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張曉風解讀-曉風,點放美麗的流域
2007/05/04 11:20:56瀏覽2208|回應0|推薦14

5/2 的下午,中文系特別請到了知名的散文作家 - 張曉風,來學校進行演講。這位知名的作家,對愛看書、喜歡文學的朋友來說應該都不陌生,因為她那些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和散文,都是許多讀者記憶中、成長中,最美麗的窗口與陪伴。

老師一抵達現場,我就從她的身上看到,當代文人的風範和文學的縮影,也看見生命的光芒與人生的光采,今天的演講內容,主要以「文學」為主軸,爲在座的每一位同學,來解讀文學、認識文學、欣賞文學。

老師首先以「文學的定義」,來解釋什麼是文學,其實,正確的說法,應該是「文學像什麼」?,因為在宗教和藝術領域裡,定義是較為模糊的觀念,也是難以界定的界限,所以一般而言,會以譬喻法來定義文學,或是用象徵技巧來表示文學;對曉風老師而言,文學可以分為下列四種意義:第一個她認為文學,是個美好卻不太能長久有擁有的東西,隨著時間的改變,任何當代的顯學和風格,也會跟著汰舊換新,如同六朝的江淹「江郎才盡」,過去曾風行一時的文字,卻在後來逐漸沒落,但老師卻又提到一個成功的代表,那就是浪漫主義時期,唯一有作風格轉換的歌德,因此讓他的作品可以從浪漫走入古典,經歷時間的考驗也不凋零;第二個比喻,那就是文學是彌補生命中的缺憾之美,老師用屈原死後下葬的故事和雲南西雙版納的神話告訴我們,這樣不完美中的殘缺,卻可以因為文學的點綴和文字的流傳,在後世傳為佳話、在歷史成為美談;文學另一個重要的意涵,就是「保留」。即使作者已死,但那些偉大作家所遺留下來的作品,讓讀者仍可有跡可循,藉著文字發思古之幽情,藉著內容回顧以往時代下的世界與思維,了解當代的風氣及互動,韋莊的<秦婦吟>,就是一個時代的鉅作和代表,他還原了我們對當時戰爭所帶來的殘酷,烽火所牽連的犧牲,人們慾望貪婪所導致毀滅,用他的文字、他的筆,真情且詳實地記錄,使我們得以窺探那時的顛沛流離;而文學,最後也最重要的譬喻,就是生命的「記憶」,它是一部包覽從古至今,活的紀念簿;也是一部記載從微觀到宏觀,活的扉頁,老師這樣些簡單的比喻,輔以生動活潑的故事和例子,讓我們可以輕鬆的進入文學的殿堂,掀開其,背後的美麗面紗。

接著,老師跟同學介紹「文學的材料」。材料,意即內容,它可以是一篇文章的內容,也可以代表一個人的內容(學術涵養與程度)。她說,要寫出好的文章,就必須挑選好的內容,如同做菜一樣,要做出美味的佳餚,就一定要選擇上好的食材,老師以自己帶來的投影片,一一爲我們解說一則報導所能給予人的想像,訓練我們一篇文章所能提供思考的刺激。第一則報導,談的是一個漁民在快要失業之際,卻在最後一次出海撒網,意外致富的事情,有的時候,人生在面臨快走不下去的地步時,仍然不要放棄再給自己「撒最後一次網」的機會,因為人的盡頭,很可能是另一個起頭,凡事在快要絕望之時,依舊再給自己一個希望,去背水一戰,說不定可能還有峰迴路轉的契機;第二個故事,老師用一支中箭的候鳥,來說明這樣一段不為人知的事件, 也許我們生命中,也會帶著一根刺,雖然痛,但仍然可以前進,那就好像聖經上所說的:「祝福的刺」,要提醒我們再痛苦的路都還是可以前進;在辛苦的過程,仍然可以繼續;最後一張投影片,說的是一個最新的珠寶設計,為隱形眼鏡的新造型,下面垂下來的一顆寶石,很像唐詩中「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的意象。聽到這裡,我不得不佩服作家的專業和取材角度,即使是一篇毫不相干的文章,老師仍可以將它說得有聲有色;即便是一則平淡無奇的新聞,老師仍能夠將它講的豐富有趣,我想,爲什麼林黛玉可以因<葬花>而創作,也彷彿作家,爲何能以生活而創作一樣。

演講進入尾聲,又到了開放給同學發問的時間,老師的回答,正恰如我之前讀過得一句話一樣:「人生的單位應該是一輩子,而非當下,很多事情再難過、再痛苦,經過時間的流逝,還不是擦擦淚、笑一笑,沒有什麼過不了。」;「生命,就是憑著一顆真心去面對生活;人生,便是以感動活出個人的風采。」

今天下午,在曉風老師這陣輕柔美麗的風中,我如沐春風,感受到文學之美,呼吸到生命澎湃的氣息,觸摸到人生美好的事物,閱讀了美麗的詩篇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anceinwind&aid=937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