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六度集經1
2010/11/27 18:59:16瀏覽107|回應0|推薦0

吳康居國沙門康僧會譯

 

六度集經簡介

 

六度集經,共八卷。又作《六度無極經》、《六度無極集經》、《六度集經》、《雜無極經》。三國時代吳‧康僧會在太元元年至天紀四年間(二五一~二八0)所譯出。收於大正藏第三冊。係集錄佛陀在過去世行菩薩道時之九十一則本生譚故事,配合大乘佛教所說之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六度而成者,故稱為六度集經,其特色在闡揚大乘佛教之菩薩行。

 

本經除釋尊之本生譚外,亦有彌勒之本生譚。經中之本生譚大部分可見於巴利本及其他漢譯本。又本經原典已散佚不傳,然據其內容骨幹推知,應成立於二世紀時。

 

本經依六波羅蜜之次第分類,與其他本生經之雜然列舉不同。內容分六章,即(1)布施度無極章(2)戒度無極章(3)忍辱度無極章(4)精進度無極章(5)禪度無極章(6)明度無極章。其中,第一章中之〈普施商主本生〉及〈須大拏經〉分別相當於劉宋‧求那跋陀羅譯的《大意經》、西秦‧聖堅譯的《太子須大拏經》。第二章中之〈太子墓魄經〉相當於後漢‧安世高譯的《太子墓魄經》及西晉‧竺法護譯的《太子墓魄經》。〈頂生聖王經〉相當於宋‧施護等譯的《頂生王因緣經》。第三章中之〈睒道士本生〉相當於西晉譯者佚名的《睒子經》及西晉‧聖堅譯的《睒子經》。第四章中之〈修凡鹿王本生〉相當於吳‧支謙譯的《九色鹿經》。

 

在《出三藏記集》卷二〈新集經論錄〉中,竺法護所譯的《摩調王經》,卷三〈安公古異經錄〉中的《彌連經》,〈安公失譯經錄)中的《薩和檀王經》、《蜜蜂王經》,卷四〈續撰失譯雜經錄〉中的《佛以三事笑經》等二十一經(其中十四經有本),均出自本經。另有《法經錄》卷六〈西方諸賢所撰集‧大乘抄集〉所載的《布施度無極經》等三十七經、《彥琮錄》卷三〈小乘別生抄〉所載的《布施度無極經》以下四十經、《開元釋教錄》卷十六〈支派別行錄‧大乘別生經〉所載的《布施度無極經》等四十四經,也均抄自本經。

 

六度集經卷第一

吳康居國沙門康僧會譯 

 

布施度無極章第一(此有一十章)

 

聞如是。一時佛在王舍國鷂山中。時與五百應儀。菩薩千人共坐。中有菩薩名阿泥察。佛說經道。常靖心惻聽。寂然無念。意定在經。眾祐知之。為說菩薩六度無極難逮高行。疾得為佛。何謂為六。一曰布施。二曰持戒。三曰忍辱。四曰精進。五曰禪定。六曰明度無極高行。

 

布施度無極者。厥則云何。慈育人物。悲愍群邪。喜賢成度。護濟眾生。跨天踰地。潤弘河海。布施眾生。飢者食之。渴者飲之。寒衣熱涼。疾濟以藥。車馬舟輿。眾寶名珍。妻子國土。索即惠之。猶太子須大拏。布施貧乏。若親育子。父王屏逐。愍而不怨。

 

昔者菩薩。其心通真。睹世無常。榮命難保。盡財布施。天帝釋睹菩薩慈育群生布施濟眾。功勳巍巍。德重十方。懼奪己位。因化為地獄。現于其前曰。布施濟眾。命終魂靈入于太山地獄。燒煮萬毒為施受害也。爾惠為乎。菩薩報曰。豈有施德而入太山地獄者乎。釋曰。爾其不信可問辜者。菩薩問曰。爾以何緣處地獄乎。罪人曰。吾昔處世。空家濟窮。拯拔眾厄。今受重辜處太山獄。菩薩問曰。仁惠獲殃。受施者如之乎。釋曰。受惠者。命終昇天。菩薩報曰。吾之拯濟唯為眾生。假如子云誠吾願矣。慈惠受罪吾必為之。危己濟眾菩薩上志也。釋曰。爾何志願尚斯高行。答曰。吾欲求佛擢濟眾生。令得泥洹不復生死。釋聞聖趣。因卻叩頭曰。實無布施慈濟眾生。遠福受禍入太山獄者也。子德動乾坤。懼奪吾位。故示地獄以惑子志耳。愚欺聖人原其重尤。既悔過畢。稽首而退。菩薩慈惠度無極行布施如是。

 

(二)昔者菩薩為大國王。號薩波達。布施眾生恣其所索。愍濟厄難常有悲愴。天帝釋睹王慈惠德被十方。天神鬼龍僉然而曰。天帝尊位初無常人。戒具行高慈惠福隆。命盡神遷則為天帝。懼奪己位。欲往試之以照真偽。帝命邊王曰。今彼人王慈潤滂霈福德巍巍。恐于志求奪吾帝位。爾化為鴿疾之王所。佯恐怖求哀彼王。彼王仁惠必受爾歸。吾當尋後從王索爾。王終不還。必當市肉。以當其處。吾詭不止。王意清真。許終不違。會自割身肉以當其重也。若其秤肉隨而自重。肉盡身痛其必悔矣。意有悔者所志不成。釋即化為鷹。邊王化為鴿。鴿疾飛趣于王足下。恐怖而云。大王哀我。吾命窮矣。王曰。莫恐莫恐吾今活汝。鷹尋後至。向王說曰。吾鴿爾來。鴿是吾食。願王相還。王曰。鴿來以命相歸。已受其歸。吾言守信終始無違。爾苟得肉吾自足爾令重百倍。鷹曰。吾唯欲鴿不用餘肉。希王當相惠而奪吾食乎。王曰。已受彼歸信重天地。何心違之乎。當以何物令汝置鴿歡喜去矣。鷹曰。若王慈惠必濟眾生者。割王肌肉令與鴿等。吾欣而受之。王曰。大善。即自割髀肉秤之令與鴿重等。鴿踰自重自割如斯。身肉都盡未與重等。身瘡之痛其為無量。王以慈忍心願鴿活。又命近臣曰。爾疾殺我秤髓令與鴿重等。吾奉諸佛受正真之重戒。濟眾生之危厄。雖有眾邪之惱。猶若微風。焉能動太山乎。鷹照王懷守道不移慈惠難齊。各復本身。帝釋邊王稽首于地曰。大王。欲何志尚惱苦若茲。人王曰。吾不志天帝釋及飛行皇帝之位。吾睹眾生沒于盲冥。不睹三尊不聞佛教。恣心于凶禍之行。投身于無擇之獄。睹斯愚惑。為之惻愴。誓願求佛。拔濟眾生之困厄令得泥洹。天帝驚曰。愚謂大王欲奪吾位。故相擾耳。將何敕誨。王曰。使吾身瘡愈復如舊。令吾志尚布施濟眾行高踰今。天帝即使天醫神藥傳身。瘡愈色力踰前。身瘡斯須豁然都愈。釋卻稽首。遶王三匝歡喜而去。自是之後。布施踰前。菩薩慈惠度無極行布施如是。

 

(三)昔者菩薩貧窶尤困。與諸商人俱之他國。其眾皆有信佛之志。布施窮乏濟度眾生。等人僉曰。眾皆慈惠。爾將何施。答曰。夫身假借之類靡不棄捐。吾睹海魚。巨細相吞心為愴愴。吾當以身代其小者。令得須臾之命也。即自投海。海大魚飽小者得活。魂靈化為鱣魚之王。身有里數。海邊有國。其國枯旱。黎庶飢饉更相吞噉。魚為流淚曰。眾生擾擾其苦痛哉。吾身有里數之肉。可供黎民旬月之乏。即自盪身上于國渚。舉國噉之以存生命。輦肉數月而魚猶生。天神下曰。爾為忍苦其可堪哉。何不放壽可離斯痛也。魚曰。吾自絕命神逝身腐。民後飢饉將復相噉。吾不忍睹。心為其感矣。天曰。菩薩懷慈難齊。天為傷心曰。爾必得佛度吾眾生矣。有人以斧斫取其首。魚時死矣。魂靈即感為王太子。生有上聖之明。四恩弘慈。潤齊二儀。愍民困窮言之哽咽。然國尚旱。靖心齊肅退食絕獻。頓首悔過曰。民之不善。咎在我身。願喪吾命惠民雨澤。日日哀慟猶至孝之子遭聖父之喪矣。精誠達遠。即有各佛五百人來之其國界。王聞心喜悅若無身。奉迎稽首。請歸正殿。皇后太子靡不肅虔。最味法服供足所乏。五體投地稽首叩頭。涕泣而曰。吾心穢行濁。不合三尊四恩之教。苦酷人民罪當伐己流被下劣。枯旱累載。黎庶飢饉怨痛傷情。願除民災以禍罪我。諸各佛曰。爾為仁君。慈惻仁惠。德齊帝釋。諸佛普知。今授汝福慎無慼也。便疾敕民皆令種穀。王即如命。男女就業家無不修。稻化為蓏。農臣以聞。王曰。須熟。蓏實覆國。皆含稻穬。中容數斛。其味苾芬。香聞一國。舉國欣懌歎詠王德。四境讎國皆稱臣妾。黎民雲集。國界日長。率土持戒歸命三尊。王及臣民壽終之後皆生天上。佛言。時貧人者吾身是也。累劫仁惠拯濟眾生。功不徒朽。今果得佛。號天中天。為三界雄。菩薩慈惠度無極行布施如是。

 

(四)昔者菩薩。時為逝心。恒處山澤。專精念道不犯諸惡。食果飲水不畜微餘。慈念眾生愚癡自衰。每睹危厄沒命濟之。行索果蓏。道逢乳虎。虎乳之後。疲困乏食。飢饉心荒。欲還食子。菩薩睹之愴然心悲。哀念眾生處世憂苦其為無量。母子相吞其痛難言。哽咽流淚。迴身四顧。索可以食虎以濟子命都無所見。內自惟曰。夫虎肉食之類也。深重思惟。吾建志學道但為眾生沒在重苦欲以濟之。令得去禍身命永安耳。吾後老死。身會棄捐。不如慈惠濟眾成德。即自以首投虎口中。以頭與者。欲令疾死不覺其痛耳。虎母子俱全。諸佛歎德。上聖齊功。天龍善神有道志者。靡不愴然。進行或得溝港.頻來.不還.應真.緣一覺。有發無上正真道意者。以斯猛志。跨諸菩薩九劫之前。誓於五濁為天人師。度諸逆惡令偽順道。菩薩慈惠度無極行布施如是。

 

(五)昔者菩薩為大國王。國名乾夷。王號偏悅。內明外仁。顏和正平。民從其化。獄無繫囚。黎民貧乏恣所求索。慈惠和潤。恩如帝釋。他國逝心服王仁施從眾所欲。群邪妒嫉以偽毀真。詣宮門曰。吾聞明王濟黎民之困乏。猶天潤之普覆。告衛士曰。爾可聞乎。近臣以聞。王即現矣。逝心現曰。明王仁澤被于四國。有識之類靡不咨嗟。敢執所願欲以上聞。王曰。大善。逝心曰。天王尚施。求則無違。時宜應用人首為事。願乞王首以副望矣。王曰。吾首何好而欲得之乎。吾有眾寶益以惠子。逝心不受。又使工匠作七寶首。各數百枚以與逝心。逝心曰。唯欲王首耳。王未嘗逆人。即自下殿以髮纏樹曰。吾以首惠子。逝心拔刀疾步而進。樹神睹之忿其無道。以手搏其頰。身即繚戾。面為反向。手垂刀隕。王得平康。臣民稱壽。悲喜交集。諸天歎德。可謂內施乎。四王擁護。眾毒消歇。境界無病。五穀豐熟。牢獄裂毀。君民欣欣。佛告諸沙門。時乾夷國王者即吾身也。逝心者調達是。菩薩慈惠度無極行布施如是。

 

(六)昔者菩薩為大國王。理民以慈。恕已度彼月月巡行貧乏拔濟鰥寡疾藥糜粥。每出巡狩則命後車具載眾寶衣被醫藥。死者葬之。每睹貧民輒自咎責。君貧德民窮矣。君富德民家足。今民貧則吾貧矣。王慈若斯名被十方。第二帝釋坐為其熱。釋心即懼曰。彼德巍巍必奪吾位。吾壞其志行即畢乎。便自變化為老梵志。從王乞銀錢一千。王即惠之。曰吾西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LMUNDO&aid=464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