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布列塔尼作曲家羅帕茲的室內樂選輯
2005/06/11 15:44:52瀏覽623|回應1|推薦0
一番風露曉妝新

布列塔尼作曲家羅帕茲的室內樂選輯(上)── 陳奕廷

 

自New Age盛行後開始廣泛受世人注意的居爾特音樂最近也以跨界的形式在古典音樂市場掀起一波高潮。居爾特豐富的傳說和兼具浪漫與哀愁的綺麗曲風不僅可以讓現代人滿足對神秘主義的好奇心,進一步漫遊於空靈的旋律裡編織幻想潤飾高度物化的生活。這種既可以調劑又能滋養的音樂無怪在眾多流行音樂的圍剿下仍能異軍突起歷久不衰。事實上,古典音樂裡受居爾特風格薰陶的作曲家並不在少數,今天筆者就要向大家介紹一位個中翹楚─喬瑟夫.紀.羅帕茲(Joseph-Guy Ropartz, 1864-1955)和他的三首室內樂作品(CD編號TIMPANI 1C1047)。相信大家在實際聆聽本專輯後定會對居爾特音樂可以展現的深度和細緻驚艷不已。

洛林區的音樂重鎮

現在咸認居爾特文化是專屬於愛爾蘭和蘇格蘭的文化,事實上,居爾特文明的真正起源地是在法國北部的布列塔尼,當時的羅馬人也叫他們為高盧人,其後受到北方蠻族入侵的影響,居爾特人方才跨海來到蘇格蘭和愛爾蘭。在布列塔尼區最重要的兩個省份非洛林(Lorraine)與亞爾薩斯(Alsace)莫屬,其中洛林又因為地底蘊藏了全歐最豐富的鐵礦所以長久以來素為兵家必爭之地。1870年的普法戰爭就是這場礦藏爭奪戰最好的例證,普魯士憑藉俾司麥的鐵血政策奪得了亞爾薩斯和洛林,而原有的疆界也面臨重新劃分的命運。洛林省的Meurthe-et-Moselle區在割讓中被合併,原有的Moselle區第一大城南希(Nancy)也在這次改變裡湧進了大量來自鄰近大城梅茲(Metz)和史特拉斯堡(Strasbourg)的難民。作為洛林省的首都─南希─不僅在這次劇變裡見證了當地大學和工業的快速進展更在當代美術運動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而幕後推動南希一躍而成近代計巴黎後法國本土最有影響力的藝術之都者正是南希美術學院的創辦者─Emile Galle'。他是當地聲譽崇隆的工業家同時也是學有專精的植物學專家,1889和1900年的兩次萬國博覽會都受到他個人主義的強烈影響。

延續Galle'的精神,南希音樂學院也在1894年由一位布列塔尼音樂家接掌。他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喬瑟夫.紀.羅帕茲。

羅帕茲的祖父在布列塔尼的議院擔任檢察官,他的爸爸也在雷恩(Rennes)法廷擔任律師,在家學淵源的影響下,小羅帕茲最先也是以從事法律相關工作作為他今後的生涯規劃。1885年在取得雷恩大學的法學學位後,他於是年秋天前往巴黎並且開始在巴黎法庭當實習律師。之後,他申請進入巴黎音樂院,向Theodore Dubois學習和聲技巧,並B師從馬斯奈學習作曲,最後他又在法朗克晚年成為大師的弟子。自此,羅帕茲正式揮別了年少的律師夢想向成為名留樂史的偉大音樂家之路邁進。

獻身教育績效斐然

在30歲的時候(也就是1894年),這個放棄法律虔心在音樂世界埋頭苦幹的青年,經歷了九年的磨練就獲得了地方音樂學院的聘書。南希音樂院不僅讓他擔任院長更請他擔任該音樂學院管絃樂團的音樂總監。從1894年南希的市長寫給Meurthe-et-Moselle區的行政首長的一封信中不難理解羅帕茲在當時的過人實力。信中提到:「長久以來,我們一直殷切地盼望本地的音樂院能由一位聲望和實力兼具的音樂家來帶領。如今羅帕茲先生的履歷顯然完全符合我們的期望。由有甚者,他在巴黎音樂圈亦以指揮的身份聞名,這對於音樂院的定期音樂會而言不啻是另一則喜訊。」極右派主義作家莫裡斯.巴萊斯(Maurice Barres)對於羅帕茲赴南希接掌音樂院長一事也表達了高度的期許,他認為這個職務可以用古典音樂滋潤洛林區居民貧乏的心靈。由此可見羅帕茲在當時法國古典樂界的崇隆聲望,甚至在就任七年後,當時巴黎音樂院的學院派旗手─文森.丹地(Vincent D'Indy 1851-1931)還勸他放棄南希轉往里昂,但是羅帕茲拒絕了。他一步一腳印,可謂篳路藍縷的將南希音樂院從地方藉藉無名的小音樂院終至擠身全法最著名的音樂學校。

他將音樂院原有的課程加以增編,在他擔任院長期間,音樂院在原有課程之外增加了中提琴、小號、管風琴、長號和音樂表現法五門新課程;另一方面,他透過音樂院的音樂會謹慎地安排適當的曲目讓當地民眾的音樂視野得以更加開闊,在其精心擘畫下,曲目的安排涵括巴洛克至現代並且經常邀請著名的獨奏家,這些費盡苦心的安排在當地掀起了一波古典音樂的熱潮,自1894到1914的20年間南希管絃樂團共演出了1063個曲目,姑且不論演出質量,光就曲目數量而言對國內的樂團就是不可能的任務。羅帕茲成功地將音樂院變成地方民眾的音樂指導。從巴哈莊嚴顯聖的清唱劇入手,羅帕茲不僅讓南希人領略了貝多芬沉鬱雄奇的九首交響曲還將當時方興未艾的俄羅斯管絃樂推薦給一個以往的化外之地。不僅如此,一些重要法國作品的首演居然也因為他的神通廣大從巴黎轉移至南希,無怪乎當地的報紙在1898年3月28號的一則頭條中寫到:「羅帕茲先生仍然持續地帶我們攀登更高的藝術巔峰。」在這些首演中,最令法國其他城市艷羨的莫過於1896年12月27日由易沙意擔任獨奏的蕭頌《詩曲》。

大器晚成的全方位作曲家

羅帕茲忙碌的院長和樂團音樂總監的雙重身份並沒有阻礙他想要在作曲上成果豐饒的雄心壯志。像其他同時期的許多偉大法國音樂家例如蕭頌、夏布裡耶、杜帕克、胡塞爾、馬格納一樣,羅帕茲真正成為作曲家的起步亦晚。所以,他將自己奉行的準則列為進階為真正作曲家的圭臬:「先對各種聲音元素徹底掌握以免自己的音樂感性被錯誤表達,其次再努力催生美麗的音樂想法。」羅帕茲的音樂可以被分為三種類型:以交響樂和室內樂為主的純音樂、歌劇和聲樂曲、宗教音樂。按照創作的時期我們也可以將它們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布列塔尼歌謠時期(1887-1905);二類是個人風格逐漸擺脫法朗克學派循環曲式的成熟期(1906-1917);最後一類是著重於整體架構的晚年期。一次大戰結束後,羅帕茲交卸了南希音樂院的職務,轉而擔任史特拉斯堡音樂學院的院長。他在這個位子上繼續奉獻至1929年。經歷35年的教育生涯後,羅帕茲毫不猶豫地棄捨這些璀璨的事業回到他的家鄉布列塔尼,居住在北方靠海的小鎮Lanloup安享餘年。

滄波萬頃 月流煙渚

筆者今天要向大家介紹的這張CD所包含的三首作品都是屬於羅帕茲最後一個創作期的傑作。羅帕茲將大自然的現象,不論是雲濤曉月或是驚濤裂岸的布列塔尼風光巧妙地融入作品中,嚴謹的架構和充滿靈氣的旋律是他的音樂裡最迷人的兩大要素。聽他的音樂無須正襟危坐,只要輕輕地喚醒內心深處對明媚風光的嚮往,柔美深摯的樂音就會在心田裡緩緩形成魂牽夢縈的幻境,讓你深自陶醉不能自己。這種古典音樂想必符合現代人的需求,也證明並非只有崢嶸墔巍的精神灌注其中才是好的音樂,聽完接下來的三首作品想必您會更瞭解筆者的看法。

為鋼琴、小提琴及大提琴所寫的三重奏(1918)

1914年,羅帕茲在一次大戰的戰火中堅守南希音樂院院長的職責,但是他將自己的家人送回故鄉布列塔尼。這段時間,他常常做長途旅行往返於南希和Lanloup並且接待許多從前線逃難的朋友。因為戰火的蔓延反而促使羅帕茲和自己的家鄉獲得了第二次「團聚」的機會,他再次以嶄新的審美觀鑒賞當地質樸的大理石老屋,視野隨著當地村落和田野在St. Brieuc山谷構成俐落有致的綾線而舒展,心情也被海岸邊朝夕來回,深藍和灰黑相間的浪濤所激盪。於是回歸故鄉激發了他的靈感,這首三重奏也就在這種氣氛下完成。

這首三重奏一直是羅帕茲的室內樂曲中最成功的典範,從樂曲中流露作曲家受法朗克薰陶的循環曲式和充滿個人風格的自由樂風,這種即興和理智相融的結構和傳統的奏鳴曲形式頗有出入,不僅在音樂主題的顯沒間展現了絕佳的流暢感也略去了傳統曲式過於制式化的通病。從第一樂章以鋼琴為主的序奏中,我們就可以隱約感受到布列塔尼的大海對這首作品的深刻啟發,海的癲狂和它從遙遠的彼岸捎來迷濛又媚人的聲息在這首樂曲中持續的醞釀發酵,羅帕茲要透過這首三重奏告訴世人,海不僅是一個力拔山河的巨人也是一個顛倒眾生的人間尤物,傳說和寫實在三個樂器的過招下迸發前所未見的璀璨火花。這是一段能令回憶復甦的旋律,鋼琴的圓滑奏和琶音有如大浪撞擊海岸所消融的淺白色浪花在蘊含汽泡的海水裡傾訴布列塔尼的汪洋千載以來的美麗與哀愁,小提琴和大提琴像憂鬱的詩人對著朝夕來回的海潮低聲詠歎,第一主題徘徊於悱惻的哀愁和隱而不發的激情中,表面上羅帕茲不讓音樂的動態穿透似有若無的浪漫繾綣,實際上堅定而富有生命力的能量正源源不絕地由絃樂器向外釋放。

第一樂章就是在含蓄與外放的矛盾中營造了屬於布列塔尼的幻夢與現實,這個旋律特性十分強烈的樂章對於習慣拉威爾和德布西室內樂的聽眾來說可能會引發前所未有的遐想,因為旋律不可一世的主宰了樂曲的行進,即便對立主題間的巧妙對位似乎也被旋律無匹的渲染力所蓄納,羅帕茲在這裡讓結構的桎梏匿形滅跡的才情令人印象深刻。

第二樂章以詼諧曲的形式將第一樂章有所保留的動態逐步釋放,一開始鋼琴部活躍地引領著絃樂器輕快起舞,其後第一樂章的溫婉再次重現,但是這次以較為古典的面貌區隔第一樂章濃郁的爛漫,傳統的架構悄然回到了羅帕茲的幻想裡,然而,對立仍然是他熱衷的主題,樂章開頭的動感再次接續短暫的寧靜優雅讓這闕脫胎自布列塔尼的幻想曲重新浸潤在鋼琴和絃樂靈動的節奏裡,羅帕茲再這各樂章從即興的駿逸情懷回歸浪漫派傳統的規章,不僅展現了截然不同的風采更證明了自己在作曲技巧上精湛的功力。

第三樂章的序奏向聽眾預告了一段絕對愁絕的悲歌正待響起,羅帕茲以慢板揮別了前兩樂章的欣悅和浪漫,頭也不回地迎向一個充滿淒清的銀與子夜。絃樂的悲切構成了第一主題,鋼琴默默無言地成為凝聚哀傷的助手,整個旋律的堅軔似乎在描寫這個民族雖經多次劫難兀自屹立不搖的精神。羅帕茲在這個樂章使用了許多高超的轉調技巧,極佳的旋律流暢性就是轉調成功的明證,在音樂的氛圍上羅帕茲也充分掌握了精簡與凝煉的要義,讓所有的聽眾都被其中豐沛卻苦澀的情感所震撼,這個成就對以結構為重和二十世紀後卓重將音樂情感意象化的法國作曲家而言實屬難得的另類典範,同類型的佳作怕只有福羅倫.舒密特(Florent Schmitt, 1870-1958)鋼琴五重奏的第二樂章可以相提並論。總之,這個樂章對於當時法國室內樂而言是十分特殊的傑作。

第四樂章羅帕茲重新喚回春天的朝氣,樂章以一種較第二樂章更為緩慢的步調陳述第一樂章充滿幻想的主題,海再次雀躍起舞。羅帕茲從第一樂章的對立出發為我們另譜了一段關於愛與海的詩篇,所有貫穿這首樂曲的音樂元素再次以豪放的姿態和我們相遇,古典與激情的妥協與攜手在此終樂章完滿了另一個叫人心醉神馳的美夢,哀切被洗煉的深情所掩蓋,低語、笑夢、激昂、綺想將所有關於布列塔尼的傳說和美麗帶像了前無古人的化境,毫無疑問地,在雷霆萬鈞的結尾前羅帕茲大可驕傲地宣告他在法國室內樂史上不朽的地位已然透過這首三重奏而確立了。這首傑作題獻給另一位法朗克的學生Pierre de Breville,在一次大戰的烽火下,羅帕茲用這首作品表示自己將以堅定不移的希望突破恐懼與傷悲的藩籬,而這也成為貫穿作曲家一生的創作宗旨。

向晚紅霞艷迷天 碧月瓊枝思華年

接下來的作品是這張專輯中最具有夢幻氣息的。法朗克的循環曲式在此消失於無形,羅帕茲用明晰的音樂結構和幾近古典的內容向我們娓娓道來屬於居爾特的浪漫。以旋律為主的音樂型態成為羅帕茲的創作主軸,這個理念在這首《為長笛、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與豎琴所寫的序奏,海與歌謠》Prelude, Marine et Chansons, pour flute,violon,alto,violoncelle et harp中獲得了完美的體現。如果您還在古典音樂中尋尋覓覓平易感人又不矯柔造作的室內樂曲,如今的這首傑作就是一個清新的嘗試。旋律的稜線和合聲的配合成為羅帕茲創作的原點,這些線條的流暢度取代了多重旋律的重要性,從這個理念開始,羅帕茲和其他偉大的法國音樂家一樣開始步入了對於旋律任運自如和將結構的菱角消弭於無形的崇高境地,結構的骨架和旋律的精魄一起律動,斧鑿的痕跡不再,取而代之的是絕對精純的音樂情感毫無阻礙的綻放光彩。

這種特質從這個三段式樂曲的第一樂章就可以輕易的明瞭,長笛為主的旋律線和絃樂為主的旋律線互相纏結,不分彼此地互相擔任對方的背景伴奏,感覺上兩道旋律線是相容而非平行的,即便獨立演奏也明顯地感覺是主旋律的一部分並非另一個新的旋律,這種手法和華格納在《崔斯坦與伊索德》第一幕前奏曲及德布西《牧神午後前奏曲》中的做法有異曲同工之妙,聽眾只有感覺旋律的主體和分支在茁壯和前進絲毫不覺新的旋律正悄悄地加入了音樂中,像河水一樣勻淨暢順的旋律就是這些音樂最致命的吸引力,羅帕茲不同於前兩位作曲家的就在於他將音樂氣氛處理的淡雅有致屏除浩浩湯湯的奔騰氣勢和愛慾癡纏的主題。

在第一首〈序奏〉中我們聽到的除了陶醉於夏日子夜的閒適與快慰再無其他雜染的七情六慾,長笛的獨奏雖然短暫但是更加昇華了這段絕美的小品。羅帕茲自首樂章就賦予整個音樂最大的自由,似乎只有無垠的芎蒼才能涵蘊這些美妙絕侖的音符,接下來的〈海〉,羅帕茲用降半音的水彩在明亮的音程上塗布更寧靜的筆觸,由豎琴伴奏和長笛獨奏展開的樂音讓所有聽眾的思緒飛躍時空的局限回到一個遙不可及與世無爭的極樂淨土。中提琴憂鬱的出場為音樂稍稍注入了現實的色彩,但緊接著主旋律的重返在曲終抹去僅存的人間煙火讓〈海〉以純粹脫俗的姿態翳入每個聽眾瑰麗的遐想裡。

第三段主題〈歌謠〉是這首樂曲對大自然最明亮的禮讚。絃樂為主的序奏揭開序幕,接著長笛吹出愉快又靈動的主題,然後絃樂搭檔豎琴進行燦爛繁複的中間展示部,然後音樂回到第一主題,自此主題和變奏交替出現然後在曲終以靜謐的合奏結束。不論單獨聽其中一個樂章或是一次聽完三個樂章,羅帕茲藉由居爾特當地民謠所創造的旋律都展現了極為出色的統一性,和佛漢.威廉士及巴爾托克一樣,羅帕茲似乎也創造了許多新的居爾特民謠,這種仰仗古老的音樂從而誕生新旋律的風格正是羅帕茲的另一個魅力所在。

此曲完成於1928年,正逢Pierre Jamet成立「巴黎絃樂五重奏」促進法國室內樂蓬勃發展的時期,當時偉大的法國作曲家們,如同樣來自布列塔尼的尚.克拉斯(Jean Cras)和查爾斯.高楔林(Charles Koechlin)以及皮爾奈和胡塞爾都為這個室內樂的文藝復興運動貢獻了自己的巧思。 為適切,從它們互相纏繞所構成阿拉貝斯克曲風的旋律中,任何人都可以毫不費力地領略居爾特人古往的清芳醞藉是如何無邊無際地在變幻莫測的詭譎汪洋裡飄零。從這些引人入勝的音符裡我們還可以窺見另一面天堂般澄靜溫暖的大地風光,就像作家Anatole Le Braz所描述的布列塔尼:「佈滿大量青苔的岩石城堡戍衛著港灣的入口就像一座綠色的埃及人面獅身像;面對Saint-Gildas島,城堡慵懶地沉睡在灌木林的陰影裡又像是一個巨怪。遙遠的北方,成片的珊瑚礁散佈在Plougrescant海岸就像成群的動物在海邊戲水;在琥珀色的透明氛圍下,成群的海鷗像雪花般在天空中盤旋,所有的景物都沐浴在美妙的靜謐中,洶湧的浪濤也顯得緩慢而安詳,就連海濤聲也異常的安靜。似乎,一切都靜止不動,矗立在宇宙最有吸引力的一點。如果不是接二連三的陰影一個接一個地越過岩石使得它們欲罷不能地爭論,一切就真的要被永恆的寂靜所覆蓋。」同樣的,貫穿整首樂曲的沉靜再次勾起了世人對於Anatole Le Braz和羅帕茲在布列塔尼的故鄉Tregorois海岸的嚮往。羅帕茲憑藉無盡的詩意和天賦異秉的旋律天才,讓本曲成為法國室內樂作品中難得一見的瑰寶。


一番風露曉妝新

布列塔尼作曲家羅帕茲的室內樂選輯(下)── 陳奕廷

 

 

山繞平湖波撼城 湖光倒影浸山青

羅帕茲從1893到1951年的漫長生涯中創作了六首的絃樂四重奏。這個數目讓他和佛瑞、高楔林、奧乃格三人都成為法國當代四重奏創作的佼佼者。的確,這種在結構和技巧上至為艱難的音樂形式,對於表達羅帕茲敏銳的音樂感性和優異的創作技巧而言是一個相當有挑戰性的任務。在這張專輯所收錄的第四號絃樂四重奏(完成於1934-1935年)可說是羅帕茲同類創作的一個典範。我們在這首四重奏中可以毫不費力的發現作曲家在回歸傳統作曲技法的同時並沒有捨棄一直洋溢在他所有作品中的宗旨─生活的樂趣(Joie de Vivre)和樂觀主義傾向。雖然因為樂曲形式的關係,這些情感元素沒有像其他的創作那樣的強烈,但是在當時同類的創作裡,這種自始至終以歡愉的表情貫穿的四重奏是十分罕見的。也許這種屹立不搖的樂觀正是羅帕茲所以活到91高壽的原因吧!

本首四重奏的第一樂章是由小提琴所奏出富有阿貝鳩奈曲風的序奏展開。整個樂章以愉快的氣氛在精巧的轉調下行進,羅帕茲在此廣泛將布列塔尼優雅的風景透過音樂呈現出來,只要聆聽那一派悠遊自在的旋律就不難瞭解晚年的羅帕茲對生命的摯愛和從中感受到永不枯竭的樂趣。大海和平原再次成為本樂章幕後的驅策動力,絃樂不時的反覆和柔雅的呢喃都說明了布列塔尼和羅帕茲天人合一的化境並非靈光乍現的奇跡。第二樂章是整首樂曲最有活力的段落,相容又相斥的兩個音樂主題在一開始的詼諧曲段落延續第一樂章的活力將音樂的氣氛帶至激昂的高點,其後嚴密的對位格式讓兩個主題在相輔相陳的協調下時而狂狷起舞時而躊躇嗟歎,這種將旋律從一個樂器不著痕跡地轉移到另一個樂器的副格樂段明顯的脫胎自晚期貝多芬絃樂四重奏的手法,另一位法國作曲家馬格納也採用了同樣的技巧(他也是羅帕茲的摯友)。

如果前兩個樂章旨在呈現對位旋律在衝突和和諧的狀態下所產生的美感,那麼接下來的第三樂章就是單純的表現同質旋律所能營造的疏離與孤寂。這是一段像歌謠一樣的冥想曲,由小提琴所引領的主旋律像是悲泣的小溪迂緩地在空曠的平野中沉思。有別於前兩個樂章的明亮,本樂章簡單的灰暗色調以深切的內省來描摹作曲家內心僅存的傷悲,這是整張專輯最凝煉也最具有深度的慢板樂章,在對位和轉調的技巧上也擁有至高的成就。但是,陰鬱的慢板終究不是羅帕茲喜歡大量鋪陳的音樂型態。第四樂章開始,羅帕茲又回到了他最擅長的Allegro,繼續為這首偉大的絃樂四重奏補滿鮮麗的最後一筆。興高采烈的絃樂齊奏以進行曲的姿態為終樂章熱力十足的舞蹈揭開序幕,在歡騰的序奏後羅帕茲運用了典型的奏鳴曲格式來延續第一主題,此時抒情溫婉的第二主題出現了,它和第一主題一前一後分別表現充滿超技的對位和作曲家引以為傲的典雅,這種彼此間偶而對立又相容的特質重複了前兩個樂章的特質,然後,第一D題在曲終前取得主控權並且以開頭的序奏簡潔俐落地結束整個樂章。

這首四重奏提獻給當時最有名的法國絃樂四重奏團─Quatuor Calvet。首演音樂會在「國家音樂協會」( Societe' Nationale) 1935年5月4號的音樂時舉行。本曲自首演後就被當時的樂評公認為法國古典音樂的驕傲,當時Revue Musical音樂雜誌的評述就是最佳的證明:「姑且不提羅帕茲先生在法朗克學派技巧至上的迂腐作風下長期薰陶的結果,這位布列塔尼的作曲家以這首作品成功地對那些使法朗克門徒變的僵化的教條提出了反抗。他所表達的情感自由在現在的法國作曲家中視十分稀有的,即便早期的作品傾向灰暗的色調,但是晚年的創作不僅在技巧和結構上臻至圓熟,內涵上也體現一個人對故鄉的忠誠與內心的寧靜。羅帕茲先生的這首作品向我們展示了出乎意料之外的青年活力,他捨棄了繁複的結構,以單純率直的語匯和我們分享他生命中深沉的安祥和真純的喜悅。」的確,這篇樂評即使現在用在羅帕茲的作品上一樣貼切,不是嗎?

居爾特音樂的宏揚者

二十世紀的開始對所有的藝術型態都是一個嶄新的起點。對於法國境內蓬勃發展的各種音樂流派而言,新的世紀更意味了前所未見的大融合即將展開。居爾特文化中的理想主義:中心思想中將神話和冥想與現實世界結合為一體,將虛幻與真實的壁壘消融後所產生的宇宙觀。這種精神對於剛從浪漫主義中出走的法國古典樂界是十分有吸引力的,於是居爾特的文化開始在應運而生的象徵主義、印象主義和頹廢主義間扮演決定性的支配角色,其時,法國境內由Paul Le Flem和克拉斯為首的兩位作曲家以居爾特傳統音樂前進當代法國古典音樂界的努力有目共睹,羅帕茲以豐富的創作和本身對文學的高度素養(他是當時有名的『帕那斯.布列塔尼當代詩人社』的核心成員。)當然更名正言順的成為居爾特音樂的代表。

同時,羅帕茲的學養也使得他成為居爾特人文主義的表徵,他的音樂中從不缺乏居爾特豐沛的想像力和纖細的情感,但不論任何的音樂形式到他手中就能讓所有的聽眾毫不費力的明瞭,在羅帕茲的創作中,晦澀深奧的哲學議題是他不屑一顧的。他的音樂就像俊永清新的詩文,卻在最細節的技巧問題上依舊處理的層次井然,即便以合聲和結構極盡平衡的佛瑞也不得不讚歎羅帕茲絕無僅有的全方位才器。和Paul Le Flem及克拉斯在樂曲開頭就迅速讓聽眾融入印象派燦爛的音響盛宴有所不同,羅帕茲的音樂在一開始會提供數個還未完全成型的音越動機,然後再讓個別的樂器呈現不同的音色差異,就聲音的質感和層次感而言,羅帕茲傾向以更簡單的方法讓聽眾領略不同樂器的美麗之處。

有人說羅帕茲的音樂帶有灰濛濛的音響色彩,總是將布列塔尼的風景用單調的音符調和在略帶憂傷的旋律裡。事實上,如果我們聽完這張專輯的三首作品就會發現這種外行的評論是完全的無稽之談。羅帕茲音樂的精華之處只有那些能洞悉單純的音響之美背後繁複的情緒表達者才能瞭解他對每個音符的錘煉功深。法朗克的影響讓羅帕茲在結構的嚴謹上無懈可擊,然而真正讓他的音樂感人至深的原因還是來自作曲家對大自然的熱愛,在他的任何作品中我們都不難發現布列塔尼的傳說和當地的一草一木在他心中所留下的深刻足跡。然而這些真誠的情感並非透過當時最流行的印象主義手法來呈現,羅帕茲以他獨有的,介於印象主義和寫實主義的技法讓所有的聽眾迅速地走進他美麗的音樂世界。事實上,羅帕茲所有的作品就是再現久遠前的「田園」風,他執持對大地纖敏的感受,所有的音樂不過是完整地將大地的自然現象復原,當所有的矯飾和虛華都從一個人的音樂裡消失,我們就能感受到像羅帕茲這樣崇高的音樂人格。

回顧法國的音樂史,羅帕茲的出現可能是絕無僅有的,從他層出不窮的優美旋律中筆者再次發覺了法國室內樂的吸引力和包容力,在習慣了法朗克的嚴謹,佛瑞的精緻迂迴,聖桑的華麗奇巧,德布西的意象深情,拉威爾的新銳古典和奧乃格的大膽詭變後,羅帕茲的出現像醍醐灌頂的清泉,讓筆者重新用直觀的感受去享受古典音樂,很久沒有這麼愜意的聽音樂了,希望所有的讀者在聽完這張專輯後亦作如是想!

演出者簡介
史丹尼斯拉斯室內樂團及四重奏團(Stanislas Ensemble and Quartet)

本樂團於1984年成立於南希,以四重奏團為主體,可另行增加其他的樂器演出室內樂曲。該團的演出曲目廣泛,在洛林區已舉行過上百場的音樂會。他們在南希的Salle Poirel所舉行的音樂會讓當地的聽眾接觸大量的二十世紀音樂。時常和他們合作的音樂家包括小提琴家Alexis Galperine 、鋼琴家Jean-Louis Haguenauer 和Christian Ivaldi、男中音Francois Le Roux 和大提琴家Christophe Coin。史丹尼斯拉斯四重奏團是在法國廣播公司於1994年在巴黎舉辦的一次音樂嘉年華中脫穎而出,之後他們就在法國和其他歐洲各國的許多音樂會中露面。

本團已經錄製了不少二十世紀作曲家的CD,大部分是Eisler、Weill、荀貝格的作品。

 

尚-陸伊斯.哈根諾爾(Jean-Louis Haguenauer, Piano)

鋼琴家哈根諾爾1954年生於巴黎,他在巴黎音樂院求學時師從Nadia Boulanger、Germaine Mounier、Louis Hiltbrand、Alfred Loewenguth、Jean Fassina,畢業時獲得鋼琴首獎,並且受到日內瓦音樂院和巴黎高等音樂院的高度讚揚。之後他又在日內瓦音樂院獲得副格和對位技法的獎項,並獲得莉莉.布蘭潔的作曲獎。他同時也是曼紐因音樂基金會的獎學金得主。他的演出生涯涉及獨奏、室內樂,最近更深入聲樂伴奏的領域。他也在史特拉斯堡音樂院教授鋼琴。灌錄的曲目包括李斯特改編的貝多芬兩首交響曲的鋼琴版以及Ernest Bloch、Edison Denisov、韋伯、史特拉汶斯基等人的室內樂作品。他在德布西鋼琴作品全集的頭兩集錄音也受到法國Le Monde、Liberation、Telerama、Diapson等音樂獎項的高度評價,錄音的實況也在1996年於無線頻道中播出。

 

艾力克斯.嘉裴林(Alexis Galperine, Violin)

嘉裴林作為一名專業的獨奏家和室內樂演奏家近年來活躍於東西歐的古典音樂界,即便東方的日本亦有他的足跡,美國和以色列也不例外。身為美國華盛頓區「美國室內樂協會」的成員,他已在北美的各大城舉行了數以百計的音樂會。自1988年起他就和史丹尼斯拉斯四重奏團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他經常受邀參加他們的室內樂音樂會演出。他的錄音曲目集中在二十世紀的作品,像史特拉汶斯基的小提琴小品集和四重奏、Ernest Bloch的小提琴奏鳴曲和五重奏、韋伯的室內樂作品、福特萬格勒的第二號小提琴奏鳴曲、丹帝和福羅倫.舒密特的室內樂作品。嘉裴林在國際大賽也有優異的表現,他是倫敦卡爾.福萊許和日內瓦帕格尼尼大賽的得獎者,同時再貝爾格勒的國際音樂大賽中容或小提琴項目的一等獎。他在巴黎高等音樂學院及紐約茱利亞音樂院師從Ivan Galamian和謝霖,受法比學派的深刻洗禮造就了明亮溫暖的音色和流暢的樂句。

 

張莎莉(Cecilia Tsan, Cello)

張莎拉是納瓦拉在巴黎高等音樂學院的學生,她在畢業時取得了大提琴和室內樂(在知名法國鋼琴家Jean Hubeau的指導下)的一等獎,她同時贏得巴塞隆納和佛羅倫斯的國際音樂大賽,並且在巴黎獲得崇高的德布西獎。她長期以來以獨奏家及室內樂演奏者的身份在巴黎的各大音樂廳,諸如法國廣播、嘉禾廳、普萊耶廳、歌劇院和音樂嘉年華會中演出;其他像義大利、瑞士、西班牙、奧地利、德國、南斯拉夫、南美洲、美國、台灣及日本也都有她到訪的足跡。自九一年起她定居洛杉磯,並且開始在華盛頓、芝加哥、舊金山、紐約、聖塔巴巴拉和聖泰菲的夏季音樂節中演出。最近她成為Rossetti Quartet的一員,他們在兩千年和法國鋼琴家堤鮑德於阿姆斯特丹大會堂和倫敦作巡迴演出。現在她在史特拉斯堡國立音樂院教授大提琴。
( 興趣嗜好攝影寫真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enBoDa&aid=13352

 回應文章

Spica
2015/01/28 19:12
感謝分享 受益良多~~~(spica4887@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