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哲學的轉向看馬克思主義的現代性
2005/05/19 23:00:37瀏覽97|回應0|推薦0
從哲學的轉向看馬克思主義的現代性(點計數:349)


--------------------------------------------------------------------------------
作者:孫美堂 http://www.pen123.net.cn 2003-3-12 9:44:09 士柏咨詢網


怎樣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現代性,以及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現代西方哲學的關系,傳統的觀點實際上奉行雙重標准:根據意識形態標准,只有馬克思主義哲學才是現代哲學,因為它是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時代精神,而同時代的西方哲學只是"資產階級腐朽沒落的囈語"。這種觀點顯然不理解西方哲學轉向的大勢,不理解現代哲學的真諦;根據哲學範式的標准,西方資產階級哲學才是現代哲學,以唯意志主義和實証主義為濫觴的哲學,實現了哲學話語、問題和思維方式的轉變--這一轉變,人們通常稱之為語言學轉向(linguistic turn)。如何看待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現代性?人們往往避開這個問題,但實際上是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劃歸傳統哲學之列。這種觀點沒有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現代意義。有趣的是,這兩個表面矛盾的觀點又都建立在兩個共同的前提之上:一是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等同于斯大林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二是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從整個西方哲學傳統中抽象出來,孤立地看待,忽略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否定西方哲學傳統、實現哲學轉向這一大方向上與現代西方哲學的一致性。
針對這兩種傾向,筆者想指出兩點:
第一,誠然,斯大林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具有濃厚的機械唯物主義色彩,並使馬克思主義哲學重新落入傳統哲學的窠臼。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並不等同于斯大林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既然如此,我們就得問:原本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特別是馬克思本人的哲學,是否屬于現代哲學?是否開啟了現代哲學?它在現代哲學轉向中的地位和意義如何?
第二,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自希臘哲學到德國古典哲學合乎邏輯的產物和思想總結,它正是在解決哲學史中的問題、把握思想演進的運勢中發展起來的,既然如此,我們就得問:在揚棄傳統哲學開創現代哲學方面,馬克思主義哲學究竟有那些獨特的貢獻?它與現代西方哲學之間的關系如何?
本文試圖通過馬克思主義哲學與西方現代哲學在揚棄傳統哲學、完成哲學的現代轉向方面的一致性,來重新檢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現代意義,並從中揣摩它對我國哲學發展的某些啟示。

為了討論上述問題,我們先簡要說明一下傳統哲學的本質特征究竟是什麼?哲學的現代轉向究竟做了什麼?
由柏拉圖奠基、亞里士多德完成的西方傳統哲學,是以"絕對本體"為前提的形而上學。所謂"絕對本體",即一種超驗的、永恆在場的、作為具體事物"本原"、"始基"的實體。建立在這種始基上的傳統哲學的主要特征是:
第一,以實體主義為基礎。傳統哲學把世界從本質、本原或根據上理解為某種實體的集合。這些實體是一些外在于觀察者、參考系和任何顯現方式的"東西",是絕對的形上之物;是既定的、始終如一的,外在于時間的。換句話說,傳統哲學看到的是"永恆的在場":存在物沒有由微入顯的過程,時間只是存在的外圍背景,而不是內在的"時間之矢";存在物也不是由多種潛在因素結合並顯現的,而是自足的、自因的,它自身完滿,自己構成自己存在的根據;每一物的存在是絕對確定的,界限分明的,適宜于"非此即彼"的思維模式。因此,哲學的使命就是無限追溯下去,一直分析到"宇宙之磚"--原子、以太、"物本身"、"最后的載體",等等。這種思維正是海德格爾所批評的:關注存在者而遺忘了存在本身。
第二,形而上與形而下分離。傳統哲學相信,流轉變幻的經驗世界背后有某種"本來狀態"的世界,經驗世界來源于它,或是它的異在的表現形式。作為萬物本原的這個"一"派生萬象,萬象又歸諸"一"。從柏拉圖的"理念"到黑格爾的"絕對觀念",傳統哲學建構了許多玄之又玄的、抽象的和絕對的本原、實體。這些本原、實體超經驗、超現實、超具體事物;它們既不可實証,也不可証偽,卻是萬事萬物的本來狀態和宇宙規律的最高根據。
第三,場外觀。主體不是與客體對立統一的一環,不是"在世者",而是與對象分離,在世界之外;人仿佛上帝一樣,是這個世界的絕對旁觀者。他可以把握一個絕對外在于自身及其活動方式的"世界本身";人的行為至多被理解為從外部改變這個既定的、"本來如此"的世界,而不是使世界作為對象世界生成、"出場"、"澄明"的主體因素。
傳統哲學的這種視角、維度和思維方式使得它包含許多無法解決的矛盾:形而上與形而下、唯理論和經驗論、普遍(一般)與特殊(個別)、抽象與具體、物質與精神等的分離和對立。它無法說明世界的不斷生成過程,看不到事物內在的"時間之矢",不理解事物共生和互為緣起的關系,也無法解釋主體因素在世界的對象化、現實化中所起的作用,無法真正從主體角度、從永恆變易著的"在"來把握世界--這樣的一幅世界圖景,恰恰是現代科學和人類行為方式所展示的。
正因為如此,現代哲學差不多都從反形而上學開始:實証主義和邏輯實証主義拒斥既不能實証也不能按嚴格的邏輯規則推出的命題,分析哲學斷言哲學只是語言治療,實用主義否定抽象的綜合和"到手了"的摹寫觀念,存在主義否定人的先天的、絕對的本質,科學哲學放棄科學的確實性理想,等等,實質都是否定"絕對本體",亦即"拒斥形而上學",並以此實現哲學的現代轉向:
第一,從以實體主義、本質主義為特征的本體論向立足于現實的具體的世界、立足于實踐和感性生活的存在論轉變。現代哲學大都否認超驗的、絕對的存在物,強調經驗世界、感性具體和現實生活本身,強調當下的、正在"在"的現象本身的實在性。
第二,從"場外觀"向場內觀轉變。現代哲學普遍存在重新發現主體的現象,把主體因素(語言、符號、實踐、行為、本質直觀)視為顯現世界的不可缺少的中介因素。我們總是通過我們的言說、直觀、詮釋、做或"在",實際地進到存在與世界之中;我們只有通過我們的世界觀才能把握"世界本身"。
第三,從既定的、始終如一的思維向生成、顯現的思維轉變。存在、事實不是實體的堆積、事物的集合,而是不斷生成著、演化著的"流",是由可能到現實,由潛存到實存的無限轉化系列,是過程的總和;萬有是在過程中生成為"有"的。
第四,從重實體向重關系、重過程的觀念轉變。任何一存在者本身都不是自足的,它深深根植于其他的要素之中。任何一潛在的要素只有與無數其他的潛在要素結合才能顯現為現實;每一"是"和"應當"都以其他的"是"和"應當"為前提,它深深根植于與他物的關系中。
第五,哲學關注的重心是"是",是"在", 而不再是"什麼";是"如何是"、"如何在",即怎樣成為其所是者,而不再僅僅是其所是的那個"東西",那個"存在者"。
正是由于這些轉變,現代哲學把自己與傳統哲學區分開來。

那麼,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否具有哲學轉向的這些基本特征呢?或者說,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現代性表現在哪里?筆者以為,它同樣表現在對形而上學的拒斥,表現在它實現傳統哲學向現代哲學的轉向,表現在它以實踐、以現實的感性生活為基礎的新的哲學視角。
過去我們把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古典哲學的關系理解為簡單的取舍關系,似乎馬克思只是把黑格爾的辯証法顛倒一下,並與費爾巴哈的唯物論糅合起來;沒有看到更深層的意義:馬克思主義哲學在視角、思維方式等方面的轉向。實際上,象現代西方哲學的許多流派一樣,馬克思主義哲學同樣從解決傳統哲學導致的困境開始,亦即從拒斥形而上學開始□,使哲學視角發生了根本的轉向。
在《神聖家族》中,馬克思、恩格斯以贊許的口吻總結了法國唯物主義對以笛卡爾為首的17世紀形而上學所作的批判(仔細琢磨不難發現,這里的"形而上學"一詞還是它的本義:抽象的玄學、以超驗的絕對物為本的思想)。這一總結的實質和意義在于"拒斥"抽象的和絕對化的實體,"拒斥"形而上學的本體論思維,使思想從"天國"回到"人間",使哲學問題具體化,即關注物質自身的能動性、人們的物質利益和需要;關注現實的世界和現實的人本身。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等著作中,馬克思、恩格斯自己則對以黑格爾為首的思辨神學和絕對理念進行了批判。他們對黑格爾唯心主義的批判,決不止是將他的辯証法顛倒一下,而是要拒斥他的形而上學,以實現哲學視角的根本轉換。因為"絕對理念"是典型的形而上學預設,是"絕對地說不出什麼來"的超驗的怪物;黑格爾體系是形而上學的頂峰--這里"形而上學"一詞兼有本義(抽象玄學)和衍生意義(孤立、靜止和片面的哲學思想)。誠然,德國的唯心辯証法(尤其是黑格爾哲學)把自然、歷史和思維描述成一個過程,這為突破形而上學的抽象和絕對思維打開了一個缺口,但這個歷史過程仍被塞進一個絕對的框架里而窒息了。馬克思恩格斯否定黑格爾的思辨神學,根本的是否定形而上學的本體論思維。
我們再看看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看待這兩個批判的關系的,其拒斥形而上學的用意就更清楚了。馬克思、恩格斯說,思辨的形而上學是17世紀形而上學"勝利的和富有內容的複闢", 所以"對思辨的形而上學和一切形而上學的進攻,就象在18世紀那樣,又跟對神學的進攻再次配合起來"□。顯然,這兩個批判是密切相關的,都是要否定從現實世界中游離出來並且脫離現實世界的絕對物--無論它是理念,是神,還是抽象實體。
法國唯物主義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分別批判了笛卡爾和黑格爾的形而上學,他們是否完成了哲學的現代轉向呢?沒有。他們雖然否定了絕對的、超驗的(精神或物質)實體,但他們不懂得實踐的中介意義,找不到通向現實生活的途徑,因而還是擺脫不了傳統哲學的直觀性和抽象性,不能實現哲學視角和思維方式的現代轉型。所以馬克思批評"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事物、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什麼是從客體的或直觀的形式理解?就是絕對撇開主體與實踐的思維模式,這種思維模式假設與主體絕對無涉的、從來如此"世界本身"(實際上是人們常識所把握的世界)。這一視角不理解,是主體以實踐的方式把外部世界作為對象、客體顯現出來,因而"不能把世界理解為一個過程,理解為一種處在不斷的歷史發展中的物質"□。

在馬克思看來,法國唯物主義、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以及黑格爾唯心主義都未能超越傳統哲學,實現哲學的現代轉向,共同根源都是不懂得實踐。費爾巴哈對于實踐,"只是從他的卑污的猶太人的表現形式去理解和確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實踐批判’活動的意義";唯心主義也"不知道真正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而要克服傳統哲學的缺陷,實現哲學的現代轉向,關鍵是要建立以實踐為中介把握世界的思維方式,就是要從人的感性活動、從實踐、從主體的角度去看世界。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新的視角、思維方式和話語系統。套用"語言學轉向"的說法,我們可以稱這個視角轉換為"實踐轉向"(practical turn)。實踐轉向大體包括以下內容:
第一,徹底拋棄各種"絕對本體"和形而上學的先驗預設,從現實出發,立足于具體的感性世界,強調具體歷史性思維。與傳統哲學相反,馬克思主義不承認超驗的絕對物,不承認作為萬有之本的絕對物,它把現實的感性生活當作唯一的實在,把主體能動的實踐當作全部哲學的基石。馬克思反對抽象地理解人,反對被抽象地理解的、被固定為與人分離的世界;恩格斯強調整個世界是"過程的集合";他們強調哲學從天上回歸人間,回歸感性的生活、感性的自然界;要求抓住人和人的現實生活本身,就是這個意思。
第二,從主體和實踐的角度看世界。馬克思批評舊唯物主義從客體的直觀的角度理解世界,他主張從人的感性活動、從主體、從實踐角度理解世界。馬克思不是把世界理解為絕對與人無涉的"純客觀的"東西,而是人的感性活動即實踐顯現的世界。"世界本身"離不開主體以實踐方式介入世界,把握世界。通過實踐建立的人與世界的關系,是我們把握世界的前提和基礎。作為主體的人、人的感性活動和實踐,是顯現這個世界,使抽象世界成為現實世界的必要條件。"自在世界"借助主體的實踐轉化為"自為世界",在這個交往和轉化過程中,"世界本身"以對象世界的方式呈現出來。在馬克思看來,無論是現實的世界還是人本身,都是實踐的結果。整個所謂世界史不外是通過人和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而已;人是怎樣的,這和他們的生產(生產什麼和怎樣生產)是一致的。
馬克思主義當然承認世界對于人的先在性和自在性,但我們是以實踐為手段介入世界,才把握到這種先在性和自在性的。易言之,自在世界只有轉換為對象世界,才是現實的,也才把它的先在性和自在性展示給我們。離開了實踐說這種先在性和自在性是沒有意義的。所以馬克思說:"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為與人分離的自然界,對人來說也是無"□。
第三,自然史和人類史是統一的。馬克思主義否定了舊哲學的"場外觀"而轉向"場內觀"。在它看來,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類史就彼此制約。我們面對的是"人的現實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類學的自然界"□我們周圍的感性的自然界決不是某種開天闢地以來就直接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而是工業和社會狀況的產物,是人們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正因為如此,未來的科學就應包含人學,正如未來的人學包含科學一樣。可以說,馬克思最早從哲學角度否定經典物理學和形而上學場外觀,而這個觀念直到20世紀中葉才被自然科學廣泛接受,那就是:在世界舞台上,我們既是觀眾,又是演員。
第四,存在就是不斷生成、演化和顯現。馬克思看到的世界是一個對象世界,而對象世界是以實踐為中介相對于人而言的不斷生成的過程,用現代哲學的話說,世界是一個顯現、澄明和出場的過程。世界不是事物的集合而是過程的集合。"整個自然界……都處于永恆的產生和消滅中,處于不斷的流動中,處于無休止的運動變化中。"□ "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來說的生成過程"□。馬克思恩格斯甚至說,我們只承認一門科學,那就是歷史科學。可見,早在自然科學沒有完成"從存在到演化"(普利戈津語)的轉變之前,馬克思、恩格斯已在哲學上完成了這個轉變。
總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革命性意義在于它通過上述視角、維度和方法的轉換,率先實現了從傳統哲學向現代哲學的轉向。

從馬克思主義哲學對現代西方哲學的影響或二者的一致性看,我們可以進一步體會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現代性。
馬克思主義對形而上學的拒斥以及它實現的哲學轉折,為20世紀西方哲學思潮所回應和放大。現代西方哲學或者從不同角度發展了馬克思的理念,或者其思想發展理路與馬克思主義有某種默契。我們完全有理由說,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現代西方哲學的重要源頭和先聲。
馬克思主義以實踐為起點的思維方式和視角,開啟了"實踐轉向"的先河。實用主義強調真理的驗証必須訴諸人們的實踐和行為,存在主義認為人的本質是在他的"做"或"在"中不斷生成的,科學哲學把科學理解成人為了解決生存問題而提出的釋疑方案,法蘭克福學派通過訴諸批判和否定的辯証法來尋求人的解放道路,這些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間接受惠于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從主體的角度把握世界的"場內觀",成為現代哲學的共識。現象學、存在主義、解釋學、分析哲學、語言哲學、科學哲學,以及后現代主義的許多思想,都把人、人的本質直觀、人的言說方式等當做顯現存在的前提,視主體因素為現實存在得以澄明的先決條件和必要參數,這種思考世界的方式是馬克思首先提出來的。(需要指出的是:把主觀因素當作唯一真實的,客觀外界要麼不真實,要麼是由主觀派生的,這種通常稱為"主觀唯心主義"的思維方式古已有之,但它與從主體的角度理解存在的"場內觀"是完全不同的。我們以往將二者混為一談,這說明我們還沒有弄懂現代哲學的思維方式。)
馬克思主義否定既定的絕對本體,把世界、事物看做歷史的、不斷生成的過程,也奠定了現代哲學發展的大方向。過程哲學、存在主義、科學哲學、解釋學等,無不否定本質主義和實體主義,把事物、存在看做在多重關系中的顯現,看做由潛在到現實、由抽象到可能的"出場",看作歷史的和生成的過程。生成性思維方式是現代哲學普遍的思維方式,在這點上,無論是西方現代哲學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都是一致的、相通的、默契的。
馬克思主義哲學以現實的人為出發點,以人的解放和人性的複歸為宗旨,開創了關懷具體境況中的人的哲學傳統,進而啟迪了形形色色的馬克思主義和人本主義,包括存在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法蘭克福學派、結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后現代主義等。回歸現實生活、關注生活在具體境況中的人,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旨,也是20世紀哲學的重要傾向。
應該承認,到20世紀,哲學的現代性特征才更明顯,哲學朝各方向的轉向也更深入。從局部、側面和細節上看,現代西方哲學比馬克思主義要深入和細致得多;但總體上看,20世紀西方哲學大都缺乏馬克思主義的那種宏大氣勢,那種歷史洞察力和深刻的批判精神。
拿普遍認同的"語言學轉向"來說。哲學關注語言是必要的,但語言畢竟是人把握世界、顯現存在的手段之一;而且,語言本身還是實踐和行為的結果,是人在生活中創造和發展的。正是在實踐中,語言的界限才得以拓寬。隨著語言的拓寬,被語言"言說"的世界也被拓寬。邏輯的格、語言的生命力、詞、句法、命題等,無不隨實踐的發展而發展,無不在實踐中、在實際生活中,在人的"在"中,才有生命力。如果撇開不斷創造著的實踐,不斷發展著的歷史,語言就會成為抽象的和固定的教條,成為另一種"形而上學"。
語言哲學以語言為"本",為"元",這就使得哲學無法克服事實世界與邏輯世界、可說與不可說的矛盾,以至把無限的世界限制在語言的框架里,得出"語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之類的命題。許多哲學家的理想是創造一種人工語言以取代"模糊含混的"日常語言。但是日常語言為什麼無法取消呢?就是因為它來自生活和實踐,只有生活和實踐才是活生生的、發展的;而脫離了生活和實踐的人工語言(假使它能創造出來)必然是靜態的和抽象的。這說明,語言的生命來自生活和實踐的創造。由于從語言里找不到哲學的潛力,所以有的哲學家幹脆說,哲學的最高使命就是讓人們明白哲學命題是無意義的,就是取消哲學--這正反映語言哲學的無奈和語言轉向的黯淡前景,正說明實踐才是真正的"本"和"元",只有回歸實踐,語言才有真正的力量和前景。
語言批判是哲學批判的必要手段,"語言學轉向"對探索人類把握存在的話語系統、邏輯系統功不可沒。但語言學的那種"零敲碎打"的方法、還原的方法,總使人覺得它缺少哲學應有的"大家風範",而有"雕蟲小技"之嫌。實踐智慧、歷史洞察力、元批判功能、對人類命運的終極關懷等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品格,從語言學中領略不到。

總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現代性體現在它對形而上學的"拒斥",體現在它回歸現實、回歸生活的問題轉移,體現在它從實踐、從主體的角度看世界的視角,以及由這個轉變引起的哲學思維全面的變革。
從哲學範式的轉換來看,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現代西方哲學是相通的:它們都是傳統哲學合乎邏輯的發展,是為著克服傳統哲學無法克服的矛盾而在哲學範式上所做努力。就回歸現實和感性來說,就把主體因素(實踐、做、言說等)看作顯現世界的中介來說,就把世界理解為不斷生成的過程來說,馬克思主義哲學與西方現代哲學本質上是一致的或相通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開現代西方哲學之濫觴。它在細節方面沒有20世紀以后的西方哲學那麼深入,但它以實踐為中介的理路卻比20世紀哲學更合理,更有生命力。
鑒此,我們應把馬克思主義哲學放到西方哲學演進的大背景中去理解,用現代哲學的視野和思維方式來詮釋馬克思主義哲學,充分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轉向"的意義和思維方式,學會從實踐、從主體的角度把握世界和存在,把握以人為主體的"場內觀",並把世界、存在當作一個不斷生成、顯現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讓馬克思主義哲學煥發新的生命。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enBoDa&aid=6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