佛心!


不識真主人
枉做風塵客
若識一禪心
安心當主人!

【觀教觀心】
觀教觀心學佛法
有教無觀非佛法
有觀無教謗佛法
教觀雙全是佛法!


能夠”深入經藏”,又能”藉教觀心”,必能「契入佛心」!


前心作惡,
如雲覆日;
後心起善,
如炬消暗。
──《佛說未曾有因緣經》

【堅住正念】
前心作惡自覺知
懺悔改過不再迷
後心起善能堅持
堅住正念到圓覺
 

心地禪師/ 淨書

 

 悟客塵顯真心

《楞嚴經‧卷一》之顯見不動
「時憍陳那,起立白佛:我今長老,於大眾中,獨得解名,因悟客塵,二字成果。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食宿事畢,俶裝前途,不遑安住,若實主人,自無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為客義。又如新霽,清暘升天,光入隙中,發明空中,諸有塵相。塵質動搖,虛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搖動名塵,以搖動者,名為塵義。佛言,如是!」

  這一篇是出自於《大佛頂首楞嚴經》中,第一卷十番顯見中的顯見不動。由於憍陳如尊者所說的道理沒有錯誤,因此,佛以「如是」為他印證。

  憍陳如尊者又叫阿耨多,阿耨多是尊者的姓,姓與名連貫起來就叫阿耨多憍陳如。阿耨多翻成中文,稱為「火器」,為什麼叫做火器呢?原來,憍陳如尊者的祖先祀火,以祭祀火為他們的宗教思想,這是一種民間的信仰,稱為拜火教。佛弟子中的迦葉三兄弟未皈依佛之前也是拜火的外道,因為佛陀的度化,才皈依佛法為佛弟子,便是之後的千二百五十常隨眾。

  拜火教的人認為火是一種神,因為火的力量很大。而阿耨多族拜火,可能是從崇拜火神給人們光明與溫暖的事上來祭祀、膜拜,是一種拜火的神教。

  如果以佛法的事與理來分析「火」,又有更深入的意涵,從事上來講,野獸見到火會害怕而不敢靠近,同時,火也能供人取暖,給人間溫暖與光明;從理上來講,火譬喻智慧、般若,智慧、般若之火能燒諸煩惱,因此,火是一種光明的象徵。一個人如果能修善去惡,時時刻刻保持這念心像火一般的光明,如此因事顯理,就稱為「火器」。

  在佛法中,五比丘稱為僧寶,四諦稱為法寶,釋迦牟尼佛為佛寶,這是最初的三寶。憍陳如尊者就是五比丘之一,也是第一位證到聖果的僧寶,因此稱為聖首。有關憍陳如尊者過去的因緣果報,佛經中曾有記載:從前,釋迦牟尼佛有一世做忍辱仙人,在山上打坐的時候,當時的歌利王帶著一些妃子,來到山上來打獵。妃子們看到山上居然有位道人在打坐,非常地好奇,於是圍在道人的身旁向他問道,並且聽道人說法。歌利王見到這種情景,心裏覺得很不是滋味,妒火中燒、興師問罪,將忍辱仙人的四肢砍了下來。然而忍辱仙人,心中不為種種境界所動,不但不恨他,而且還發了大願的說:「我將來成佛,第一個就要度你!」歌利王覺得很奇怪,問他原因。忍辱仙人說:「修行就是要圓成佛的智慧,普度眾生,縱然你割截我的肢體,我還是要度你,所以心中當然不會有恨,而且還如飲甘露呢。」歌利王聽了這些話當然無法相信,便問道:「你所說的這些願行,有什麼憑證?如何能使我相信?」忍辱仙人說:「如果我所發的願、所講的話是真誠的,那麼被你砍掉的四肢,現在馬上就會自然而然地重生、癒合起來;假若所說的話不真,那麼,我得四肢將永遠是殘缺的。」話一講完,忍辱仙人被砍掉的四肢竟然重生、癒合,而完好如初,當時的歌利王就是現在的憍陳如尊者。果然,釋迦牟尼佛成佛後,第一個所度的就是憍陳如尊者。而這一章所講的便是尊者在鹿野苑契悟的因緣。

「我今長老,於大眾中,獨得解名,因悟客塵,二字成果。」

  佛法是以法為根本,憍陳如尊者並不是年紀大而被稱為長老,而是因為契悟了法性,契悟了法性就是空性,悟到空性,由煩惱當中解脫,成就聖人的果位,所以大眾稱他為長老。尊者在五比丘中是最早了解與契悟法性,體悟到空性的人;因此,阿耨多除了有「火器」的意思外,又具有「解本具」的意義。憍陳如尊者究竟以什麼因緣解本具?就是悟到了客、塵這兩個字的道理,證到聖果。所謂的聖果,並不是得到了神通、禪定就是證聖果,很多人能獲得禪定,但還是無法證到聖果。這裡是說憍陳如尊者因為契悟了空性,悟到了客、塵的道理,因此成了聖果,成就聖人的道業。

  悟道,要從因心來悟,何謂因心?就是要從苦、集、滅、道四諦來體悟,其中的「集」就是因,把這個因找到了,自然就能契悟果海,所以說因即是果。如果不從因上來契悟;修行,只想在果上來求,便是一種顛倒,以這樣的觀念來修行,始終是南轅北轍無法契悟聖果。憍陳如尊者就是從苦諦、集諦中開始體悟真理,乃至契悟道果。

  「客塵」是一種譬喻,比喻妄想就好像空中的灰塵一樣,始終是來來往往、上上下下。然而,能知道妄想的這念心性,就如同虛空一般,妄想來也好、去也好,始終是寂然不動。虛空中的灰塵會飄散,妄想也一樣會生滅,因為它本來就是虛妄不實的,而虛空卻始終存在,不曾改變。我們這念心性也是一樣,只要不理會妄想,任妄想來去,這念心始終作主、不動,妄想自然止息。這念心就是空性,一切妄想都是有生有滅,而空性是不生不滅、寂然不動;修行就是要體悟空性,安住在空性中。

  憍陳如尊者悟到客塵的道理,證到阿羅漢果。因此,將客塵的意義與所悟到的道理,在大眾中說出來,讓有因緣的人能因客塵之理,契入無為而得解脫。

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畢,俶裝前途,不遑安住,若實主人,自無攸往。

  例如:我們離開家鄉到外地,在行程當中,因為肚子餓了、累了,而去找了間旅館,想要休息或是住宿。在旅館裏,用餐或住宿完畢後,整理好衣服或行李,又得奔往前途,繼續下一個行程,並不會在旅館永久地居住下來。

  但是,如果我們是旅館的主人,情況又不同了。雖然每天都有不同的客人來來往往、進進出出,而旅館的主人,始終都安住在旅館中,不會隨著客人離開,因為經營旅館就是安排住宿,要照顧旅館維持營運,所以住在旅館中不會離開。

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為客義。

  依著這個比喻可以來思惟,這些住在旅館中來來往往、進進出出的人屬於客人,客人如同妄想,總是生滅、來去,所以,「客」的意思就是來來往往,因為不住的關係。而始終不離開旅館,住在旅館的就是主人,如同我們的自性,本不動搖。

  
  從前,趙州和尚還是一位沙彌時,悟了道,去參訪南泉祖師。這時南泉和尚剛好正在養息,就問趙州禪師:「你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呢?」,趙州禪師答道:「我從瑞相來」,意指他是從瑞相院來的。南泉和尚接著又問道:「既然你從瑞相院來,你見到瑞相沒有?」這句話就是在說:你開悟了嗎?你見到本心沒有?以瑞相來喻指我們自己的本心本性。一般人都是從事上回答問題,只有開悟的人知道問在答處,答在問處。這時,趙州便回答道:「我不見瑞相,只見臥如來。」趙州為什麼不說見到一個老和尚或者一個睡覺的人,而說見到臥如來?這便是從事來顯理,就證明這個小沙彌悟到這念心性,如來的境界。

  於是南泉和尚又馬上問道:「你是有主沙彌?還是無主沙彌?」開悟的人就知道有主。悟到師父說法,諸位聽法這念心,契悟了這念心,就是有主。

  妄想就像客塵般來來去去,而能知道妄想的這念心如如不動、了了常知,就是主人。如果真正契悟了這念心,始終安住在這念心上,不論遇到何種境界,就算地震、原子彈也不理它;見到了鬼神也不理它,乃至於親或冤也都無需掛礙,始終就是不理,因為,這念心始終不動,了達一切都是虛妄不實的,所謂「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這一念心能夠安然自在的,就是真正的作主。

  憍陳如尊者便是從主與客;虛空與塵埃,體悟不動的心性,在這個真理上重慮緣真,不斷思惟,一遍、二遍、三遍、四遍……。如此專注地想念,這念心慢慢清淨了,一旦定下來,一念相應,就契悟空性,了達一切都是虛妄不實,只有這一念清淨的覺性、能知的覺性,始終存在。

  明白這一念心也是空性,能思惟的這念心就是能知的這念心,就是我們的覺性,悟到了主與客,也就能知道佛法中所講的能所、賓主的道理了。所謂「煩惱即菩提」,真正能做到到有思、有念是方便,無思、無念是作主。

 

又如新霽,清暘升天,光入隙中,發明空中,諸有塵相,塵質動搖,虛空寂然。

  憍陳如尊者希望大眾能進一步了解,於是又舉了一個例子,來解釋客塵的關聯:就好比雨過天晴時,太陽顯露出來,此時晴空萬里一塵不染,虛空當中沒有一點點的雲朵,非常地清淨、清新。此時,陽光從房子牆壁的縫隙照射進來,透過陽光,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很多灰塵,在房間中上下、左右、前後地飄揚;然而,儘管灰塵不停地飄蕩,房間裡的這個虛空,始終是不動的。

  就此而論,陽光就好比智慧,透過陽光就可以清楚地見到房間當中種種景像、包括灰塵。相對的,只要這一念心專注,透過智慧,就能照見心中種種妄想。參禪靜坐也是這個道理,當心念收攝專注,一念不生時,就可以看到心中的念頭起伏、來去,儘是一些患得患失、貪心、癡心、財色名食睡,乃至於過去、現在、未來,一切是非善惡……等。這些妄想潛伏在八識田中,眾生在迷,沒有反觀自心覺察心念,往往對於自己的心念無法了知清楚,透過智慧的審察,如同陽光普照萬物,都能清楚顯現,了然明白。

  雖然心當中有那麼多的妄想,也不用驚慌害怕;既然是妄想,本來虛妄不實,本自生滅。只要這念心安住在覺性、空性上,寂然不動,妄想來、妄想去,始終不理會,不為所動。如此,心就能靜下來,慢慢地這些妄想,就如同灰塵會自然銷損沉殿,自能回復不動寂然的自性。

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搖動名塵。

  
  澄清濁水的過程,首先避開大風;等大風沒有了,波浪便會慢慢止息至風平浪靜。水面平靜了,便會發現這一潭渾水,有著很多的泥沙,因此,更進一步地要讓泥沙沉澱。如同修行透過禪定、智慧、返照、願行等行門的落實,心便會慢慢定下來,混水便會由混濁慢慢澄清,顯現原本的清徹。最後泥沙完全沉到底部,上面全是清水,而沉在底下的泥沙,便如同是「無始無明」,待無始無明轉化,這一潭水才能稱得上是真正清淨的水,也就是所謂的究竟了義、畢竟解脫。

  了解這些道理,還必須透過想念、思惟,把所有一切妄想煩惱,看破放下,這個心就能如如不動、了了常知、念念分明,如此就是澄、就是寂,本自澄寂的心性,就是空性,透過「聞思修」,便能由思惟理進一步契悟心性。

  在空性當中起伏的妄想、煩惱,是塵勞境界。我們的六根對到外界的色、聲、香、味、觸、法等塵境,念念攀緣、執著、取捨,時間久了,就會因塵而發勞,便產生了勞頓的現像。比如:當我們的眼根看著外境,時間一久,就會感到疲勞;耳根聽聞聲音,聽久了也會感到疲勞、生厭,乃至到最後,六根都勞頓了,也就成為現代人所說的痲痺、中毒了,六根便會呈現種種病態。

   曾有古人開悟之後說道:「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就是悟到妄想本是虛妄,一切善惡、是非、美醜,都是由於心生分別所起的妄念。因此,回歸到不思善、不思惡、不執善、不執惡,這一念心寂靜無為,始終是寂然不動。這裡所謂的「不動」,並不是睡覺、無聊,而是在不生想念、分別的同時,更要清明在躬,處處作主。

  無論是黑暗也好、光明也好,天堂也好、地獄也好,不須要去多做理會,始終就是寂然不動,對於一切自能看得清楚、明白、透徹。因為,本心本性,就是空性、寂然。這念本心本性就是主,一旦「主人」現前了,所有的「客」也就通通銷歸自性,此即「一法界現,九法界隱」的道理。

以搖動者,名為塵義。佛言:如是。

  悟到妄想就像投宿暫住的旅客,生滅來去,只要不去理會它,這一念心始終寂然無為就是主。當憍陳如尊者講出了這些道理之後,佛陀就以「如是」為他印證。

  明白了客塵、主人的道理,時時刻刻將這念心安住在作主、空性、覺性中,就能契悟聖果。所謂的聖果,並不是從外而得,而是由這念心所顯發出來,《金剛經》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本具自性即是無上功德,就是「無為法」,本自具足,非從外來,不須另求,當下即是。(摘自中台禪寺)

                                    

 

影音動畫圖片摘自網路 若有侵權請告知 即刻拿下

書本.jpg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F33668899&aid=7030872
 引用者清單(1)  
2014/09/24 07:11 【udn】 這有其他商品!專注 力量 澄淨 心靈比價

 回應文章

靈婆心語 人生待續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主人
2012/11/15 11:20

謝謝仙子精譬指引 

主人?  往內心去尋!  誠如您所言  祂無所不在

若不往內 心去看  怎知祂無時不在  遍滿虛空  不出不入 古今中外

吃飯住店都是客塵  主人只是執持客舍   應對無心

蘭若花仙子(祈世界和平)(FF33668899) 於 2012-11-16 07:46 回覆:

靈 ..心~~早安

我一直在跟汝心 對話 ~品味~

於是我掀起那文字翩翩 ...掉入深淵  不要同我掉入..一縷詩篇

哈~~清晨隨喜鍵盤漾出.....

我心

 

.

 

永持常明................月
持心觀照 洞察深念 至念無可念
清音響脆 不戀人間美味
攜月相隨 清清寂照
位不退

 


靈婆心語 人生待續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不二
2012/11/14 16:53

主客不二 開店住店一家親

要見主人  裡面那個便是!

那不出不入的 就是了

來來去去的都是他的客人 衣食父母

蘭若花仙子(祈世界和平)(FF33668899) 於 2012-11-17 19:19 回覆:

汝 解禪意~

 文字般若通  持用法如如  行解若圓通 慧生定常明

要見主人  裡面那個便是!

裡面是一種說詞

遍法界 盡虛空 無來無去

不一亦不異  所以不出亦不入 

汝心 當下....  作麼生?


風城行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客途窮時已無住
2012/11/11 09:57

客塵途勞多煩惱

主觀來去屬因緣

若把客塵煩惱也布施

了無所住主客何須分

風城行者 留

 


蘭若花仙子(祈世界和平)(FF33668899) 於 2012-11-13 16:31 回覆:

行者很用心參喔 ~~

自己也隨喜分享依下

能觀之心 清楚明白  所觀之境 了了分明

不會動搖 就是作主  一如客棧之主人 是不動的 沒有來去

客人 來來去去 不住下來   如塵灰(念頭)

光明覺性(陽光).......照見


蘭若花仙子(祈世界和平)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觀自在
2012/11/10 09:18
觀自在
觀心在不在 真知無動 了悟塵緣
於日用念念流轉處,若留情念繫著,即智成識; 若念念轉處,心無繫著,不結情根,即識成智。
分別是識,無分別是智。依識染,依智淨。
染有生死,淨無諸佛。(轉)

⋯⋯

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食宿事畢,俶裝前途,不遑安住。若實主人,自無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為客義。
塵質搖動,虛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
搖動名塵。以搖動者,名為塵義。
更多

蘭若花仙子(祈世界和平)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本具
2012/11/10 09:16
心性本來就可以感知ㄧ切美好 不假外求
而且從來也不欠缺 由於你的欲求貪念
把自心能品味的能力給蒙蔽 心越求越貧苦
要善待自己 已經如實在生活 何需讓欲念駕馭自己
頭上安頭而不得自在
心思放空 淡泊無求 心靈淨化 人生美景一切本具 不假外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