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劉 藝: 淺談反全球化現象
2005/05/24 15:15:48瀏覽113|回應0|推薦0
劉 藝: 淺談反全球化現象 (點計數:521)

作者:精選 http://www.pen123.net.cn 2003-1-21 8:50:15 士柏咨詢網

作者最新論題

·中國學生究竟是龍還是蟲? (05-22 16:34)
·從云南“國際別墅”事件看我國公民的國... (05-22 16:34)
·誰為“紅塵”撣淨土? (05-22 16:34)
·大學生賣淫何以成為職業 (05-22 16:34)
·富國支援窮國,誰做得最好? (05-22 16:34)
 
作者文集

  
   淺談反全球化現象

劉 藝
湖南省委黨校講師

【內容提要】 一些人反對經濟全球化,但他們反對的不是全球化本身,而是對全球化帶來的諸多負面后果不滿。經濟全球化是走向繁榮和進步的必由之路,發展中國家參與經濟全球化關鍵是政策要正確。

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化成為人們議論的熱門話題。全球化包括許多方面,筆者認為主要是經濟、政治、社會文化上的全球化。本文著重討論全球化的對立面,即當前世界上出現的反全球化現象,特別是經濟方面的反全球化現象。
全球化是歷史的一個進程
其實全球化並非新生事物,它的出現已經有500多年歷史。自從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使東西兩個半球會合的時候起,全球化過程就開始了。但那只是局部力量的會合而引起的衝突和融合。而現在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超國家的、超國界的、全球性的力量在行動,全球性的問題在蔓延,如環境污染、人口爆炸、移民問題、惡性傳染病、販毒、垃圾處理、核武器及其他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擴散給人類造成的威脅等等。正因為如此,聯合國前秘書長加利在1992年聯合國日致辭時說:“真正的全球化時代已經到來了。”
當前的全球化是全球化的發展和深入,所以,可以稱它為全球化的新階段。□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各種國際經濟組織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關貿總協定、世界貿易組織的成立使世界經濟逐步走向制度化、體系化。20世紀80年代以后,以跨國公司為代表的新經濟力量日益壯大,以信息技術為主要標志的新科技革命日新月異地發展,加速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目前一個普遍的看法是:世界已經進入全球化時代,許多國家卷入了經濟全球化的大潮,其經濟開始主動地“照國際慣例辦事,與國際慣例接軌”了。□
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生產力發展和世界科技進步的結果。國際貿易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交通和通訊手段的改進超越了經濟壁壘,使得資本、勞動力、信息、技術等生產要素在全球範圍內快速而大規模地自由流動,從而擴大了國際市場和國際分工,促使各國經濟更加開放和一體化,在全球形成一個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的經濟態勢。□
總之,作為歷史的一個進程,經濟全球化已成為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正如著名經濟學家約翰‧H‧鄧寧所說:“除非有天災人禍,經濟活動的全球化不可逆轉。這是技術進步的結果,而技術進步趨勢本身不可逆轉。”(約翰‧H‧鄧寧:《全球化經濟若幹反論之調和》,載《國際貿易問題》1996年第3期。)□
全球性的反全球化現象
反全球化現象伴隨全球化而產生,全球化與反全球化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反全球化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
最近幾年,全球範圍內的反全球化浪潮不斷,在歷次重要的全球經濟會議召開的場所都出現了反對全球化的示威活動,而且往往與警察發生暴力衝突。例如,1999年11月西雅圖世界經濟論壇年會、2000年2月曼谷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2000年9月紐約聯合國千年高峰會議和布拉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年會、2000年10月漢城第三次亞歐會議召開時都發生了反全球化示威活動。總之,凡是涉及世界貿易問題的國際會議,必定都有大批抗議者如影相隨。這些反全球化者把矛頭指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與世界銀行。他們認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是全球資本主義的工具,因為它們控制了第三世界,使這些國家更加貧窮。示威者還要求關閉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加快國際金融體系改革進程,取消第三世界國家的沉重債務。九一一事件后,很多人認為,在全世界都面臨恐怖主義威脅的情況下,反全球化運動恐怕要偃旗息鼓了。但事實並非如此。2002年2月初,紐約世界經濟論壇和阿雷格里港世界社會論壇會議期間,反對全球化的人們舉著與過去相似的標語,喊著與往年相同的口號,舉行抗議示威。反全球化者平時還通過網絡空間討論反全球化問題,協調反全球化行動。□
第三世界國家反對全球化的呼聲很高。一些國家的領導人和學者也反對全球化。例如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古巴國務委員會主席卡斯特羅都是著名的反全球化人士。馬哈蒂爾認為:“全球化是一個騙局。”(《洛杉磯時報》1999年2月16日。)但他反對的是美國的霸權以及全球化帶來的金錢對世界的統治。古巴近幾年發起召開了一系列抵制和批評全球化的國際會議,宣傳反全球化的觀點。總之,發展中國家的反全球化者認為,經濟全球化只對發達國家有利而損害發展中國家的利益,經濟全球化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剝削和控制發展中國家而使自己更加富強的工具。□
一般人認為,發達國家在全球市場競爭中占據優勢地位,是經濟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不會有人反對經濟全球化。其實不然,發達國家中反對全球化的力量並不亞于發展中國家。在政治家中,美國綠黨領導人納德、改革黨領導人布坎南、法國前總理若斯潘等均是反全球化的重要人物。法國反對美國式的全球化。 □
一些西方學者也對全球化持反對立場,最有代表性的是德國學者漢斯‧馬丁和哈拉爾特‧舒曼的言論。他們指出,備受推崇的全球化的神話就是,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最富有的國家,控制著世界社會總產值的84.7%貿易額的84.2%、各國儲蓄額的85.5%。自1960年以來,這些最富有的國家與世界上五分之一最貧窮的國家之間的差距擴大了一倍。它實際上是一個可怕的陷阱。任其發展的結果一定是社會結構的全面崩潰,經濟福利不複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無法遏制的兩極分化和社會不穩定因素的與日俱增(王寧、薛曉源主編:《全球化與后殖民批評》,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版,第52頁。)。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博士不是反全球化者,但他也認為,“全球化對美國是好事,對其他國家是壞事……因為它加深了貧富之間的鴻溝。”(《參考消息》2000年8月6日。)□
反全球化者的觀點有一定的道理,但多少帶有片面性,走向了極端。他們更多地從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主宰經濟全球化的生產關系出發,忽視了經濟全球化是在生產力和科學技術推動下的人類發展的客觀進程,是歷史發展的一個過程,是無法回避的。經濟全球化是利大還是弊大,這主要取決于一個國家對經濟全球化的認識和採取的對策。經濟全球化不可能盡善盡美,關鍵是各國必須適應它,完善它,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參與其中,驅利避害,使消極影響減少到最低程度。□
聯合國秘書長安南2000年發表的《千年報告》中談到了反全球化問題。他說:“很少有人、團體或政府反對全球化本身。他們反對的是全球化的懸殊差異。第一,全球化的好處和機會仍然高度集中于少數國家,在這些國家內的分布也不平衡。第二,最近幾十年出現了一種不平衡現象:成功地制定了促進全球市場擴展的有力規則並予以良好實施,而對同樣正確的社會目標,無論是勞工標准,還是環境、人權或者減少貧窮的支持卻落在后面。更廣義地說,全球化對許多人已經意味著更容易受到不熟悉和無法預料的力量的傷害,這些力量有時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造成經濟不穩定和社會失調。1997~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就是這種力量──20年來第五次嚴重的國際貨幣和金融危機。人們日益焦慮的是,文化完整性和國家主權可能處于危險之中。甚至在最強大的國家,人們不知道誰是主宰,為自己的工作而擔憂,並擔心他們的呼聲會被全球化的聲浪淹沒。”(安南:《我們,聯合國人民》(中文版),聯合國,2000年4月3日。)安南秘書長的分析很有道理,是可以接受的。□
在反全球化者中,確實有很多人根本就是全然否定和敵視經濟全球化。但是,正如安南所說,很多人並非反對全球化本身,而是不滿全球化所帶來的諸多負面結果。我們必須承認的一個事實是,全球化在為很多國家帶來財富和進步的同時,也造成了財富過分集中、貧富差距擴大以及某些國家被邊緣化的后果。這些問題並非是全球化本身所造成的,但卻很容易使那些對現實感到不滿的人把這些問題都歸咎于經濟全球化。□
一些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那些本來就比較貧窮的國家未能從全球化過程中得到好處,其中很多原因出在它們自己身上。盡管如此,在已加入全球化進程的國家中,還沒有一個國家願意退出全球化進程。□
而在另一方面,發達國家同樣負有很大的責任。長期以來,它們對窮國做出的減免債務和提供其他援助的承諾並沒有完全落實。在開放市場方面,富裕國家採取的一些不公平的貿易限制措施使得窮國喪失了自己的出口優勢。最為明顯的例子莫過于發達國家對本國農產品所實行的大量補貼。而對多數窮國來說,農產品出口是外匯收入的惟一來源,也是它們參與國際貿易的主要途徑。□
在2002年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上,一些政治領袖顯然已經更加清楚地看到了這些問題,並且對會場外的抗議之聲給予了比較多的重視。美國國務卿鮑威爾和聯合國秘書長安南甚至從國際安全的角度來看待這些問題,並首次提出貧困有可能成為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的溫床。在認識和對待經濟全球化問題上,這種視野顯然比過去更加開闊了。□
經濟全球化是走向繁榮和進步的必由之路。在此過程中出現各種問題是難以避免的。但是,只有當越來越多的人從全球化中享受到好處的時候,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才會越來越多地體現出來。為了朝這個方向前進,窮國和富國都應該承擔起各自的責任。而當前最重要的任務是要確保世界貿易組織新一輪談判盡早取得積極成果。□
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關鍵是政策得當
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是一把雙刃劍,它既會給它們的現代化建設帶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同時也會構成某些現實和潛在的威脅。但是,一些人包括一些政治領袖對經濟全球化的好處看得較少,而對它的壞處看得較多,擔心經濟受外國操縱,因而採取反對態度。其實,只要主權在握,善于運籌,因時因地實行靈活的政策,就可以避免經濟受外國操縱。世界發展中國家以及東亞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實踐也許能說明一些問題。□
在20世紀70年代,絕大多數殖民地國家獲得了獨立,開始搞經濟建設。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對外國資本採取的是限制或抵制政策,把外國公司看作是帝國主義的幫凶,視之為洪水猛獸,但也有一些國家和地區實行開放政策。在六七十年代,國有化盛行,跨國公司擔心被國有化,因此不敢貿然進入發展中國家。到了80年代,實行開放政策的國家和地區在經濟上取得巨大成功。看到了這一事實,不少對外國資本實行限制、抵制政策的國家和地區轉而實行開放政策,並採取各種優惠措施大力引進外資。這是發展中國家在認識上的一個重大突破,也是跨國公司今天能夠在發展中國家迅速發展、經濟全球化得以加快進行的重要原因。跨國公司由“帝國主義的危險代理人”變成給東道國送禮的客人,其原因在于發展中國家獲得了政治上的獨立,掌握了政權,而不是跨國公司的本性有什麼改變。因而可以說,主權國家只要實行正確的政策,就可以把跨國公司的消極影響降低到最低限度,而將其積極作用發揮到最佳程度,做到先予后取,互補互利,從而使跨國公司與東道國之間實現良性互動。□
韓國、新加坡、中國台灣省和香港由于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與國際接軌,參與國際競爭,實現了經濟騰飛,成為亞洲新興工業經濟體(亦稱亞洲“四小龍”)。韓國和中國台灣省都搞了出口加工區,在引進外國直接投資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但從總體上看,外國直接投資在它們的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並不大,韓國在利用國際貸款方面遠勝于利用外國直接投資。1981年在新加坡外資企業就業的人數占制造業就業總人數的58%,外資企業產品產量占制造業產品產量的76%,但新加坡的經濟並未因此而受外國操縱。這充分說明主權和靈活政策的作用。□
經濟全球化使各國經濟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形成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局面。發展中國家政治經濟中的重大變化,必然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引起連鎖反應。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始于泰國,很快就波及馬來西亞、印尼、韓國、俄羅斯。發達國家日本也不能幸免,其經濟也因這場危機而雪上加霜。中國雖然沒有完全開放金融市場,所受衝擊相對較小,但在外貿和國際投資方面受到很大衝擊。在這場危機中,中國為了顧全大局,保持人民幣不貶值,為遭受危機巨大打擊的國家和地區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幫助。這充分說明,經濟全球化的影響無論對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有積極的方面和消極的方面。因此,各國應根據自己的具體國情,順應歷史潮流,更好地參與經濟全球化,並努力把經濟全球化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程度。□
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化蓬勃發展的今天,任何國家要想經濟持續發展、實現現代化,就必須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與國際慣例接軌,照國際慣例辦事,實行對外開放,加強對外交流與合作。如果繼續把自己封閉起來,搞孤軍作戰,就不可能有大的發展,只會永遠落后下去,長期被邊緣化。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enBoDa&aid=7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