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非洲和尚在台出家
2007/10/20 05:17:00瀏覽13|回應0|推薦0
四位來自非洲國家的人在台出家。新聞播放著四位來自非洲國家的人於台灣基隆彌陀寺出家,新聞引述如下。

這四位非洲來的遠客,他們有來自馬拉威,有來自 ...(剩下不知道),因為在非洲時受到彌陀寺的很多幫忙,為了能幫更多人,於是他們出家,他們都會講中文,其中一位,我聽他說未來學成歸國後他所要做的事情,當下摀頭唉壓壓,讚嘆讚嘆!

他說他未來要回到他的國家,因為非洲那裡很多人不知道佛法,他要把佛法的因果介紹給非洲人。多難能可貴啊,非洲國家有很多需要幫助的人,他們甚至連聽聞佛法的機會也沒有,如今這四位有機會接觸佛法進而學習佛法的四位非洲人,未來將身負重任,將佛法傳播給非洲國家的人,讓那些身心受到苦難的人,能夠有一點曙光,感動也讚嘆!

願地藏菩薩及龍天護法們能夠護祐他們,早日學成回國弘揚佛法。

南無佛
南無法
南無僧

民視:嚮往玄奘!馬拉威青年台灣取經

四位來自馬拉威的青年,今天在台北縣金山彌陀寺參與剃度法會。馬拉威雖然並不是佛教國家,但四位青年嚮往玄奘取經的精神,特地到台灣來,學習中文和佛法,在眾人的見証下,剃度出家,正式成為佛門子弟。手里拿著香,唸起經來有模有樣,這四位從馬拉威來的青年,除了皮膚黑了點,看起來就像是個道地的出家人。因為崇尚佛法,遠渡從洋來學習,還希望將佛教的文化和精神帶回家鄉。說著生硬的中文,要開始學習佛家子弟的生活,他們一點也不怕。從台灣到馬拉威,提倡教育,培育知識文化,並弘揚佛法,讓新一代的非洲人,也能有佛教的慈悲精神。

台視:一心向佛!非洲黑人台灣剃度
我們聽過唐三藏到西方取經的故事,但是現在有非洲黑人,來到台灣剃度出家,這可是史上頭一遭。來自非洲的黑人學生,受到佛教感動,正式受戒。在莊嚴肅穆的頌經聲中,4位弟子接受剃度受戒的儀式。他們怎麼都是黑皮膚?您沒有看錯,這4位學生都是來自非洲的黑人學生。來台灣才10天,卻能說一口流利的中文。因為早在他們的家鄉,就開始學中文,受到金山彌陀寺慧禮法師,到非洲弘揚佛法所感動,來到台灣接受正式的剃,受戒儀式。這是台灣佛教史上第一次有4名來自非洲馬拉威的黑人學生,在台剃度。他們要仿效玄奘大師天竺取經精神,來台展開2年的正統佛法的學習之旅。

TVBS:我愛佛教!4非洲青年剃度出家
/劉欣逵

台北縣金山鄉的一個佛寺,有一場特別的剃度法會,剃度出家的師父中,有4位是來自非洲的馬拉威青年,他們不僅嚮往佛教文化,連用中文撰寫的佛經,也能朗朗上口,他們說,希望有一天可以回非洲去傳道。

象徵性地剃度落髮,這一刻開始,4位馬拉威青年,正式成為佛門子弟;從頂禮參拜,到拈香誦經,每一個動作,都顯現出家師父的莊嚴氣質。

這4位黑人師父,因為嚮往玄奘取經的刻苦精神,遠度重洋,從非洲到台灣學習,一邊適應中華文化,一邊鑽研佛教文化,當然也要跟著吃素,不過非洲師父說,習慣就好。記者:「你能習慣吃素嗎?」非洲師父:「沒問題,沒問題。」

非洲師父:「如果我讀完了,我要回去馬拉威,把這個帶回我的國家裡(弘揚佛法)。」

他們法號分別叫做「來無」、「來量」、「來光」、「來明」,合起來就是「無量光明」的意思,期待這非洲來的僧侶,有朝一日能夠將所見所聞帶回非洲大陸,弘揚佛法,讓更多的非洲人,也能體會佛教的慈悲精神。

中文撰寫的佛經,也能一字不差的跟著誦讀,4位非洲師父證明了,宗教無國界的理想。

ETToDay:佛法無邊!非洲馬拉威青年來台出家
2007/10/20 17:19
記者呂國寶、蔡宛儒/基隆報導

台北縣金山鄉的彌陀寺在非洲馬拉威蓋了一間分寺,長期收容當地孤兒,其中有4位受到當地師父幫助的馬拉威年輕人,決心向佛,要用自己的力量回饋更多人,為求慎重,他們特地到台灣的主寺,由師父親自剃度,成了真正的出家和尚。

佛法的力量無窮,飄洋過海到地球的另一端也能夠感化人心,在金山的彌陀寺裡,繚繞著經文聲,4名遠從馬拉威來台的男子,虔誠的跪在地上,雙手合十,眼裡看著心經,口中也跟著念,這4名黑人男子僅管頭髮已經剃光了,但師父還是拿著剃刀,一一在他們的頭頂上刮幾刀,代表從今以後,不再受到世俗的牽絆。

這幾位遠渡重洋來台灣出家的黑人男子,全是因為在馬拉威長期受到彌陀寺幫忙,感念自己有機會能夠獲得幫助,同時也想到在馬拉威的分寺需要當地人在裡頭協助,因而決定全身投入,並且利用來台2年的時間專心學習佛法,再回去當地好好服務大眾。

這幾位年輕人表示,希望能幫助自己國家的人了解什麼是佛法以及因果關係的微妙。這4位新加入的外國和尚,舉手投足間看的出來對這個新環境還相當生疏。

不過這4位新科和尚,看到師父幫他們取的新法號「光、明、無、量」,裡頭包含肯定和期待,他們的行為也正明了只要有心,宗教是沒有國界的。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L4102&aid=20617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