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占察善惡業報經講記10
2010/11/24 18:02:46瀏覽84|回應0|推薦0

「當知如是眾生菩薩佛等,但依世間假名言說故,而有差別。而法身之體,畢竟平等,無有異相。

 

究竟平等是我們的清淨究竟法身,也就是我們的現前一念心,那就是無漏性功德,也是平等無二無別。從上一段經文就可以知道了,明白什麼呢?明白佛和眾生平等,這是就離體說的。說有佛、有菩薩,有六道輪迴,那是假名,都沒有真實的,因此才有差別。但是究竟平等,沒有異相,並不是因為眾生迷了,就掉了,成佛就得到了,無失無得,要懂得這個意思。就像水一樣,天冷下雪就變成雪,又結成冰,化了又變成水了。這本質的法性是一樣的。本體亦不變,只是隨著它遇著的因緣不同,遇著冷因緣就變成固體,遇著熱因緣就變成液體,無明痴暗薰習就變了。因為淨法染著就生起厭離心。修六波羅密生起般若,這種意思很簡單,但要想證,還要下功夫。

 

「善男子!是名略說一實境界義。

 

講了這麼多,這就叫一實境界。但是說了染,也說了淨,在始覺的過程中,一實境界隨妄緣故,蓋住了;隨淨緣故,恢復了本來面目,無所得。

 

「若欲依一實境界修信解者,應當學習二種觀道。何等為二?一者唯心識觀。二者真如實觀。

 

要想証得一實境界要怎樣修呢?怎樣能便妄薰習力轉變成淨薰習呢?得修兩種觀行。那兩種觀行呢?一種是唯心識觀,一種是真如實觀。這個心是生滅門的心,那你就知道受業而不能自在,悟到這種道就要依道修行,道得走,達到不生不滅。但這種可大可小。大乘就是「苦集滅道」四諦。四諦做為小乘就是「生滅四諦」。這裡只是標題名字,以下地藏菩薩就教給我們了。

 

「學唯心識觀者;所謂於一切時一切處,隨身口意有所作業。

 

一切時指初、中、後,日三時。在行住坐臥之間,倒的時候也可以觀。在一切處就是不論在什麼地方,身、口、意都要作業。有時意念想,有時口誦,淨攝六根學法。我們修行當中有六種作業,一行、二住、三坐、四臥、言語和作業,作業就看你做什麼不定了,反正不是見色就是聞聲,還有鼻子聞香,舌要能知味,身上要有觸覺,義理要回想,緣念這些法塵,緣念過去的境界相。六種作業在一切時,一切處當中觀察,觀察意所起處,意是善、是惡。前頭講法第先有個能觀的作業,唯心識觀是識,以了別為意。心是指根說的。心識是指第六意識說的,阿賴耶識是第八識。在金剛經裡,須菩提問佛:菩薩行菩薩道的時候,應云何降伏其心?怎樣住心?我們無論在什麼地方,眼觀色不見色,耳聞聲即不見聲,這種就是不住其心。也就是一切相無所依而生其心,生心即無住,無住能生心,即心即住的意思(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就是不為色、聲、香、味、觸、法所迷惑,不被境轉,能夠心轉一切境,這個法身就顯現了,境轉心逐妄就不能返真,心轉境返真而不隨妄轉,這完全是一個觀念問題。下面就解釋了。

 

「悉當觀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當察知。勿令使心無記攀緣,不自覺知。於念念間,悉應觀察。隨心有所緣念,還當使心隨逐彼念。令心自知,知己內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別也。所謂內心自生長短好惡,是非得失、衰利有無等見無量諸想。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於分別。當知一切境界,自無分別想故,即自非長非短、非好非惡,乃至非有非無、離一切相。如是觀察,一切法唯心想生。若使離心,則無一法一相而能自見有差別也。常應如是守記內心,知唯妄念,無實境界。勿令休廢,是名修學唯心識觀。若心無記,不知自心念者。即謂有前境界,不名唯心識觀。

 

這段就顯我們的能觀和所觀,能觀的念頭就是「一念心」,所觀的是外面客塵的境界相。悉當觀察就是你所遇到的一切境界相,都要觀察,觀察什麼呢?心識所變現的。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意思就是能觀和所觀都是心識所變現的,這一切境界相心能住念,住到什麼念頭呢?剛才我解釋了,無念。念即無念,無念而無所不念,因為你一心住一境的時候,其他的境界都看不見了,但是我們念佛的都講究專注一境,用這一境顯示一切境,專念阿彌陀佛,其他的都不管了,能夠以這一念止一切妄念,這是「心住念」,就是專一境界,離開這個境界,或一起其他的念頭,就不專注了,馬上覺察。例如我們拿了念珠的時候,就表現這不失念。但上廁所別念,上廁所拿著念珠是不敬意,一上廁所就把它放到包包裡。我們拿了這個念珠除了計數之外,還有一個作用。拿起來知道自己幹什麼,知道自己是佛弟子了。心裡緣念,不失念就是念珠的意義。念珠一般都是圓的,起個什麼作用呢?圓滿意。圓的找個頭找不到,念珠緣念法界性,要會緣念,這就是心住念。既然察知了心,既不使它攀緣,也不使它無記,無記就容易瞌睡了。不分善、不分惡就瞌睡去了。攀緣也不行,胡思亂想想東想西。無記的時候不覺察就失念了,該怎麼樣呢?應該念念的悉應觀察,心裡緣念就觀察什麼,觀察就分析就用照,像觀世音菩薩似的,用智慧來照五蘊,知道一切皆空,照見一切法皆空,就跟法身義能夠相合。照見阿彌陀佛的法身和我們的法身是一體的,自性彌陀是念念不離心,念念從心起。我們每個念頭都是從心起的。

 

使心明明了了的,明了什麼呢?一切境界相如夢幻泡影,不隨境界轉。但是我們心理的念頭是有分別的,這個分別從什麼起的呢?從我們自心起的,因為心有前塵。一說這個這個人,馬上就知道,因為這個人你很熟,什麼東西都知道了。比方說杯子,大小、長短,方圓馬上現前了。對與不對,得到與失落,有與無。這些分別相,一切境界都是分別。因為知道一切境界本身有分別的,有分別的是能觀的觀,能知一切法長短、方圓、大小是這樣的。但是這心非長短、非善非惡,乃至非有非無。一切相不去攀緣,而且一觀察就照了,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法身無有諸相故,而且無住不相,這是華嚴經上的究竟法門。我們最初修的時候,一定先觀察諸法無相義,心生種種法是你心生的。有兩種人見相不見。那兩種人?精神失常,什麼都不知道了,所以瘋子就是吃自己的糞也認為很香,觀念不同,思想不同,瘋了。第二種人是証得的人,觀一切無相。一切相對他無障礙了。瘋子有障礙,身體給他障礙,識失掉了。神識錯亂,精神分裂。這比妄還加妄,就是這樣的意思。一切法不生心,在佛法裡不執著相,這就與法身相合了。一切決不離開心,一切法相不存在了。就像觀空觀到相應了,就像上回我們講老先生念佛念到房子外面去了。一切有形有色的東西都不能障礙了,也不感覺到什麼叫煩惱,什麼叫菩提。在心經上說人的智慧心是「無智亦無得」。到了一定的程度,沒有分別心,沒有能做,也沒有所做,也沒有得,這時候才是個菩薩。這時候心裡的境界相一切都無掛礙了,這時候顛倒夢想都離開了,再無一法一相能夠自見而有差別,這和第一義相合。不是究竟的時候,一實境界就有能觀所觀,到究竟義就沒有了。知道沒有這種觀照,就是我們的妄念無記,糊裡糊塗的瞌睡一樣。所以外面的境界跟情感的七情六慾相應,心住一境沒智慧照了。

 

有前境界,不名唯心識觀。境界是什麼呢?就是無記相,非善非惡很麻木了,沒有觀照的能力,也沒有識別的能力,這不算「唯心識觀」。要守記內心,看著這個心,無記不對,善知心相。從無始以來,無始就是沒有頭,要找我們什麼時候迷的,這是佛所不答的,眾生無始但有終。現在我們已經種下了終的種子,就是淨業。從現在起,我們的無明就逐漸逐漸的終了。無明盡的候時,就是終了。因為我們從無始以來,內心現的境界是妄的,而且還要追求從妄上分別,這是九相的智相,不停相續不止,執著取捨,這就是記名字相,記名而後起業,起業而後被業所繫。

 

「又守記內心者。則知貪想,瞋想、及愚癡邪見想。知善知不善、知無記、知心勞慮種種諸苦。若於坐時隨心所緣,念念觀知唯心生滅。譬如水流燈燄,無暫時住。從是當得色寂三昧,得此三昧已,次應學習信奢摩他觀心,及信毘婆舍那觀心。

 

這個是知道了能夠証。這個知是很不容易。守記內心知道這個是貪心、這個是瞋心、這個是糊塗心、愚痴就是邪見、什麼是善?什麼是該作的?什麼是不該作的?我們不知道。不清楚就學吧!佛告訴我們應當怎樣做。以佛所教導我們的方法去對照,去識別,那些我們該作,那些不該作。心向外求都不可以,守記內心。但唯心識觀這種觀在行住坐臥四威儀中,以「坐」為最好,坐能靜的下來,如果有這種功夫,那一切動作皆是一如。在沒有翻過身的時候,以靜坐為好,隨心裡所緣念的,念念的觀,念念的去思惟,去照覺不要失念,想這失滅都是我的心在生滅,因為離開心無法。要能經常這樣的觀照,漸漸能開悟,再修善法,很快就能得到,得到什麼呢?這最後說的色寂三昧,這色寂三昧是什麼位置呢?我們那天講五品位,五品位就証得了色寂三昧,就能到達色寂三昧。我們讀誦大乘經典,能讀的人也「忘」了,所謂的經典也「忘」了,這就不是「妄」了。沒有能所,雖然是這樣讀,但沒有能所。好比讀普賢行願品入列像須菩提那樣心無所住了,但明明了了在讀,這就是不住境界相,念念觀,但心的生滅,外面的境界相像水流燈焰,流水沒有住的時候,燈的火焰不會停的,這種觀照假若能夠成熟,就能得到色寂三昧,就能得到緣五品住境界。得不到就讀誦大乘,多讀誦,漸漸的就能得到。自己不能証得的時候,也能得到,在下卷最後說業障怎麼清不淨,心理各種觀都修不成,就念我名號好了。天天念地藏菩薩,念念的就會得到。

 

這個既然叫三昧,三昧就要「思慮修」,又叫「定」,又叫靜、又叫止都可以,又叫奢摩他。妙奢摩他就是「止」。至於色寂,那天我說了一幅對聯就形容這個色寂「山色、水色、煙霞色、色色皆空。」空即是寂的意思。觀色唯心,山色也好,水色也好,煙霞色都不存在了。色色皆空,唯心所反映的。我那天舉兩個,這個光說色,聲也如是。所以觀世音菩薩証得耳根圓通,他是反聞聞自性,不被境所轉,眼睛就反觀觀自性,六根都是如此。反觀觀自性,寂然不動,所以叫色寂三昧,就是入了色寂定了。這叫觀行即佛,緣五品觀,觀行即佛,可入外凡位,超出三界之外的品位了。我們讀誦大乘幹什麼?還沒有得到這個,只有內凡,是三界之內的凡夫,還在這兒流轉生死,不得解脫。外凡和內凡相距沒好多,很容易從內凡就轉到外凡去了。能不能在讀經的時候証到色寂三昧,心無所住,這個情況我們不是完全能夠,偶而和境界相應了,念念的也沒有緣念的人,也沒有所念的經了,也許一剎那,也許三、五分鐘,時間是越久越好。我們得不到,短暫的較容易相應。還有一種是在我們最煩惱的時候,有傷心事。有特別刺激神經的影響,如果能夠點一柱香,靜坐下來,或者讀地藏經,如果太長了,讀普門品,普賢行願品,或者是金剛經,心經。心經很短,如果背的很熟一分鐘都不要。同時觀想的很強烈,這一讀寂靜煩惱都沒有了,也容易得色寂三昧。但也不是很長的,一下子就過去了,讀完煩惱隨著消失,我是屢試不爽的。大家試驗一下就感覺到了。

 

這段經文就是教我們要做觀的時候,隨心理所緣念的,緣念地藏菩薩。這時候地是我的「心」,地藏者是我的「心性」。我的心性性體假藉著地藏菩薩和我的自心心性相合。這樣念念的觀,觀者的心地和地藏菩薩相應,觀的境界消失,或者妄念又來了、消失又提起來。生滅就像流水燈焰不住的,念念不住。我們自己不覺得老就因為念念不住。前頭一念過去了,後頭一念又來了。後頭念不是前頭那一念,比前頭老了一念,一念間沒關係,相續多了就老了。念不念不住就是這樣老的。不會是突變的。什麼是突變呢?不但老了而且死了。這種變有九種。就是藥師經上說的九種。念藥師經,念阿彌陀佛,隨便修那一法,相信了,把這種突變不讓它發生,能控制。這個所有權我們有,但是必須得去做。這就像我們占察輪相,有些個道友們占察好多次不相應;地藏菩薩說的很清楚,不相應是沒有至心。怎麼辦?不相應就再求,念一千聲、一萬聲總有相應的,不會永不相應的。這是和前面擲輪相結合起來。色寂三昧得到不要歡喜,歡喜沒用,會失掉的,因為念念不住,好的念念不住,壞的也念念不住,會消失的,好壞都會消失。那就念念長留,消失了我又來,散念也念念相應,這時候法身顯現了。我待在監獄裡幾十年支持我的就是這個念頭。今天不好,希望明天,明天不好,希望後天,後天不好,希望明年,就這麼希望了幾十年,還是希望成功了。念能支持你,念念不住,前念過去,後念又來了,這念不斷。不但支持現生,還支持未來。這佛這個念,這個種子種下去,永遠不會斷。

 

從凡夫一直到成佛,中間除了經過一位一位,修習觀的方法也很清楚,有幾種觀行。比如我們最初剛一坐下來,心定不下來。氣很粗,怎能得到定呢?沒靜下來就沒事,一靜下來那想法可太多了,就像放電影似的,不用想外頭的,就所經歷的,一幕一幕的不知不覺就現了。一覺照又沒有了。也不知道跑到那國去了?一會兒功夫,它又現了。這樣好多次,必須有對治它的方法,或者是修數息觀,或者是修不淨觀。像最了義的是直指明心,就問問念佛是誰?問這能修觀的是誰?這種功力我們因為障礙深厚,不容易達到。光調息、調身、再調心。調完心了再用功夫修觀。這上面說的是大概。雖然是修觀,這種觀不容易得到。把前方便的觀修好,這種觀能得到。前方便怎麼做呢?要打坐的時候,或者行動的時候,照這上面說是以坐相為好。現在我們因為工作的關係,客觀的現實環境坐是不行的,因為還要幹事呢!那麼就隨著所做的事來修觀,一切事、一切處都可以修觀。觀照就是覺察的意思,就像我剛才說的,拿一串念珠就提醒自己在幹什麼,現在兩手都在做事,怎能拿念珠呢?可以把心提起一念覺照,不管念佛或者觀想都可以這樣做。

 

成就這個三昧之後,應當學習信奢摩他觀。這個「觀」是「觀心」,不是觀色了。前面是說觀色得了色寂三昧,那是事。現在從事入理了。理就是「奢摩他」,就是「止」。這個「止」是即「止」即「觀」雙運的。修止奢摩他這個「止」也含著觀毗婆舍那。修這個觀也含著止。這個經的意思是很深的。一切大乘經典要能把這個意思學會了,學法、學楞嚴、學纓絡經都可以,因為這包括了很多的經論。經義是通的。能把止觀的方式學好,就能夠入一切三昧。從事入理的時候叫奢摩他,從體起用的時候,就叫毗婆舍那。這個義理,一個體用、一個事理在摩訶止觀裡講就分開了,不像地藏菩薩和堅淨信菩薩說的。所有佛菩薩說的一切法都是對當機眾而淺而深的。以各人能夠領受,能夠得入為主。現在地藏菩薩說止觀是在什麼基礎上呢?是在三業清淨了之後來修,先觀一切諸相諸事而入色寂三昧,在這裡修習就要入心寂三昧。色即是心,心即是色,這是不分的,到究竟的時候是不分的。過程當中,應用當中,就要清楚分析的很細,這都還沒入信呢!我這麼一說,大家更感覺模糊了,這麼一種境界還不算信成就,還不入信位?心寂三昧成就了始入信,這個信心才能堅定,能發心皈依三寶,這名字叫佛,入修觀,觀行相應了才漸漸入信位,入了五品位。能入緣五品位就不是很容易的事了。「觀」如何修呢?講「三止」「三觀」、空假中三止、空假中三觀這叫「微妙止觀」或者是「不二止觀」,或者「止即是觀」,觀即是止。這是什麼地位呢?才是十信位。僅僅能說具足信心。我們有時說我信佛了,那是沒有「根」的。

 

「習信奢摩他觀心者,思惟內心不可見相。圓滿不動,無來無去。本性不生不滅,離分別故。習信毗婆舍那觀心者,想見內外色,隨心生,隨心滅,乃至習想見佛色身,亦復如是。

 

我們前面修兩種觀行,「唯心識觀」、「真如實觀」。現在講的都是「唯心識觀」,因為還沒有達到一心之外,沒有一切法。還是在外境界相思維觀察,能夠有這種信心,還得要靠修行「奢摩他觀」,修行許多,有了功力,能夠達到這種認識,才能夠信。現在如果跟大家說,這以前已經講過很多次了,說地即是心地,藏即是性藏,地藏菩薩就是我自己,我自己就是地藏菩薩,恐怕這個信很不容易達到。心裡總是地藏菩薩是地藏菩薩,我是我,總有個界限。十方三世諸佛,釋迦牟尼佛不是阿彌陀佛,不是東方藥師琉璃光如來佛。我們分各是各的,這跟我們好像還是距離很遠,更不是我了。這種心大家都是很清楚的,這就是沒具足信心,不能說有信心。為什麼呢?因為不信自己的自心是佛。所以信心沒具足怎麼辦?修一心的「妙止定信」,心外沒有一切相,凡是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全都不存在的,一切法皆假,皆空,如夢幻泡影,信心就建立起來了,一心境界之外,無有一法存在。這種信建立不起來,就要靠習了,習就是薰習。所以我們為什麼要經常的讀誦大乘經典呢?這可不是說大話,說我是如來,我是佛。那是本具的,就說我是釋迦牟尼佛也可以,能到這種境界就是,沒到這種境界就不是。不是的時候還是逐妄念而流轉,必須得要修習。怎樣修呢?我們現在請地藏經或者唸地藏菩薩的聖號,請法華經都是薰習。能夠不執著了,就初果成功了。要能達到心外無法,就漸漸入門了。

 

用淺顯的話說,要相信自己。我們不相信自己怎麼辦?不敢相信因為受了戒這樣說是大妄語,這就是沒入到「理」了。一切戒都是說「相」。犯我造罪下地獄,地獄在那兒?沒有。心外無一法,也沒有貪瞋痴、也沒有戒定慧,這種境界不容易「信」,所以必須得「修行」。修行之後知道一切法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一切皆不存在,能夠知道這樣子無來無去,不生不滅,沒一切分別,這要修習好多年呢?十萬年、百萬年生死流轉才能夠信的進呢!不是這麼一說就信了。說相似信都入名字位了。我們有緣五品位很簡單,其實很不簡單,要能夠修到心寂三昧,心寂而能夠不生不滅,不來不去,這是什麼呢?這才真正達到圓五品位。真正的圓五品位信心滿了,圓初住位,六根清淨位,真正的六根清淨。我們占察善惡業報經上所說占察三業清淨,這是惡的另一方:不殺、不盜、不淫、不貪、不瞋、不痴、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還有塵沙,還有無明,我們這兒說的見思惑,四諦說的「苦集滅道」都沒夢見,邊還沒沾呢?還不認識,還不知道呢!這到大乘經典才知道。比如諸位善人都信了佛、吃了素了,就沒有殺生了嗎?還有殺呢!意念殺,要講上來說,自己的身上就是一切的微細菌所組成,現在這個也被科學家所承認了,那麼營養不良,或者做激烈運動起個氣泡,損失好多細菌,在理上講很不好降伏了。理跟事或這見惑、思惑還在煩惱當中,塵沙無明惑讓你犯微細的罪,這個罪是性罪,會產生什麼效果呢?不能見理、這個者摩他、毗婆舍那也不能得入,不能得道。

 

毗婆舍那就是內、外色都沒有了。內色是無顏色的,比如說我們打個妄想,什麼顏色,什麼形相都沒有。觀心內色、外色、想就生,不想就沒有。如果我現在想北京,或者我想到法源寺佛學院,法源寺的佛學院宛然俱在。學生老師講堂很熟悉,因為我心裡想到,這是內色。我再照張相片就成了外色。這都是隨心所生的。從我自己心裡生起的,因為所在之地那有呢?例如我們現在所在的立人學苑,這是外相、外色,內色則沒有,心裡生起想到緣念有,不緣念就沒有了,一切都如是。隨心所生,想念的時候有,不想的時候沒有了。隨心生、隨心滅。如果我們做夢做的好,夢到自己求什麼得什麼,醒了沒有了,又去緣念,回顧它,實際沒有了,不去緣念也就滅了。所見的一切事物隨我們心裡生起的,心生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不止是惡法,善法亦如是,甚至佛身,觀世音菩薩都沒有了,心裡的這個像是做的,匠人做的,從他心裡生出來的,實際沒有這個像。佛在世的時候,地藏菩薩也不是這個像。這是後來我們心生的。如果是信佛的人,心裡生出地藏菩薩相,不信佛的人根本沒這個影子。但是我們的心跟他的心是一樣的。「止」一就是「修定」、修內表色,「觀」是觀外表色。有些無表色就是「心意識」之中表現不出來什麼樣子,非青黃、亦非赤白,也非長短方圓。這個心可不是肉團心。大家可以這樣證實,肉團心不是心或者腦筋也不是心,為什麼?人在死的時候,沒有氣了,腦筋心臟完全在的,不起作用了,所以說它不是的。

 

有位道友問我離四句,就是「非來非不來,非去非不去,非生非不生,非做非不做」,這叫四句。這四句加上別的也可以,「非生不生」,「非滅不滅」都可以,換什麼意思都可以,這叫四句。要建立這個,第一先要知道一切境界是由心生的,要這樣觀想,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一時之間腦筋翻不過來,這種薰習太少,疑了?修習這個時間要很長,所以在大乘起信論專門講究薰習修。像我們念阿彌陀佛,念佛聞法聽經,乃至於作早晚課都是薰習,熏習什麼?能夠認識我們自己的心,能夠了解離開心是沒有法的,一切法不生不滅。但是這種真理我們三業沒清淨之前就修還不能入。我們要懂得這種道理。無論那一教,華嚴、賢首、唯識,法相、顯密各宗派,這是一個基本原理。再用兩句話來形容,一切法是「緣起性空」,一切經論都是或者講「性空」,或者講「緣起」,說「心」也好,說「識」也好,說「一真法界」也好,說「一實境界」也好,名詞按的這部經這樣說,那部經那樣說,這部經對這些機的眾生,乃至於翻譯的語言也是一樣,可以這樣翻,也可以那樣翻。你看譯經,三藏法師和玄奘法師翻佛,一個翻「世尊」,一個就翻「薄伽梵」。「薄伽梵」就是「世尊」的意思,乃至於說如來、說佛都是一個意思。因為佛所成就的功德義理太多了,所以這個名詞也可以,那個名詞也可以,這個大德喜歡用這個,用印度的原音,像鳩摩羅什法師翻的,他是照義理,好多就直接是四字,讀起來很順口,經過好多年大家念起來都很順口。金剛經玄奘法師是照音翻的,我在閩南南普陀佛學院講的就是玄奘法師翻的,他的解釋是照唯識家的解釋,鳩摩羅什法師翻的金剛經用性宗觀點解釋,就是我們現在講的這個意思。

 

心的造作是起心動念的意思,我們要明白這個「心」要說「有」是假法,要說「空」是「真法」。但說「空」你又要執著「虛空,」的「空」了,所以不說「空」說「非空」,「非空」就是「有」,「有」也不說「有」,說「非有」就是「即空即有」。他的意思是因為一確定了,眾生就隨著它去執著,一執著就不能悟了。永遠的錯下去,他就不讓你著。所以人家說佛教是圓的,即頭即尾,亦有頭亦有尾就糟了。圓的在那兒找頭尾去呢?但這只是到了圓教義如是說,如果是初發心的人,學個四阿含經,學俱舍論。那麼造業就要下地獄,因果不錯的,地藏菩薩前半部都是講占察善惡業報因果,後半部就不講善惡,也不講因果了。經文就要你去印證,引你入到深處去。善惡業報根本不存在,一切唯心所造,不生不滅。所以要這樣明白。才能把地藏菩薩這個占察善惡業報經真正的理解了。這樣就知道我們說的地獄是沒有的。菩薩所發的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都沒得的。還有什麼「空」?什麼「不空」呢?

 

非空非不空。這是「理」,理不存在了。但事要靠理來成就,理不存在,那事也不存在,這就理事無礙了。說理也可以,說事也可以,成就了怎麼說都對。認識了說有也可以,說空也可以,不認識說有、空都不對。

總而言之,不讓你著。想撈個固定的,沒有!永遠沒有固定的。佛的一切法都是在運動變化當中。釋迦牟尼佛是化身佛,是化現的。那麼就完全沒真實的?不!你的心還是真實的,就是我們上回講的「一心」,「一實境界」,就是「眾生心」,一切諸法皆依「心識」而成立。[待續]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LMUNDO&aid=463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