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魯迅人性進化觀的消長
2005/05/21 00:36:02瀏覽441|回應1|推薦0
魯迅人性進化觀的消長 (點計數:80)

作者:王永茂 http://www.pen123.net.cn 2003-5-4 22:34:58 士柏咨詢網

作者最新論題

·從嚴複的三民說到魯迅的進化論 (05-04 22:34)
·魯迅人性進化觀的消長 (05-04 22:34)
·論君子之交的人性斤兩 (05-04 19:49)
·權力的異化與民族的審視 (05-04 19:49)
 
作者文集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十五規劃首批研究項目魯迅與中國文學比較研究子課題

魯迅人性進化觀的消長

王永茂 周建萍

摘要:魯迅在揚棄嚴複進化觀的基礎上,通過自己的價值實踐,價值矛盾,價值選擇並與馬克思主義有機結合,提出的"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展"的人性進化觀;歷經了先驗性的主觀理論架構,體驗性的感同身受而走向超驗性的終極關懷。自然,更具有時代性,實踐性與深刻性,影響更為持久、深遠。

關鍵詞:人性;進化;價值實踐;價值矛盾;價值選擇

哲人黑格爾曾說:"思想是一種結果,是被產生出來的;思想同時是生命力,自身產生其自身的活動力,這種活動力包含有否定性這一重要環節。"[1] 對人性"糾纏如毒蛇,執著如怨鬼"的魯迅,一生都在不斷的探索、否定與超越。遭遇嚴複以來,魯迅就開始這一人性價值的探索--開始"用鷹隼之眼打量深淵,鷹隼之爪把握深淵"了。
"價值"(value)本指"可珍惜、可寶貴、令人喜愛、值得重視"的意思。詞義的流變,肇始于古代梵文wer\wal (圍牆、護欄、保護、加固)與拉丁文vallum(堤)、vallo(用堤護住、加固、保護),由此引申演化為"對人有保護維護功能"而成。
價值作為一個系統,在社會中,是由該社會中或文化上的那些獲得公認的價值組成,這些形形色色的意識觀念、價值導向又按其相對的重要性,即價值賦值的高低構成等級結構並隨著社會的發展、變遷而消長變化著。大至社會思潮、時代主題,小至社區輿論、團體家庭觀念,乃至于個人主導意識都是變動不居的;其中,比較恆久不變的東西,就是一定時代的價值觀的表征。
個人的價值觀,在結構上就是個人心靈中的價值系統,它有兩個功能:一是確定個人的人生態度和為行為導向;二是在發生意識衝突時充當價值判斷的依據。拉波波特明確指出:"我們可以把系統的’目標’看作是一種由動態過程達到的穩定。"[ 2]從不同的初始條件出發和沿著不同的路線進行卻可以達到同一目標。而那些為個人行為定向的目標即價值。人和人的群體作為系統是由價值定向的。
哲學與社會學告訴我們,"價值"是個人刻意追求的人生目標,是自我發現的生命的意義。價值的實現就是自我實現。所以價值觀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人生觀。價值觀作為一個系統平時為人生和行為定向,在發生價值衝突時,個人被迫按照自己的價值系統作出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價值團作為一個系統涵概于社會文化中,它一方面通過文化遺傳在縱的空間上代代相傳;另一方面,在橫的空間上價值觀對保持文化的同一性,形成一定社會的特色有重大意義。
個人雖然都接受文化遺傳輸入的價值系統但總是根據自己特殊的經驗,教育和人生閱歷做出選擇、增減和消長的從而構建具有個性的的價值觀。無疑個人的價值觀作為一個系統是一個不斷改變與消長的動態系統。魯迅的天演論價值觀的形成與消長就是一個典型的個案。

魯迅對西方文化的接受早在南京求學時期就已開始了。他曾回憶說:"看新書的風氣便流行起來,我也知道了中國有一部書叫《天演論》。……哦!原來世界上竟還有一個赫胥黎坐在書房里那麼想,而且想得那麼新鮮?一口氣讀下去,’物競’’天擇’也出來了,蘇格拉底、柏拉圖也出來了,斯多葛也出來了。學堂里又設了一個閱報處,《時務報》不待言 ,還有《譯學匯編》--"[3]據周作人回憶,嚴複譯著每出一部,"魯迅一定設法買來,自甄克思的《社會通論》,斯賓塞的《群學肄言》,孟德斯鳩的《法意》,以至讀不懂的《穆勒名學部架》,也都購求到手。"[4]魯迅對嚴複的《天演論》熟讀到有數篇能背的程度,由此接受了進化觀思想。
1902年,魯迅到日本后,接觸了章太炎的俱分進化觀,並通過海克爾的人類種系發生學,穆勒、斯賓塞和梅契尼珂夫的人類文明進化觀,超越了嚴複的庸俗進化觀。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人性進化觀。當然,魯迅的人性進化觀是一個動態的變化的過程,但是,他大體上的初步形成始于東京留日期間。盡管魯迅的思想可以分期,但其人性進化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有跡可尋的。即便他后來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學說,也只是在人性自由發展的內涵上有所深化而已。在日本弘文學院留學時期,魯迅就同好友許壽裳經常探討下列三個相關的問題:
1.怎樣才是理想的人性?
2.中國國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麼?
3.它的病根何在?
魯迅對這三個問題的研究,自始至終,孜孜不倦,即使徬徨苦悶孤寂,也無怨無悔,從不放棄,耗盡了自己一生的心血。
魯迅從人性的具體表現形態,當時中國的國民性批判入手,以進化觀立人觀為核心,以科學啟蒙與文藝啟蒙為雙翼,提出人性進化總綱:"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展,""以致人性于全"即求真致善盡美。
魯迅與許壽裳探討的人性的三個問題涉及人性的價值學的問題。作為形而上的概念,人性的概念按其內涵,可分為價值因素與科學因素。作為人性的價值因素,首先是指人性或人類本質所應具有的優質特征,具有可規範性。因為這是從理想出發來對待人性,表達的不是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人性,而是對理想完善優美人性的憧憬,是理想狀態下應然存在,難免具有主觀色彩。其次是指人的價值觀,價值包含對人的需要的肯定,它是以人的需要為內在根據的一個作判斷用的規範性範疇。當將人作為價值對象來對待時,實際就將自身的理想需要當作一個人格化了的客體充分肯定下來。這就是魯迅與許壽裳的所謂思考的"怎樣才是最理想的人性?",該問題包含:對作為價值對象的人的確認;對象化的理想的人在哪里,確定自己應當怎樣行動;追求理想的人,對社會現象進行價值評判。
而人性的科學因素指的是:1.人在現實中的客觀規定性,比如,人的社會,人的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經濟關系,人們的生產方式,人的物質生產活動及其規律;2.將人作為科學對象來對待的人科學觀;3.為人性理想的實現提供科學的論証。魯迅的人性進化觀很顯然,應當屬于價值分析範疇。

(一) 理想的先驗性--進化觀與人性觀

嚴複的《天演論》把魯迅引領到進化觀的殿堂,魯迅又先后神交了海格爾,尼採,基爾凱廓爾,施蒂納等人,逐漸由生物進化觀過渡到社會進化觀--"我一向是相信進化觀的,總以為將來必勝于過去,青年必勝于老人。[5] 魯迅的進化觀最終是由三部分組成:生物進化觀,社會進化觀和歷史觀的進化觀。人性的進化觀在核心地位。
自1840年至1949年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價值觀,在理論形態上,歷經四個發展階段,為了從整體上觀照魯迅進化觀價值觀的消長,有必要對其作簡單梳理。
第一,"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價值觀。隨著封建老大帝國的日益落后,資產階級倫理和價值觀念的輸入,中國數千年的的封建道德和價值體系開始受到一次強過一次的衝擊,開始剝落、頹敗乃至于瓦解。早自龔自珍、魏源、馮桂芬 等為代表的地主階級改革派,就猛烈抨擊"滅人欲存天理"的封建禁欲主義,積極倡導個性張揚,在思想上就開了一代新風;而以李鴻章、曾國藩、張之洞為首的洋務派,就提出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價值觀,主張從"器"的角度上挽救頹敗的滿清帝國,他們以中國封建社會的倫理綱常為"道",同時積極學習西方先進的科技,大力興洋務,以富國強兵,他們力圖在維護封建社會的道德規範和價值標准的前提下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他們只承認西學的實用價值,而不承認其思想價值,洋務派失敗了。
第二,天演論進化價值觀。自19世紀末起,嚴複、康有為、梁啟超等著名的資產階級維新派思想家就以達爾文的進化觀為武器,痛斥封建專制主義綱常倫理思想,鼓吹資產階級自由人道思想。嚴複就寫闢韓,譯西學,辦教育,搞演講身體力行來反專制,張民權,提出"自由為體民主為用"的價值思想。康有為則從自然人性論觀點出發,視道德為"為人謀去哭求樂之具",能滿足人眾"去苦求樂"即善,凡是則惡。梁啟超卻提出"自私"、"利己"是人之天性,大力宣揚資產階級的功利思想。他們都依據西方"天賦人權論",提出用資產階級人道思想代替封建綱常倫理,痛陳自由、平等、博愛、利己等資產階級的政治原則和倫理原則,提倡人們自強、自主、自立,魯迅就深受其影響。魯迅到日本后,師從"有學問的革命家"章太炎,從而也受到了三民主義價值觀的影響。
第三,20世紀初,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資產階級革命派登上政治舞台,先后提出"道德革命"、"家庭革命"等口號。以孫中山、章太炎為代表的革命派力圖把中國傳統的民族美德同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相融合,實現"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宣揚自由、平等、博愛、男女平等、婦女解放等倫理道德和價值觀念,但因革命進程急促,他們沒有來得及建立嶄新的資產階級價值體系。就被封建保守派與封建軍閥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和蘇俄十月革命轉移了視線--馬克思主義開始悄然興起了。
第四,馬克思主義價值觀。1911年辛亥革命后,一批激進的民主主義者繼續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自五四運動始,隨著中國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無產階級登上了歷史舞台,中國歷史發展到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一批先進的知識分子受蘇俄十月革命的影響,開始在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李大釗首先用唯物史觀考察道德問題,認為封建道德賴以存在的基礎即是中國的大家族制度,這樣的家族在當時社會上,像癌細胞一樣吞噬著大批青年的生命與活力。魯迅發出了"救救孩子"的吶喊。但是,這時魯迅的主導價值觀,顯然是源自嚴複的天演論進化觀。
魯迅的進化觀認為,生命總是從低層次向高層次發展進化;人類就是由單細胞生命發展;經由猿類進化而來,人類既成后,進化的車輪還要向更高的人類階段進化。魯迅曾在《熱風‧隨感錄41》中說:"’尼採式’的超人,雖然太覺渺茫,但就世界現有人種的事實看來,確可以確信將來總有尤為高尚尤近圓滿的人類出現。 "尤為高尚尤近圓滿的人類",也可以認為是《狂人日記》中所說的"真的人",與"真的人"相對立,則是一些雖然頂著人的名號,卻較少人性,較多獸性的人,是一些"吃人"的人。他們反對一切改革,反對一切進步,他們要將人類的發展、進化拉向后退。魯迅在《熱風‧隨感錄41》中不無憤激地給他們造出了一個新名詞:"類猿人"。人與非人生命最本質區別即在于人有人性而非人動物只有獸性;"類猿人"與"真的人"的本質區別在于,"類猿人"雖具天賦本善的人性,但還不同程度的殘留獸性,其人性又常遭到從獸性發展的獸道文化的扭曲,不能健康發展。所以"類猿人"難免保留一些"類猿"的性質,"而真的人"則是一種徹底根除了獸性,人性得到充分發展的人。
人類自成為人類之日起,就具有了天賦而本善的人性,人類本應從此順應人性,自食其力,"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但由于人類從動物界進化而來,其中不少人的天性中還殘留著獸性,比如,凶殘,貪婪,它們與種種道貌岸然的東西結合而導致獸道文化盛行,又反過來扼殺泯滅自然健康善良的人性,助長、煽動獸性,使整個社會變成一個"大染缸","無論什麼掉進去,都被染得漆黑"。比如,魯迅所領教過的段琪瑞軍閥政府虐殺徒手請援青年的暴行時,痛入骨髓的說: " 如此殘虐險狠的行為,不但在禽獸中所未曾見,便是在人類中也極少有的。"[6]這也就是人類雖有人性,卻還不能不暫時停留在"類猿人"的階段的原因所在。
而魯迅終其一生,正是在孜孜不倦地進行著"類猿人"的改造,以造成高尚圓滿的人類。

(二)信念的體驗性--進化觀與人倫觀
進化觀不僅與魯迅的人性觀密切相關,與魯迅的道德倫理思想也密不可分。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社會意識範疇內的一個子概念,而人性則是產生道德的第二土壤,離開人性的道德,則是無"德"之"道"。魯迅正是從這一層次上立論的。"人性日益進化,獸性日益減縮,從而致人性于全的。"人,天賦之善,是對人性的維護,即對道德規範的服從,從而成為魯迅的價值原點。獸性之惡則是對人性本真的破壞,是對人性的扭曲蹂躪與踐踏。
而魯迅的道德倫理思想,就是不斷的用以人性的自由為總體特色的人道思想抵制反擊以私欲中心為邏輯原點的獸道思想。
魯迅的人道主義思想,來自生物界的現象:一、要保存這生命,二、要延續這生命,三、要發展這生命。(第三步就是進化)這就是’愛己’的道德原則,由此出發,他說:"無論何國何人,大都承認’愛己’是一件應當的事。這便是保存生命的要義,也就是繼續生命的根基。"[7] 這也就是魯迅由此引發出反對"滅人欲",節烈,堅壁清野主義的原因。他曾說,"要風化好,是在解放人性,普及教育,尤其是性教育,"這正是教育者所當為之事。這可謂治化之本。理想的生活既有物欲、性,也許有精神生活的需求。"倘是不安物質之生活,則必有形上之需求。"[8] 所以魯迅在其早年寫的《科學史教篇》中才提出"致人性于全,不使之偏倚"。人道主義的人性理想更重視精神生活的滿足,魯迅在《破惡聲論》中說,由于人性"惡喋血,惡殺人,不忍別離,安于勞作",所以健康的人性觀應該是"相愛相助,平等自由"。"人是天生平等的,自由的,社會國家,又非單是男子造成。所以只好相信真理,說是一律平等。"[9] 在魯迅的作品中,也滲透這種思想。如在《狂人日記》中魯迅就對封建社會獸道的吃人的道德規則,把人不當作人的專制主義進行了深入猛烈的鞭撻。
對于"執進化留良之言,攻小弱以逞欲"的帝國主義分子,魯迅則斥為"獸性愛國之士",對"兩半"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魯迅批為"二樣文明的時代--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與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這都表現了魯迅深切關注人性進化現狀的焦慮意識與急切心理。
如果說平等自由是魯迅的人性進化的基本道德原則,那麼相愛互助應當是最高原則。"中國的社會,雖說’道德好’,實際上太缺乏相愛互助的心思。" 這也就說明魯迅強調相愛的重要性。沒有相愛作為前提,便沒有真誠的相助。有了的就是"挂了旗子的相助",那只不過是出于私心的工具利用論,或者是享受威福子女的放債行為。
真正的平等自由互愛互助原則,使魯迅經過現實生活的種種體驗與反思,得出如下的結論,他在《忽然想到(五至六)》中說:"我們日下的當務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展,對于阻礙這前途者,無論是故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墳〉〈五典〉,白宋千元,天球河圖,金人玉佛,祖傳丸散,密制膏丹,全部踏倒他。"不但如此,魯迅還崇尚本真的人性,他曾說:"世上如果還有真要活下去的人們,就先該敢說,敢笑,敢哭,敢怒,敢罵,敢打,在這可詛咒的地方擊退了可詛咒的時代!"
另一道德原則。是從發展生命的人性出發,魯迅提出"以幼者為本位"反對以長者本位的道德原則。魯迅常說"要掮住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開闊的光明的地方去。"[10]又說"對于后代,一要理解,二要指導,三要解放。[11] 這種以幼者為本位的價值觀,是為人類進化的將來留下足夠的空間。這一道德原則可以看作是人性進化觀在發展觀與教育觀上的順延。
從歷史長河來看,魯迅人性進化從獸到人的思辨軌跡昭示我們,盡管社會經濟關系客觀制約著道德倫理的社會關系,而人性之善則是區別人與獸的標志,是做人之根本。社會現實善惡觀念本于現實的社會關系,或順乎人性,發揚人性,崇尚人性的本真,使人性的發展自然、健康、向上,"致人性于全"--求真盡善致美;或與人性相悖,戕賊人性,那就是獸道文化之途了。
(三)信仰的超驗性--進化觀與歷史觀
魯迅早期、前期是服膺于進化觀的,后期接觸道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學說,進化觀曾經"轟毀"過,但魯迅並沒有放棄進化觀,而是有所調整,把進化觀與階級論和辯証法有機結合起來。他的人性進化觀從而趨向于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即人性,自由發展的理論。從而使自己的進化觀思想,有了最終的歸宿,走向了信仰這一層次,而具有了超驗性。這是價值觀的最高層次。
我們通過魯迅晚年的一封信,便可探析魯迅晚年(1935年)的價值觀問題。這封寫于1935年6月29日寄給青年木刻家唐英偉的信是這樣的:
"現在只要有人做一點事,總就有人拿了大道理來非難的,例如問’木刻的最后的目的與價值’就是。這問題之不能答複,和不能答複’人的最后目的和價值’一樣。但我想:人是進化的長索子上的一個環,木刻和其他的藝術也一樣,它在這長路上盡著環子的任務,助成奮斗,向上美化的諸種行動。至于木刻及人生,宇宙的最后究竟怎樣呢,現在還沒有人能答複。也許永久,也許滅亡;但我們不能因為’也許滅亡’就不做,正如我們知道人的本身一定要死,都還要吃飯吧。"
我們試作如下分析:1人性的價值觀具有規範性又不乏濃厚的主觀色彩。因為人性的價值觀是從人的主體出發,力求從滿足主體需要的可能性來對人的客體或人以外的世界進行情感性的善惡評價,並做出對未來狀況的理想化的預設與描述。所以,往往受制于主體需要,並表達出主體的一定要求、利益與目的。這一封信乍看一眼就表明,魯迅的進化觀思想在他的價值觀中的定位,"一切都是歷史中間物",著重于過程"堅持于韌的戰斗。
2.人性的價值觀著重于,人作為價值對象,從理想的人性出發,"怎樣才是最理想的人性"?這就是對人性的理想化預設,這也是魯迅與許壽裳東京探索的問題。從這一封信,可以看出,魯迅否定了人的價值具有超越性根源,即任何價值都不具終極性。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將上下而求索","我以我血薦軒轅"。作為歷史中間物,在人性進化誠與愛的旗幟下,走向生命的終點。
這就是魯迅只管耕耘,不計較收獲,以自己的韌與堅定,在探索人性進化之途中,毅然決然的前行著。"無視地主的牢籠與驅逐,無視皮面的笑容與眶外的眼淚",這就使他達到了超驗的形態,具有永恆的精神價值,令人景仰。
3.人性的價值觀包括,人的理想及其功能,人的需要與滿足程度,人的利益與要求,人的獨立與自由,以及創造能力的發揮,人的主體性等,即 人性價值觀主要著眼于人的理想和人的主體領域及人自身的世界。這些內容反映在信中,說明魯迅的價值思想有(1)價值能夠被認識;(2)任何價值都是歷史存在物,其存在有一個歷史的過程;(3)人為進化鏈中的一環,盡管中間物的任務,人為進化而奮斗,進化就成了價值認識界限內的判斷標准;(4)人性的具體化形態,個體人的價值體現為工具手段價值,即個體人的價值表現在為進化而斗爭,人性進化總體上具有類價值的意義;(5)人的存在原則應該是知行統一,盡管一切都是中間物。
從魯迅早期的五篇文言論文表現的價值觀,尤其是在《文化偏至論》、《摩羅詩力說》與后期的《破惡聲論》就可以反觀其價值觀的形成。
《文化偏至論》開篇就提出中國將趨于滅亡的危機現狀。接著就批評在危機之下競言武事以強國保種之徒,從而引出對文化偏至的討論,最后做結,提出解決方案:"是故將生存兩間,角逐列國是務,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舉;若其道術,乃必尊個性而張精神。"從全文來看,魯迅的"立人"在此只是工具,為達到生存兩間,角逐列國而尊個性,張精神就是如何立人了。"生存兩間,角逐列國"魯迅就這樣把進化觀引入社會範疇,並直接運用到中華民族歷史命運上來,這是魯迅的具體目標,而不是他價值的終極目標。
《破惡聲論》對于人的形而上追求與精神高揚,更富激情,目標是為了立國,為了中國不再隳敗,《破惡聲論》以進化的觀點來看人性的高卑:"夫人歷進化之道途,其度則大有差等,或留蛆蟲性,或猿狙性,"而剩余的獸性則是低下的。《破惡聲論》中僅有兩處提及精神追求的目的在于立國保種,所以對精神的需求可看作魯迅的價值本原。所以作如是觀,主要是由于作者的實用理性精神與血氣方剛的道德激情掩映了作者的精神追求的價值本原。《墳‧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明顯表現出魯迅的價值觀,是自然主義進化觀價值觀--"一要保存這生命,二要延續這生命,三要發展這生命"。在同一篇文章中魯迅還提出了"幼者本位"的人性進化價值觀。"生命何以繼續呢?就是因為要發展,要進化。""單照常識判斷,便知道既是生物,第一要緊的自然是生命,否則失了生物的意義。"[12]從這兩處可以看出,所謂自然主義人性進化價值觀即認為作為價值主體的人遵循的本性行動,所以價值本原也就是人的本性和發展規律。人既是生物,而生物最本質特征是生命,所以保存、延續、發展生命便是人的最根本的價值,而且"…后起的生命,總比以前的更有意義,更近完全,因此也更有價值。"[13]一言以蔽之,魯迅的"幼這本位"可以看作人的生物本性在社會領域內的延伸。
后來,魯迅在親身經歷1924年9月的兄弟失和,1926年的三‧一八慘案,高長虹的背叛,1927年的廣州大屠殺以及創造社與太陽社的口誅筆伐等諸多事后,原來的進化觀給轟毀了。在此期間及其后,魯迅經歷的煉獄般的思想苦悶,焦爍,孤寂,徬徨,黑暗與虛無。使他"感覺唯黑暗與虛無乃是實有","我的思想太黑暗,而自己終不能確知是否正確。…但我的反抗,卻不過是與黑暗搗亂。"[14]這個時期的魯迅價值觀充滿了諸多價值矛盾與困惑,他是以反抗絕望的姿態"荷戟獨徬徨"的。由于腹背受敵,苦悶的魯迅只能橫著站。這時期的《野草》中的《墓碣石》以及《頹敗線的顫動》算是最好的注腳。人性進化的價值觀遭遇到殘酷的現實后,使魯迅的思想有了一個新的飛躍,正如他本人在《三閒集‧序言》中所說:現實逼著他看了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理論著作,"並且因此譯了一本蒲力汗諾夫的《藝術論》,以救正我--還因我而及于別人--的只信進化觀的偏頗。"[15]
這樣,我們可以看到魯迅一生中人性進化的價值觀念的演化軌跡:生物進化觀--社會進化觀--自然主義人性進化觀--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學說--歷史中間物。
魯迅南京求學以來,自始至終都有進化觀在影響著他的人性的價值觀念。只是在他接觸馬克思主義之后,進化觀與馬克思辯証法,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有機結合起來,而提升了進化觀思想,魯迅的進化觀達到了深層的精神信仰的高度,而具有了超驗性。
【參考文獻】
[1]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導言[M]上海:商務印書館,1959.6.
[ 2] A拉波波特:《一般系統論》,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214
[3]魯迅.朝花夕拾‧瑣記[M]上海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90.106
[4]周啟明 .魯迅的青年時代[M]石家莊: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77.
[5]魯迅 .三閒集‧序言[M]上海: 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2.
[6]魯迅.華蓋集續編‧無花的薔薇之二[M]上海 : 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116.
[7]魯迅 .墳‧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0.128.
[8]魯迅.三閒集‧序言[M]上海 : 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1.
[9]魯迅 .墳‧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 1980.106..
[10]魯迅.集外集拾遺補編‧破惡聲論[M]見網頁[http://www.zhongshan.gd.cn/bookroom/xiaoshuo/luxun/jiwaijisyb/124.htm]
[11]魯迅.墳‧我之節烈觀[M]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113.
[12]魯迅.魯迅全集.1卷[M]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131,130.
[13] 魯迅.魯迅全集1卷[M]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1.132.
[14]魯迅 .兩地書‧魯迅全集11卷[M]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1.79.
[15]魯迅..三閒集‧序言 [M]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1.6.

On Lu Scin’s Evolutionism Theory
Wang Yongmao
(Quan Shan School Of Xu Zhou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sublating Yan Fu’s Evolution , through his own value practice ,value contradiction and value selection ,Lu Xun has combined his evolution with Marxism and has drew his humanity evaluation conclusion ----" Survival First, then warmly dressed and well-fed, thirdly Development"; going through the subjective theory frame constructing of apriority ,the feeling empiricism, till the ultimate concern. Naturally, Lu Scin’s evolution has more the color of times ,of practice ,and of profundity, surely ,the influence will be more deeply and everlasting.
Key Words: Humanity; Evaluation; Value Practice; Value Contradiction; Value Select




(作者單位:徐州師範大學泉山校區216信箱 郵編221116電話0516-3402154)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enBoDa&aid=6523

 回應文章

25433
角 半-+cos半角)^two
2009/06/13 12:00
定義?!同義三條槓≡.充要四劃⇔.
< 作用力反作用力是同一種力?! >
對tx微分變化率(斜率SLOPEmtan)零
< 穩定 時 "S"teady 均勻 空 uniform >


=>MP3.com.au 悉怛多缽怛囉阿門證據時效
生生世世不當師教字輩
臺北不婚獨子女 節能減碳不吃肉
1-+cos(angle)=2sin(半角)平方2cos(半角)平方 1-+sin(angle)=(sin角
半-+cos半角)^tw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