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5/06/08 13:47:35瀏覽189|回應0|推薦0 | |
論經濟全球化的利弊和對策[下] (點計數:1310)
作者:張慶松 http://www.pen123.net.cn 2002-8-29 11:32:09 士柏咨詢網 作者最新論題 ·論經濟全球化的利弊和對策[下] (08-29 11:32) ·論經濟全球化的利弊和對策[上] (08-29 11:32) 作者文集 論經濟全球化的利弊和對策[上] 六, 國際資本是水,載舟也覆舟 與“科技剪刀差”相比較,國際資本的流動才是真正值得讓人擔心的。古人說,民心似水,水能載舟,也能覆舟。國際資本也是水,既能載舟,也能覆舟。而且國際資本特別容易見風起浪,一不留神就容易翻船。所以,中國要經濟全球化,就必須對國際資本的特性加以研究並予以防範。這就是經濟全球化帶來的金融風險問題。由于篇幅關系,這里只能舉一些主要的問題。 國際資本有多種形式,因此其特征和性質也很不同。所以,對國際資本不能一概而論。那種二元思維論所導致的國際資本好還是不好的問題是不符合現實社會的,也不是正確的思路。從功能上看,國際資本有各種表現形式,所以對一個國家的影響也會很不一樣。即使是同一種資本,也會有好的一面和壞的一面,而且這兩方面會互相轉化。 正是因為國際資本存在著這樣一種集好壞于一身的特性,所以就出現上面提到的一個矛盾。一方面,國際資本是經濟全球化和跨國公司拓展市場的推動力,是“不平等交換”導致南北差距的肇事者。那麼發展中國家應該會反對國際資本。另一方面,從社會現實觀察,發展中國家卻是在千方百計爭取國際資本的流入,盡管一些國家曾經被國際資本整得吃盡了苦頭。由于這種矛盾關系的存在,發展中國家就對國際資本出現欲迎還拒,既希望,又恐懼的兩難態度。 對這個問題的解決不是沒有辦法的。首先要把國際資本分一下類。一種是長期資本,另一種是短期資本。長期資本是低流動性資本,而短期資本是高流動性資本。從對發展中國家接納國際資本的經驗看,中國將來還是應該繼續吸引長期資本,嚴控國際短期資本的流動。 中國過去20多年以來,一共吸收了3000多億的國際資本(其中大部份來自台灣和香港等華人經濟區)。至今為止,這些資本的輸入的效果是正面的。它們提供了中國需要的發展資金,增加了就業機會,提高了生產力水平,而且更讓人驚奇的是,還沒有出現任何負面效應。盡管外國公司如摩托羅拉,可口可樂等也通過這些資本賺了錢,但那是應得的。是理想的雙方互贏的局面。 但是,在中國崛起前,亞洲的四小龍也曾經吸收過大量的國際資本,而且象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家也曾經有過外資大量湧入的熱氣騰騰的局面。但是,近一兩年來卻是大傷元氣。自從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后,亞洲的幾條小龍還有馬泰等國至今還沒有恢複過來。這些國家沒有中國那麼幸運。究其根源,還是國際資本造的孽。近些年來,國際上出現對衝基金這一股怪異的資本力量,其特點是快速移動,大肆炒作,尋求短期獲利。對衝基金利用各國的金融衍生工具為渠道,通過突然襲擊的方式,造成短期的利差,然后獲利了結。受到對衝基金攻擊的國家,金融市場秩序混亂,人心不穩,外資大量流出,導致百業蕭條,多年的經濟發展成果毀于一旦。等到股市落底以后,外國資本又進場揀便宜貨。這就是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的最直接根源。 那麼,為什麼中國沒有同亞洲一起陷入危機呢?這同中國的制度有關系。中國還沒有向外國開放金融市場,所以國際資本無法衝擊中國。而且,中國當時雖然吸收了1000多億的國際資本,但是這些都是產業性的長期資本,無法在短期內流動的。所以,不會象其他亞洲國家那樣容易受短期資本的衝擊。長期資本要想抽出被投資國,往往不是獲利了結,而是虧本了結。象日本,在80年代大舉擴張,在美國買了大批房地產(屬于長期資本),到了90年代后,日本陷入衰退,于是紛紛賣美國的房地產。美國的買家壓低價錢,原來買進時一億多的大樓,賣出時只要到3000多萬。 由此分析,投資到產業部門的長期資本是有利于當地的穩定和發展的。而短期資本往往是冷面殺手,應該加以提防。對短期資本的提防應該成為經濟全球化風險研究的重要課題。中國政府應該採取的對策也很多,比如對金融衍生投資工具要慎重,這往往是國際炒家的攻擊重點;加強對金融活動的監管,建立各種指標監控;控制企業對外短期借貸,採取措施防止資金外流等等。美國經濟學家大衛-科滋就指出過,經濟全球化下防止資金外流是關健。在金融問題上,一定要求穩。 好的是,中國在這方面已經同國際資本炒家交過手,並取得成功。1998年香港一役,國際大炒手索羅斯大敗虧輸,元氣大傷。國際對衝基金也收斂了很多。但是,以后的日子還很長,新的金融危機和挑戰還會出現。也許哪一天會出現王羅斯,李羅斯。而且,對金融資本市場的許多業務也不能完全交給外國的公司。比如信用評級,公司上市,証卷業務,外匯買賣等等,不能掌握在外資手里。一定要實行以我為主,保護金融主權。另外,中國已經從香港引進了一些金融高手。這將會有助于中國未來金融市場的發展和穩定。 七, 經濟全球化的政治風險 在解決金融風險問題后,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政治風險就上了台面。這種風險不但來源于經濟全球化的衝擊,還有來自發達國家政治全球化的壓力。中國的學者們認識到了,西方發達國家在推行經濟全球化的同時,也在推動政治全球化和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全球化。但是他們把政治全球化和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全球化的目的說成是為了“保障經濟全球化”,這種看法並不全面。如果僅僅如此,那就不必擔心了,因為中國已經決定要走向這個目標。但是,問題在于,政治全球化還有更複雜,更深層的動機。 毫無疑問,政治全球化和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全球化將會有利于推動經濟全球化,但是這並不是唯一的目標。經濟全球化並不一定需要政治全球化來推動,更不需要保障。在不同政治制度下,經濟全球化仍然是可以達成的。世貿組織成立運作已經很多年了,在現在的國際政治狀況下,還不是運作正常?在這個世界上,同美國政治制度不一樣的國家並不是只有中國,還有許多國家,它們同美國的貿易還不是正常往來?所以,經濟全球化並不一定意味著各國的政治制度都要成為一個樣。 事實上,一個模樣的政治制度不見得是好事。多樣化的制度才顯得豐富多彩,才會形成合作又競爭的局面。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証。當時,亞洲各國抵擋不住危機的襲擊,貨幣紛紛貶職。中國就成了最后一道防線。中國一退,亞洲的局勢將不堪設想。但是,中國堅持不讓貨幣貶值,並且有效地做到了這個承諾。如果不是中國在宏觀經濟上實行有效的控制,那98年的危機肯定不會那麼快就收場。 這個事例說明了,不一樣也有不一樣的好處。美國過去相信一元文化,到1960年代以后,才接受多元文化的思維。現代的美國人普遍承認多元文化是美國的活力和優勢之一。但是,奇怪的是,美國的政治家們可以容忍國內的多元化,卻容不得國際上的多元化。這種現象導致了一些觀察家們認為,美國在國內推行民主,在國際上卻實行“專制”。 而且,政治全球化是有選擇性的,而不是全球一致性的。就拿西方發達國家來說吧,在這些國家內部本身也存在著不同的政治制度。許多國家至今還保留著中世紀遺留下來的皇權、王權和帝權,還在繼續實行半封建半民主的君主立憲制。人們應該感到奇怪,既然發達國家要搞政治全球化,為什麼不先在自身做起呢?為什麼總是把矛頭對准發展中國家,對他們吹毛求疵呢?特別是,在西方發達國家的盟友里面,有些根本就是完全地道的封建君主專制國家,但是卻從來沒有看到發達國家對這些盟友提出“政治全球化”的要求。這不是奇怪嗎? 這種有選擇性使用“政治全球化”的現象,只能令人對這個口號背后動機的懷疑。從歷史經驗看,這個口號也確實是常常被用來保持發達國家的經濟優勢的。在政治全球化的口號下,一些發展中國家內部的反對勢力和分離勢力被跳動,被支持,甚至被武裝。于是這些國家一個個發生動亂,從而導致經濟危機,然后發達國家再以援助的方式進入,從而掌握經濟主導權。也就是說,當經濟競爭行不通時,政治手段就成了一個選擇。而結果,就是南北差距的拉大。 對這樣的政治風險,中國必須要有事先全面和仔細的考慮。不必害怕,也不能大意。只要應對得當,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政治風險是完全可以化解的。在這方面,新加坡的經驗很值得借鑒。 八, 肥雞論:經濟全球化與國防安全 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也要求對國防安全的問題進行認真研究,重點是在新的經濟形勢下,經濟建設同國防建設的關系如何擺正。最近發生的關于所謂“自廢武功”的討論,証明了這樣一個工作的必要性。 之所以提出重新研究新經濟同國防建設的關系,是因為現在中國國內有一種流行的但是不正確的看法,這就是“軍備恐懼論”。軍備恐懼論可以說是冷戰的后遺症。這種觀點認為,中國應該繼續把經濟建設放在第一位,只有經濟發展了國家才能安全。而且,如果增加軍備,一方面會排擠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就會刺激其他國家,導致“中國威脅論”,甚至引發軍備競賽。一旦被卷入軍備競賽,那就會重蹈前蘇聯的複轍,會拖垮中國的經濟。按照這種觀點,中國最好還是保持低姿態,甚至對那些可能嚴重威脅中國國家安全的事件也不要反應,任其自然,靠世界上道義的力量來保証中國的國家安全。 這種軍備恐懼論強調經濟發展的優先性,這是正確的。但是,它也有缺點,那就是把經濟發展同軍備發展完全對立起來,將兩者之間的關系看成是完全互相排斥的。這就走到了與過去冷戰時期唯軍備論相對立的另一個極端-- 唯經濟論。 唯經濟論是1980年代和90年代中國的主導思想。鄧小平提出集中精力發展經濟,軍備要服從于經濟發展的大局。這在當時的形勢下,是完全正確的。當時中國剛經過多年的政治動亂,經濟生產能力落后。因此通過 改革開放,大力發展經濟,使得國力增強,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但是,不要忘記,鄧小平當年敢于壓軍備,重經濟,也是有條件的。那就是他准確地預見到了第三次世界大戰暫時打不起來,中國會有20年的和平時間。正好可以用這段寶貴的時間來暫時放慢軍備建設,全力發展經濟。請注意,他預測的是20年。 現在,20年已經過去了。放眼天下,看看中國,就可以發現,國際國內的形勢都已經變化了。我們就需要面對新形勢,提出將來的新方針。 看看國際形勢,人們只能懷疑中國是否還會像過去那樣,還有20年的和平時間。相信沒有人敢做出這樣的預測。筆者認為,按照目前的態勢,中國能夠有多長的和平時間,不是由經濟多發達來決定,而是由中國的軍事威懾力有多可靠來決定。中國的軍事威懾力越強,中國能夠得到和平建設的時間就越長。也就是說,由于周邊安全形勢的惡化,將會使得中國不得不採取軍備與經濟並重的戰略。 周邊形勢的惡化是比較明了的。中國的台灣島對大陸的敵意未改,台獨的威脅還沒有消除,台灣島的軍備也有向攻擊性發展的傾向。南海問題,菲律賓狐假虎威,不斷向大路挑釁。南亞有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核競賽,東邊,日本軍國主義陰魂不散。更遠處,還有強國虎視眈眈。另外還有分裂國土的勢力在活動。可以說,如果不是中國近些年還明智地保持了相當的戰略威懾力量,台獨也不會像現在這樣老實。 有人會說,經濟都要全球化了,戰爭恐怕是不會發生了。這種對經濟全球化的看法是太天真了。要知道,經濟全球化並不會防止戰爭,甚至會成為引發戰爭的因素。比如,我們設想這樣一種狀況,某個國家經濟發達,人民富有,但是軍備松懈。而另一個國家,經濟低迷,但是軍備非常強大。那麼會出現什麼情況?必然的是經濟發達但軍備松弛的國家遭軍備強大的國家入侵並因無力抵抗而滅亡。歷史上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經濟全球化情況下也不例外。 在資本主義國家的企業間,也是如此。如果一個小公司經營良好,手中握有太多的現金,就會成為那些規模龐大,但因經營不善而缺乏現金的大企業垂涎的對象。后者于是採用各種手段來吞並這個小企業,企圖得到它的現金。為此有時會採取惡性吞並的手段。這有個名詞叫“惡性收購”(hostile takeover)。每年這樣的情況都會發生。 經濟發達但是軍備松弛的國家,要比經濟落后但軍備相對整齊的國家更危險。因為,在其他人的眼里,前者是垂手可得的肥雞,后者是食之無味的雞肋。 另外,也不能指望其他人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會公平地競爭。公平競爭只有在一個國內市場中建立了法制權威后才有可能。但是,在現代國際關系中,現在還不存在這樣的公正的權威。現代國際關系中只認強權。而強權會在自己面臨不利的經濟競爭形勢時,採用非經濟的手段來削弱對方,從而相對地增強自己的競爭力。現代國際資本的流動,往往受風險因素的影響。當一個國家軍備不強,面臨入侵的危險時,國際資本會快速逃離。到時候,不要動手,風聲一緊,經濟混亂馬上就出現。這樣的例子也是舉不勝舉。 所以,經濟全球化更需要強大的國防,而不是松弛的軍備。既不能成肥雞,也不可當雞肋。最好當刺蝟,肥的流油,卻又渾身帶刺,無人敢碰。 九, 經濟建設與軍備建設的辯証關系 軍備恐懼論者除了忽視國際安全形勢的變化之外,也犯了一個把增強軍備同軍備競賽劃等號的錯誤。他們以為,中國一旦增強軍備,就會落進前蘇聯掉進的無止境軍備競賽的陷阱。但是,這個假設並不成立。 首先要了解,軍備的目的是不一樣的。前蘇聯實行的是全球爭霸戰略,因此謀求的是壓倒性的軍備優勢。對方有1000枚導彈,蘇聯就把自己的加到1001枚或者更多,總要比對方多。這叫全面優勢軍備,至少是對等軍備。 但是,中國謀求的只是國土安全,只要自保就可以了。中國不需要壓倒性的或者對等的軍備,而需要對應型的軍備,完全視自己的需要和能力。不會陷入無休止的競賽。由于中國這一有限的目標,所以就不需要全面性地發展,而是針對威脅者的弱點,使用中國“四兩撥千斤”的高明智慧,發展不對稱軍備,倚重自己的一些撒手□。這樣的策略是斗智不斗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中國古代典籍中以弱勝強的範例數不勝數,這些將有助于中國制定新的軍備建設方針。 其次,經濟體制也是不一樣的。這一點,已經在聯合早報發表的“中國如何應對導彈防御系統”一文和《時局評論周刊》第6期中闡述過,所以在此不再重複。 從正面的角度來考慮,適當的軍備建設有利于提升科技水平。由于軍備建設需要特別高精尖的武器研究,所以往往會刺激科研人員的求知欲,增強他們研究的方向感和責任感,也容易取得重大的突破。這將有利于整體科技水平的提高。正如中國學者張召忠先生指出的,美國的NMD其實也有這個意圖。 適當的軍備建設提高武器研制和裝備水平后,也會增加軍備出口的機會。這一點不必多言。 適當的軍備建設在增強國防能力后,也會導致民眾和企業資本的安定感。這將有利于保持國內資金不外流,而且還有利于吸引外資。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當一個國家軍備衰弱,導致外敵入侵或內部動亂的時候,資金就會外流,經濟就會衰退。所以,只有強大的國防,才能為經濟發展帶來良好的安全環境。 那麼,中國未來如何處理經濟發展同軍備建設的關系呢?下面提出一些原則性的方針。 第一, 要明確自己的軍備建設目標。也就是說,以國土安全為目的。 第二,確認適當程度的軍備建設,以滿足國土安全的需要。 第三,用巧,用智,四兩撥千斤,不對稱戰略,以弱勝強。 第四,大力發展民用高科技公司,既能夠提高武器裝備的科技水平,也提高財政稅收的科技購買力。 第五,通過軍用科研和民用科研交叉研究的方式,使得軍民雙贏。 第六,大力發展市場經濟,民營經濟,使得經濟發展產生自發動力。 第七,政企分開,使經濟擺脫對政府的依賴。 第八,調整國防工業,使其吸收民間商業資本,增加其實力。(全文完)。 |
|
( 創作|其他 ) |