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占察善惡業報經講記9
2010/11/24 17:34:24瀏覽124|回應0|推薦0

「共生共滅,同無有住。以一切境界,但隨心所緣念念相續故,而得住持,暫時為有。

 

同無就是沒有,相也不住,見也不住。因為一切萬法境界隨心所緣,心為能緣非所緣緣。但是這時候都沒有離開過自己的心,在心裡一念相續。一念相續,不停的攀緣心裡所緣念的。這樣的人持一切法叫暫時為有,這就是所說的有法,返本還原的時候,就是我們自心的自證分,諸佛菩薩就是證得這個自證分了,就能把一切妄歸真,業轉相就變成智慧了,證起來很不容易。業轉相都要八地、九地、十地菩薩才能辦得到。完了就接近佛了,所以佛教講要成佛得經過五十二個位置,前面提的五品位還沒入位呢!要到四十位以上的大菩薩才發大菩提心。我們現在也發心,但我們發的心不能隨真,要到什麼時候才是真正發心呢?要證到初住,這個時候才成菩薩,一身就能在百萬個世界示現利生,也能夠示現八相成道成佛。那個發菩提心就不像我們這個發心,一發心就不同了。剛才我們講的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妙覺,一共有五十二位,一位一位的證,證到什麼境界,就是什麼位。這是佛經所教導的,和各位祖師所闡揚的,一位一位的境界,就由他所斷的惑不同而定,每進一位,境界就擴大不少。

 

「如是所說心義者,有二種相。何等為二,一者心內相,二者心外相。心內相者,復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真,二者妄。

 

前面講妄念歸真,要明瞭一切萬法怎麼起的,因緣起的,「相分」分兩種,一個是心,一個是心的「義」,即「心內相」、「心外相」。什麼叫「心內相」呢?一個是「真」,一個是「妄」。這又解釋前面那句一切諸法悉名為心。真心、妄心都是不可得的。因心體是無量的,無法形容的,就好像風似的,抓不到。風有什麼相呢?它能吹動別的物質,你感覺到風,沒有相,抓不住、捏不著。海水誰能夠量量究竟有好多?那是量不盡的。就算地表的可量,地下水源也不可能量,沒法量,這都是比喻,心是不能量的。但一個真,一個妄。妄就是我們現在分別,真還不知道那個是真,等統統都返妄歸真了,又得到什麼呢?一無所得。那不就空了嗎?不空!還有無漏性功德在。有人說佛法好像說圓,說空說有,空不礙有的存在,有也不礙空義,如果我們修觀想觀空了一切都沒有障礙了。

 

以前在終南山有兩個和尚,在山裡修道。修道的時候,有一個老修行感覺在山裡好多年了,一點也沒得到什麼,他說我還是親近親近善知識吧!參訪參訪就是到各地有名望的大德,請他們開示講一講,他就下山了。他的道友勸他說,你去恐怕要遭難,不要去吧!這個道友就不聽他的,從那兒走到陜西的潼關,一個鄉下旅店裡,一進去坐下,因為走的疲勞了,就用功打坐修行。第二天那個店老闆看這和尚沒有動靜,又等了一天到他房裡看看,好像鼻息也沒了,想人死了,佔著我們這個房子怎麼辦?就把他燒了,埋了。這下店裡就鬧鬼了,和尚每天都回來要他的身子,「我到那兒去了?我到那兒去了?」這個地方鬧鬼,誰還敢住?山裡的道友已經感覺到他是過了劫了,就按著人家的謠傳來找他,也找到這個店裡。那道友就問店主,「以前有個和尚住你這,怎麼死的?」店主說:「坐著就死了。」如實說了。那道友說,「我幫你收這個鬼好不好?」他說:「好啊!」那道友說,「但你得搬來一大缸水,再砍些木柴堆起來。」這都辦了。到時候就把火點著。果然過兩個鐘頭,這個過世老和尚又來鬧了,「我到那兒去了?把我擱到那裡去了?」他這個道友就說:「在水裡頭呢!」他到水裡去找說:「沒有啊!」那道友又說,「在火裡頭呢!」又到火裡去找還是沒有。道友就說,「你入水不淹,入火不焚,還要我做什麼?」這死後的和尚經道友一指引,他也明白了。這就是心不被一切法轉的時候。肉體是假相,帶著這個肉體也能達到這種境界。如果開悟了,就能達到。有肉體不明白,沒肉體也還是執著。

 

「所言真者,謂心體本相,如如不異,清淨圓滿,無障無礙,微密難見。以遍一切處常恒不壞,建立生長一切法故。

 

如如就是不來不去,不生不滅、不增不減、清淨圓滿、無障無礙,這都是說佛境界清淨了,垢全沒了。有障礙是因為心裡不明白,心裡所緣念的,觀想的盡是貪、瞋、痴、愛,看問題的看法總是不夠正確,總是有偏差,這樣子就永遠有障有礙,這種是微密難見,很不容易看到的。這個見是指知說的,不要做為眼睛看得見的見,見是指心說的,就是對問題的認識,不論在什麼地點時空都沒差異。空間就是處所,時間就是過去、現在、未來。什麼處所都如是。這個心體的變化,一切諸法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不生不滅就是心經上所說的六法,就是真如。一切法遍及一切地方,一法一切法,這叫事事無礙,遍於人、遍於有情,這叫性體。立一切法就叫法性。有個名詞上的區別。一切都如是。這究竟真如相是什麼樣呢?就是生滅,就是現在。一切諸法一切相,他的本體為清淨圓滿,微密難見,常恒不堪,建立生長一切法故,一切法都是真如法,法法皆真,人也真。隨便拈一法,沒有妄的,皆是真的,遍一切處。既然妄妄皆真,這一切物相在轉換之時,體不動,以佛眼觀之即是真如。經常如是,就是常樂我淨四德。這種意思很不容易懂,圓滿真如的密意說個樣你去觀。生長一切法,一切法都是性的量。真就如是,妄呢?

 

「所言妄者,謂起念分別覺知緣慮憶想等事。雖復相續,能生一切種種境界。而內虛偽,無有真實,不可見故。

 

這個妄叫不覺意。妄者就是不覺一切,一切皆妄。起是從本覺而起,本覺有兩種義,有種覺意,有種不覺意。俱足的,因為不覺了,背覺合塵。因為覺了,那就是最初開始叫始覺,最後成佛就叫究竟覺。信佛發心皈依三寶叫始覺。始覺是從不覺來的,不明白叫不覺,不覺從本覺來的。覺知的覺就是明白不明白。不明白就是不覺,明白了就是覺。明白的不多就是才開始覺悟。現在我們信佛、我們皈依三寶、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究竟覺就開始覺了,漸漸覺了,覺好久呢?隨分覺,漸漸的覺到和佛一樣,就是究竟覺,達到什麼地方呢?因覺本來就是覺,所以金剛經上講佛實在沒有什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可得,那不是斷滅不要修了嗎?這就是「妄」和「真」的界限很難分,就像一隻手,手背是「妄」,手心是「真」,返妄歸真,從真起妄,一也。

 

這就是本覺,一個不覺,一個始覺,起念分別,覺知憶念等,無論你是思惟憶念,想的、分別的、明白的,就像前面我和大家說,有覺覺痛,無痛、痛覺。你覺到痛了,那個痛沒痛到你的覺。大家都知道二祖立雪斷臂的故事,他把胳膊砍下來求法的時候,感覺到痛苦極了。去找達摩祖師給他安心,祖師說你把心拿來我給你安。他找啊找,找不到,沒有心了,覓心不可得,達摩祖師說:「吾於汝安心已竟。」他就開悟了,明白了。他就不痛了。無痛痛覺,當他覺的時候,痛就沒有了。這個是法,不是心體。證得心體一切諸法都是妄的。懂得這些妄境,他就不痛了。像我們有時候身心不愉快,起了障礙,靜坐一下,不論念那一部經,把心靜下來,等念完一部經,受用就得到了。

 

「所言心外相者,謂一切諸法種種境界等。隨有所念,境界現前。故知有內心及內心差別。

 

心外相是心裡緣念自己的自證分而起的,起的什麼?起了相分。這裡所說的妄心和所作相,這兩個都是心內的。一個心內相,一個心外相,都不離心。先把這個掌握住,不然一會兒就糊塗了。名詞反覆來說,看到下面就找不到頭緒了。找到什麼頭緒?一個真,一個妄,真妄在自己的心體上,這個心體也分真妄。這是內相具足的。由這個心內相而起的一些差別就叫做心外相。怎麼知道這些妄想所念的境界,以前面所分別的意念覺知所起的。這些差別見分緣所緣的外境界相分,形成見分和相分,都不離心。業相就是見分,現相就是現境界相,叫相分。中間有意念分別,三相同時顯現,沒有前後次第,這個相很細,叫無明繫相,不是我們攀緣得到的。我們現在斷攀緣心想達到這種境界,是絕對得不到的。我們這個妄還在枝節上呢!我們這是什麼?都是業繫苦者,現在我們受這個報第,痛啊!不如意啊!都在業繫苦上,被這個業給繫住了。為什麼呢?什麼樣的業?怎麼業?因為起惑造業,業因就產生效力,使你受苦就受苦,受樂就多樂,樂也是苦因。這個地方所說的業繫苦,包括天、人、地獄、修羅、餓鬼、畜生六道都被業繫住了。就因為在最初的時候起惑造業。都是心內妄想的部份而起的,內心的差別現出來就是心外相。

 

「如是當知,內妄相者,為因為體。外妄相者,為果為用。依如此等義,是故我說一切諸法悉名為心。

 

因果體用而和合起來同為一心。地藏菩薩跟堅淨信菩薩說,「因為這樣,我說一切諸法為心,悉名為心」。地藏菩薩跟堅淨信菩薩說是因為堅淨信菩薩請的法,對我們還不會說這樣呢!對我們怎麼說呢?啊!你的業報太深了!占察占察輪相好了。他對堅淨信菩薩說:「你要發菩提心成佛,發大菩提心你就照這樣子多觀想觀想,順者線索引發根本。」。我們凡夫能做到的是前面講的五品位。我們的解說,解可與佛齊,凡夫說的道理能夠與佛齊等,但要說自證斷妄證真那遠了。那差的太遠了,就一步一步來,明白到什麼地步,斷什麼惑,能證什麼道理。惑業我們自己清楚,有人不清楚,前面地藏菩薩告訴你了,用占察輪相。我今生怎麼會這麼苦?都是人,人跟人不一樣。有人活都活不成,一個受種種迫害,光自己連飯都沒得吃,衣服也沒得穿,和那一擲萬金的大富豪相比,能比嗎?他有那個因緣,為什麼我有這個因緣?因果體用,我們就從這上面找原因,完了就查效果,不知道就請地藏菩薩幫著我們查。知道了怎麼辦?就念地藏菩薩聖號能解決。大家看占察善惡業報經最後,像這些境界一時也達不到,怎麼辦呢?就稱我名號,可以得到。這是在地藏菩薩占察善惡業報經最後說的,使我們大家有了目標,有個信仰,有個歸宿。假使我是想生極樂淨土的,修地藏菩薩行嗎?他說要生那個佛淨土都可以。你得占察業報,念佛的名號即得生。如果你是念阿彌陀佛生西方極樂世界,念地藏菩薩幫助一下,念得有把握,決定往生西方淨土。

 

「又復當知,心外相者,如夢所見種種境界,唯心想作。無實外事。一切境界,悉亦如是。以皆依無明識夢所見,妄想作故。復次,應知內心念念不住故,所見所緣一切境界,亦隨心念念不住。所謂心生故種種法生,心滅故種種法滅,是生滅相,但有名字,實不可得。以心不往至於境界,境界亦不來至於心。如鏡中像,無來無去。是故一切法,求生滅定相,了不可得。所謂一切法畢竟無體,本來常空,實不生滅故。

 

這一段就是心外相。心外相會是生滅法。念念不往,剎那不停。我們可以用我們自身來證實一下。例如我要是回顧我這七十七年當中,從生下來就不斷的這樣變化,我內心裡卻沒感覺到。這個七十七比七十六是不是老了?沒感覺。七十六比七十五老好多?是不是老了?沒有!好像都沒有。但七十七歲絕不是二十歲的樣子,自己已經不認識自己了。把自己和十年前一對照,這一對照不認識了。要把小孩時候的照片拿來對照,更不認識了。七十七歲的老頭子和三兩歲的小孩當然不一樣。是不是念念生滅呢?但是這個「心」變了沒有?自己並不知道變化這樣快。過去幾十年看的好像道沒變,這個見改變,但這個見也是妄,不是真實的。心外的「相」像夢似的,夢裡見到很多境界。大家做夢有沒有做幾十年的夢呀?我說幾十年在夢中只有兩、三個鐘頭。我們知道古典文學中的紅樓夢,我們不說紅樓,就說蒸饅頭、烤麵包那麼一點時間,夢就醒了。這個人也做過縣官,不得志,愛喝酒,後來遇到漢鐘離給他一個枕頭,在枕頭上一倒下就做夢了。夢到進京趕考,中了狀元又逐漸的當了宰相,活到八九十歲,孫子給他惹禍,滿門抄斬就醒悟了,正醒悟的時候,漢鐘離把他搖醒了,看那老闆還在蒸糕呢!這是他走到邯鄲路上,在邯鄲巿裡住店的時候做的一個夢,一夢就夢了六、七十年,糕還沒蒸熟呢!我們每個人夜間睡覺,做夢時候兩三個小時,有時候夢特別長,一天做不完,第二天再接著做。

 

我們所看到的外相都是騙我們的,為什麼?做生意做的很不錯,很高興或者很倒楣都是騙你的,從根本說空的、假的。其實整個天空儘遨遊,除妄之後,無處不自在。我經常的在佛恩寺,正覺寺路上兩邊走,在路中間休息處有些個凳子在轉角的地方,一些人坐在那兒樂呵呵的,他們的財物就是個大紙箱,走了也不怕被偷,回來往椅子上一倒又睡了。我有一位弟子告訴我,她趕地下鐵上班的時候,看那些無家可歸的人一夜沒睡覺,到車上又溫暖,倒在椅子上就睡著了。沒有憂、沒有愁,好像是證道了,真的沒憂沒愁了嗎?憂也沒用,知道愁也是白搭,有點酒就喝點,喝的醉熏熏的,不省人事,明天沒有了。我在洛杉磯那兒遇到個黑人,他跟我說的話讓我笑得不得了。他說把錢領了該吃該玩的,我都把它花光,明天嘛再說吧!這就是忘了憂,忘了愁,但是真悟道了嗎?沒有。他是忘到極點。所以說忘了憂忘了愁,豈有美滿明月永當頭。人生來時去時不一定的。過去有一首詞講:「花開花謝,時去時來,」我們人的一生,一會兒倒楣,幾年又發起來了,運氣來了,運氣又失掉了。福方慰眼,禍已成胎。有時生意好了,子女也很孝順,高興得不得了。就在這時候倒下去了,所以不要羡慕,丟掉了也不要難過,毫無關係,這都是妄的境界,失掉了也不要放在心上,應該把它看成「如夢幻泡影」。金剛經最後四句話,叫我們如是看。因為心外沒有心,都是境界相。不著就沒有,皆因無無明,實夢所見。我們經常講無明煩惱,這得等到得到等覺菩薩要成佛的那一剎那才斷得了。釋迦牟尼佛夜睹明星豁然大悟,斷無明究竟證道,就斷這無明。

 

無明是八識生起的,八識是和如來藏和合的,真妄二門原是「心真如門」、「心生滅門」,因妄想故,而生境界相,也是你內心的念念不住,是心的妄想念念不停。我們這個妄心沒有家。不睡覺醒著這個夢還是一天天的做下去。我們思惟是無明發出來的系統。這裡面全是妄想,講到這個,想到那個,辦到那個又想到這個。念念不住所見所緣的一切境界。心內念念不住,所緣的也跟著念念不住,念念生滅,就是這種道理。說的好像很深,但用起來很簡單,想斷也斷不了,心裡明白了。喝醉酒的人老是說我沒醉,心裡還沒醉,但是直打酒呵!我們每個人都是明白的,知道都是假的。既然知道是假的,為什麼要做呢?這就是所謂的「放不下」、「看不破」,也得不到自在,要是放下看破了就真正自在了。人家說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內心本來清淨無為的,因種種的妄,生種種的法,都是單有名字實在不可得,心不至於境界,境界也不來至於心。就像一面鏡子,打那兒過,相就在那兒現,鏡子沒分別,過去就算了,相來則現,相去則無,我們的心能達到這樣就成功了。是故一切法無生滅相,了不可得,要求個定相不可得。就像我們人,老年跟著來,病也跟著來,一下就死了。老年健康是靠不住的,這是一定的規律。我隨時念無常,隨時念死,大家高高興興的在這兒聚會學習,一個筋斗趴下去,人人都有的。沒有月亮總是圓滿的在我們當頭,永遠不壞的,所以生滅的境界相不可得,這一切畢竟無體,一切法都是緣生的,可毀滅的,只有虛空滅不掉。

 

從前有個老和尚叫高妙峰,他就證到這種「空」理了。鬼要拿他拿不到。兩個小鬼看不見就去向土地請教,土地說皇帝賜給他一個缽,國師的金缽他很喜歡,你只要守著這個缽就可以逮到他了。他什麼都放下了,因為有缽的執著,就這一念放不下,這一念就走不了。小鬼就敲他的缽,他果然出現了。小鬼就用鎖鍊把他鎖上。他說你們來幹什麼?小鬼說,「我們來逮你的,你壽命已經盡了。」他就問,「你們怎能逮到我?」小鬼說,「你是假修行,還沒能了生死呢!你對這個缽還有貪愛。」這高妙峰就說,「啊!對呀!我就是對這個缽有貪愛,我已經要跟你們走了,你們把這個缽再給我看看好不好?已經貪愛它了嘛,就再看看。」小鬼想就給他看看有什麼關係?就拿給他看,他一看就叭的摔了,這一摔之間,小鬼再抖抖鎖鍊,他沒有了,空的。就聽見他說:「要拿老僧高妙峰,除非鐵鍊鎖虛空,要能鎖得虛空法,再拿老僧高妙峰。」修空觀的境界並不是沒有大悲心,等他證到這種境界,成菩薩道發大悲心,這還不是成佛,距離還遠得很!只能重新發菩提心再來人間示現,如果沒有那樣子,那人間的大德那來的?這樣來的。還有福報特別大的,山裡修行的那些人死了如果再來,迷了也會照樣輪轉。為什麼成佛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就是迷迷悟悟、悟悟迷迷,時而又墮落下去,時而又修行,沒有一帆風順的。你們諸位信佛是不是一帆風順呢?很難的。在我們都是種善根,培得大一點走快點,培得小一點走慢點。修行差勁了還得輪轉,所以淨土法門即想求生淨土。

 

有人問法師你不是講空的嗎?怎麼講到有上了。這個空是從有求得的。「空」在「有」中,有「中」才能有「空」,否則到底都是繫絆(墮有中),到處都是繩索捆著你,怎麼能解脫呢?古人一下可頓悟空理,我們不是這個根基,不是這個材料。你得有那個根基,有那個修為才能言下大悟。煩惱化菩提,說起來容易,做時實在難了。開悟天天都有,像今天講這個固然很深,但夾雜著比喻,例子也不太深,你又能領會好多呢?以前我問你什麼叫內心相?什麼叫外心相?現在悟了,明白就叫開悟,釋迦牟尼佛是究竟明白了。覺就是明白,覺的多,明白的多,覺的少,明白的少,不覺就完全沒明白。一切法畢竟無體,本來「空」。它是不生不滅的。我們讀心經上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用智慧觀察來照,照見五蘊都是空的,現在我們沒有到那種程度,就依經上教我們的來觀想,想這一切法到底是真是假?雖然地藏菩薩跟堅淨信菩薩這樣說,自己也想想看,能想出什麼是真的?以所見的能舉出真的,永遠不壞的。有人說山不壞,山隨時在掉渣,隨時在變化,喜馬拉雅山也是隨時在增高,喜馬拉雅山過去是海底,變化成現在的高山,而且是這個地球上最高的,情況就如此。要是明白了這道理,一切法都如是。現在我們這兒是八點三刻,到大陸上去是早上,台灣也是早上,這就是物理轉化。什麼都是不盡的,黑夜不儘是黑夜,白天也不儘是白天。一切法都如是。地球天天在壞,壞到什麼時候呢?按佛所說的五十億年,這個地球就壞了,到空中去了。空中又漸漸形成,不過不叫這個名字。

 

「如是一切法實不生滅者,則無一切境界差別之相,寂靜一味,名為真如第一義諦自性清淨心。彼自性清淨心,湛然圓滿,以無分別相故。

 

例如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如果眼觀色不起分別,一相一色。什麼相呢?實相。這就是回歸一實境界,一切法實在是不生不滅的。這就是一切法的體不生不滅,就像寂靜一味,一味就是等同一法味,一法味就叫真如第一義,單一義就是自性清淨心,永遠清淨,永遠湛然,永遠不增一分,作眾生也不滅一分。不生不滅,不垢不淨,沒有染淨差別。生滅都是名字,都無實體,真正的實體像什麼呢?像太陽、像月亮。

 

「無分別相者,於一切處無所不在。無所不在者,以能依持建立一切法故。復次,彼心名如來藏,所謂具足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無漏清淨功德之業。

 

隨便舉什麼法,無處不在,無中有空,我們沒空的話,胃跟肝跟什麼器官都沾連到一起了。我們肉體裡有空,任何嚴密的東西總有空。說真空已經不是真空。這樣來建立一切法,一切法都是這一法,這一法就遍一切處,就像一切的水都流入大海。用的意思就是這樣,心體是遍於一切法的,無處不在,但可不是分別的在,不是虛妄相的在。因此依著這個心而能建立一切法境界。我們不是講一實境界嗎?這兒就顯一實境界。這樣講起來,好像這心就空了似的,其實不空,下面就講妙用了。什麼不空呢?真如就變了名詞叫「如來藏」,藏者含藏意,含藏著如來無漏性功德,所以就修吧!修到那個地位,有無量性功德。修好多有好多的功德,從空中而生有。這個「有」有不可思議的妙用。佛菩薩「如來藏」真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

 

「以諸佛法身,從無始本際來,無障無礙,自在不滅,一切現化種種功業,恒常熾然,未曾休息。所謂遍一切世界,皆示作業,種種化益故。以一佛身,即是一切諸佛身。一切諸佛身,即是一佛身。所有作業,亦皆共一。所謂無分別相,不念彼此。平等無二。以依一法性而有作業,同自然化,體無別異故。

 

所謂神通作業,佛有十八不共化益眾生,種種的功德利益。釋迦牟尼佛就包括十方三世佛,一切諸佛。舉你舉我具足一切,就遍於法界了。前面講的心體,一切諸佛皆是一佛,重重無盡,一微塵裡轉大法輪,這微塵裡就是一切法界,拈一毛孔中現寶王剎,三千大千世界就在汗毛尖上都現了。這種境界相是圓融妙用,所以一切所作業,一切十方三世諸佛都是什麼呢?無分別相,沒有彼此。

 

體性不二。上卷純就事來說,這卷純就理來說。理上很不容易入,這個淨信很不容易建立起來。上面這三段經文是明佛的妙用。佛的妙用也和我們一切人的現前一念心一樣。這種道理很不容易信了。不像上卷用占察輪相也講至心,那個心和這個心是一樣的,如果懂得這道理,沒有不相應的。佛的無漏清淨功德之業不是空的,這個有和空也沒有差別。空是就諸佛法身來說,有是指報身相說妙用。諸佛法身沒有起始際。「無障無礙」的意思就是沒有凡夫的一切障礙,這也是眾生的現前一念心。上一段的彼心就指我們一切眾生的現前一念心。這一念心另有一個名詞叫「如來藏」。含藏著什麼呢?含藏著如來。這是指如來的妙用而說的。因為業是從如來法身而生起的,就是佛的法身所生起的相跟用所產生的這個功德,障礙都已經經過了修持,破了法執、乃至塵沙無明,因此無障無擬,亦這是自在的。自在是不受任何拘束來困擾。不滅,一切諸佛都如是不滅。一切現化就是佛所作的妙用,這種種功業就是利益眾生的這些功德,像持戒、忍辱、禪定。智慧這些功德像大火炬似的。恆者常意,常者恆意。「恆常」兩字就是永遠不間斷,永遠是這樣子。什麼樣子呢?熾然是燒大火似的,光明貌。從來沒間斷,沒休息,也沒停止過。遍滿一切世界。這一切世界不祇是一個娑婆世界,十方法界全都說了,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這種邊際是無二無一沒有邊際。「世」是指著時間說的,時間的過去式、現在式、未來式。「界」指著處所說的。我們世界就是時空。遍一切世界示現什麼呢?示現種種作業,化度眾生,利益眾生的事業,永遠如是。

 

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這是華嚴經的境界。大小相容,在一微塵裡轉大法輪,於一毫端現寶王剎,一多無礙,所以釋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說法能現不動世界、極樂世界、琉璃世界,現的世界很多。就這麼方等會上,維摩詰居士如來藏識理就現了很多世界,要知道這就是我們的現前一念心,亦名「如來藏」。我們所念的如來藏,乃至一切諸佛成佛之後得到的是什麼呢?是法性、是理體,所得到的是原來本具的。得無所得,得無得相,我們眾生也不滅掉,也不失掉,縱然修成了,返染還淨的時候都無所得,只是把這些染妄除掉。同在一法性之內,我們眾生也是佛,佛也是眾生共具的。大眾讀誦普賢行願品,如果沒有眾生,就沒有諸佛,「因為以大悲心度眾生故,」普賢行願品還舉個例子,比如「曠野沙磧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花果悉皆繁茂。」如果沒有眾生就沒有佛了。因此我們要理解同一體故。因為這個體在佛不增,在凡不滅,無別異故。沒有差別性。這種義理我們都是相似說的,這要使大家明白,怎樣顯示都明白不了,什麼原因呢?因為我們有知見上的煩惱而不能明白,就是像舍利佛、目犍連他們不但不明白,而且不信,因為和這種法完全不相干了。我們凡夫超過二乘的地方,如果能夠真正的具足信心,信這種道理,信而後能解,那就是佛知見,跟佛一樣了。若凡夫能夠解悟到和佛相等。一定要証,要從實用而起妙用,必須得修。因此這種境界,這種義理,所謂地藏菩薩給堅淨信菩薩說的,「如果不是三業清淨的話,這種法沒法修。」

 

「如是諸佛法身遍一切處,圓滿不動故。

 

一切佛的法身都俱足了地獄、餓鬼、畜生、人、天人、修羅、聲聞、緣覺、菩薩的意思,遍一切處,沒有遺漏一個人,一個螞蟻也算在內,隨你拈一法都是圓滿的,這個是不動義,無來無去,不生不滅。

 

「隨諸眾生,死此生彼,恒為作依。

 

我們佛法中有三種弟子,一種聞法、一種護法、一種皈依。我常常對我們聞法的弟子說,念經的時候我給你回向,你也得給我回向,這樣我們才能接通。我先給你回,這是一方的,跟你連不到。我們做一點事都回向諸佛,回向遍法界十方眾生,彼此相通的意思。這有近有遠,但都是同一體性,這就是圓滿不動,隨眾生死此生彼,眾生的心體就是諸佛的法身,因此一切法身本身就是佛,一切眾生也都能成佛。釋迦牟尼佛在成道時不是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跟他一樣的。在此之前這種境界還沒有,為什麼呢?因為他還有一分無明未破。彌勒菩薩現在就還有一分無明未破。必須得到那一念成等正覺,即般若波羅三藐三菩提。到最後的那一念破了,就返本還原,才知道一無所得。金剛經上佛跟須菩提辯論反覆說這個問題。這段經文地藏菩薩對堅淨信菩薩說,必須得這種信心,信什麼?信自己。我經常跟大家說,這個信很不容易生起,因為有卑劣慢。慢有幾種,我們都說貢高我慢,抬高自己,打倒別人。還有一種卑劣慢,總感覺到自己資格不夠高攀不上的意思,就是自卑感特別嚴重,要是叫他生起和佛一樣的心,不但我們有見思惑的人經常疑懷不信,就是佛的二乘大弟子也不信。我們看金剛經須菩提最初也是不信的,跟佛辯論,最後他信了,這就是不見得能轉化,要是信了這個,像華嚴境界他又不信了,所以一層一層的很不容易。現在道理甚深了,加個比喻,以下的經文就是比喻。

 

「譬如虛空,悉能容受一切色相種種形類。以一切色相種種形類,皆依虛空而有建立生長,住虛空中,為虛空處所攝,以虛空為體,

 

一切諸法建立在虛空之上,以虛空為他的實體,因為虛空才能建立,如果不空就不能建立,就有障礙了。這個地方不空想再建房子就不行了。

 

「無有能出虛空界分者。當知色相之中,虛空之界,不可毀滅。色相壞時,還歸虛空。而虛空本界,無增無減,不動不變。

 

這虛空是比方,藉著虛空來顯現諸佛法身。一切形相建立在虛空當中。一切形相就比如眾生,一切眾生都建立在法身上。這種比喻不能當作事實,只能當做顯現而已。虛空是無知的,有好多人把法身當虛空了,虛空不是法身,藉它來顯現道理,別聽說「空」就意識到虛空的空,那就不能領會空而不空的意思了。在這裡是形容眾生依止佛的法身,就像一切種種形色讓止虛空的意思。我們前上卷講占察輪善惡業報十善十惡,這些形相足讓著法身而建立的。善依著法身,惡也依著法身。惡法不順法體故,所以我們要斷。善法順法體。實際上說斷都不可得。所以金剛經上說「於法實無所得」。這種境界我們還沒到,現在必須得斷妄歸真,然後「真」也不存在了。如果再執著真,這個執著的念又會使真變妄了。這種道理要反覆的講。前面說一切眾生都是建立在佛的法身當中,一樣的。那麼虛空和佛的法身相合。

 

「諸佛法身,亦復如是,悉能容受一切眾生種種果報。以一切眾生種種果報。皆依諸佛法身而有建立生長,住法身中,為法身處所攝,以法身為體,無有能出法身界分者。

 

眾生做種種業,產生種種的果,因為不同故。但是不管如何差別,都是建立生長在諸佛的法身當中,為法身所攝,以法身為體,一切眾生的類別,也是以諸佛法身為體。我們的法身和諸佛的法身是一體的,不是兩個,但說一也是多餘的這就有點像楞伽經講的一也不住的意思。任何的思想境界、種種類別、種種形相,言語都不能超出法界之外。

 

「當知一切眾生身中,諸佛法身,亦不可毀滅。

 

眾生身就是諸佛法身,諸佛的一切煩惱都沒有了,歸還法身。法身是清淨無染的。怎會生出煩惱呢?這在一心、二門、三大裡民於生滅門,不離開一心,也是讓此一心。

 

「若煩惱斷壞時,還歸法身。而法身本界,無增無減,不動不變。

 

法身本體不動不讓,這是以諸佛法身結合上面虛空的體。種種形相,一切名色即是依著法身而建立的,所以一切法都假,沒有真實的。一切皆法身故,一切也皆真。因為遍一切處故,亦是真,真假結合而為中道義。這個一心原具三種觀行,空假中三觀在佛為三身,化身就是假法,但是不能遍,法身就是中道,中道就遍一切處。眾生有一個不可毀滅的眾生體,就是自性,就是佛的法身,這是反反覆覆的來印証。但這裡有個問題,眾生有業報,生來死去的這種業變果報,法身是本體不動,不隨著果報而遷轉,也不幻滅。死此生彼,生生滅滅,而法身是不壞不動,所以諸佛証得稱為如來或者正遍知或者明行足都是解釋這意思。這意思很多,我現在簡略了,儘講沒有用,得靠自己印証的功夫。自己經常的這樣回覆,但千萬不要把虛空當法身,那是比喻形容詞。在印度常打比喻,說像白象一樣的雪山,那雪山要像白象,那兒找象牙呢?相對的在虛空中找一切智,虛空那有?虛空是無知的,那是形相顯示一下我們的心體。如果我們能明瞭了,看六祖大師和神秀大師做的那個偈就知道了。神秀大師形容它是要我們去修而已,六祖大師說的就用不著修,無假修証,怎麼形容呢?「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台,時時勤拂拭,何處惹塵埃」就是讓我們隨時注意修心,這個就是有修維的。時時勤拂拭就是修維的意思。六祖大師說的是直指見性,就指這法身體「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台,原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有什麼呢?還要証什麼呢?以此度眾生行不行呢?自証可以,度他不行。

 

悟到那裡了,事還通不通呢?通的。六祖大師不識字,字則不識,意者可解。你把經念念,他就給你解釋了。要他認字,他不認識,沒讀過書。這是有根本智,沒有後得智,沒有差別智,就不能像佛,像那些大菩薩得了法身,究竟証得法身就不同了。這有區別的。由此而知,立証菩提那個証和究竟佛果不一樣的。那密宗的即身成佛能不能呢?也是跟這個意思一樣,能夠悟得法身理,而不能即起相用,妙用起不出來的。因為在我們所求的三藏十二部裡頭,佛就沒給誰授記過,也沒聽那尊佛授記在釋迦牟尼和彌勒之間,還有一尊佛,沒有。這賢劫的千佛是一尊尊排滿的。說其他的世界成佛,那到其他的世界授記去,不是我們這兒。所以說自己成佛的,這只是狂妄。再用淺顯的意思來說,比如我們打個妄想,起個很不正確的念頭,屬於貪瞋痴的,心裡感覺到念佛的怎麼會起這種念頭呢?又追悔了,念頭是辦法,菩薩也難免,沒斷塵沙惑呢!阿羅漢不入定的時候,也照樣的起這個妄,沒關係能夠覺知,用智慧照,親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要修的時候,好比正念經的時候或念阿彌陀佛的時候,就感覺到有妄想,沒念經的時候,就覺察不到妄想,什麼原因呢?因為全變成妄想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經驗,誦經的時候,一靜下來,東想西想,感覺到許多妄想,不念經的時候,整個都在妄想,覺察到了嗎?還不就隨它想下去了。所以說讀誦大乘和唸阿彌陀佛是最好的事修了。因假他力故。

 

經常有道友想找個修行法門,我問他現在修什麼?他說念佛。我說念佛不就是很好的修行法門嗎?讀誦大乘上早晚課,乃至學著利益眾生,供養香花、燒香都好,別受侷限了。都是在修行,別另想找個修行法門了。或受個灌頂,學個密咒。我說念阿彌陀佛就很密了,那是無上密。念普賢菩薩也是無上密。不過我何以只持聖號,沒有灌頂的意思而已。地藏菩薩在後面說了,這麼玄、這麼妙,實在沒辦法就念我的聖號,什麼都能得到,很簡單最後才說。你學那一樣或者只要種了善根,你要去西方,東方、北方淨土,地藏菩薩都會送你去。無論那個淨佛國土都可以。我們從這裡就可以理解到地藏菩薩前面說的這段話,淨佛國土就是你自己的國土,十方法界都是你的,你要生分別心,東邊的好,西邊的不好,那是自己的分別心。人家都好,就是自己住的地方不好。這個是華藏世界,看看華嚴經裡面世界成就品,除了極樂世界,藥師琉璃光如來世界,在重重無盡的世界海,種種光明瑞香的二十重世界中,這是第十三重華藏世界。但是我們沒有達到那個境界,看不見,要入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就好。但是有一樣,要成佛這個世界,這個地點來的最快,但看我們的根。根有兩種,有利有鈍,那些發大乘心勇猛精進的,不選擇這些。有恃弱心的想到往前走的路要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當中又轉變了,又造業了,怕墮地獄,怕墮三途。但只要學了占察善惡經或者念了地藏就永免了。就是免疫了。這是地藏菩薩說的,不是我說的。

 

我們滅煩惱,將一個妄想滅了,滅有滅相。又起了一個念,另一個念馬上又沒有了。前念滅了,後念又起來了。這個起來的念,生是怎麼生的?滅是怎麼滅的?生無生相,滅無滅相,也沒有煩惱可斷,也沒有菩提可証。最後這段話就是這個義理。但是這樣說恐怕落於斷滅,就不修,認為無為了。禪宗容易犯這個毛病,所以戒律一學禪就不持戒,原因就在此,地藏菩薩還是要我們持戒的。想要達到這種境界,必須得三業清淨,三業不清淨,這種境界得不到,必須得用占察輪,多拜懺,稱地藏菩薩聖號,我們每個人都有各種業,這是業。要生存必須得打工,作一切事業,因此就不能盡心一意的去修行了。能天天的拜懺嗎?什麼都不管,儘修行可能做到嗎?稱聖號的方法是最好的。念阿彌陀佛也可以,念觀世音菩薩也可以,念地藏菩薩也可以,不必因緣殊勝,隨時都可以做,工作時不妨礙心裡念阿彌陀佛。這是我配合著說的,這三段經文沒那麼說,只講你跟諸佛的法身是一個,雖然裏面有那麼多分別,然而我們這個心就是如來藏,不清淨的部份讓它轉回我們的無漏性功德。我們現在學著建設我們的如來藏,供養三寶,聽經聞法,念佛都是培養我們如來藏的性功德。

 

「但從無始世來,與無明心俱。癡暗因緣熏習力故,現妄境界。以依妄境界熏習因緣故,起妄相應心,計我我所。造集諸業,受生死苦,說彼法身名為眾生。

 

前面說眾生是法身,現在不是了,說法身是眾生。怎麼說呢?與妄瑜伽故。瑜伽就是相應。瑜伽師地論就是講相應。這個師有時指著心說的。師心就是我以我作為我的老師,師心自是証為我自己心比誰都對,就是以我為主,合我的意思就對,不合我的意思都不對。與自心瑜伽就是師心相應。修任何法相應了就是瑜伽。平常我們修瑜伽法就是修相應法。如果學這個業報經相應了,就是修這個瑜伽成功了。這裡與妄瑜伽,前面是與真相應,就是諸佛與眾生同一個法身。從無始以來,我們這個如來藏心跟無明心俱,跟無明心相應。痴暗因緣薰習力故。十二因緣就是無明緣行,行緣名色、六入、緣愛、緣受、緣有、有緣生老病死苦、有愛就有苦,與這無明心俱了。大乘起信論就根據這個立論,惡緣薰習、無明痴暗薰習見妄境界相。這個境界相就是相分。我們講過由業轉相的妄現境界相,是心理自現境界相,不是外層的,依著這個妄境界相來薰習。這心與妄相應就是計著我我所。這是自心計著我我所。這是我的,那是我的,我和我所就攪辨不清了。因為有我我所就造業了,因為造業,業就緊著你了。這個法身的自覺分不自在,如來的自覺分就自在,你的失真了。計我我所精聚造業,所以要受生死苦。這個我們能夠根據現實的生活境界相自己印証,現根本無明我們達不到,現在我們有相續性起心動念,念念相續,念念起惑,念念造業,那麼念佛的心是不是真了?也不是真的,返妄歸真是佛對眾生,對九法界說的,所以在金剛經,般若經上說,佛魔一起,唯念身如故。

 

「若如是眾生中,法身熏習而有力者,煩惱漸薄。能厭世間,求涅槃道。信歸一實,修六波羅蜜等一切菩提分法,名為菩薩。若如是菩薩中,修行一切善法滿足,究竟得離無明睡者,轉名為佛。

 

善法薰習力量強了,生起「出離心」,求涅槃道,就是不生不滅道。厭生死苦,信真理。六波羅密就是六種觀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任何一種都可到彼岸。菩提分法是三十七菩提分,名詞我們不講了。菩薩就是覺有情菩提薩埵。使一切有情眾生都能覺悟,利益他們。求不生不滅,求波羅密,從菩薩修行到佛過二乘了,沒說聲聞緣覺,惡生死求涅槃,聲聞、緣覺亦如是。但這兒舉菩薩,沒舉他們,因為他們不行波羅密。知道是苦了,苦怎麼來的?什麼招感來的?業!這是十惡業了。菩薩是超越的,所以厭離世間又不離世間,他知道一切眾生與我同一法身故,菩薩發大菩提心,要是菩薩修一切善法滿足了,那法身就清淨了。無明睡了,無明就像睡覺一樣,睡是形容詞,糊理糊塗的,智慧現前是究竟了,事指最後那一念說的。無明都斷了,就轉為佛了。這是究竟的成了佛果,這個覺是究竟覺。大家都知道從本覺產生不覺,無明不覺而開始厭離世間求涅槃。從不覺而發出始覺智,從始覺、本覺、究竟覺。這個究竟覺也就是恢復原來的本覺。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LMUNDO&aid=4631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