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馬克思、恩格斯的媒介觀
2005/05/19 22:59:58瀏覽224|回應0|推薦0
馬克思、恩格斯的媒介觀(點計數:285)


--------------------------------------------------------------------------------
作者:劉建明 http://www.pen123.net.cn 2003-3-16 11:33:45 士柏咨詢網






《傳播理論》一書有這樣的回顧:“20世紀最重要的知識流派之一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基礎的社會理論。這一理論運動始于卡爾.馬克思主義(KarlMarx)和弗利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Engels)的思想,它包括幾個關系松散的向社會統治秩序發起挑戰的理論,幾乎所有社會科學的分支,包括傳播,都受到了這一思想路線的影響。”馬克思主義不僅是社會科學的燈塔,而且是傳播理論的寶庫,遵循馬克思、恩格斯的媒體觀和新聞觀進行媒介批評,要以馬克思主義作為分析的指南,同時還需防止只承認某些過時的觀點或回避一些非常有實踐意義的理論原則。
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觀察、分析媒介現象,是開展媒介批評的理論基礎。媒介及其新聞活動是社會生活的產物,同時又是社會生活的一部分。馬克思認為,社會生產資料所有制性質決定社會的本質,經濟是一切社會結構的基礎,並決定政治建築和思想關系。一定的生產力發展水平,要求建立一定的生產方式和一定的社會形態,在每一社會形態中,經濟基礎決定國家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的性質,即決定這個社會的精神生產為誰服務。馬克思說:“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有什麼性質的物質生產方式和物質文明,就有什麼陽性植的精神生產和精神文明。我們觀察媒介現象,首先不能到政治和精神生活中去尋找它的根源,而主要是到物質生產方式及其變化中去探尋。媒介行為和記者的報道視角,在一般情況下不是自身的衝動,而是社會經濟關系及由此產生的政治關系相互作用的結果。媒介批評家如果看不到媒介背后的經濟變動的影子,只到思想根源中去診斷思想病變,就顛倒了社會的有機結構。

新聞媒介反映的一切現象,都來自物質生活和社會關系的現實狀況,當我們批評媒介的時候,如果忘記了這種反映與被反映的內在聯系,就把媒介行為孤立地視為一種“純粹的意識形態”,即脫離社會經濟形態的、孤立的主觀意識。“如果物質生產本身不是從它的特殊的歷史的形式來看,那就不可能理解與它相適應的精神生產的特征以及這兩種生產的相互作用。”因此,一方面要擴差媒介如何被物質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所決定,另一方面還要考察新聞媒介及信息傳播是否適應物質生產方式、以及如何反作用于社會的物質生活。媒介行為是社會意識形態的擺線之一,由生產方式賦予它一種特殊品格,即由經濟關系決定媒介代表哪一部分人的利益。在西方,脫離這一點去評價媒介的種種表現,往往把欺騙人民的報道視為人民的福音,把代表少數人利益的媒體視為大眾的喉舌、社會的天平。

馬克思、恩格斯論証了每一社會形態中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是由生產方式的性質決定的。這是因為,人類自進入階級社會以來,從事物質生產的資料和從事精神生產的資料都掌握在經濟上、政治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手中。在資本主義社會里,資產階級不僅掌握著土地,機器、資本等物質生產資料,而且掌握著出版社、印刷所、報紙、廣播、電視等精神生產資料。如果這些傳播手段和媒介由少數掌權者說了算,人民被排斥在支配權以外,那麼,正像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樣,“一個階級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同時也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著物質生產資料的階級,同時也支配著精神生辰的資料,因此,那些沒有精神生產資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受統治階級支配的。”新聞媒介只有擺脫少數人的武斷控制,真正被人民支配,它才不能變成少數人統治多數人的工具。

馬克思、恩格斯在肯定生產方式的性質決定意識形態的性質的同時,又充分肯定意識形態對物質生產和社會發展的巨大反作用。他們認為,這種反作用從總的看表現在阻礙或是推動物質生產和社會的發展。反動的腐朽的意識形態起著維護舊的生產方式,阻礙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作用。反之,先進的、革命的意識形態則促進舊的生產方式滅亡,幫助新的生產方式誕生、鞏固和推動生產力的發展。

媒介作為信息的載體絕不是無生命的東西,它是人們精神生活和理性追求的產物,體現為思想探索與斗爭的過程。在這探索和斗爭中,新聞媒介是最卓越的認識工具,無疑要成為社會文化教育的杠桿。為此,馬克思說:“使報刊變成人民的文化和精神教育的強大杠桿的,正是報刊可使物質斗爭變成思想斗爭,使血肉斗爭變成精神斗爭,使需求、欲望和經驗的斗爭變成理論、理性和形式的斗爭。”這就是媒介的意識形態的反作用。觀察新聞媒介的全部活動,從它的精神價值和理性運動出發,才能對它的社會功能看得更清楚,更深刻。但是,記者們或媒介評論家越來越傾向把媒體視作一種信息工具,忽視它的思想屬性和色彩。不錯,新聞媒介是一種信息傳播的工具,但它的靈魂卻是思想與理性的抗爭。人類面對複雜艱難的生活旅途,特別需要思想的力量,媒介總是提供這種力量,同時也提供欺騙的、誘惑的壞思想。馬克思關于“文化和精神教育強大杠桿”的結論,是對新聞媒介功能的科學概括,媒介批評把這一節落看作“媒介理性”的透視鏡,使人們看到媒介如何推動人類的精神變革以及由此帶來的經濟巨變。

馬克思關于媒介的最著名的論斷,莫過于提出“報刊的內在規律”說。他強調,“要使報刊完成自己的使命,首先不應該從外部施加任何壓力,必須承認它具有連植物都具有的那種為我們所承認的東西,即承認它有自己的內在規律,這種規律它不能而且也不應該由于專橫跋扈而喪失掉。”媒介的內在規律是任何個人、政治組織和強大的權力不能改變的,但由于種種原因總是有人不斷把自己的一致強加給媒介,所以,世界上各種媒介不斷出現謬誤、信息陷阱和荒唐的思想。規律被歪曲,錯誤便接踵而至,這是規律不可抗拒的懲罰性反應。這也為媒介批評提供了連綿不絕的靶子。批評遵循的最高准則,無疑是馬克思的“內在規律”說,拋棄媒介的內在規律去評述媒介與新聞現象,真正意義上的批評也就消失了。

媒介的這種內在規律是什麼?這又十是複雜的問題,但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卻論述得非常完滿。按照馬克思、恩格斯的論証,主要內在規律就是:

(一)人們總是需要新聞,需要前所未聞的消息:

(二)日本報刊和諧地融合了人民精神的一切真正要素,是人民日常思想和感情的表達者;

(三)少發些不著邊際的空論,少合些高調,少來些自我欣賞,多說些明確的意見,多注意一些具體的事實,多提供一些知識;

(四)報刊要“根據事實來描寫事實”,“最高的力量,即訴諸既成事實的力量”,人民的信任是報刊的生存提出;

(五)報紙文章不能耽誤時間,“它們擱得越久,就越失掉現實性”;“時事性文章,如果收到以后不馬上發表,就會失去任何價值”;

(六)報刊始終是在形成過程中,在報刊上永遠也不會有終結的東西,只要報刊有機地運動著,全部十室九會完整地被揭示出來;

(七)出版法是出版自由在立法上的認可,自由是出版物的正常狀態。“每個人都可以不經國家事先許可自由無阻地發表自己的意見,這也就是出版自由”;

(八)“絕對放棄政治是不可能的;主張放棄政治的一切報紙也在從事政治。問題只在于怎樣從事政治和從事什麼樣的政治”。

(九)“黨首先需要的是政治機關報”,黨刊的任務是組織討論,論証、闡發和捍衛黨的要求,“黨的領導畢竟有某種形式上的權力來監督黨的機關報”;

真正理解了媒介的上述內在規律,就能正確地認識媒介,有效地透視新聞傳播的現狀和社會意義。在這九條規律中,前一條構成后一條的前提,后續規律在前提規律制約才能發揮作用。任意地、孤立地強調這九條規律中任何一條,而取消其它規律的作用,都會導致媒介的變質。媒介批評的健康發展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的媒介觀,而這一媒介觀的各個結論是統一的,割裂它們的聯系,片面地強調一兩個觀點而否定其他觀點,都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褒瀆。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enBoDa&aid=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