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1/10 17:51:51瀏覽1512|回應3|推薦51 | |
取自/慧築-慧生活 華鑫中心
項目名稱:華鑫中心 華鑫辦公集群位於桂林路西,其入口南側是一塊綠地。這塊綠地面向城市幹道的開放屬性,以及其中的六棵大香樟,成為了設計的出發點,並由此確立了展示中心的兩個基本策略:一、建築主體抬高至二層,最大化開放地面的綠化空間。二、保留六株大樹的同時,在建築與樹之間建立親密的互動關係。
最終完成的建築由四座獨立的懸浮體串聯而成。底層的10片混凝土牆支撐著上部結構,並收納了所有垂直上下的設備管道,其表面包敷的鏡面不銹鋼映射著外部的綠化環境,從而在消解自身的同時凸顯了地面層的開放和上部的懸浮感。四個單體圍合成通高的室內中庭,透過四周懸掛的全透明玻璃以及頂部的天窗,引入外部的風景和自然光,使空間內外交融。
沿著中庭內的折梯抵達二層,會進入一種嶄新的空間秩序。四個懸浮體的懸挑結構由鋼桁架實現,它們在水準方向上以Y或L形的姿態在大樹之間自由伸展。由波紋扭拉鋁條構成的半透“粉牆”,以若隱若現的方式呈現了桁架的結構,並成為一系列室內外空間的容器和間隔。穿行於這些半透牆體內外,小屋、小院、小橋,以及它們所接引的不同風景,將在漫步的路徑上交替出現。大樹的枝葉在建築內外自由穿越,成為觸手可及的親密夥伴。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建築師:原作設計工作室(章明/張姿)
作為2010年上海世博會後續利用與開發的重點專案,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由世博會城市未來館改擴建而成,而城市未來館的前身則是建成於1985年的上海南市發電廠主廠房及煙囪。經歷了全方位改造後的原南市電廠已經蛻變為功能完善、空間整合、動線清晰的充滿人文氣息與藝術魅力的城市公共文化平臺。
它以一種歷史敘事的方式結束了其輝煌的工業時代的使命。六年的艱辛設計歷程見證了一個昔日能源輸出的龐大機器如何轉變為推動文化與藝術發展的強大引擎。它的落成將改變上海乃至整個中國的藝術格局,並將與展示古代藝術的上海博物館、展示近現代藝術的中華藝術宮互相呼應,使上海藝術展藏的格局更為完整,脈絡更為清晰。
它對原有南市電廠的有限干預,最大限度地讓廠房的外部形態與內部空間的原有秩序和工業遺跡特徵得以體現,同時又刻意保持了時空跨度上的明顯痕跡,體現新舊共存的特有的建築特徵。它以開放性與日常性的積極姿態融于城市公共文化生活,以空間的延展性蓄意模糊了公共空間與展陳空間的界定,不僅給顛覆傳統意義上人與展品間的關係創造諸多機會,更為日常狀態的引入提供最大可能性。它以多樣性與複合性的文化表達詮釋人與藝術的深層關係,以漫遊的方式打開了以往展覽建築封閉路徑的壁壘,開拓出充滿變數的彌漫性的探索氛圍。
上海玻璃博物館----室內設計部分 上海玻璃博物館坐落於上海北部,其前身是上海輕工玻璃公司的玻璃窯爐車間,目前則是一家極具現代概念的博物館。在占地超過3500平方的博物館內闡述了數千 年前古代玻璃的製作工藝到現今玻璃在宇宙航行器上的故事。帶領一個由建築師,藝術家,設計師,電影製片人及多媒體專家組成的國際化團隊,“協調亞洲”作為 整個博物館項目的藝術指導,承擔博物館內部的整體概念,設計及監理,同時也為博物館的展覽策劃,市場營運及日常運作提供專業的諮詢。上海玻璃博物館的外部立面由上海的德國羅昂建築公司設計完成。
“協調亞洲”對於展廳內部元素(展櫃,地面傢俱,牆體)等僅僅使用黑色的烤漆玻璃,而未曾去觸碰建築的原始結構。因博物館本身坐落於曾經的玻璃窯爐車間內,設 計師試圖保存原來的建築結構(開放式的工作室頂棚,粗糙的車間地面,牆壁)使原先的空間功能仍然清晰可見。光滑的黑色牆面展櫃反射出LED燈帶和多媒體屏 幕,為空間不時地創造出一些閃光點。這些反射如同一條紐帶展現了過去幾個世紀來,在不同時期,不同區域,不同文化下,玻璃設計及玻璃製作過程中的相互依賴,相互影響。
一個成功的博物館設計必須在空間、展具及展品中,同時在平面及多媒體支援的視覺影響下取得平衡。上海玻璃博物館其本身就是博物館最大的收藏品,它確實地融合了空間及展品兩種概念。藝術總監迪爾曼•圖蒙關於博物館的概念說道:“中國的博物館經常只是展品上的大量積累與展示,參觀者通常只是從一個展櫃到另一個展櫃參觀欣賞,感覺像被拒之門外而沒有被融入其中。這種參觀沒有什麼特別的體驗,更沒有按個人愛好來吸取知識的機會。只是跟著節拍走。我們試圖打破之一概念,為參觀者創造出一種(玻璃般的)萬花筒的印象效果及興趣點,鼓勵他們積極參與,獨立思考。”
卜石藝術館 項目名稱:卜石藝術館
卜石藝術館位於上海徐匯的城市高密度複合區域中,由辦公空間改建而成。我們的設計構思試圖在不破壞原有建築外部結構的前提下,將原本單一的辦公空間打造成一個集合展覽、會所、辦公等多功能的藝術交流展示空間。面對建築這一內部功能的置換,我們首先打散了整個建築空間的敘事邏輯來模糊其使用介面,並將數位幾何的概念引入建築內部,通過從動線折疊到空間折疊,來完成對於空間邏輯的重塑。
多層次的內容通過面向庭院的中央交通空間而得以組織,老建築原有的單調線性平層模式被一個重新置入的非線性空間所重塑。藝術館中簡單的豎向和橫向交通動線在這個空間中交會而彼此影響,相互之間邊界的模糊帶來了空間的折疊與揉和。連續一體的幾何相位的切換帶來的同時是人運動體驗的重新定義,傾斜與平衡,連續與邊界,對空間的體驗轉化為幾何性的探討,複雜的幾何關係邏輯打破了傳統點線面的層級關係,但又不是一種簡單的失控的隨意化處理:踏步、門洞、扶手、板梁,這些可識別的建築構件彼此之間構成了微妙而又合理的對位關係,每一個可感知的線條都在空間中有其邏輯意義上的必然性。而扭轉的曲面又將這樣的一種必然性弱化,使得參與者始終在一種“必然/偶然”的中間狀態,在一種多元矛盾中感受著體驗的趣味。
折疊的動線與旋轉而上的形體為藝術館的底層留出了一個面向庭院的入口大廳,大廳前方是卜石藝術館的常規作品展廳,由位於展廳入口旁的樓梯拾級而上是VIP展覽空間,曲面牆體將展廳分成了若干個微空間,也定義了觀展的流線,展品被散落地嵌在了這些流線形的牆體中,在若隱若現之間出現的休憩交流空間滿足了VIP展覽的功能需求。展覽空間的對面則是與二層室外露臺連通的茶室。
奧迪展臺 項目名稱:奧迪展臺
在汽車展覽會上人和汽車的角色會發生互換: 通常車動人靜; 而在展覽中, 車靜人動.。奧迪展臺的概念由此而生,同時加以昇華,玻璃折射與反射的運用是關鍵,它改變了傳統的動與靜。每一片玻璃都分割著視角,又組合著視角,所以人視線範圍內可得到多樣觀車角度。多樣視角下的複雜動靜關係使一輛奧迪車變幻莫測。
展覽中的汽車嵌入在玻璃切片中,折射使汽車的影像在每一片玻璃上不同,靜止的人可以在汽車連續影像的變化中體驗動感;反射使每一片玻璃上都有多個非連續汽車影像疊加,靜止的人便可從三維角度上瞭解全貌。與此同時反射與折射又在相互疊加,當人開始移動,汽車便仿佛在無數的維度上行駛。
為了保證頂部玻璃的透明度, 所有照明與結構都隱藏在底部基座內。 同時三角形的入口設計成功地把玻璃的重量轉移到了底部基座,避免了鋼構件的使用。由於玻璃之間的空間太小, 每安裝一塊玻璃之後才能安裝鋼構件, 最後當完成所有的玻璃安裝時,再利用起重機將汽車吊進玻璃裝置中。
上海油雕院美術館設計
上海油雕院美術館(SPSI Art Museum)位於上海市長寧區金珠路111號,在油雕院原有物業大樓結構基礎上擴建完成。
新館設計主張重視道路空間介面的完整,填補缺失,建築明確地平行於街道;並且取消沿街圍牆,留出尺度適宜的開放的公共入口廣場。
美術館如一塊被切割成幾何多邊形的堅硬石塊橫臥于金珠路旁,它沉穩而棱角分明,簡潔而厚重有力的體量讓人們從相鄰建築的裝飾化立面感受中解脫出來。
不銹鋼編織網圍牆折向延伸,順勢直接斜插入建築主體,巧妙地形成了入口空間,同時圍合了一個內院,為接待廳提供了室外景觀。
對於室內來說,平滑的牆面圍合純淨的室內空間,對於城市來說,平滑的外牆限定了明確的室外空間。所以無論內外牆面的處理,我們都力求平滑,去掉一切不必要的裝飾,最大限度地營造出乾淨的空間體驗,同時也突出了藝術作品本身。
上海電影博物館
在真實的錄音棚中為經典的譯製影片配音,行走在如仿如現實的上海南京路攝影場景中,亦或是在“燈光地 毯”上過一回明星癮,千萬虛擬粉絲和攝影師的閃光燈試圖捕捉剛剛經過的“明星們”;在上海電影博物館,參觀者成為了電影中的一員,並被邀請積極地參與到其中。整個融入到電影世界的關鍵概念成為了貫穿上海電影 博物館的主線,以國際化的新文化熱點吸引力結合一定的本土特色,將歷史文物與周圍的互動環境無縫的銜接在了一起。
聯繫過去,今日與明日,並結合諸如DIY工作室,4D影院,多功能宴會廳,博物館商店和光影星吧等功能設施,上海電影博物館代表了一種新的博物館設計感官。它是一個生動的“鮮活”的環境,使專業參觀者與非專業 觀眾共同分享知識,交流互動,受到啟迪的聚會場所。這種對於交流與對話的激勵正是協調亞洲為新的電影博 物館設計理念的核心:成為繼承傳統,分享故事的社區-而最激動人心的部分永遠未完待續。
Spiral藝廊
採用螺旋的意圖是為了建立一種看風景的方式。一個圓潤的完形被一道螺旋侵入,帶入了私密的和具有某種原始感的內部空間,室內空間逐漸由公共變得私密,而最重要的,它產生了一種從風景中進入建築的方式。你可以直接進入室內的環形空間,也可以先上到稍高處的屋面,在看風景的視點、視角和視高不斷發生變化的過程中進入建築。這裡會有遊弋的愉悅,這種愉悅產生於開放與封閉的交替節奏以及被有意拉長了的路徑中,這是一種被抽象了的園林的方式。在這裡,看風景,也是進入建築的方式。
朱家角人文藝術館
上海朱家角的情況很像歐洲一些古老小鎮,保存完好,地風濃郁。這與當下許多中國建築師遇到的專案環境都不一樣。周遭制約如此之多,一個敏感環境中的新建築。
作為上海保存最完整的水鄉古鎮,朱家角以傳統的江南風貌吸引著日益增加的來訪者。人文藝術館位於古鎮入口處,東鄰兩棵470年樹齡的古銀杏。這座1800平米的小型藝術館將定期展出與朱家角人文歷史有關的繪畫作品。
建築師希望在此營造一種藝術參觀的體驗,它將根植于朱家角,而建築是這一體驗的載體。在空間組織中,位於建築中心的室內中庭是動線的核心。在首層,環繞式的集中展廳從中庭引入自然光;在二層,展室分散在幾間小屋中,籍由中庭外圈的環廊聯繫在一起,展廳之間則形成了氣氛各異的庭院,適合舉辦多個小型的展覽活動。這種室內外配對的院落空間參照了古鎮的空間肌理,使參觀者游走於藝術作品和古鎮的真實風景之間,體會物心相映的情境。在二樓東側的小院,一泓清水映照出老銀杏的倒影,完成了一次借景式的收藏。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