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廢死團的終身監禁及其探討
2010/03/30 11:11:46瀏覽2324|回應0|推薦0
廢死團對於終身監禁的看法:(基本上贊成用終身監禁替代死刑,且偏向終身監禁可假釋方式)
10、長期或終身監禁犯人比直接處決他們更殘酷?
只要囚犯還活著,他們就有改過向善的希望。再者,如果隨後囚犯被證實是無辜的,他們也有被赦免的機會。死刑剝奪了司法彌補錯誤的可能性以及罪犯悔改的機會。死刑,就形式上而言,是一種非常獨特的懲罰方式。它跟一般監禁最大的不同在於:死刑本質上的殘酷性,死囚必須活在恐懼之中-通常長達數年-等待已知的死亡到來。
取自:死刑問與答-國際特赦組織台灣總會

廢除死刑聯盟執行長林欣怡昨說,目前配套措施有兩種方向,一種是終身監禁但不得假釋,一種是終身監禁可假釋,但假釋要有非常嚴格的條件,就國外經驗來看,若終身監禁的犯人無法假釋,罪犯沒有希望,監獄管理可能出現問題,監獄負有教化責任,要讓犯人復歸社會,還是要讓他們感到希望。
擷取自:終身監禁 8成民眾反對|蘋果日報

台灣目前除死刑外,有沒有可以永久隔離犯人的刑罰
中華民國沒有事實上的無期徒刑(大多會被假釋)、再加上有期徒刑最多判決三十年的規定,因此實際上除了死刑外、台灣沒有真正可以永久隔離犯人的刑罰。
取自:無期徒刑-維基百科

終身監禁的問題
今後,死刑制度仍將引起許多爭議。因為,有關死刑制度,很有可能引起死刑是否有效、會不會產生誤判、是否踐踏了生命權與人權及宗教因素等方面的爭議。每當兇殘案件發生時,國民都會受到巨大的衝擊,但是韓國已經連續十多年沒有執行死刑了,在國際上已經被視為“實際廢除死刑的國家”。之後,韓國一度討論是否要實施不可釋放的終身囚禁制度,但是目前死刑制度又成為了談論的焦點。

對於死刑是否是最為嚴酷的刑罰,人們持有的觀點也不相同。與瞬間即逝的死刑的痛苦相比,用餘生贖罪的終身監禁似乎是更為嚴厲的懲罰。在過去的美國聖佛朗西斯灣,越是重犯,就會關押在越美麗的城市中心,以使罪犯感受到沒有自由的痛苦。每當發生兇殘暴力案件,呼籲實施死刑的國民就會增加,但政府需要做的是要進行更為深刻的社會討論。
擷取自:[點評]死刑制度與輿論-東亞日報

台北大學法律系教授陳慈陽認為,實施終身監禁還有很多疑慮,「死刑不能單以終身監禁取代,絕對要有配套措施,而且要先釐清它與無期徒刑如何區隔?假釋門檻規範是否得宜?」

至於死刑犯如何看待終身監禁?《時報周刊》昨報導,死刑犯戴文慶說,他生不如死,寧可被槍殺;另名死刑犯林金德也說,一輩子關在牢裡,這種沒希望的日子,不如被槍斃來得乾脆。藝人白冰冰昨也說:「我當然不贊成終身監禁,為何要用我們的錢來養這些人?」
擷取自:終身監禁 8成民眾反對|蘋果日報

其他新聞
殺人犯隱姓埋名潛逃38年 被受害人嫡孫找到
05年地鐵肇事者被處以11個終身監禁

冤獄的問題
冤獄產生原因
* 被誘導的認罪協商
* 不公正的調查
* 隱瞞或銷毀證據
* 專家證詞誤差(高估或低估事實)
* 偽證或串供
* 刑訊逼供,或稱刑求
* 有罪推定,或濫用自由心證
* 誤導陪審團(在有陪審團制度的國家)
* 檢調濫權上訴,或濫權不上訴(前者可能導致冤獄,後者則可能導致縱放真正的兇嫌)

改善冤獄現象
改善冤獄現象的重點不在於刑度的輕重,而在於偵查、檢調、審判,這三者是否有應有的品質,而無人為疏失。
1.改進辦案手法(嫌犯有權拒絕夜間偵訊與疲勞偵訊,有緘默權,偵訊時有權聘請律師在場,偵訊內容全程錄影存證……等)
2.法定羈押程序(不得以重罪為羈押之唯一理由)
3.罪刑法定原則(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
4.公設辯護人
5.司法人員嚴守審判程序規定
6.無罪推定原則(未經審判證明有罪確定前,推定被控告者無罪)
擷取自:冤獄-維基百科

我的感言:
唸過書的人果然就是不一樣,廢死團幾乎半數以上都是高知識份子吧!拿什麼冤獄當廢死的藉口,怎麼會不知道根本解決辦法呢!問題是出在檢警調的辦案態度與方式以及司法制度的問題,但這樣慢慢改實在太費力啦!所以牠們也炒短線啦!以為廢死就能解決這一切呢!但事實上卻是:
.冤獄情況照樣會發生,只不過沒有死刑罷了。
.對於司法不公正的情形沒有改善,少數不肖之徒依舊能操弄司法、羅織人入獄呢!

PS.
1.對於死刑犯改採終身監禁且可假釋的問題,其實可參考現今對性犯罪者假釋的問題,看看目前這方面做的好不好、再犯率高不高。差別只在於:一個是對性衝動的控制力、另一個則是對憤怒的控制力。
2.笑話一則:
聽到廢死團有人說:「我不能相信司法,因為司法不能保證做到沒有100%的冤獄」。
我覺得此人想法是否太天真亦或太狡猾呢?連廢死團本身都不能擔保100%所有假釋或釋放的罪犯與更生人不會再犯了,還妄想司法能夠做到。請廢死團舉例哪個國家能夠做到100%沒有冤獄的。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oolittle2&aid=3898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