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毛澤東與周恩來[下]
2005/06/10 00:08:46瀏覽86|回應0|推薦0
毛澤東與周恩來[下] (點計數:5427)

作者:李寒秋 http://www.pen123.net.cn 2002-1-19 17:21:30 士柏咨詢網

作者最新論題

·答余傑君(修訂稿)[下] (12-09 18:20)
·朝鮮半島統一前景和朝鮮民族主義的未來 (05-18 22:05)
·美國的下一個目標是誰 (04-05 13:40)
·霸權主義是人類公敵□□寫在美英邪惡軸... (03-20 17:30)
·霸權主義與恐怖主義是一對孿生子 (03-05 19:14)
 
作者文集

  
  
毛澤東與周恩來[上]
毛澤東與周恩來[中]

這種危險與尷尬局面真是難為了周恩來。瞿秋白這個人親近不得,信任不得,打不得,罵不得,殺不得,這個五得星君,不知該拿他如何是好。這個人的權力意志已經崩潰,在政治上早就是一個活死人了,又不願意以自殺了斷,令人覺得是可忍,孰不可忍?這種惱怒情緒壓抑了多年,直到“文化大革命”期間才得以發洩。

看來,只要是人,就有七情六欲,就要為自己辯解,向他人發洩。周恩來維持極高水准的道德風範與形象也是花了巨大的功夫的,肯定是時刻與天生的各種不良情緒在作斗爭,不料還是有個瞿秋白來破了他的幾十年辛苦修行的道行。偉大導師云,“人所具有,我皆具有。”周恩來也是如此啊!偶有失常之舉,這樣我們才覺得他更象一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個泥塑木雕的道德偶像。何況他僅僅是對死人光火而已,人死后無知,物質分解,精神消亡,等于是放空炮一樣,有什麼了不起!

毛澤東與周恩來一生的政治行為模式也都深受他們少年時代經歷的影響。毛澤東少年時代的母親,一方面站在兒子們一邊反對丈夫對佃農與鄉親的刻薄絕情的勾當;另一方面也不願意兒子們公開地向父親的權威挑戰,要求兒子們尊重父親的權威。毛澤東從小就對父親不滿,與母親博大的同情心認同,最終走上了一條叛逆的不歸路。他想不到自己為造福普天下的勞苦大眾而終身奮斗的結局竟然是──在最后的時刻,自己也被中國的青年一代視為任性胡為,粗暴專制的君父。真是天道好還,人算不如天算。

周恩來少年時代,母親萬氏極為精明能幹,在處理家族糾紛與主持家族事務中表現出了極大的天才。相反,他的生父卻是一個較為懦弱無能的人,一心逃避現實。這時的周恩來一方面學到了一些女性化的為人處世的態度,願意極為溫柔細膩地照顧周圍的人們尤其是毛澤東;另一方面,這也使得他終生尋求一種父親式的保護、服從父親般的權威以及為父親而奉獻的衝動(當然基本上是奉獻給了毛澤東)。這種二和一態度,使得他在人民面前扮演了一個慈祥的母親的角色,既無微不至地關照他們的各種生活需求,同時也告誡他們,不得反抗父親的權威,否則天下大亂,家將不家,國將不國。

一個嚴父,一個慈母,這兩位偉大的領袖人物,在中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政治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是珠聯璧合的。其實,這就是古代中國古人的保守主義傾向的政治傳統與民族集體無意識。中國古人總認為,有一個不定期地任性胡為的昏君暴君,總比無休止地鬧起無君無父的政治動亂要好得多。如果有忠臣在朝廷中主持危局,心系黎民百姓,那他們幾乎是願意無限期地忍受任何君父的暴政的。

在“文化大革命”的后期,周恩來與鄧小平,忍辱負重,顧全大局的種種表演最終為中國人所接受,而毛澤東那種尼採式的超人意志以及斗爭哲學最終為中國人所不喜。斗爭到底,反抗到底,視死如歸,這是弱勢者與造反者的信念與風格。而與人方便與自己方便,要愛惜人類的鮮血,則是站穩了腳跟的革命者的一般態度,也是中國人處世的信條。毛澤東在“文化大革命”中的所作所為嚴重地違背了這個信條,如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其能久乎?

人民對已故的好總理的懷念與崇敬是促成“文化大革命”體制最后崩潰的主要原因,道統終于從偉大的君主轉移到了任勞任怨,鞠躬盡瘁的忠臣身上去了。偉大領袖的意志終有衰敗的一天,古老的歷史與文化的模式,終將發揮了它不可戰勝的力量,傳統文化全面回歸,周忠臣與鄧青天成為反抗紅太陽的一面旗幟。

所謂的周總理遺囑,雖然是假造,但是人們卻加油添醋,刻意傳播。這無非視表達了人民群眾對于無秩序的政治斗爭與准軍事化的生活狀態的厭惡,對粗暴專制的父親的厭惡,對慈母的懷念。這是中國歷史上一種源遠流長的行為模式,死人為大,忠臣所代表的道德法統終于將戰勝暴君所代表的政治法統。

法國的文化英雄馬爾羅,是一個唯一對周恩來的風度表示厭惡的西方人。他對毛澤東倒是極為欣賞的,其實也不奇怪,戴高樂就屬于毛澤東這類人物,而且法國就絕對沒有周恩來這種善于扮演慈母與主婦類型的政治家,一貫忍辱負重,委曲求全,顧全大局。要是戴高樂身邊有這種人物,他會在一九六八年“五月風暴”后舉行的的全民公決失敗后黯然引退嗎?肯定可以活到老,幹到老,掌握絕對權力一直到死了!

而且有位法國人拜訪毛澤東的時候,竟然發現,周恩來坐在一邊看報紙,對于他們之間的談話顯然毫不關心。這位客人事后評論道,“你想想什麼人會在戴高樂身邊看報紙!”其實,周恩來並非陳伯達、張春橋、姚文元之流,毫無政治軍事勢力,完全靠偉大領袖的賞識與恩惠才獲得權力。因此完全不必要在這種非公開的場合下,對偉大領袖畢恭畢敬,誠惶誠恐。

在斯大林的晚年,周圍根本就沒有並駕齊驅的人,只有在很低的地位上,才有幾個助手與學生級的人物,而周恩來是這種學生與助手級的人物嗎?毛澤東對周恩來也許也會抱有和馬爾羅同樣的看法吧!這個人,知雄守雌,知白守黑,三大法寶在手,一曰慈,一曰儉,一曰不為天下先,與偉大領袖的超人意志與斗爭哲學大異其趣,打不倒,趕不走,唾面自幹,我行我素,再加上大得黨心與民心,奈何不得,如何是好?

這個真正的棉里藏針的人物,長盛不衰,永遠處于統治集團的核心,絕不當頭,從不覬覦名義上的最高領袖地位。不管事態如何變化,其地位永遠穩如泰山。從不計較個人恩怨,從來不盛氣凌人,熱心地為一切人包括自己的對手服務,即使是對初出茅廬之輩也是如此。這種風度使得他的敵手也不得不表示欽佩,因此要跟這種人作較量時不得不三思而后行。仁者無敵,中國人一貫同情弱者,討厭強暴者,還是點到為止,見好就收吧!

還是尼採講得好,“只要是出現犧牲、服務以及仁愛的眼光的場合,那里就同時有欲主宰別人的意志。在那里,弱者沿著秘密的小徑,偷偷摸摸地進入城堡,甚至是進入最強者的心中──並獲得權力。”其實這也是迫不得已,沒有權力,連生存都會有問題,還談什麼為人民服務?弱者與強者,君子與小人的較量,品行的差別其實不具有決定性的意義,歸根結底是意志的較量。沒有生存的信念與斗爭的意志,自我崩潰,自我放棄,對手不但不會感恩或自慚,反而會踏上一只腳,叫失敗者永世不得翻身。要想做好事,先得學會做好人,要想做好人,先得生存下來,否則的話,將一事無成。

“文化大革命”即將來臨前,在給江青的一封信中,毛澤東自認為有些虎氣,又自認為有些猴氣,其中還是以虎氣居多。其實對于毛澤東來說,最為形象的比喻就是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里埃。”但是偉大領袖再厲害也跳不出中國文化這個如來佛的手掌心,最后還是被老老實實地壓在傳統規範這個五行山下,任由后生小子們戲弄。他呼喚的那種頭上長角,身上長刺,造反意識極為強烈的新人,最后還是被老一代政治家徹底地清洗與整肅。他提倡的那種徹底的斗爭精神與堅決反潮流的志趣,與中國人的傳統美德格格不入,最終被棄之若敝履。

而且共產主義的條條框框對于毛澤東來說就象是孫悟空頭上的金箍兒一樣,那些死不開竅的教條主義者一念就頭疼。毛澤東其實有很多思想已經突破了馬列之道的框框,但是限于理論的禁忌,尤其是缺乏表達的手段與形式,不得不借用一些非經典與非正統的迂回手段,如批《水滸》,號召讀《紅樓夢》以及評法批儒等等,令人可嘆可氣,哭笑不得。

雖然偉大領袖在某些意氣風發的時刻似乎可以呼風喚雨,無所不能,其實最終還是可以發現,時勢造英雄,形勢比人強!歸根結底,人民不願意永遠生活在仇恨之中,不願意為了正義而永遠處在危險激烈的斗爭中,他們渴望寬恕一切,原諒一切,忘記一切,願意過平靜安寧的生活,革命應該休息了!周恩來在“文化大革命”后期的所作所為正是全面體現了這種傾向。

毛澤東一貫蔑視與懷疑周恩來的調和哲學與政治斗爭中的人情味,他比周恩來顯得更有偉大領袖人物的英雄氣概,而周恩來不免被人視為婆婆媽媽的保姆與管家。但是正是憑借這一點,周恩來樹立起了他的道德人格,毛澤東之所失,正是周恩來之所得。周恩來深得古大臣之風,毛澤東則有雄主之氣,君臣際會,相得益彰,這兩位偉大人物可謂並世雄傑也!

“亢龍有悔”,這是毛澤東晚年的真實寫照,歷史並不向他的良好願望與無與倫比的堅強意志所屈服。時間在無情的流逝,嘲笑人類一切悲壯徒勞的努力,那些努力不過是希望將歷史永久地定格在一個殭硬的姿式上罷了。“見群龍無首,吉。”這才是這種悲壯徒勞的努力的必然與合理的結局。有一批功勛卓著與威名遠揚的領袖們,集體掌握國家最高權力,互敬互讓,和衷共濟,這才是一種真正的理想的政治境界。

對于周恩來來說,四個現代化的事業終于被全面繼承,道德形象也被完全肯定,永垂不朽。但是其身體完全是被文化大革命所累垮的,至少減了十年的壽命。也許,周恩來自己也認為,死在毛澤東之前,一來可讓毛澤東心安,二來自己也不願意面對毛澤東死后一團亂麻的政治局面,自己很多所作所為也不好向全黨與全國各族人民解釋交待,還是撒手西去,一了百了,重整河山待后生吧!

周恩來在病重時,推薦鄧小平接替自己的職務,極為類似于宋朝的忠臣王旦推薦寇准在自己身后接任宰相之職。其原因都是因為他們深知自己過分溫柔敦厚,下不了斷然改革的決心。只有這兩位繼任者,大刀闊斧,雷厲風行,舉重若輕,有將改革事業進行到底的決心並且不怕違逆最高領袖的意志。

周恩來在任何時候都苦心維護最高領袖的權威,為的是使中國免受真正的全面內戰的煎熬。自己奮斗了一生的事業,雖然肯定有不滿意的地方,但是就好象是自己的親生兒子,永遠是在盼望他有出息。即使不如意,也還是心存幻想,絕對下不了狠心,要從頭來過。就象古代中國的忠臣,任勞任怨,忍辱負重,為的是維護皇帝陛下的英明領袖的形象,使天下英雄與亂臣賊子均不得生覬覦之心。如果心里念念不忘的是一己之尊嚴與榮耀,一氣之下,撒手不幹,至天下蒼生于不顧,必然是王綱解紐,天下大亂,最后連自己都未必能幸免,何況那些升斗小民?豈可以庸庸碌碌,尸位素餐或者卑躬屈膝,奴顏媚骨之人而視之,古人云,“大忠似奸,大奸似忠。”信矣夫!

君子愛人,要愛的是全天下的人,而不是僅僅愛自己的一切。還是著名歷史學家唐德剛先生講得更公正一些,“豈憂邦國成孤憤?究為黔黎辱此身!”“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以血肉之軀,舍身而飼虎,固亦大丈夫之行也。子曰:“大德無虧,小節出入可也。”史家臧否時賢,不能只搞小我的“孤評”。我們對那“自有是非”的社會“公論”,也應該在考慮之列。

誠如斯言,我輩晚生后學,人云亦云,無緣親歷其事,親歷其境,豈可徒逞口舌之利于一時哉?豈可對此不加深察,持論過苛,只願意以某種神聖的抽象原則對忠臣們大加鞭撻?只求滿足理論政治上的正確性與語言邏輯上的一致性,絲毫不願意考慮現實本身的是非曲直與利害關系?

《易經》中的第二卦──“坤”,講的是柔弱者的輔佐強者的生存哲學。其“上六”一爻的爻辭是“龍戰于野,其血玄黃,”就象是“文化大革命”中的刀光劍影,你死我活的政治斗爭吧。不過其“用六”一爻的爻辭是“利永貞”,卻極為恰當地概括了周恩來最后的政治生涯。還是做人民的好總理吧,忠心耿耿地為人民服務吧,一輩子拒絕最高權力的誘惑,何必在晚年又改弦易轍,大異其道呢?既然已經為革命奉獻了一輩子,就幹脆就連生命都奉獻出去吧!物質不滅,精神永存,對于革命者來說,其實生前的名譽與地位是微不足道的,死后的政治生命倒是永存的。在分辨唯心唯物的問題上,革命者立場堅定,愛憎分明,毫不含糊,其實在這一點上,他們的所作所為倒真象是唯心主義者了!

對于每一代人來說,回顧歷史,就會發現,其實太陽底下並沒有什麼新鮮事,天道輪回,報應不爽,每一代人都在重複上一代人的錯誤。人們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才換得了人間的一些本來就應該獲得的的進步。中國人一貫就只願意在革命與動亂的的廢墟上進行改革,那些既得利益者,從來就不願意稍稍作些讓步來緩和危機,寧肯玉石俱焚,同歸于盡。既然是這樣,最后就只有依靠偉大領袖的絕對權威來替天行道,扶弱制強了!

任何后來者與繼承者都無權苛責古人,除非經過了考驗,証明自己在相同的境況下,做出了古人所不及的功業。另一方面,也不必妄自菲薄,認為一切都是虛幻,都是謊言與罪惡,作瀟灑出塵之想,為游戲人生之舉。事在人為,一個人在永遠地探求與奮斗,這就是他的本質,這就是他的命運。與其糾纏于逝者的種種錯誤,不如就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吧!就讓所有具有高度自尊心與高度自覺性的仁人志士們去努力地表現自己的本質,勇敢地承擔自己的命運吧!

寫于2001年三至六月間

附:

我無心于學術與政治,無非是在亂翻書,亂發議論罷了。書生意氣,臧否古人,一貫是口無遮攔,信口雌黃。論題龐大,學問有限,終不免捉襟見肘,語無倫次。徒作獻芹之舉,終至貽笑大方了。

多年的閱讀所形成的印象,是寫作此文的靈感來源,在此向所有研究相關問題的專家與學者表示深切的感謝。另外,特別進行說明,這只是一篇歷史隨筆,沒有針對現實以及任何個人的用意。敬請某些敏感人士不要捕風捉影,對號入座或者借題發揮!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enBoDa&aid=12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