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共軍力基本報告
2005/05/14 07:43:49瀏覽1074|回應0|推薦0
第一章 緒論

中國領導人在冷戰期間曾對國際局勢做出「世界大戰不可避免」的判斷及運用「人民戰爭」的軍事思想,因而使中國長期處於「臨戰狀態」並為此保持龐大軍隊。尤於在戰略的判斷作為上採取「早打、大打、打核戰爭」的態勢,故將整個國民經濟都納入準備隨時打仗的軌道上,使得資源浪費於軍事建設,且未造就現代化的戰力。

也正由於全面備戰的戰爭思想,大量武器應急裝備部隊,卻讓中共建立了一支龐大而落後的軍事武力,同時又使大陸經濟蕭條困頓。但上個世紀未美國第一次攻打伊拉克的波灣戰爭的結果,讓各國都意識到未來戰爭的遂行方式將出現革命性的變革,解放軍也當然受到極大的衝擊。

美軍在戰爭中展現的強大戰力使解放軍認識到以美軍為首的西方軍事思想和軍事技術都已經出現了革命性轉變,未來中國與西方國家軍事力量的差距將可能會越拉越遠。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解放軍的建軍指導思想必須由毛澤東的「人民戰爭論」轉變成「高科技戰爭」,啟動軍事現代化的過程,並認知到質的提升比量的增加更重要。這也是因而在一九九四年擬訂「九五」計劃和二○一○年遠景規劃中,把注重質量建設、依靠科技強軍作為今後軍隊和國防建設的指導原則,並以實現「兩個根本性轉變」作為中國軍隊發展的長期目標。此即是中共軍力現代化發展的原初背景。

這樣的發展到了二○○三年三月美國再次出兵伊拉克,又出現另一個高峰。這場戰爭中美軍所展示的各種高科技兵器及先進的戰術戰法,再次震撼了解放軍,因而使其更覺加速軍事改革與組織調整步調的重要性。就在戰爭開打前夕,中國軍委主席江澤民在十屆人大解放軍代表團全體會議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要堅持以信息化帶動機械化,以機械化促進信息化,實現機械化、信息化建設的複合式發展,完成機械化、信息化建設的雙重歷史任務」。這席話,雖非是因應後來爆發的美伊之戰,然卻清楚地指出未來中共軍隊建設的方向,也顯示解放軍對現代化的急切性。

基本上,中國「新軍事革命」雖是承襲西方之「軍事事務革命」之思維與作為,但在進行此一軍事改造工程之際,並未忽視其甚為獨特之「人民戰爭」思維,甚至強調他們所推展的「新軍事革命」是一種具有中國「人民戰爭」特色的軍事革命。

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軍事變革,是中國當前軍事改造的首要特徵;中國的新軍事變革,主要表現在解放軍戰力提升的轉變上,以技術為推動為核心,所以調整幅度大,但保有黨的領導權,留下中國特色,但以它目前的國力,在一、二十年內,恐難完全達到如西方的水準,不過中國仍會努力地持續推動「新軍事革命」。

除了在軍事思想上的轉變外,中共如何看待其外在環境也對其軍力建構有著重大影響。中共內部認為,在可見的將來,爆發全面核戰爭的可能性基本上是可以排除,發生全球性常規戰爭的可能性也將會越來越小,地區武裝衝突和局部戰爭的危險正在取代世界大戰的恐怖,成為當今世界最為嚴重的安全威脅。在此情勢下,戰爭形態進入了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演進過程。中共對外環境的評估有幾個特點:一、世界性大戰降低與局部武裝衝突上升成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內世界各國所面臨的主要滅脅,這主要是由於霸權主義、強權政治、以及領土爭端、經濟摩擦和民族宗教矛盾等引發的。二、戰爭形態發生變化,未來戰爭形態演變的主要趨向:威懾性的戰爭準備、有限的戰爭目標、局部性的戰爭規模、高技術化的戰爭手段。

在這樣的國際戰略環境評估中,也使中共形成了新的安全觀。中共新安全觀認為其所面對新的國際戰略環境,「對安全威脅的根源並非國家間軍事實力的差距,而是一國是否有稱霸、擴張、侵略以及干涉他國事務的動機」。

因此,中共體認目前的國際戰略環境演變的趨勢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在抗拒美國的東亞軍事聯盟體系過程中,主動提出一項「新安全概念」,該概念呼籲區域關係不應建立在雙邊的軍事結盟上,而應建立在互信、互利、平等與合作上。

中國主張這些原則系根據聯合國憲章與中國的「和平共存五原則」,以作為亞洲安全機制的概念基礎。中國在後冷戰時期推動的安全觀嚴格說來,應該是策略的運用,目的在掩飾其軍事現代化對區域安全的威脅,突出外交手段降低中國威脅論造成的緊張情勢,以落實其現階段穩定周邊環境的睦鄰政策,為中國大陸在二○二○年前經濟翻兩番創造的有利的國際條件。

軍事力量建設在本質上是工具性的,它是一個國家對其內外環境的反應作為,在思維上如此,在作為亦是如此,而最終是要為國家利益、目標服務的。本研究的目標是中共軍力目前的發展及成果做一個有系統的描述,故置重點於其軍事思想、作為及現況的探討,即是從軍事事務革命的影響、未來戰爭形態的預估、以及中國對國際戰略環境判斷的改變、等層面來分析冷戰後期至今其軍事思想的轉變以及軍事戰略調整。

從第二章「冷戰後中共軍事思想與軍事戰略」開始,首先論析中共軍事思想在後冷戰時期的自變及應變數,以為後續的章節提供一思想背景的瞭解基礎。第三章「中共國防政策的演變」,是介紹對中共在後冷戰時期的政策作為,尤其扣緊其官方發表的各項發展計劃中有關國防軍事的部分,由於在其政治體制中,一切作為都必須以中央的指示為最高原則,本章對其官方政策加以研究以利銜接進入軍事層面的分析。

第四章「中共軍隊體制的調整」、第五章「中共軍隊建設硬體部分」及第六章「中共軍隊建設軟體部分」,則是要介紹目前中共軍隊的體制、硬體和軟體建設成果。在體制部分,主要談其自中央到地方各層級的指揮體制的變遷,以及後勤、後備動員體制的現況。硬體部分則依各軍種近來獲得的新式裝備加以介紹,尤其著重在所謂高科技武器以及其太空武器的現況分析。軟體部分的介紹,範圍較廣,包括信息戰、高科技軍事人才培育、軍隊的法制建設以及國防預算的部分。這些項目雖不是最直接可感受到的威脅,卻是威脅來源的基礎,在談中共軍力時必然也要對這些基礎性問題加以探討。

至於本研究的最後一章「中共軍事外交」是談中共如何運用軍事這項工具來達成其對外關係的目標,尤其是在非戰時期,軍事力量建設除了是反應環境外,也是改變環境的工具。中共提升軍事力量,除了是被動的反應,也有主動的企圖,透過這種改變,中共才能更進一步穩固其區域強權的地方,以助於達成其安全目標。

本研究主要是對中共的現有的軍力概況提供一個相對清晰明瞭的概況圖,以為決策者提供製定決策時的背景瞭解。因此,在報告的研究時間範圍上是從後冷戰為起點但集中在近幾年內,在內容上是以現況描述為主,輔以簡單分析,務求簡明而不失重點的完成對主題的研究,而不會有枝蔓旁生之缺點。




第二章 中共軍事擴張對東亞民主的影響




前言

全球民主化最後一波浪潮,應該是一九九一年蘇聯瓦解,蘇聯變成為俄羅斯民主共和國,以及分裂成好幾個小共和國,再加上先前的東歐民主化和柏林圍牆的倒塌。中國大陸一九八九年六月四日發生的「天安門事件」,也是這波民主浪潮的一環,和東歐、蘇聯的民主化是有因果關係,可惜的是,只有中國大陸的民主化沒有開花結果,東亞地區也沒有進一步擴大民主化的效應,尤其是北韓、越南,依舊是一黨專制的社會主義政權,部分國家還是威權體制政治。

冷戰結束以來,在東亞地區發生的民主化運動較有成果的,當推一九九九年印尼蘇哈托政權被推翻,不過這項成就並不是像冷戰時期俱有影響國際政治格局的意涵,因此,並沒有受到西方民主國家的重視,像美國反而擔心印尼的分裂與政局不穩定。

事實上,冷戰結束後的東亞民主化已非西方民主先進國家關注的主要問題,特別是「九一一事件」發生以來,願不願意配合美國反恐才是關鍵。當然,冷戰結束後各國政府把經濟發展列為最優先的國家發展政策,同時打破政治意識形態對立進行經濟合作,弱化民主化的動力,這點是絕對和後冷戰時期國際社會對民主化運動冷感有關。




第一節 東亞民主的型態

事實上,就東亞地區而言,各國民主化的過程就不盡相同,政治民主的型態也不同,就日本而言,他是在美國幫他制憲且是在美軍保護下推動民主化,由於日本在二次大戰是一個軍國主義國家,因此這部憲法在有關軍事防衛方面限制相當多,日本人民有稱目前不是一個正常國家。南韓從樸正熙被刺殺後,政局經歷一段民主陣痛期,接連幾任軍人總統採取鎮壓進一步民主化的政策,一直到一九九三年金泳三才算正式由文人擔任總統,一九九八年金大中是首任在野黨出身的總統,一般認為是南韓政治民主化真正落實。不過,南韓民族性較強烈,民族主義較民主主義強,對向來宣稱要以武力統一朝鮮半島的北韓,並不太重視民主的價值觀。

至於東南亞國家,大體上可區分為民主與威權兩種政治形態,在威權體制的國家中緬甸軍政府最近在西方國家人權壓力下,已逐漸放鬆對民主鬥士翁山蘇姬的監禁,緬甸的民主化運動是目前東南亞國家中最受重視。另外,越南雖仍是社會主義國家,但從冷戰結束以來,推行經濟改革開放,以及改善和美國關係,其民主化情形並沒受到特別關注。寮國和柬埔寨也談不上什麼民主,冷戰時期各國在乎的是他們親美或親蘇或是親中共,現在比較關心的是他們的經濟發展。

民主化較受重視的是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及新加坡,也就是早期的東協國家,這些國家中,印尼是一直到一九九九年蘇哈托被推翻,才開始政治民主化,但接替蘇哈托的梅嘉瓦蒂並沒能穩住印尼政局,不但政黨林立,政黨內派系也同時在分裂,各政黨缺乏有能力的領導人,每個人都想爭奪二○○四年總統選舉的寶座,因此,印尼的民主可說非常地脆弱。

菲律賓的政治民主化是在八○年代末,馬可仕因槍殺返國的民主運動領袖艾奎諾引發民眾不滿,終至推翻馬可仕政權,隨即舉行公平選舉,並規定總統任期為五年,不得連任。先是艾奎諾夫人當選,其後分別是羅慕斯、艾斯特拉達,不過,菲律賓的民主化並沒有帶動經濟的發展,反到是經濟惡化,貪污腐敗盛行,艾斯特拉達就因貪腐而被迫下台,由副總統艾育諾接任,嚴格說來,菲律賓的民主是東協國家中最徹底,但也同樣是脆弱的。

馬來西亞雖有民主化之形,但從馬哈地出任最大黨巫統主席暨總理以來,一直執政十三年,直到二○○三年十月才退休,但繼任總理的人仍是由他指定。由於馬哈地在位時倡導亞洲主義價值觀,相當排斥西方民主價值觀,但他推動東亞經濟合作使他在亞洲國家中很受重視,因此,也很少人質疑馬來西亞的政治民主化問題。新加坡基本上和馬來西亞很相像,屬於開發獨裁型的政治體制,由於執政的人民行動黨採取精英彙集運作方式,不斷吸納具民意基礎的社會精英代表該黨競選,使人民行動黨一直維持多數執政地位。特別是李光耀長期執政期間把新加坡經濟帶到先進國家水準,加上新加坡政府的廉能效率高,這些優點頗獲國際社會的肯定,因此,很少再關注到新加坡的政治民主化。

至於泰國,他的民主化是西方國家最早予以肯定,不過,在九○年代初期以前,泰國軍方經常發動政變奪權,政變後也以民主程序當選總理,但選舉過程舞弊情形相當普遍,且政黨林立,每次幾乎都要組聯合政府。有趣的是軍事將領在發動政變推翻同是軍人出身的政權時,總是以貪污腐敗為由,等到政變成功後,也同樣重複前任政府覆轍而被推翻。這種情形直到九○年代中期才獲改善,泰國民主化才漸趨成熟,值得一提的是,泰國政局變動頻頻,但社會仍能維持穩定,主要原因是泰王的維繫民心,他一直維持中立且不介入政爭,可以說是泰國民主化過程中安定的力量。

總之,東南亞國家由於傳統上彼此之間是互不干涉內政,因此,無法形成一股區域性的民主化潮流,這個傳統一直到現在的東協組織都還堅持著,事實上,即使是那些民主化的國家,其民主可說是相當脆弱的。大體說來,東亞的民主化並非在相同的背景下達成,因此民主的價值觀也不盡相同,整體而言,已經民主化的國家在考慮其國家發展問題時,這種價值觀就不那麼地明顯,尤其是在後冷戰時期,經濟發展與國家安全這兩項因素的價值超越了民主,而這也是為什麼中共可以在後冷戰時期縱橫捭闔,利用其經濟條件與軍事現代化成就作為籌碼,讓東亞國家乃至於其他民主先進大國和他交往時,不談民主意識形態問題,只論經濟與安全問題的合作。

不過,這是在中共沒有明顯威脅到他們的時候,一旦中共的軍事威脅已影響到他們的國家發展時,這些民主國家會有不同的思維,這種思維會把伴隨該國民主化的問題一併顯現出來。大致上,我們可以把這些問題用下列幾個國家或地區作為代表:(1)日本的民主——非正常國家的民主政治型態;(2)南韓的民主——民族主義至上的民主政治型態;(3)東南亞的民主——脆弱政權的民主政治型態;(4)台灣的民主——追求等身國家的民主政治型態。




第二節 中共軍事擴張情形

目前,中共在東亞地區表面上是以柔性策略為主,這兩年內和東協簽署了許多文件緩和雙方關係,另外,也積極介入北韓核危機之協調,並促成六方會談穩定朝鮮半島情勢,但這並不表示中共已經放棄對南海、東海有爭端海域領土主權的主張,前述柔性策略中共是以經濟合作、穩定周邊安全環境為目標,但同時中共也在積極部署軍事力量做後盾,以威嚇東亞國家不可挑戰主權問題。中共的軍事擴張策略就近年來其軍事準備情形大體有二:




(一)加強東南沿海先進武器裝備部署

冷戰結束以來,中共即不斷地以霸權主義國家對內政問題進行干涉,以及解放軍武器裝備老舊為理由,進行軍備現代化計劃。另外,中共軍事領導人也以「近海防禦」的軍事戰略,對外表示軍備現代化是自衛性保障領土主權的完整。然而所謂「近海防禦」的內涵,事實上就包括了在東海海域與日本領土、領海的糾紛,在台灣海峽與台灣的統一問題,在南海與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及文萊之海域管理權與島嶼主權爭議問題。

而根據美國國防部在今年七月底,向國會提出的二○○三年「中國軍事力量」年度報告,引述具有中共軍方背景的「軍事文摘」月刊,以及美國智庫「Jamestown基金會」資深研究員Richard D. Fisher, Jr.的研究報告指出,中共迄今在軍備現代化方面,關鍵性武器的獲得有「蘇愷27」、「蘇愷30MKK」、「飛豹(FBC-1)」轟炸機【殲轟機——李不言編注】,093型核子攻擊潛艇(美國國防部推測二00五年下水)、094型核子動力導彈潛艇(美國國防部推測在二0一0年左右服役)、二00七年前購入8艘「基洛級636型」潛艇。

水面艦艇方面有16艘3250噸的「旅大級」驅逐艦、30艘1425噸的「江湖級」護衛艦,另外,在過去十多年來利用國外獲得的技術,建造2艘4200噸的「旅滬級」導彈驅逐艦,9艘2180噸的「江衛級」護衛艦,這些艦艇都配備有中國自製的HQ-7或HQ-61近程防空飛彈。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和中共軍方有關的雜誌報導指出,中共去年夏天有兩艘「旅大級」改良型導彈驅逐艦下水,該型艦艇有隱形功能配備有俄制SA-N-12防空飛彈,和長程搜索雷達,以及類似俄制的Bondstand超視距目標導引雷達,4座C802艦對艦飛彈發射器,這兩艘驅逐艦目前部署在南海艦隊。

此外,中共在今年四月,又有一艘配備類似「神盾艦(Aegis)」系統的「旅洋級」驅逐艦下水服役,它可以垂直發射防空飛彈,將是中共防空專用的驅逐艦,且從今年起每年以二~三艘的速度建造,預計到二0一0年十月前將有24艘,形成中共遠洋海軍的主力。另外,中共已向俄羅斯再採購2艘「現代級(Sovremenny)」驅逐艦,總數將達4艘,以及自行建造的6000噸「旅海級」隱形驅逐艦,這種艦艇造形很像日本的「金剛級」驅逐艦,配備有射程120公里的C802艦對艦飛彈及2架「直九」反潛直升機,該型艦很適合遠洋作戰,據Fisher研究員指出,中共現在進行量產,它們將成為中共海軍二十一世紀水面艦艇的主力。

以上的軍備現代化都是在冷戰結束,中國經濟大幅成長的過程中逐漸完成。未來,中共經濟若持續大幅成長,軍備現代化的速度將會加快腳步。值得憂心的是,針對中共軍備的擴張,尤其是海、空軍裝備、導彈等在質與量的持續提升過程中,東亞各國的反應似乎是束手無策,特別是中共在福建、浙江、廣東沿海部署多達450枚以上射程300-600公里的戰術導彈,直接威脅台灣安全時,除了美國表示關切外,各國政府似乎都沉默以對。冷漠會鼓舞中共部署更多且射程更遠的戰術甚至戰略導彈,它們不只會威脅台灣,更會影響到沖繩、日本南西海域、南海周邊國家的安全,而成為東亞安全情勢不穩定的潛在威脅。




(二)積極進行海洋調查研究

一九九九年五月十四日及十九日,中共東海艦隊及海洋調查船分別在釣魚台列島進行大規模軍事訓練與海洋探勘,引起日本高度關切。事實上,根據日本軍事評論家平松茂雄的長期觀察,中共類似的活動由來已久,可追溯到一九九五年五月,「向陽紅九號」在東海海域奄美大島西方海域釣魚台群島之間,進行海底調查,此後就密集地在這個海域進行調研。據平松茂雄的分析,其特徵和目的有三:

(1)調查東海日、中中間線日本這一側的海域及奄美大島西方海域,這個地方是地震震源地帶,中共的海洋調查以地震探勘為由,同時也進行大陸架的石油探勘,以及海底,海中調查。

(2)從東海到宮古海峽通往太平洋海域的調查。中共在此被日本發現曾用圓筒形觀測機器進行海域的水溫、海水成份分析及船舶、潛艇的航行,據推斷中共在這海域的活動,主要是搜集潛艇作戰時必要的情報。

(3)在釣魚台群島的周邊海域之調查。這個海域是東海大陸架中最有希望開採到石油的地方,中共在這個海域的活動推斷是石油探勘、地震探查以及將來進行潛水艇所需水文地理資料和作戰情報之搜集。

從中共過去在南海活動的經驗顯示,中共海洋調查船實施之後,接著便是軍艦的演習以及進行主權宣示。一九九五年中共在南沙群島的美濟礁設置軍事設施也都是在海洋調查之後,採取的主權宣示舉動。去年(二○○二)十一月三日,隸屬中共國家海洋局的「向陽紅十四號」海調船出現在台灣東南海域,也就是蘭嶼海域逼近,由於東海岸馬裡亞納海溝是潛水艇的重要航線之一,先前十月的時候中共艦艇曾通過台灣東部海域演習,時機敏感,引起台灣軍方高度重視,並透過海基會去函海協會嚴正抗議「向陽紅十四」侵入台灣經濟海域的十二海里範圍內。事實上,早在去年四月中旬,該船就曾經在台灣屏東九鵬飛彈試射基地出現,從事水文調查等不明任務;另外,在去年十月十日下午,該船又入侵蘭嶼海域被台灣海軍拉法葉艦驅離,總計去年就有三次在蘭嶼海域進行海洋調查。

今年(二○○三)八月六日晚上,「向陽紅十四號」又現蹤台灣南部海域,台灣海軍及海巡署出動船艦監控,並試圖攔查,該船人員透過國際通訊頻道聲稱該船在作業,要監控船艦走開。此次台灣派出的是性能優越的海軍西寧艦與成功艦監控,海巡署也派出「澎湖艦」及「巡護五號」準備攔截檢查,「向陽紅十四號」一度逼近鵝鑾鼻南方二十四海里的台灣禁制水域內,這是兩岸船艦在台灣東南海域首度的對峙,而這個海域正是巴士海峽,是中共從南海出太平洋的重要通道。

今年八月二十八日,中共海調船「向陽紅九號」再度出現在台灣東部海域,由於此時正值漢光演習即將在東北角實施,台灣國安單位研判該船應該不只從事單純的海洋水文調查,它所搜集的電波參數等資訊及海洋研究成果,都可提供中共軍方使用。「向陽紅九號」在八月三十、三十一日兩天一直逗留在綠島東方四十五海里處,海巡署前往盤查時該船人員表示只是單純水文調查,九月二日該船即消失在台灣海軍的雷達螢幕,但在半個月後的九月二十三日,又出現在綠島以東三十五海里處。十一月十三日,中共海調船「奮鬥七號」第一次出現台東外海,據台灣軍方研判,該船選在氣候條件不佳的冬季進入這個海域,可能是要掌握東北季風期間,黑潮的流速,以及蘭嶼至呂宋島、綠島至台灣間的海底山脈,還有台東近海的南縱海槽的海底地形。




第三節 對東亞民主的衝擊

基本上,中共的軍事擴張是一定會給東亞國家安全帶來威脅,各國也一定會有所因應,特別是在軍事方面。這種反應甚至在部分國家有可能會導致軍人的角色提升,尤其是在那些脆弱政權的國家,民主化的腳步會倒退。茲就前述幾個主要國家之衝擊析述如後。

首先就日本而言,最直接的衝擊是國內右翼勢力抬頭,新民族主義會受到激發。根據馬修斯(Eugene A. Matthews)最近在「外交事務」雙月刊指出,日本人民對於給中共的海外經濟援助(ODA)是相當反感,特別是中共經常以靖國神社參拜問題為由,批判日本政府對歷史認識缺乏反省。而日本在二次大戰後至今已近六十年,民主化已深植日本人民的生活之中,其已建立起民主的價值觀,因此,靖國神社已如同美國的阿靈頓國家公園,但中共仍認為是軍國主義復活。並且在國際上處處牽制日本,不讓日本實現政治大國的夢想。

日本經常抱怨的是其對國際組織的貢獻是數一數二,尤其是在財力的提供,特別是對聯合國的貢獻,然而,迄今日本在聯合國獲得的最高職位是緒方貞子擔任的難民委員會的高級專員。這種不對稱的國際地位早就引發日本民族自尊心的震盪。另外,在軍備方面,據馬修斯引述東京大學教授北岡伸一的話指出,日本再軍備已在進行中,只不過是沒有人願意改變目前的法律架構。而這就是關鍵所在,日本現在要成為正常國家使其軍事、外交像一般國家,就欠東風。這股東風現正在形成當中,那就是中共軍事的擴張對日本安全的威脅。

換句話說,中共的軍事擴張,將激發日本的民族主義以及推動國家正常化的決心。日本將可能修改憲法第九條,行使集團自衛權,把自衛隊改成普通軍隊。而這些是美國最近一直鼓勵日本積極推動的,美國是不會擔心日本走向軍國主義,他會幫日本化解東亞國家對日本的疑慮。當然,中共會持續叫囂日本軍國主義復活。

其次,就南韓而言,該國的民主化是已走到不可能再由軍人掌權的情形,不過,南韓的國家發展是以朝向朝鮮半島統一為目標,在面對目前政治既不民主且經濟又落後的北韓,卻採取包容的態度。然而,中共外交基本戰略是不會讓北韓成為一個在意識形態上,是和他對立。也就是說,中共在北韓金正日政權撐不下去的情況下,會力挺北韓,這點可以從最近六方會談中共挺金正日政權看出。

事實上,中共軍事擴張剛好會鼓舞北韓的核武計劃,以及強化飛彈的研發與部署,會使北韓更不願接受六方會談的要求。南韓的選擇其實很有限,要不是付出更高代價把北韓從中共那邊拉過來,繼續朝統一之路前進;要不就是傾向美國這邊,強化和美國的軍事合作。主要關鍵在於南韓對於中韓經濟依賴、南韓安全合作途徑的選擇、對統一的執著,三者之間的取捨。

以目前南韓和中共、美國、北韓的關係來看,似乎尚難看出南韓會如何選擇,不過,以南韓人民過去爭取民主的過程來看,中共軍事擴張引發的效應,是不至於改變南韓政治的民主化執著。

第三,就東南亞地區而言,最有可能導致軍人勢力提升的國家是印尼,該國目前是處於弱勢文人政權,如果中共軍事擴張的壓力提前到來,很可能會影響到明年(二○○四)的總統大選,再出現像蘇哈托政權是可能的。菲律賓的軍人地位也可能會提升,只要是菲國和中共一直在南沙群島的美濟礁主權衝突持續著。中共軍事擴張的目的就是要用優勢的軍力,迫使菲國讓步,因此,兩國的軍事關係會趨緊張,軍人的發言權會提升。

至於馬來西亞和文萊同是主張擁有南沙群島部分主權的國家,面對中共軍事擴張也會採取加強軍備的措施。泰國雖沒有南海問題,但同樣會感到安全受到威脅。整體而言,在維護南海島礁主權但軍力無法抵擋中共的威脅下,東南亞國家最有可能的選擇是向美國更加傾斜,尤其是菲律賓、新加坡、泰國這些已經和美國建立軍事合作的國家。

印尼在總統大選後,新政權只要不支持恐布主義組織,和美國的關係也會改善,而在周邊國家都和美國加強合作下,印尼也會傾向美國。馬來西亞國內反美的聲浪雖不小,但馬國和中共也有南沙群島主權爭議,因此,也會跟進改善和美國的關係。就東南亞國家的民主化而言,中共軍事擴張會促使他們和美國關係靠得更緊,政治民主化會朝鞏固方向發展,同時也會弱化和中共的經濟合作關係。

最後,就台灣而言,隨著台灣政治民主化的發展,台灣的本土意識也水漲船高,政治的自主意識不斷地強化,使得民主的台灣與共產專制的中國大陸,漸漸脫離國共內戰的歷史聯結。李登輝總統的中華民國在台灣,以迄特殊國與國關係,再到陳水扁的一邊一國,或者「一個中國,各自表示」,這些名詞的出現及被朝野政黨所倡議,都展現出兩岸關係確實已經在台灣的民主化之下,區隔成兩個政治實體,且區隔的意識還在強化中。

當然,在台灣民主化過程中,中共的角色是相當尷尬,先是表示尊重台灣人民當家作主的心願,但又擔心台灣的民主化會走向獨立,因此在一九九六年台灣舉行首次總統直接民選時,選擇使用軍事威嚇手段對付台灣,且爾後的軍事擴張都直接或間接地,與台灣的民主化所催生的政治自主性有關。

其實,從台灣的角度而言,台灣的民主化發展是和日本民主化的成長背景,有異曲同工之處,日本希望掙脫美國給與的憲法,所帶來的非正常國家的枷鎖。台灣是努力地借由民主化過程,實現等身國家的憲政架構,使台灣的政治運作完全合乎實際的實力。事實上,從過去的經驗來看,中共越是用軍事手段打壓台灣,台灣區隔兩岸的國家意識會越強,且也會強化對民主政治的優越感,用它來區隔和中共的差異性,這點恐怕是朝野政黨都一樣的。

再者,中國大陸民主化是國際社會關注的問題,中國大陸的人權問題每年都受到批評,中共的軍事擴張只會加深國際對中共民主化的關注,尤其軍隊的角色若隨之提升,像一九八九年六月四日發生的「天安門事件」是否會歷史重演,更是國際關注的焦點。不論如何,在共產黨牢牢控住軍隊之下,中共軍事的擴張只會更強化中共政權的控制力,不但中國大陸掙脫共產黨專制的民主化運動無望,台灣的安全威脅也會升高,台灣民主政治的安全成本也會提高,不過,這種情形會使得國際社會清楚地區隔台灣和中共不同之處,台灣將更能爭取到同是民主價值觀的國家之支持,特別是美國。




小結

總之,按照中共的國家發展藍圖,富國強兵就是二十一世紀追求的戰略目標,中共的軍事擴張是和經濟發展同步進行。對東亞地區而言,中共的軍事擴張只會促成四個發展趨勢:

【1】東亞的民主國家為求安全保障,維護民主的政治運作,避免軍人干政,文人政府會向美國靠攏,美國在東亞地區的影響力會提升。

【2】民主價值觀會再度高漲,甚至成為各個民主國家外交政策的指導方針。

【3】中國大陸的民主化問題會再度被各國關注,且被強調為與中共發展關係的重要指標。

【4】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會受到國際社會的抵制,特別是日本、東協國家,他們和中共的經濟合作也可能會中止。

因此,可以清楚看出,中共軍事擴張對東亞地區而言,衝擊最大的仍然是中共本身。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不但會大倒退,去年中共十六大所揭示的,到二○二○年要實現小康社會的國家戰略目標將注定要落空。




第三章 冷戰後中共軍事思想與軍事戰略




前言

隨著冷戰的結束,國際環境的轉變,中共亦將其原本的全面備戰軍事思想形塑成更為彈性且符合世界潮流的『現代軍事思想』。在多方分析中共於冷戰後期軍事思想和軍事戰略的影響因素後,筆者認為有下列三項因素(軍事事務革命的影響、未來戰爭型態、國際戰略環境的判斷)深切地涉入了中共現代化的軍事思想、戰略的演變過程。




(一)軍事事務革命的影響

中共「新軍事變革」雖是承襲西方之「軍事事務革命」之思維與作為。但值得關注的是,中共在進行此一軍事改造工程之際,並未忽視其甚為獨特之「人民戰爭」思維,甚至強調中共所推展的「新軍事革命」是一種具有中共「人民戰爭」特色的軍事革命。雖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軍事變革,是中共當前軍事改造的首要特徵;中共的新軍事變革,主要表現在解放軍戰力提升的轉變上,以技術為推動為核心,所以調整幅度大,但保有黨的領導權,留下中國特色,但以它目前的國力,在一、二十年內,恐難完全達到如西方的水準,不過中共仍會努力地持續推動「新軍事革命」。

可知的是,中共將其「軍事事務革命」(RMA)稱為「新軍事變革」並已經定出發展的三個重點階段和規劃目標。此三個重點階段和目標內涵為:

一、初級發展階段:從一九九○年至二○○二年。其目標為原有軍事體系的改革與改造、發展新武器裝備、創造新軍事理論、造就新體制編製和研創新的作戰方法;

二、高級階段:從二○二○年至二○五○年。其目標為整合初級階段形成的各個新的軍事要素、建構真正反映時代特色、技術發展和軍事需求的新軍事體系,與以新的軍事體系取代舊有軍事體系,並實現軍事領域的整體性革命。

三、完結階段:此從二○五○年開始。主要目標是以軍隊編制構成系統發生全面性變革、軍事系統的組織、結構和制度脫胎換骨、軍事活動方式也根本改變和以編製構成革命為主導。




(二)未來戰爭形態

中共內部認為,在可見的將來,爆發全面核戰爭的可能性基本上是可以排除,發生全球性常規戰爭的可能性也將會越來越小,地區武裝衝突和局部戰爭的危險正在取代世界大戰的恐怖,成為當今世界最為嚴重的安全威脅。

而當前世界大戰越來越打不起來、局部戰爭不斷增多的形勢下,中共軍事專家們認為未來戰爭形態演變的主要趨向:

(一)威懾性的戰爭準備

所謂威懾性戰爭準備,也就是在戰爭爆發之前,不斷加強戰略投送、應急部署、實兵演練、電子對抗、心理攻勢等戰備行動,一方面力求通過各種威懾行動迫使敵方放棄戰爭企圖,遏制戰爭爆發。另一方面,一旦威懾失靈,則使用佔優勢的軍事力量有效的投入實戰,一舉制勝。

(二)有限的戰爭目標在現代條件下的戰爭,特別是局部戰爭,基本上已摒棄傳統戰爭中攻城掠地,消滅敵國的目標,而是將戰爭的目的限於制敵造勢,逼降敵國,以求在戰後的談判桌上佔據有利地位,獲得更多籌碼。

(三)多樣化的戰爭動因

當今的世界正處於激烈的動盪和變化之中,無論是戰略格局還是世界秩序都還沒有定格,這導致了誘發局部戰爭和武裝衝突的因素出現了多樣化的局面。除力量對比失衡外,民族矛盾、領土爭端、邊界分歧、資源分配、宗教差異、權力爭奪等因素也在不時的激化矛盾,導致危機、誘發衝突、甚至爆發戰爭。

(四)局部性的戰爭規模

在當前的情勢下,各種武裝衝突和局部戰爭的規模,主要受兩個方面因素的影響,一方面取決於戰爭的目的,另一方面受限於地緣和區域。但,不論戰爭的強度有多高,影響有多大,戰爭的規模總是局部性的,即在一定範圍的區域內,投入一定數量的軍事力量,進行一定程度的戰爭動員,實施一定規模的戰爭行動。

(五)高技術化的戰爭手段

隨著新技術革命的進程,軍事領域裡的技術革命也在快速的發展。未來戰爭的高技術化特點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關注與重視。同時在:(一)指揮和控制;(二)情報和通信;(三)武器和裝備。三個層次上為凸顯了未來戰爭發展趨勢。在指揮和控制層次上,指揮掌握實行自動化和程序化,以確保決策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情報和通信層次上,建立先進的電子偵察和計算機系統,確保廣泛的情報來源、及時的情報傳遞、快速的資訊處理和準確的情況判斷,為戰場指揮官下達決心與策定方略贏得先機;武器和裝備層次上,廣泛運用隱形、微電子等高、新技術,以增強先進武器裝備的實效和生存能力。




(三)新安全觀形成--國際戰略環境判斷

中共的新安全觀認為其所面對新的國際戰略環境,「對安全威脅的根源並非國家間軍事實力的差距,而是一國是否有稱霸、擴張、侵略以及干涉他國事務的動機」。而未來新的安全議題則表現在戰略、經濟、政治、軍事、周邊安全等領域中所可能遇到的議題加以因應。




一、政治安全

中共在戰略上居於亞太地緣政治格局的中心位置,政治上奉行社會主義,有獨特的文化體系,且人口眾多,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鄰國如日本從內心裡不願看到一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綜合國力強盛的近鄰出現,其不安是可預測的。而美國則認為中共的戰略崛起勢將打破國際戰略平衡,威脅美國在亞太甚至全球的戰略利益。美國國防部二○○○年發表的專題「二○二五年的亞洲」的戰略分析報告中,警告指出,未來美國的主要威脅在「亞洲」,意指中共。其後的戰略報告更明確指出中共將崛起為與美國「並駕齊驅的競爭者」,並以此建議美國軍事戰略重點轉向亞洲的依據。中共的戰略安全觀也必因這兩大國日益加深的疑懼感而有所調整。

中共能否持續發展,取決於能否保持國內政治穩定,能否保持國內政治穩定又取決於能否繼續維持經濟繁榮、及時化解因經濟快速發展及對外進一步開放引起的各種負面效應,還取決於能否承受西方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的滲透和衝擊。




二、經濟安全

經濟全球化是當代經濟發展的一個趨勢,通過國內制度的安排,或影響國際制度的安排,甚至是武力威嚇或侵略的方式,各國都力圖使生產要素的國際流動,最終有助於本國政治意圖的實現和國際地位的提高。因此,經濟全球化不可避免的受到各國政治的影響,具有實現各國政治目標的功效。中共自認進入WTO將使中國從經濟全球化受益,但因起點低、基礎差,在經濟安全、文化環境等「軟力量」領域,將面臨嚴峻挑戰。美、歐、日等發達國家一方面企圖利用全球化衝擊中國市場,同時又以各種方式設置壁壘,保護自己的市場,再加上對中共快速崛起引起的地緣戰略心理變化,中共拓展美、歐、日市場及從美、歐、日獲取資金,技術的難度將持續增大。

另從二○○一年開始,中共開始執行第十個五年計劃,實施三步走發展戰略的第三階段,這要求中共保持百分之七的經濟增長率及兩位數的外貿增長率,並要求到二○一○年經濟總量較二○○○年再翻一番,達到二萬億美元,還要求中共經濟完成自我更新、升級、換代。這些對中共來說都是需因應的難題。




三、軍事安全

軍事安全是經濟安全的基礎,也是經濟安全的保障。中共認為只有盡量避免捲入戰爭或軍事衝突,才能使經濟安全獲得最基本的保證,亦即突顯出保證四化建設不受戰爭或軍事衝突的干擾是中共綜合安全的最基本內容。中共學者評估冷戰後的國際形勢是在「大緩和、小緊張」和「總體緩和、局部動盪」中演變,其所面臨的直接軍事威脅消失了,則短期內要捲入大規模的軍事衝突的潛在危險顯得更為不確定性。不過,後冷戰時期,反恐主義躍升為主流軍事議題,中共一方面在自己國內也遭遇到恐怖主義的威脅,另一方面則不願在全球反恐行動中缺席,故亦會將此作為軍事安全的追求目標之一。

中共軍方與學界認為,在中國戰略邊界,東有國防開支居世界第二的日本、北有核力量居世界第二的俄羅斯、南有被稱作世界「第六極」的印度、東南有結成政治、軍事聯盟的東協。朝解半島南北對峙,是世界上軍事力量最密集的地區之一。美國駐亞太的軍事力量更明顯是以中共為主要防範對象。

目前俄羅斯經濟困難、政治動盪、與西方關係緊張,中俄戰略利益大於戰略分歧,北部暫無近憂。但周邊從朝鮮半島、台灣海峽、南沙群島經麻六甲海峽繞至南亞、中亞的馬蹄形戰略地緣帶卻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尤其是科索沃戰爭以後,大國地緣戰略競爭重點明顯東移,美、俄、歐都增加對亞太事務的關注,對中亞、南亞、東亞局勢關注或介入力加大。印度、東協、韓國、日本皆有不同程度地捲入新一輪軍備競賽,美國新世紀的戰略重點也在向亞太轉移,逐步聚焦中共。美日新防衛合作指針及TMD都企圖涵蓋台灣海峽甚至南海,明顯以中共為假想敵。

因此可知,中共周邊地區正成為世界上高科技軍備和熱點最集中的地區之一,朝鮮半島、台海、南海、東南亞、南亞甚至中亞都潛伏著發生局部衝突或局部戰爭的誘因,中共被迫捲入周邊衝突或局部戰爭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四、周邊安全

中共要實現國家發展戰略,必須要保持邊界穩定。中共認知其戰略邊界安全不穩定因素,主要如表1-1所述:




表1-1:中共與周邊國家之主權糾紛

中共、台灣:台海兩岸統一問題

中共、台灣、日本:釣魚台列嶼

中共、日本:東海20多萬平方公里大陸礁層劃界問題

中共、南韓:黃海與東海20萬平方公里大陸礁層劃界問題

中共、台灣、越南、菲律賓、文萊、馬來西亞:南沙群島主權問題

中共、台灣:西沙群島主權問題

中共、越南:陸界及東京灣大陸礁層劃界問題

中共、俄羅斯:邊界劃界問題

中共、印度:邊界劃界問題

資料來源:一、毛振發,《邊防論》〈北京:軍事科學,一九九六年〉,頁一三三至一四○。二、林文程,〈中共對信心建立措施的立場及作法〉,《戰略與國際研究》,二卷一期(二○○○年一月),頁九三。

從這些安全觀念可以看出,避免使用軍事手段解決糾紛是其特徵,在具體的作法上,中共從一九九六年四月,與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等國簽署「關於在邊境地區加強軍事領域信任的協定」,以及一九九七年與同樣這些國家簽署「關於在邊境地區相互裁減軍事力量的協定」,一九九八年和美國簽署「建立加強海上軍事安全磋商機制協議」。

不過,這些安全觀念對於和中共在領土主權有重大衝突的國家是否適用,中共軍方是持保留態度的,這些國家包括日本、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等,他們在東海及南海與中共都有重大的利益衝突。中共在後冷戰時期推動的安全觀嚴格說來,應該是策略的運用,目的在掩飾其軍事現代化對區域安全的威脅,突出外交手段降低中國威脅論造成的緊張情勢,以落實其現階段穩定周邊環境的睦鄰政策,為中國大陸在二○二○年前經濟翻兩番創造的有利的國際條件。




第一節 冷戰後的軍事思想

江澤民曾指出:「先進的軍事思想,歷來是軍隊建設得以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是戰爭的重要致勝因素」。本節綜合前述之世界潮流對共軍的啟示,試圖說明共軍軍事思想的調整和改變。

中共為了在廿一世紀爭取戰略主動權,俾在未來的國際戰略格局中佔有一席之地;而在其「理論要先行」的認知下,正積極重新調整共軍軍事戰略、精進軍事思想、理論。目前,共軍之軍事思想理論,已由『人民戰爭』思想向『高科技技術條件下的人民戰爭』思想逐漸演變、由應付『一般條件下局部戰爭』向打贏『高科技條件下的局部戰爭』轉變。而其制空、制海權以及不對稱戰爭的軍事思想亦逐漸成形中,故本節也將一併加以論述。




一、高技術條件下的人民戰爭

冷戰後,中共已逐漸脫離「早打、大打、打核戰」的人民戰爭指導原則,轉變為重視高科技武器、裝備、強調局部作戰、快速攻擊、聯合作戰、精準打擊、非對稱武器運用等高科技條件下有限戰爭的指導原則,但中共傳統的人民戰爭思想仍存在一定的影響力。中共認為人民戰爭有其「正義性」與「群眾性」,其與高科技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並無相矛盾之處,他依然可以在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中,以人民戰爭獲得戰爭之勝利。

中共為了達成高技術條件下的人民戰爭之目標,其具體作為為:1.強化全體軍民的國防意識,使大家清楚知道,長期持久的穩定和平,是以軍事實力為後盾的和平穩定,是武裝對峙條件下的和平穩定,而世界範圍內的軍事平衡一旦失衡,和平與穩定將會被打破。因此只有不斷強化國防意識,形成全民戰爭的「軟威懾」,才能在軍事、政治、外交、經濟方面產生綜合效能。

2.建立一支裝備優良精幹管用的快速反應部隊,能夠在維護國家領土完整、保衛領海、領空和海洋權益的戰爭中充分表現國家的意志力和民族實力。

3.加強民兵和預備役部隊建設,為國家儲備雄厚的後備兵源,保證國家戰爭潛力高質量的積聚和迅速釋放。

4.根據需要和可能,加快軍隊高精尖武器裝備的快速發展和重點部隊武器的更新週期,提高人民現代化水平。

5.重點經營主要方向和戰區的戰場建設,注意完善、改進大、中城市要塞、要地的人防工程、國防設施、注意保存戰爭潛力和有生力量。




二、打贏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

高科技局部戰爭,是指大量運用具有當高科技水平武器裝備,並採取相應作戰方式進行的有限目標和有限規模的戰爭。其內容主體為:

1.諸軍兵種聯合作戰。要求諸軍兵種遵循統一的作戰思想協同一致地組織實施海陸空天的作戰行動,不僅在戰略、戰術層次組織實施,即使在戰鬥層次也要盡可能運用諸軍兵種聯合行動。

2.奪取制信息權。奪取制信息權的基本手段是實施信息進攻和防禦戰。進攻通常採用精準打擊、干擾敵信息和控制系統等方法,削弱或破壞敵對方信息的搜集與利用;防禦通常採用信息保密、防計算機病毒的方法,保護己方信息的作戰能力。

3.首先使用空天力量。運用空天力量先行獲取信息,一旦危機出現,首先調動緊急應變部隊,快速抵達戰區,顯示實力和決心,穩定局勢。在諸軍兵種聯合作戰時,強調空中力量先期作戰,癱瘓敵軍,奪取制空權,為其他軍兵種的行動創造有利條件。

4.盡量採取機動的作戰。作戰行動在日趨擴大的未來戰場上,奉行靜止、線式的作戰方法,將意味著喪失先機和被動挨打,戰場上的勝利更有賴於靈活機動的作戰方法。

5.強調及集中效能。將重點由以往側重於戰術層次提高到戰役、戰略層次,以往強調數量優勢轉向強調質量優勢;在集中作戰效益,選擇對作戰全局影響最大的敵要害目標,運用傷亡代價小及最快取得作戰效益的作戰力量和作戰方法,迅速達成作戰目的。

6.實施遠程精準打擊。由於武器裝備偵察、控制、突擊距離日趨增大,作戰方式以遠距離為主;火力運向精確打擊轉變。為加快戰爭進程、控制戰場空間、減少部隊傷亡、提高作戰效益,應確立「超視距打擊目標的觀念」,力求在遠距先行殲滅對方。




三、擴展制海權與制空權

中共對「打贏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的軍事戰略自一九九○年代已逐漸確立,由於後冷戰時期全球爆發大規模核戰的可能性已大為降低,由有限的局部戰爭取代,經一九九一年波斯灣政爭的嚴重衝擊,使中共軍方重新認識現代戰爭終至空與制海的重要性,開始積極發展海、空軍,加速更新老舊武器裝備,努力引進西方戰爭的軍事思想。




(一)制海權

中共製海權理論,是依據美國海軍理論家馬漢提出的一種戰略理論,主要是指,通過奪取一定時間內對一定海域的控制權,確保己方的海上行動自由和沿海安全。當代社會經濟和海軍力量的發展,更增強制海權理論基礎。而中共的「制海權」理論主要是:

1.制海權非少數海上強權專利。隨著海洋經濟的高速發展,尤其是聯合國海洋公約(一九九四年十一月)正式生效,島國與瀕海國家普遍建立陸海綜合國土觀念,增強了海洋國土的意識,加劇對海洋的爭奪與控制;確立了經略海洋的戰略指導理論,把防禦的重點由陸地轉向海洋;把控制海洋和擴大海洋戰略防禦縱深,列為重要的軍事戰略目標;把沿海經濟目標、扼守海上交通要道和為國家謀取更多的海洋權益,作為軍隊的首要任務。

2.將制海權從過去單純強調戰時海上決戰,擴展到強調平時海上部署和戰時由海向陸。目前世界海上強國,把平時海上部署作為長期控制海洋的基本途徑,把戰時海軍決戰的重點由海岸和陸地縱深。

3.從強調近海控制權向遠洋控制權的發展。海軍必須保衛本國海洋權益和海上交通線的重任,實現由近海作戰向遠洋作戰轉變,並要求空軍加強近海和遠洋防空。




(二)制空權

制空權是義大利將軍杜黑提出的一種戰略理論,主要是指通過奪取一定時間內對一定空域的控制權,保障己方的作戰行動,保護己方免遭敵航空兵的危害。近期幾場高技術局部戰爭中,空中優勢對戰爭產生決定性作用。中共其制空權的理論主要表現在:

1.將制空權擴展到平時的軍事威懾行動,強調設立禁航區等方式,加強對空域的有效控制。

2.將制空權由主要保障地面部隊和海上作戰,擴展到以空中作戰直接奪取戰爭勝利,強調通過對敵縱深要害目標實施戰略性空襲,迅速達成戰爭目的。

3.將制空權擴展到控制外層空間,強調通過控制和利用太空來支援和保障陸、海、空作戰行動。

4.將制空權擴展到大陸、海洋戰場以外的空中作戰和對海、對地突擊,並提出「擴大空中戰場」的觀點,強調充分發揮空軍「全球力量、全球到達」的優勢,通過摧毀和破壞敵方尚未使用、但可能對戰場產生影響的空襲兵器和手段,為地面和海上作戰行動提供可靠的空中安全。




四、不對稱戰爭

事實上,共軍在初創時期,毛澤東等老一輩軍方高層所使用的「人民戰爭」之遊擊戰法,就是一種「不對稱戰爭」的形式;但當今的「不對稱戰爭」,其主要的涵義是指不同類型部隊之間的交戰,如空中對海上、海上對陸地、航空兵對裝甲兵等。而共軍對「不對稱戰爭」的理解:(一)「不對稱戰爭」是以技術的發展,尤其是高技術的發展為基礎。(二)信息戰已成為「不對稱戰爭」的主要內容。(三)「不對稱戰爭」越來越向非接觸性作戰發展。(四)「不對稱戰爭」使用戰場多維化程度大大升高。

中共軍方的智庫(軍事科學院、國防大學)其諸多的論述中顯示,基於敵對勢力在武器裝備上的優勢現實,在考慮對付巨大的「技術差」問題時,共軍應著重的不是解決如何同它「比」,而應是解決如何同它「打」。人民戰爭的核心就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運用我們的勢去進行戰爭,用我們的規則去進行戰爭。因此人民戰爭的作戰指導思想,恰好是一種不對稱作戰。江澤民以及現代的共軍高層一再強調打贏「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的問題,就在解決如何利用現有的、相對落後的武器對付先進的武器裝備,也存在著足資利用的弱點。

由於共軍體認到現在「不對稱戰爭」的實踐,已非昔日以戰法為主的非對稱行動,而帶有明顯的「知識化戰爭」之特徵。共軍軍事學者蔣磊指出,共軍要在現代戰爭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之敵,必須具備的戰略指導作為:(一)堅定敢打必勝信心,堅持持久戰;(二)重視保存自己,把現代防空提高到戰略地位;(三)進一步發展現代條件下的游擊戰爭;(四)努力殲滅優勢裝備之敵有生力量;(五)積極改善武器技術裝備;(六)充分利用地理環境和條件;(七)積極採取攻勢作戰;(八)加強統一領域內部聯合;(九)重視爭取國際支持和援助。




第二節 軍事戰略的調整

軍事戰略是籌畫戰爭準備與軍事建設的方略,是統攬整個軍事領域的龍頭。中共軍事戰略主要內容包括:鞏固國防、捍衛領土、領海、領空完整及海洋權益,維護統一和安全,國防建設要服從和服務於經濟建設。中共未來軍事戰略目標為「小打有把握、中打有條件、大打有基礎」,而其「上限」為以絕對優勢確保贏得小規模戰爭,「下限」則為以相對優勢或均勢阻止中等規模局部戰爭的爆發。綜合各研究中共軍力的專家之研究,可歸納出中共軍事戰略的調整,主要有下列幾項要點:




一、貫徹積極防禦的均勢戰略方針

前中共國家主席副主席張萬年認為,中國在戰略上實行防禦、自衛和後發制人的原則,堅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而中國擁有少數核武器完全是出於自衛的需要。但這種防禦不是消極的,防禦中也有進攻。中國立足於用現有武器裝備作戰,繼承和發展用劣勢裝備戰勝裝備敵人的優良傳統;適應世界軍事領域的深刻變化,做好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的防衛作戰準備。

中共在戰略指導上則有以下之特點:




(一)防禦與進攻的準備:

中共認為:積極防禦,不是單純防禦,而是攻擊防禦,是攻守結合。實行積極防禦,一定要靈活運用。戰略指導,既要堅持戰略的防禦和後發制人,又要重視在戰役戰鬥上採取積極的攻勢行動和先機制敵;既要有持久作戰的準備,更要力爭在戰鬥戰役上快速反應、速戰速決,特別是應付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當具備了速戰速決條件時,就要力爭在戰略上的速決。與革命戰爭年代堅持誘敵深入、先在內線殲敵再到外線殲敵的情況不同,現代局部戰爭的戰略指導,著眼於近海和邊境線淺近縱深決戰作戰,並強調以積極的攻勢行動遏止敵人。積極防禦要求戰略上後發制人,這並不是軟弱的表現。

「後發」就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有利於在政治上、外交上保持主動。「制人」就是「人若犯我,我必犯人」,顯示出自衛還擊的決心和能力。中國既不會主動惹事,但也不會臨事示弱。一旦國家的主權和安全遭到侵犯,中國將毫不猶豫地堅持正義的自衛戰爭,消滅一切來犯之敵。




(二)遏制與打贏戰爭

中共所謂的遏制戰爭,就是在和平時期,利用威懾的力量,從軍事上和政治上設法制止或推遲戰爭的爆發。新時期積極防禦軍事戰略,不僅要解決如何準備打和如何打的問題,而且要解決如何有效地阻止戰爭,避免打和制止打的問題:不僅要避免全面戰爭的爆發,而且要盡量防止局部戰爭的發生,保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根據國家戰略的需要,必要時可以運用各種軍事威懾手段,欲政治、外交鬥爭相互配合,不戰屈人之兵,以達到嚇遏戰爭的目的。

再者,中共積極防禦軍事戰略的立足點,從來都是準備對抗戰爭和打贏戰爭,也就是從最壞的可能性著想去爭取好的結果,以敢戰、能戰來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




(三)軍事服從政治指導

中共逐漸認知到軍事戰略必須跟整個國家的外交、政治、經濟密切協調。貫徹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最根本的還是要從政治上考慮和處理軍事問題。現代局部戰爭受政治、外交因素的制約大,具有很強的政治性、政策性。中共未來的防禦作戰,與國家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息息相關。軍事戰略指導一定要有政治頭腦、政策觀念和大局意識,善於把握一些大戰略的關係。軍事上打不打,打什麼目標,打到什麼程度,何時打,何時停,都要從政治上、戰略上加以全面考慮。軍事鬥爭要嚴守自衛立場,充分準備,慎重初戰,有理、有利、有節制地行動,牢牢掌握鬥爭的主動權。




二、立足打贏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

中共評估在冷戰結束之後,世界多極化發展趨勢持續發展,新的世界大戰可以避免,但各種不同類型的局部戰爭和武裝衝突依然存在,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是威脅世界和平與穩定的主要根源。雖然中共的安全環境得到較大改善,但維護國家的主權和安全也面臨新的挑戰,未來局部戰爭將可能面對具有高技術武器裝備的敵人。在這種新形勢下,新時期軍事鬥爭準備基點是要應付一般條件下的戰爭轉到打贏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上來。而貫徹新時期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方針,在戰略指導上,中共的轉變有下列幾項:




(一)全面戰爭轉向局部戰爭:

中共在政權成立之初即採取「全面戰爭」之準備,而近年來其幾乎已揚棄這想法,改採「局部戰爭」的觀念:全面戰爭指導與局部戰爭指導有著明顯的不同;全面戰爭立足於國土縱深殲敵,局部戰爭則強調盡可能速戰速決;全面戰爭通常要經過戰爭初期的戰略防禦作戰才能轉入戰略反攻和進攻,局部戰爭則可能一開始就自衛反擊的形式,採取有限規模的戰略性攻勢作戰;全面戰爭需要全面動員,舉國迎敵,局部戰爭則要盡量避免戰爭擴大升級,減少對國家大局的影響。




(二)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的特點與規律

中共認為其面臨的局部戰爭樣式雖然從來就不是單一的,但今後威脅最大的而且最難應付的將是高技術或具有高技術特點的局部戰爭。其內部分析世界近期一些局部戰爭看,歸納出一些基本的看法認為:由於高技術兵器在戰場上的運用,使得戰爭突然性增大,交戰空間縮小而相關空間擴大,戰爭節奏和進程明顯加快,戰爭高透明度和遠程精確打擊改變了傳統的作戰方法,戰略空襲的地位提高。戰爭、戰役、戰鬥有時可以容易融為一體,前方、後方的界線模糊,作戰保障更加複雜,有限戰爭目的和規模有可能產生巨大的危害和影響。因此,其主張若要打贏未來高技術局部戰爭,必須著眼其特點,著眼其發展,認真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探索新戰法。




(三)打贏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準備

中共認為局部戰爭的發生因素極為複雜且無法掌握,故戰略指導一定要考慮各種複雜因素的影響,做好多手準備,一旦情況發生,能快速靈活地做出反應。




三、在高技術條件下堅持人民戰爭

中共認為堅持人民戰爭,是符合中國的實際情況,是中國優勢和力量所在。其認為富有人民戰爭的傳統和富經驗的中國人民,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戰爭,贏得未來反侵略戰爭的偉大勝利。現在人民戰爭與過去相比較,對像不同、裝備不同、手段不同、條件不同,所以表現形式也不同。而評估中共在未來高科技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可能的方向有下列幾項:




(一)戰爭型態上

中共認為現代戰爭主要表現為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而其在高技術局部戰爭中堅持人民戰爭的戰略思想:正確處理全面動員與局部動員、人力資源與技術資源、直接參戰與間接參與的關係,成為指導高技術條件下人民戰爭的重要內容,戰爭動員由全國總動員轉向更多的採取局部地區動員和全國部分地區動員。




(二)作戰力量上

中共主張技術密集的精兵對抗在高科技局部戰爭中占突出位置,單純依靠人力數量優勢的作戰方式面臨挑戰。其以往的人民戰爭之科技含量不高,對參戰人員的技術素質要求較低,可以大規模動員人民群眾,經過簡單訓練就參軍參戰,形成對敵絕對優勢兵力,以彌補人民軍隊武器裝備上的劣勢。但是現代條件下,兩軍決勝更多地表現為技術的較量。現代戰爭中優勢兵力的本質,是集中優勢的火力,依靠科學技術綜合形成優勢作戰效能,在這種情況下,僅僅依靠人力數量優勢,難以在與敵技術密集的質量優勢的對抗中取勝,武器裝備的時代差很難以兵力來彌補。因此,如何在技術密集的精兵對抗中,把人民群眾的力量發揮出來,對中共來說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三)作戰空間上

中共所謂的高技術局部戰爭的直接交戰範圍較以往認知的戰場縮小,故其利用廣闊國土分散耗敵的作戰方式面臨挑戰。未來中共面臨的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將主要在陸地邊境、近海區域和相關空域的局部地區進行。對中共的挑戰為:一方面,兩軍直接交戰的戰場範圍相對狹小,對目標的打擊高度精確,使用的力量高度集中,這就難以大規模組織人民群眾利用廣闊的國土空間分散、疲憊和消耗敵人;另一方面,戰爭已擴展為陸、海、天、電多維空間,戰爭難分前線和後方,戰爭的相關空間空前擴大。因此,如何在範圍有限的直接交戰的戰場和廣闊的戰爭相關空間,充分發揮人民戰爭的整體威力,對中共而言是一個嶄新的問題。




(四)作戰時間上

高技術局部戰爭表現為速戰速決,以戰略上持久作戰扭轉戰局的作戰方式面臨挑戰。高技術局部戰爭有限的政治目的,要求縮短戰爭進程和作戰持續時間,加快戰爭節奏;武器裝備的遠程精確打擊力、快速投送力、超常毀傷力等,則為迅速達到戰爭目的提供了有效手段。以往人民戰爭通過持久作戰,不斷消耗敵方力量,用以發展壯大自己,逐步改變力量對比。這種方式在高技術局部戰爭中難以發揮作用。因此,如何迅速動員組織和各種參戰力量,一個重要課題。




第三節 中共解放軍的作戰準則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enBoDa&aid=4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