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人生的使用須知,值得一看喔!(轉載)
2009/04/08 21:40:07瀏覽586|回應0|推薦9

- 平時除了要按「使用須知」使用之外,更該要補充一些沒吃到的「營養素」!

兒子教我懂得人和物都有保固期限,讓我正視「人生的使用須知」!
多年前,家裡買家電用品,五歲的兒子就會窩在一角,對著附帶來的使用說明書猛看、猛念,不懂的字還會湊近發問,偶遇違規的事也會提出糾正。

我只當家庭笑料般與友人分享,卻未曾覺察到這現象代表的意義……
直到後來,當自己抱怨某個家電用品不經用時,
兒子冷冷的在一旁說:「我們沒按規定使用,當然容易壞!」

後來漸長,才發現他的好習慣,竟然意外使他成為家電顧問、生活萬事通。

近年來有媒體報導洗臉盆崩裂爆破時,他也會告訴我:「妳看,說明書上面明寫著保用十年,伯伯住這兒十五年了,告訴伯伯哦!洗臉盆該換了!人有壽命,用物和機器也有啊!」

過度使用人生這話一直縈繞耳際,卻未真正進入心靈。

直到前陣子,最好的朋友的兒子在研究所念書,卻意外在睡夢中因心肌梗塞而往生他兒子優秀、聰敏又有人緣,遭此噩耗,全家與全校師生都悲慟不已。

後來聽好友的先生陳述他與兒子最後的通話內容,方才知道他兒子認真功課、求好心切,連續熬夜兩天做作業,然後又在最疲憊時大吃一頓,才造成身心過度負荷而英年早逝。

小犬頓失好友,自然哀慟莫名,除於網站為文弔唁外,更排除萬難坐夜車,從台北南下高雄參加喪禮。

後來我們分享心事時,兒子神情沉悶,心疼又不捨,幽幽說:「他忘了,人體 - 也有使用須知啊!

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

人生不過數十寒暑,人的身體不過五臟六腑,人的生活不過「吃、喝、拉、撒、睡」,人的心靈不過貧乏走向豐盈,我們如何對待自己、別人和環境,最後就會變成我們自己的命運。

是啊!
心疼好友中年喪子之際,兒子卻教會我正視人生的使用須知。

可口可樂總裁曾說一句話 ..很短卻很讚 ~~

可口可樂總裁曾說:
我們每個人都像小丑,玩著五個球,
五個球是你的工作、健康、家庭、朋友、靈魂,
這五個球只有一個是用橡膠做的,
掉下去會彈起來,那就是工作。

另外四個球都是用玻璃做的,掉了,就碎了。

------------------------------------------------------------------------------------

親愛的朋友:

你看了上文後,心裡有什麼想法呢?

其實自己身體也有一定的使用須知的,這些使用須知不過是讓自己身心保持平安的最基本要求罷了!而為了不要讓身體太早出現問題、太早就壞掉,因此就必須要遵守一些基本的- 使用須知 

這些可是自亙古以來,人類先祖們在經長期演化過程中,

慢慢留記在我們細胞、基因中的記憶。

諸如:早睡早起、適度的勞動、心存感恩、多食用天然少油、少蛋白、富含粗糙纖維質的澱粉食物等等,這些存在「細胞中的記憶」,豈是所謂科技進步的幾年或幾十年間,就可以輕易更變的呢?

此外,

為求能夠強化體質、保持身體的健康,平時更該要隨時補充一些飲食中不足的營養份。

尤其是近五十年來,因生活環境的因素、土壤的被破壞、作物的提早採收以及食物的過於精緻、加工、烹調等種種因素,使得我們很難從日常飲食中吸收到完整而足夠的營養素以供體內生理的運作之須。

例如根據一份日本食品標準成份表顯示:

菠菜中的維生素 c的含量已逐年下降,(自1950年代的每100g中含150mg1963年的100mg1982年的63mg到了1994年則僅剩13mg。)

也就是說,如果在1950年代,我們吃一份菠菜,即可滿足我們身體對維生素c的須求的話,到了1994年代,則必須要攝食超過10份以上的菠菜,才能夠滿足相等的須求,否則將可能造成維生素 c 不足。

其它營養素也同樣有這樣的下降趨勢,因此為了健康,就必須仰賴增加攝食量了。

(根據最近許多資料報導指出,每天必須食用九~十一份的蔬果,才足維持身體的健康。)

現實生活中,這樣的要求顯然不容易做到,因此為了健康只有靠平常口服營養補充品來彌補了,

而這樣靠口服補充的方式,也就成為現代人維持健康的必要手段了。

否則的話,如果營養素有所欠缺,時間一久,將會因為體內營養素的不足,使得細胞溝通所必須的八種單醣無法順利完全轉化以提供身體的須要,一旦細胞溝通所須的醣質營養素有了不足而造成細胞溝通障礙時,免疫力將日漸下降、體質變差,而漸漸衍生出現代人許多連最高明醫師都無法解釋的各種雜七雜八文明病來。

 

如果

醣質營養素能在體內經由轉化順利得到或可以適當補充的話,

那麼在面對週遭病菌隨時的攻勢時,

身體的第一道防線 自身的免疫系统,

就可以勝任愉快地負起捍衛身體平安的任務來。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lisa37&aid=2830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