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3/20 21:30:45瀏覽212|回應0|推薦0 | |
國內有些大報,定期刊載克魯曼的文章到底值不值得?克魯曼(Paul Krugman)有很多身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經濟系教授、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也是《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他的文筆確實不錯,但他的內容卻須嚴格檢視。 仔細分析克魯曼談這次金融海嘯的議題,在他的文章基本上只說兩件事:第一、政府的動作不夠快,還要更快;第二、財政赤字不夠大,還要更大。除此之外,就是攻擊別人,攻擊不同意見的人,攻擊別的國家的總理和官員、說東說西,全是空洞的內容、沒有一點建設性。 金融海嘯影響範圍之大難道就只要更快、更多就可解決嗎?難道莽莽撞撞反而可以解決問題?深思熟慮反而不對?他說法有違常情。為什麼這麼急?背後有沒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克魯曼說,美國政府的行動不夠快、規模不夠大,但是,要多快呢?要多大呢?他沒說。美國總統奧巴馬於今年1月20日上台,一個月不到的時間內,2月中美國參眾兩院就已通過了高達7890億美元的經濟振興方案,速度還不夠快嗎?另外,美國去年10月到今年1月的預算赤字高達5690億美元,比一年前同期多6倍以上。而今年美國全年的預算赤字將高達1.75兆美元。美國赤字還不夠多嗎?連國債鐘都破表(13位數字,10兆美元)的國家還要繼續舉債,不是太勇敢,就是拿別人的生命和錢財來玩。 克魯曼延續凱因斯的思想,認為擴大政府財政規模,是對抗金融海嘯的唯一生路。在一個落後國家、基礎建設都沒有的情形下,凱因斯的思想有他的價值。但是,在一個已開發國家,特別是全世界最大的已開發國家,擴大公共支出規模的效益一定越來越低。因為該開發的都已經開發的差不多了,這也是為什麼已開發國家的經濟成長率,會比新興國家低得多的原因。 再開發下去,就是重複浪費,不只不會有正效益,還會有負效益。例如1990年代的日本。讓日本稍稍恢復元氣的,不是日本政府那些措施:零利率、一系列財政刺激方案、擴大公共建設等,而是全球的需求上升;又例如1930年代的大蕭條,讓美國恢復元氣的,既不是凱因斯的經濟政策,也不是羅斯福的新政,而是第二次世界大戰。 回到問題根源,這次的金融海嘯,就是由於美國長期貨幣寬鬆政策所造成的。如今,美國、乃至全世界又繼續實施貨幣寬鬆政策、簡直是無限制的擴大財政規模,只不過是再走一次過去錯誤的道路。原本只是一場企業間的賭注,影響範圍還有限,如今,政府加入賭局之後,政府把從民間搜括來的錢,以及子子孫孫的錢都拿來賭,輸贏就更大了。克魯曼的言論不但對我們沒有幫助、反而引導我們走向錯誤的方向。拜託,不要再刊登了。【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政治學博士 劉明德 蘋果3.20.2009摘要】 參考資料: |
|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